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韩琦真实身份背景是什么 韩琦亲生父母是谁

据悉,韩琦的父亲是泉州知府,他和婢女连理私通,后来就生下了韩琦。而因为韩琦的生母是一位婢女,所以受到了知府原配夫人的排挤。所以,韩琦的童年是很不好过的。

后来,韩琦刻苦读书,终于高中进士,于是这才进了宫做了官。韩琦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所以,历史上的韩琦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韩琦是一位好官,更是一位名臣。他在位期间,辅助皇上治理了很多国家矛盾,更是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咸丰初年,配享孔庙。

不知道随着剧情的发展,韩琦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笑料呢,就让我们从剧中寻找答案吧。

痛骂大宋皇帝的韩琦是多大的官?韩琦究竟有多牛?

在已经习惯了被清宫戏“霸屏”的观众来说,将时代背景设立在北宋的电视剧《清平乐》,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

原来,古装电视剧也不一定全是宫斗权谋;原来,中国古代也有美好优雅、文化兴盛的王朝。



《清平乐》里出现了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化名困纳人:欧阳修、晏殊、吕夷简、司马光、富弼、苏舜钦、王曾……对了,还有在第一集就出现,而且痛骂了一顿大宋皇帝的韩琦。

在《清平乐》第一集,宋仁宗微服私访去梁家铺子吃蜜饯,遇上了为梁家铺子打抱不平与朱恶霸对峙的韩琦。宋仁宗劝韩琦报官处理,韩琦却声称官比恶霸还狠,痛骂了大宋皇帝一番——这不是“对着和尚骂贼秃”吗?



韩琦不是虚构人物,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在真实宋史里,韩琦是一位相当强悍的人物。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生于1008年,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父辈都做过官。不过,韩琦3岁时父母就相继辞世,他在兄长们的抚养下,得以长大。

1027年,韩琦进京参加殿试,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从此步入官场。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枢密直学士、右司谏、枢密副使、资政殿学士等职,在宋仁宗末期,更是当了10年宰相,位极人臣,后来还封爵为魏国公。韩琦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好,苏东坡将他与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并称为“四大人杰”。



“初生牛犊不怕虎”,韩琦在步入官场之初,以敢于直谏闻名。特别是担任谏官(右司谏)的3年时间里,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一纸弹劾让四个宰相同时丢官,震动朝野。

那是1038年的事情了。当年,各地灾害不断,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和副宰相(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汪念没对这些灾害无动于衷,束手无策。韩琦一怒之下,拍案而起,写了一道言辞激烈的《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指责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4位宰相庸碌无能、尸位素餐,表示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不能毁在这些庸臣手里。

宋仁宗看了韩琦的弹劾后,也非常生气,将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全部罢免。这就是著名的“片纸落去四宰执”,比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一天罢免3个宰相还多1个。韩琦的大名不胫而走,天下闻名。



那一年,韩琦还未满30岁。

韩琦作为一名谏官,品级并不高,身份和地位与宰相相差甚远,他凭什么能够一口气扳倒4位宰相?这与宋朝独特的台谏制度有关。

在宋朝以前,御史大夫等负责弹劾百官,被称为台官;谏议大夫等负责讽谏君主,被称为谏官。到了宋朝,台谏合一,谏官也有了弹劾百官的权力。所以,韩琦有了与4位宰相叫板的底气。



在宋朝,谏官甚至能够监督皇帝。

有一年,大臣王德用曾送一位美女给宋仁宗。宋仁宗正打算留下来,谏官王素发话了,明确表示此举不妥。宋仁宗心中十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不要了。

王素看皇帝依依不舍的样子,就讨好地说:“陛下您知错就行了。反正这女子已经进宫,不如您就受用几天,再送出去吧。”



宋仁宗一时老泪纵横:“我虽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样高镇也是感情动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时候我还是舍不得,不如现在就不要了。”结果,宋仁宗当场就美女打发走了。

当然,如果谏官弹劾官员时,自己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清平乐》中,韩琦的前任范仲淹曾弹劾宰相吕夷简,没有成功,反而被贬黜出京。

历史上的韩琦是怎样一个人?

