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轩领衔主演,孔笙、孙墨龙联合执导,正午阳光出品的脱贫攻坚电视剧《山海情》于近日圆满收官。黄轩在剧中饰演拥有崇高信念感的农村基层干部马得福,凭借其细腻有层次、极富代入感的精湛演技,斩获观众的一致好评。1月2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在京举办,黄轩受邀出席该会,现场发言浅谈创作体验和感悟心得,引发诸多关注。
在座谈会现场,黄轩回忆《山海情》创作过程,透露在西北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拍摄,体验特别又真实,并传达了对包括侯鸿亮制片人、孔笙导演、正午阳光及一众演员主创在内的合作伙伴的尊重和敬意。谈及角色马得福,黄轩认为他是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缩影,是一个简单纯粹、无私奉献、在信念感的驱动下克服重重困难的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人物,同时表达了对参与脱贫攻坚题材剧创作的崇敬感和荣幸感,并表示未来会演绎更多优秀作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山海情》此番以豆瓣评分9.4的好成绩落下帷幕,黄轩代入感演技也备受肯定。据悉,由黄轩主演的电影《乌海》和《1921》已杀青,将不日同观众见面。领衔主演的网剧《风起洛阳》也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中,期待演员黄轩的更多精彩呈现。
对谈演员王莎莎:“莫小贝”在《山海情》里如何成功“当妈”
热播剧《山海情》第二集,王莎莎饰演的秀儿出场。
她穿着90年代最常见的粗蓝布上衣,一条粉围巾从脖子后系过来,打成一个结,怀里还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停一哈(下)停一哈(下),赶紧停一哈(下)车,额(我)先人(孩子)要尿尿”,在迁往新村的大巴车上,秀儿遇到“突发状况”,边说着就跌跌撞撞往车门方向走。
看到这个画面,不少网友发弹幕:莫小贝都当妈啦?
这是王莎莎第一次饰演一名母亲,也是她想要好好把握的一次机会。《山海情》是正午阳光的剧,他们出品的《琅琊榜》《伪装者》《大江大河》,豆瓣得分无一低于85。除了主角黄轩、热依扎靠谱以外,尤勇智、张嘉益、闫妮、姚晨等饰演的配角也都人物饱满、演技在线,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山海情》的水准,虽然是一部扶贫题材的主旋律剧,却大概率会出彩。
事实也是如此。《山海情》开播第一天,豆瓣得分91,此后更是升至94分。有观众在评论区写道:我一个西北人看哭了,太真实了。
王莎莎回忆到拍摄场地的第一天,“漫天黄沙”、“大家在剧里看到的只会比我们的真实体验更好”。确实,这种“真实”首先源于资源匮乏、贫穷的赤裸呈现——没有水浇地,走在路上一嘴沙子,因为一头驴决定出嫁女儿……再往里,“真实”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剧情推进上。比如,村民越穷越怕穷,哪怕是“无息贷款”的扶持政策,也想的是先观望观望。领导干部中有的真心为民,也有的一心想着个人政绩、拿官威压人。
剧中虽然没有对手戏,但在拍摄现场,王莎莎碰到了“嫂子”闫妮和“小郭姐姐”姚晨,几个人一阵感慨,“你都这么大了,我也老了”,时光一下子倒回到十几年前。《武林外传》之后,王莎莎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网友们可能不知道“王莎莎”这个名字,却一定记得那个古灵精怪的“莫小贝”。
但某种程度上,对演员的演戏生涯来说,某个角色过于深入人心也是一种挑战。她需要做的是奋力挣开这些枷锁,而无论角色大小。
王莎莎坦言秀儿不算剧中主角,但她仍然付出了极多的努力,“就是在群像戏中,你仍然要抓住她的人物特点,在她当下应有的状态下继续生活。并不是你有台词了,或者这场戏是你的重头戏,你才在状态”。剧里,秀儿抱着孩子下车,镜头越拉越远,一片荒草地上,她和孩子的身影小到模糊,但依稀能看见她抱着孩子蹲下了,又站起来了——一个给孩子把尿的姿势。风中传来她和孩子说话的声音,“好着呢,好好好”。
“有一种质朴敦厚的真诚,尤其是和老演员张嘉益对戏的时候,丝毫不怯场。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因为这些神配角的存在,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山海情》编剧吴桐这样形容王莎莎的表现。
全现在对话王莎莎:
全现在:《山海情》里,你饰演一个贫困村的年轻妈妈,这和你本人经历反差很大。你怎么让自己更贴合这个角色?
