《尚食》讲述的是尚食局宫女姚子衿与皇太叔朱瞻基的故事,二人最后修成正果,由于朱瞻基已经娶妻胡善祥,那么两人要圆满结局,姚子衿的历史原型就必须是孙若微,孝恭章皇后孙氏了。

大明永乐年间,尚食局挑选宫女,少女姚子衿凭借非凡的厨艺技能,成功进入复试。雨夜提铃期间,姚子衿偶遇皇太孙,并被皇太孙免于处罚。并在之后因为方典膳无暇抽身,而担负起了给皇太孙送饭的职业。送饭期间,姚子衿凭借玲珑心思,和文思才情,引起了皇太孙的注意。

姚子衿不仅有厨艺,还有着才情,为人更是不争不抢。但是不争不抢并不一定会安稳,先是殷紫萍欲将假冒身份之事嫁祸于姚子衿,后是苏月华为争尚食之位与姚子衿反目,后来她与皇太孙的恋情更是被揭发受到阻挠,面临命运的重重考验,姚子衿不再退守一方,而是奋起争取,最终突破重重考验,嫁给皇太孙朱瞻基为妻,也就是历史上的孙若微。

姚子衿历史原型孙皇后简介

孝恭孙皇后(本名:孙氏,?-1462年9月26日),山东邹平人,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生母,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她在朱瞻基即位后被立为皇后,朱祁镇继位后被尊为皇太后。1462年,孙氏崩逝,谥号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葬于景陵。

人物生平 选入宫禁

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孙皇后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她时时出入宫廷,说孙忠的女儿非常贤德,所以孙皇后才得以入宫。孙皇后刚刚入宫的时候年方十余岁,当时明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即明仁宗诚孝张皇后)教育她宫中礼仪。

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认为皇太孙已成年,当择配。彭城伯夫人经常出入宫廷,称孙氏女贤德,因张皇后告诉了明成祖,明成祖遂令孙氏入宫。后来,皇孙朱瞻基大婚,下诏选妃,以司天奏故,最后册立济宁胡氏为正妃,而孙氏只能为嫔。彭城伯夫人经常为此跟张皇后唠叨,而张皇后贤德,不言此事。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朱瞻基即位之后,孙氏被被封为贵妃。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宝(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地为孙氏破格,向张太后请示,制金宝赐与孙氏。此后,明朝诸帝贵妃都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册立中宫

明宣宗即位之后,胡皇后生下女儿顺德公主、永清公主,孙贵妃生下女儿常德公主。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朱祁镇,明宣宗愈发宠爱孙贵妃,以胡皇后无子所以理应让贤,逼胡皇后上表逊位。

明宣宗为了废后,召见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商议,声称:“朕年过三十了还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但皇后应该何如处置?”于是明宣宗列举了胡皇后多次过失。孙贵妃假装推辞说:“皇后病愈之后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黜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三月初一日,册立孙贵妃为皇后。明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胡废后,经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张太后命胡废后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亦为此感到不快。

尊为太后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同年二月初九日,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和钱皇后立刻筹措一批珍宝作为赎金送出,以使皇帝获释。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九月初,群臣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安人心,孙太后准议,郕王却惊让再三,最终朱祁钰得以即位,为景泰帝(明景帝)。同年十二月初四日,孙太后加上尊号“上圣皇太后”。

明英宗被俘居于漠北之后,孙太后数次给明英宗寄去御寒的棉衣。明英宗还朝之后,被明景帝幽禁在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

晚年逝世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政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正月十二日,明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的徽号自此开始。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孙太后崩逝。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明宣宗合葬于景陵,祔太庙。

《尚食》姚子衿历史原型是什么?

在电视剧《尚食》姚子衿历史原型是孙若微孙皇后。

这部剧的历史背景是大明王朝,据悉姚子衿历史原型是孙皇后。在剧情中讲述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美食,弘扬中华美食,这个剧本大家肯定很期待。主要讲述明朝时期,太子朱瞻基和厨娘姚子衿之间的故事。

姚子衿人物简评:

剧中姚子衿身世颇为神秘,她曾经是钦点的太子妃,童年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然而因为她的悔婚悄然改变了一切。

虽然姚子衿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她职场业务能力高强,长得漂亮知书达理,拥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但为人处世谨慎低调,懂得默默收敛锋芒。因为经历过世事沉浮,所以内心更加从容和淡定。

电视剧《尚食》中,姚子衿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是原定的太孙妃,姚子衿这个人物的身世背景很复杂,真实姓名叫孙若微,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从小就亲自选定的太孙妃。孙若微的母亲出身非常卑微,是个乐姬,孙若微原本的出身一般,但是能够得到朱瞻基外祖母的青睐一举被定下成为内定的太孙妃,主要还是因为当年朱瞻基的外祖母为了选太孙妃早早就开始四处网罗奇异的女子,她认为有祥瑞的女子会给未来的太孙和江山带来好运。孙若微的出生就带有奇异之处,据孙府的人回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窗棂处有红白二色的光芒闪过,这个奇异之处逐渐越传越广,慢慢传到了朱瞻基的太祖母耳中,然后被直接认定为是太孙妃并且带入宫中开始学习各项礼仪。