前段时间热播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让许多观众对北宋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我们就借《清平乐》这个话题来聊聊剧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韩琦,看看历史上的韩琦是怎样一个人。

韩琦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正面,《宋史》中称他:“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后世诸多名家对韩琦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他功在社稷,是当之无愧的三朝贤相。那么韩琦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夜读史书对此有不同观点。

韩琦少年成名,32岁就以副总指挥身份被派往西北主持北宋对西夏的战事,由此可见宋仁宗对他的器重。然而韩琦却并没有表现出与其名望相匹配的能力。在“宋夏战争”关键一役中,韩琦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结果导致宋军大败,一万旦迅多名宋军将士战死沙场。事后,韩琦将战败的“黑锅”都扣到战死的将领任福头上,指责其轻敌冒进,没有按自己制定的既定路线行事。由于任福死无对证,因此没人说得清到底是谁的错。

韩琦军事才能平平,但对武将的脾清祥气却很大。名将狄青手下有一位叫焦用的部将犯了点事落到韩琦手里,韩琦二话不说就下令将焦用斩首。狄青卑躬屈膝地对韩琦说:“焦用是个好男儿,请大人从轻发落。”韩琦却冷冷一笑说道:“东华门外以状元之名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们这些武夫算什么东西,也敢在我面前自称好男儿?最终,韩琦不顾狄青的苦苦哀求,将焦用斩首示众。

韩琦在宋仁宗时期官至宰相,其个人政治能力应该还是比较出众的,但也难以说出在国计民生方面有什么突出贡献。宋仁宗在位中期推行的“庆历新政”,主要执行人是范仲淹、富弼,韩琦只是众多支持者中的一个。

事实上,真正决定韩琦历史地位的是在宋仁宗晚年的时候。由于仁宗没有自己的子嗣,所以皇储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时任宰相的韩琦向皇帝提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在以韩琦为首的众臣们步步紧逼之下,宋仁宗只好同意立养子赵宗实(仁宗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为储君,并赐名赵曙。

宋仁宗死后,赵曙承袭皇位,是为宋英宗。韩琦作为定策第一功臣,深得英宗信赖。

宋英宗即位后,表现出种种荒唐行径,比如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出席宋仁宗的丧礼,对养母曹太后出言不逊等。曹太后对此非常震怒,可韩琦却威胁曹太后道:“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安稳。”(如果官家出了什么事,太后您的地位也会不稳。)一向以谦谦君子自居的韩琦,在仁宗去世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开始露出了凶狠的獠牙,不得不让人感叹世态炎凉。然而对宋英宗来说,韩琦是忠君的楷答迟搏模,所以英宗及其子孙们对韩琦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宋神宗(宋英宗之子)即位后,大宋王朝历年累积下的各种弊端已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发展。为了让国家重新得到振兴,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开始推行“王安石变法”。然而,变法因触及到了权贵阶层的利益,因此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抵制。

就在王安石颁布“青苗法”后不久,韩琦就给皇帝宋神宗上呈了一份奏章,里面强烈斥责变法劳民伤财,影响民生。宋神宗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以为韩琦所言句句属实,他由衷感叹:“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然而事后经过调查,宋神宗才知道底层百姓对青苗法非常拥护。“王安石变法”这才得以继续被推行下去。

那么韩琦为什么要抵制变法呢?说白了还是利益作祟。“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核心原则就是:济贫困、抑兼并。说得通俗点就是,牺牲权贵阶层的部分利益,让底层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韩琦家族世代为官,到了他这一代达到顶峰,各种明里暗里的收入不计其数,他在家乡田庄更是大到看不见边际。“王安石变法”要从韩琦这类权贵阶层手中“虎口夺食”,因此作为权贵的代表人物,韩琦自然挺身而出为自己的利益代言。

最为可笑的是,当年二十多岁的韩琦曾在朝堂上公然斥责宰执大臣们擅弄权术。结果几十年过去后,韩琦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大宋韩琦:一日“罢”四宰执名声大振,濮议之争“对不起”宋仁宗吗?

所以大家还记得《清平乐》中给宋仁宗“吹风”说曹皇后貌丑才被第一任丈夫休弃的“大嘴”韩琦吗?是的,今天“北宋朝臣图鉴”的主角就是韩琦。

一日“罢”四宰执,青葱韩琦名声大振

《清平乐》中韩琦和宋仁宗的认识是一个稍显“粉红”的设定,一个热心助人的进京考生和一个任性离家出走的小皇帝相遇。小考生韩琦拍皮运就将小皇帝看不到的人间疾苦直白的说出来,让小皇帝开始对自己将要管理的国家有了直接的认识,也认识了这个年轻的考生。