王莎莎: 我觉得演员最重要的职业修养就是她的共情力和想象力。当然这只是很基本的一部分,要想和角色融为一体,还需要做更多功课为角色添砖加瓦。
年轻妈妈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心里有点压力。但是后来经过自己对剧本人物的揣摩,包括我问过我妈妈,怎么抱孩子,孩子刚出生时是怎么抱,长大点要怎么样,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人物细节上做更多诠释。
全现在:你觉得“秀儿”身上的哪一点比较打动你?
王莎莎: 我觉得秀儿在整个《山海情》的女性角色中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因为她区别于水花的温暖、温柔与隐忍,也区别于十六七岁的麦苗,她的积极、向上与活泼,秀儿是另外一种,灵动的、泼辣的、热情的,又或者像我们大家想象中的农村妇女,很接地气,也有点“八卦”,村子里有一件事,大家一下子全都知道了。
她的出场也区别于比较苦情的水花,区别于麦苗代表新生代,像地里刚冒出头的新苗,秀儿就是一个在村里扎根生活的农村妇女。秀儿出场那一幕,那么多大老爷们在,她说话毫无顾忌,“我先人要尿尿”、“憋死了”,我读着都笑了,真“傻”、真够劲儿。你能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妈妈是这样的吗?她的出场就奠定了这个人物的基调,从第二集开始,感觉整个画风是上扬的。
全现在:除了孩子要尿尿那场戏,还有哪些戏印象很深刻?
王莎莎: 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刚到吊装移民那场戏,孩子生病了没有药,我在地窝子里,一边哭一边着急。为什么难忘,是因为环境吧。像我们这个年纪的演员,没见过那种地窝子,虽然进组之前查阅了一些影视资料,但你看和你深入其境的体验,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当我进入这个环境时,我是“天哪”。我们当时在戈壁拍,比较闷热,睡就睡在玉米秆上,铺一个新床单。那样的环境下点个煤油灯,密不透风,又没水又没电,你想想得有多难。所以,我拍完戏的最大感受就是当年他们多么不容易。
全现在:这些是就地取景的,还是搭出来的拍摄场地?
王莎莎: 我们是在戈壁滩上,搭景还原了整个村子。
全现在:这也是你和正午阳光的首次合作,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王莎莎: 我看戏的时候是两集剧本,一口气读完,太过瘾了,特别想知道后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终于接到我期盼已久的团队的戏,孔笙导演和孙墨龙导演执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团队。和一帮专业的人一起努力,整个过程,我都觉得很享受。
全现在:能描述下试戏“秀儿”这个角色时的场景么?
王莎莎: 我没有试戏,当时还在剧组拍戏,然后给导演拍了一个陕西话版的自我介绍。
当时这部戏要求就是所有演员必须会说泛陕西话,剧里所有演员要么是陕西籍,要么跟陕西有一些关联。我好像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河北籍演员,所以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语言问题。
全现在:后来是怎么克服这个难题的?