出宫

她生活在宫中后一直寄养在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膝下,后来却因为宫中的争斗导致身染重病就离宫了。无论是朱瞻基到外祖母还是母亲张皇后都对孙若薇非常满意,但是后宫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还没有和朱瞻基结婚之前孙若薇的身份很尴尬,也是各大家族为了争抢未来皇后之位的活靶子。为了保护年幼的孙若薇,张皇后决定将她隐姓埋名放在宫外抚养,等到长大成人后再直接嫁进来。

被冒名顶替

在身为离宫后没几年,胡家的女儿胡善祥就冒名顶替了孙若微的身份进了宫。都说女大十八变,胡善祥原本的样貌就和孙微有些相似,再加上胡善祥也知道孙若微这位内定太子妃的祥瑞之事,于是非常容易的蒙混过关,并且讨好张皇后后不久就成为了太孙妃。等孙家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已经晚了,太子妃的人选不是可以儿戏般朝令夕改的,但是又不甘心放弃太子妃的位置,于是将孙若薇偷偷的送进了宫以图机遇。

接近太孙

但巧的是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非常奇妙,这个冒名顶替的太子妃胡善祥并不知道自己是假的祥瑞,因为她的家族告诉她才是这个天命所归的太孙妃,化名姚子衿的孙若微是知道自己的出身以及原本该属于自己的太孙妃之位的,所以自从姚子衿进宫之后,就不断企图接近太孙,不断想要博得太孙对自己的好感从而将胡善祥拉下马,但是太孙并不知道姚子衿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后来在姚子衿的有意主导之下,逐渐深陷情网。

电视剧《尚食》热播,剧中姚子衿的原型是什么?

《尚食》中姚子衿的原型是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孙若微是永城县的主簿孙忠的女儿。她从小就天赋异禀,富有美貌。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因为两家交好,特别喜欢孙若微,觉得此女子能堪当重任。她时常出入皇宫,于是告诉当时的太子妃,朱瞻基的母亲。并且引见了孙若薇。太子妃一面就喜欢上了这个十二岁的姑娘。有野史记载太子妃当时有头痛的顽疾,在看见孙若薇的时候头痛病好了,并且当天多吃一碗饭。朱瞻基觉得这个女子一定是“祥瑞”。并告知皇帝朱棣。明太宗朱棣下旨将孙若薇接入宫中,由张皇后抚养。后来朱瞻基大婚的时候,朱棣选择了胡善祥为朱瞻基的正妃。孙若薇做了朱瞻基的嫔妃。

     朱瞻基做了皇帝后,根据祖训册立胡善祥为皇后。但是他更喜欢青梅竹马的孙若微一些。他册封了孙若薇皇贵妃,并且是历史上首次拥有册宝的贵妃。后来在孙若薇生下皇子后,朱瞻基找了借口将胡善祥废除,立孙若薇为皇后。

     孙若薇可不是只有美貌的皇后,她勇敢睿智。孙氏的杰出贡献体现在“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件关乎大明前途的大事上。朱瞻基死后,他和孙若薇的儿子朱祁镇做了皇帝。这位皇帝太过年轻气盛,在大臣的蛊惑下,他御驾出征。正统十四年,朱祁镇被瓦剌所俘。这个时候,孙若薇站出来,力挽狂澜,让朱祁钰监国的建议。古代皇帝死了,还有特别不人道的殉葬制,这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为了彰显其权力。但是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太过于残忍。于是孙若薇力主废除殉葬一事。

尚食姚子衿真实身世

《尚食》中的姚子衿真实身份是原定的太孙妃。

《尚食》中的姚子衿真实身份是原定得太孙妃。她本名孙若微,是朱瞻基的外祖母自幼选定的皇孙妃,一直被悉心调教,后来胡善祥冒名顶替她入宫,成为了朱瞻基的皇孙妃。她的生母如此牺牲,不过是为了让子衿没有后顾之忧的当上皇孙妃。但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了胡善祥,这个号称带着祥瑞之气的女子,她顶替了子衿的太孙妃之位。

原来朱瞻基的外祖母在他小时候就开始筹谋为他挑选皇孙妃,他们选定了孙家之女孙若微,于是便按照未来皇孙妃的要求悉心教导培养,子衿的母亲出身寒微,为了不让子衿受其影响,她从不以生母的身份与她相处,在得知子衿正式被定为太孙妃后,她的生母为了不连累她,便自缢身亡了。

《尚食》的剧情评价:

《尚食》中的女性角色设定刻意打破了过去宫廷剧中的“雌竞”形象,不得不说,一定意义上也是投观众之所好,展现二十世纪女性的价值观。该剧在服化道等历史考据方面不可谓不用心。不少熟悉明史的网友“扒”出,该剧多处细节尽可能遵循史书记载。

该剧作为一部“古代美食番”,每一集摆上桌的珍馐也令人食指大动。剧中借一道以蒸鸽、鸽子蛋为主料的“子母会”,唤起朱棣对皇后的回忆,从而使其想起母子深情,不再发难于太子,借物喻事的戏剧表达,亦有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