历史事实肯定不会这么“狗血”,韩琦却也真是在“弱冠”二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且还中了榜眼。《宋史》记载,韩琦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很早离世,他是由几个兄长轮流养大的,从“风骨秀异”来看应该握迅是个翩翩佳少年了。

成为进士之后,他被授予了将作监丞、通判淄州的官职,在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彼时很重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且有诸多途径能够争取到更好的官职。

韩琦却很是淡定,服从安排袭梁管理国库,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他却像是个没事人一样,努力工作,更是改革、梳理了原有的国库支取制度。

韩琦的官职绝对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的,他在历经开封推官、三司度支判官之后被任命为了右司谏,然后他就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

当时在朝廷中任宰相的是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副宰相)为韩亿、石中立,这四个人因着太平盛世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很少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就连天灾频发,流民死窜都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当时依旧是热血的韩琦可是忍不了了,觉得这种吃着国家米饭不干正事的事情必须检举,于是“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这家伙震动朝野啊,片纸落下,一日罢四宰执!即便这样韩琦还是没停下自己“谏言”的态度,又向宋仁宗上奏,认为皇帝应该直接任命官员,不给侥幸求名利的人留后路等,自此没有人不认识韩琦了!

韩琦出场就让赵祯下不来台,还传皇后谣言,谁给他的底气?

皇帝认证的性情耿直——韩琦


能言敢谏,性情刚直是韩琦最大的标签,韩琦做谏官三年,便有“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的美誉记录,其中以一日参到4为宰相而为人所津津乐道,是为著名的“片纸落去四宰执”。

宝元元年(1038年),灾异频发,大批百姓流离失所,而当时的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四人却无力解决,尸位素餐。韩琦上书《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痛斥四人庸碌无能,如果“坐付庸臣恣其毁坏”,大宋八十年基业将一朝葬送,结果四人同日被罢职,也就是“片纸落去四宰执”的由来。

韩琦时乱弯常因为性情刚直、能言敢谏而得罪人,后来官至枢密使,主管军事,但在军国大事上却依旧指陈其实,很多官员为此不悦,然而仁宗赵祯却非常赏识韩琦,为韩琦辩解说“韩琦性直”。

西夏御边,不撞南墙不回头


韩琦和范仲淹虽然被并称为“韩范”,私下也是相交非常好的,但是两人在西夏御边,也就是“韩范”名头还未打响之时却是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三川口一战守将刘平、石元孙兵败被俘,西夏狼烟烽起。韩琦大胆举荐因为“荐引朋党”而被贬黜的范仲淹,上书仁宗“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

朝廷任命韩琦与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然而三人意见相左。

范仲淹主守,韩琦主攻,夏竦难以决断,派韩琦、尹洙进京,仁宗决定一举歼灭李元昊,主张主动进攻,并定期于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进攻。在范仲淹的强烈谏言下才改成春暖。

李元昊做为西夏的开国皇帝,是相当难缠的,当时的宋朝普遍乐观,只有范仲淹深为忧虑。庆历元年春,李元昊为主动进攻寻找机会,诈和,为韩琦识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二月李元昊攻渭州,韩琦派遣任福为大将,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任福打了小胜仗便贪功冒进,忘记了韩琦的叮嘱,结果好水川一战,宋军再度大败,任福本人战死,军队死伤无数。

韩琦自此才信服范仲淹,采取守势,两人合作无间,被西夏忌惮,并称为“韩范”。西夏虽然多次战胜,但国力弱小,最终还是走向宋夏和谈。

庆历新政,孤掌难鸣


边陲战事稍歇,韩琦和范仲淹入朝为参政大臣,一时仁宗治下,名臣荟萃,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开始了。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为首的大臣领导下,庆历新政刚开始就遭遇了很多破折。


变法触动了很多旧官僚的利益,许多官员或上书,或发动舆论攻击范仲淹等人朋党,夏竦也乘机发难模仿富弼的笔迹,诬蔑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废立诏草。仁宗虽然不信,但范仲淹深感惶恐,时边事再起,蠢物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同年八月,富弼也被贬黜出京。在富弼、范仲淹等人都被贬黜出京,远离政治舞台的情况下,韩琦却依旧对军政大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难以为继的是修筑洛水城的事情,让欧阳修、范仲淹和韩琦、尹洙分成两派,朝廷革新派几乎形成激烈的党争。