王莎莎: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语言是最基本的一个武器,如果你连语言都解决不了,你就别想“跑”了,进行更自如的创作。
我当时第一步是下载软件。有汉英翻译的,我想是不是也有普通话翻译成方言的,我真去搜索了。结果大失所望,因为它比较机械,比如说“描述一下你现在的心情”这句话用陕西话怎么说,它可能就会翻译成“描、述、哈、你、现、在、滴、心、情”,就变成这样,一顿一顿的。
第二步,研究陕西话。西北方言大家也知道,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我只能试着抓住它的一些特色。比如宁夏当地人说话可能比较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泛西北话就比较软。我还花了大把时间研究它的音调,用“研究”一点也不为过,像陕西话说“医生”,一声变成四声。
第三步类似英语音标一样,我开始标字,就像我们学英语“hello”,我就写拼音“ha”和“lou”。在剧本上一个字一个字标出来,先标出陕西话是几声,再拼出来陕西话应该怎么读。
进组以后,我也很大胆、非常大胆,跟所有陕西籍的哥哥姐姐们交流。有一次,尤勇老师就用陕西话问我,“你是陕西哪儿滴”,我说我是河北人,他很惊讶。我还挺开心的,这说明我的语言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全现在:演“莫小贝”时,大家都说你演戏很灵动,是“天赋型演员”。你觉得自己是么?平时会做些什么来提升自己的演技?
王莎莎: 谢谢你。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但也不完全是。因为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你会对一些事情有一个更深层的认知,或者是新的想法。
我提升自己演技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阅历。比如,做一些影视上的观摩,读一些偏人物的小说,从作者的笔尖去揣摩、想象这个人物,以及观察生活、观察人。这些都会成为你宝箱里的素材,等素材越来越多时,你这个角色有什么需要,就随时从宝箱里取。所以,一定要不停地填宝,而不是说用了就没了。
全现在:演完莫小贝之后,就确定走演员这条路了么?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表演?
王莎莎: 是。那时我就确定将来要当一个演员。我小时候就喜欢,可能到小贝的时候更加坚定信念,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专业的、优秀的好演员。
全现在:在上戏上学那段时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这段学习经历对你的表演风格、演技提升有什么影响?
王莎莎: 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在那样的一个年纪去做了一件我原本该做的事,有了这样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就是丰富我人生的一个大宝贝。
现在回想一下,如果说我在剧组的生活用“充实”来形容,那读书的时候应该用一个词——“非常充实”。上学时就是三点一线,寝室、食堂、教室或者图书馆,完成老师给的书单。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推荐的《穆斯林的葬礼》,时间太久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我都忘了。但就是记得当时读书的那种开心,废寝忘食地去读,想知道书里人物的命运——他怎么那么苦,就是特别容易跟这个角色共情。
全现在:很多人对你的印象还停留在“莫小贝”时期,包括杨紫、张一山也都曾谈到童星转型的困难、外貌带来的事业压力,你有这方面的困扰么?
王莎莎: 非常坦诚地说,肯定会有,如果说没有,那肯定是假的。你在某个阶段会有这些困扰,大家重新给你贴一些标签,它所带来的就是像你刚刚说的那些问题。
可是再换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我没有大家给予的“童星”称号,比如说我是一名普通演员,我在30岁、40岁、50岁,或者我以前不是那种类型,一样要面临转型问题。我觉得只要在这个行业,都会有这个问题。
全现在:哪个阶段感觉这方面的困扰很多?
王莎莎: 我没法一下子说几岁或者什么时间我很苦恼,就好像我们有过一段苦日子,但当我们回头看时,苦日子也不叫苦日子了。如果往前看,这件事情就像你工作中遇到烦心事,它可能会伴随你比较长的时间,不可能因为长大了就不焦虑了。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说“我一定要前进”、“我一定要向上”,有这样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会一直被困在一个“我好苦”的状态里。我希望自己能带给大家正能量,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希望自己去承担,只要我一个人承担就好了。
全现在:这些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排解方式?
王莎莎: 我排解的方式还挺简单的,可能话比较少,或者就自己待着,要不然就去跑步。噢对,我还会去吃好吃的,但吃的时候特别纠结,贼想吃又想着要控制好,吃的那一口瞬间不香了,吃完又马上后悔。太难了。
全现在:去年,你有拍一部偶像剧《爱上邻家主厨》,评论都在建议你接剧本时更慎重一点。你有预想到这样的情况吗?对于这个建议,你如何回应?
王莎莎: 我没有想到,坦白讲,大家的反应很强烈,给到的很多意见我也都有思考和吸收。但是影视作品的人物呈现并不一定是模式化、单一的,那个项目来找我的时候,女主设定就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平凡但快乐阳光,我觉得还挺有趣的。可能最终的呈现并不让所有人满意,但我觉得也是一个尝试,没什么不好。
很多网友建议我说应该多接正剧,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期待自己能演像正午阳光,或者孔笙导演、孙墨龙导演这样的团队的戏,这次《山海情》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创作和吸收的过程,没准儿也是大家帮我打call打到了正午阳光呢。
但另外一点,演员本身和角色能够联系在一起,是靠缘分的。其实演员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职业,我只能在我的范围之内尽力去做,但超过这个(范围),我们会觉得自己真的非常渺小。像《爱上邻家主厨》,我没有办法跳过剧本做一些额外创作,只能在仅有的这些东西里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当然我不是后悔接了这个角色,我敢说自己接过的所有角色,我都是倾注了200%的力量。
全现在:如果有机会,你最想拍什么类型的戏或者哪一类角色?
王莎莎: 我喜欢特别饱满的角色,她的经历、她的性格等都比较丰盈,更偏向内心化,更需要演员内心层次的演绎,而不是大家经常看到的一些角色。
至于类型,我前段时间看“迷雾剧场”,对侦破案件或者其他题材的这类悬疑剧,我也觉得很喜欢。我想演的还挺多的,我也希望自己好好加油,等到有这样的机会时,我能好好的把握它。
《山海情》豆瓣评分多少?
《山海情》这部剧的成功,原因在于选材接地气、演员选拔优秀、剧情紧凑不拖沓。在选材方面,《山海情》是一部扶贫攻坚剧,这个选材可以说真的很用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是这一年的一个关键词,是一个热词。脱贫题材的剧,也不是没有上演过,但是以前的剧大多让人觉得空泛无味,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山海情》的热播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测。
正常这类题材的剧,年轻人是不喜欢看的,但是《山海情》该剧不仅吸引了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而且也吸引了像九零后这样的大批年轻观众的青睐。从这部当中,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艰辛发展史,也看到了每一类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的不易,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脱贫攻坚的不易。
这部剧在演员的选拔上,真的是非常用心了,让人感觉娱乐圈的老戏骨都找来了,每一个演员的演技都没话说。这部剧当中塑造的角色,都让人觉得真实,例如黄轩饰演的有韧性的基层干部马得福,在自己的脱贫攻坚岗位上,一个困难接一个困难,但是每一个困难都不放弃的去解决。张嘉益饰演的有传统智慧和领导力的村长马喊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西北老农的圆滑,也看到了一位老父亲对自己儿子的培养的过程艰辛和不易,对自己儿子的事业的支持。还有郭京飞饰演的幽默真诚的援宁干部陈金山,将一心为民的形象刻画的入股三分……这样的角色真的数不胜数,就连里面的配角,都会让你觉得真实。
《山海情》真的是2021年开年来影视剧一个很好地开头彩,这部剧真正的让我们看到了扶贫干部的工作的艰难,看到了西北人民的生活的艰辛,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成果,致敬了时代楷模。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是由无数的脱贫攻坚的劳动人民们创造的,我们要向那些无数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致敬,事实也证明了,影视剧创造者只要扎根生活、贴近人民,就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主旋律作品,交出了一份致敬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我们希望向山海情真样的良心剧、好剧、时代主题剧,能够多多上映。
如何看待黄轩领衔主演正午阳光新剧《山海情》?
截止2021年5月电视剧《山海情》在豆瓣的评分为:94。
《山海情》从开始豆瓣的91分,到最后播完的94分,一直保持着9分以上的高分。《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故事从涌泉村的发展切入,以小见大,映照当时吊庄移民之不易,闽宁镇发展之不易,其中有泪点有热血也有讽刺。
幕后制作
1、创作背景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阻碍了剧本的创作、下沉式采访筹备以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也受到影响。为了很多不看字幕的电视观众、一些老年观众等更多类型观众的观影需求,主创团队另准备了普通话版本,由于普通话配音时间紧张只有10天左右,在成片呈现上留下了一定遗憾。
2、拍摄过程
2020年7月28日,该剧在宁夏正式开机;10月25日,该剧结束了90天的拍摄正式杀青,该剧在宁夏、福建两地完成拍摄。
用方言拍《山海情》是剧组创作和筹备这部电视剧时决定的。当时剧组扎根宁夏采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
扶贫剧《山海情》魅力有多大,为何让网友直呼太上头?
演员都是有实力的“流量”
纵观当下,实在太多导演、制片人喜欢用流量演员了,因为这些流量演员就代表着高收视率。
但是纵观流量演员中,有演技的演员还真不多,他们稚嫩的演技放在青春偶像剧上,还有粉丝愿意买单。
精细、催泪、不舍,看完《山海情》,终于明白为何如此受欢迎
如果让他们出演一些题材厚重的电视剧,那么他们演技的短板就十分明显。
所以,固然扶贫励志题材的电视剧是流量演员转型的绝佳平台,但是也很少有年轻的演员愿意去挑战。
同时,扶贫剧的预算成本有限,对比流量演员的高额片酬,制片人实在很难腾出预算去支付这笔费用。
精细、催泪、不舍,看完《山海情》,终于明白为何如此受欢迎
《山海情》这部电视剧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正午阳光的招牌不容小觑。
很多演员都自降片酬,只为能够在正午阳光的电视剧中,出演一个小角色。而这部《山海情》的演员阵容,也可谓是历年电视剧之强大。
精细、催泪、不舍,看完《山海情》,终于明白为何如此受欢迎
尤智勇、姚晨、张嘉益、闫妮都是国民老戏骨,黄轩、热依扎、白宇、郭京飞也是青年演员中的演技扛把子,三十多位明星齐聚一堂,也难怪有观众说,这部电视剧简直是一部明星大合照。
精细、催泪、不舍,看完《山海情》,终于明白为何如此受欢迎
虽然说明星云集,但绝对没有滥竽充数的。很多观众都说,如果不是事先看到剧照,听口音和看演员的装扮,一点也看不出来,他(她)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名人!
因为是扶贫剧,故事的地点发生在农村,所以演员们都选择说当地的口音,做当地农民的打扮,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这样接地气,比如闫妮此前给观众的印象一直是好笑和喜剧人,她一开口,无论说些什么,都能让人乐不可支。
《山海情》土到掉渣,为何能口碑炸裂?
扶贫剧《山海情》魅力有多大,首先介绍一下这部电视剧,《山海情》讲述的是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不断克服和中困难。最终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但是没想到扶贫电视剧《山海情》,也能够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这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的事,扶贫剧有一天也会成为“爆款”。 而《山海情》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集合了一众金牌制作团队,人物形象真实,剧情符合时代特征,更在于它真正脱离了“宣传片”的概念与出发点,用真诚创作的心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山海情》电视剧中为脱贫而奋斗的村民里,很多都是年轻人。再加上《山海情》剧中的村支书也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这和以往的一些扶贫剧将扶贫干部的面孔进行模式化、呆板化的表达不一样。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他们不以“牺牲者”或“奉献者”的身份自居,如此,才能真正博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赖,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奋斗的巨大能量。扶贫剧制作与拍摄,不妨在这方面多去寻找与挖掘。
之所以说这部电视剧是一部扶贫剧,是因为《山海情》在对“贫困”这一现状的描摹上,既是不遗余力的,又显得不过度悲情。镜头扫过家徒四壁的土坯房,躺在炕上的村民道出了“三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的现实窘境;地上跑来一只珍珠鸡,原来是被吃得只剩一头的“扶贫鸡”。 就连从福建赶来扶贫的干部和专家,也在火车上遭了一回小偷。种种情形,看似是村民不通事理,实则是贫困下的无奈。
我们看一下《山海情》的片名,其山指代宁夏,其海指代福建。本剧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是地道的主旋律题材。不过,《山海情》的表达核心仍然是人。张嘉益饰演的马喊水,一举一动都是戏;扶贫过程中,干部的群像、村民的群像、年轻一代群像,也都让人印象深刻。导演孙墨龙总结,《山海情》讲述的这个故事中,“山也在变,海也在变,人也在变。”现在电视剧还在更新中,期待《山海情》后面的故事。
最近,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让无数网友在笑中带泪、意犹未尽中追完了全集。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地区移民搬迁故事的电视剧,没有流量明星参演,也不是什么时兴题材,但自开播以来,观众口碑和网络讨论度均节节攀升,豆瓣评分更是一路升至94分,被网友称为是“土掉渣”却“好看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视剧。
岁月无声,山海有情。《山海情》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两个原本在中国地图上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政策,而成就了一段跨域山海的深厚情谊。电视剧中,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村民,以勤勤恳恳的劳作,开荒戈壁、迎战黄沙,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让“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景不断实现,更让“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穷日子彻底成为了过去。
从黄沙弥漫走向绿色金滩,从穷乡僻壤走向美好家园,《山海情》中的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开篇,跨越二十几个年头,经历一茬茬人接力,如何为这样宏阔的命题找到创作的落脚点?如何让这段从历史中走来的故事,与今天的观众产生情感的连接点?
电视剧选择将目光聚焦在一群朴素、坚韧的人身上,以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以动人的人物群像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开荒拓土,从无到有建设新家园的西海固人民;整天操心着村民们的搬迁、用电、灌溉等事情的基层干部;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多教育,数十年坚守贫困村小的老师;为了帮村民们掌握一技之长,钻菇棚、掏腰包、挨拳头的技术专家……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书写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伟大情感,成就了“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壮丽传奇,更让人一次次感叹“那些在荒芜土地里种出梦想的人,谱写了真正的英雄长歌”。
《山海情》铺展开的扶贫画卷,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更深蕴着现实主义的真切。剧中的西海固人民,带着黄土地的粗粝,他们善良、淳朴,有韧性、有干劲,但也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基因,有着历史、环境造成的观念局限;剧中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也没有顶着“角色光环”,而是真正将双脚扎进黄沙里,在“关关难过关关过”中带领村民们在更广阔的地方落地生根。也正因此,在《山海情》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改天换地的豪情,更能看到创业的举步维艰;不仅能看到乡土生活的浓浓烟火,也能看到变革中的“鸡飞狗跳”;而传统与现代的龃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碰撞、寻根与断根的思考也都交融其中……不过,正是这些切入生活肌理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物、现实问题,让电视剧产生了强大共情,让无数观众代入其中,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为辛辛苦苦种出的双孢菇卖不出去而着急,为村民们扶老携幼送别帮扶专家的画面而泪目……
今天,我们看闽宁镇的故事,心中可能更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村民们走下2556级钢梯,走向新的生活;位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岢岚县,终于摆脱了“可怜县”的称号;贵州毕节最穷的“纳威赫”,从让人感叹“去不得”到现在被赞“了不得”……一个个山川换颜、百姓致富的故事,也正在我们身边上演。这些改变的背后,同样记录着一段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同样闪动着一个个俯身一线、不计回报的身影,同样离不开一群群有韧劲、敢拼搏、肯奋斗的人民。
一滴水流入戈壁荒滩,可能瞬间就会消失;但千万滴水涌入沙漠,却能再造一个绿洲。是无数滴水、无数个人的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书写了闽宁镇的发展故事,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脱贫奇迹,而那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和力量,也必将激荡更多的梦想,激励更多的奋斗。
这正是:不以山海为远,心连千里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