仁宗虽然极力维护却也难以违背群臣意见,最终韩琦和欧阳修也被远放地方,庆历新政骤然而止。

恩怨纠葛,东华昌名方为好男儿


洛水城事件还牵扯了一位名将狄青,实际上狄青虽然是被文官逼迫,导致被排挤出中央,最终郁郁而终。但实际上早期狄青还是和文官集团联系非常紧密的。

狄青的确是从行伍出身,但如果没有遇到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尹洙,无论狄青多么哗档闷勇猛,最终的下场也只会是战死沙场罢了。因为尹洙的赏识,狄青成功结识了生命中更为重要的贵人和恩师--范仲淹,以及恩怨纠葛的韩琦。

范仲淹对狄青是非常器重的,还鼓励狄青多读书,掌握军事历史知识,能够成为文武双全、独当一面的人才。然而做为小人物的不幸,在党争面前,狄青也不得不站队了。

尹洙、韩琦和范仲淹原本都是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原本算是一伙,但是因为洛水城事件产生了分歧,最终分道扬镳。而韩琦是出了名的强硬头铁,因此为了破坏范仲淹的修城计划,韩琦选择了尹洙的手下狄青来抓捕刘沪,在惊动了仁宗的情况下甚至差点杀掉刘沪。

当时还不是位居枢密使大员的狄青,实际上没有太多选择,得罪韩琦还是得罪范仲淹?很多人拿狄青的这件事来黑,实际上都是上帝视角,人无完人,更何况现官不如现管,范仲淹当时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左右为难的。原本范仲淹和韩琦都是亲密战友,庆历新政以及防御西夏的时候都是同生共死的战友。

因此,实际上狄青没有太多选择,更何况狄青从一个小兵成长到一方大员,自然珍惜其中的来之不易,但显然秋后算账上,做为武将的狄青成为背上最重黑锅的人。

而且,令狄青耿耿于怀的是,狄青为韩琦一派做了这件大事,却并没有真正入了韩琦的眼。韩琦虽然和范仲淹决裂,却也看不起狄青,不过这也是有宋一朝文官看不起武将的通病。

韩琦做为皇帝的特使查到狄青的兄弟焦用贪污,狄青说焦用是有军功的好男儿,想求情,结果被韩琦以“东华唱名者放为好男儿”拒绝,并且斩首了焦用。自此狄青又和韩琦也决裂。

实际上,狄青陷入党争之后,没有背景和势力,就只能陷入无止境的被利用和抛弃,想要左右逢源,武将的身份又难以令人信任,于是宋朝第一名将,最终在文彦博等文人的排挤中郁郁而终。

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实际上韩琦一生是非常精彩和复杂的,其最大的功劳还是在保证朝廷安稳,权利过渡交接上面。作为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老,韩琦顺利的让新皇登基,权利和平交接,因此韩琦死后神宗亲自为韩琦撰写了“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八个大字表彰纪念韩琦。

韩琦和曹皇后也是老搭档了,仁宗去世,英宗继位,曹皇后成为曹太后垂帘听政,一度也因为权利和内侍大臣等产生矛盾。曹皇后甚至还策划过换皇帝的计划,最终在韩琦主动为之转圜,化解误会之后,赢得母孝子慈的局面。英宗亲政,体弱多病,韩琦力劝英宗早立太子,神宗继位,韩琦也出力颇多,也因此才会被神宗写下“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八个大字。

韩琦一生忠于国家,无愧名臣,同时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人也非奸邪小人,只不过政见不同,孰是孰非,也不过是后人评说罢了。

《清平乐》韩琦羞辱狄青,宋朝武将的地位是怎样的?

韩琦、文彦博、富弼等人正在把酒言欢,韩琦来了。韩琦来是为了给自己的老部下焦用求情,称焦用是“立过军功的大好男儿,是朝廷的良大陵才”,请求韩琦放过他一次。韩琦傲然回答:“狄枢相,琦自小只知,东华门外状元唱出者,才是大好男儿、栋梁之才。”

韩琦所说的“东华门外”,是有典故的。


东华门是宋朝皇城的东门,东华门外是整个开封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每次殿试结束后,朝廷会在东华门报出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字,即“临轩唱名”。在韩琦看来,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出来的读书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言外之意是,区区一个当兵的,算什么人才?

韩琦是宋朝的一代名相,抗击过西夏入侵,主持过“庆历新政”,为宋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狄青是宋朝的一代名将,他从一名普通士兵起家,凭借累累战功,官至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为保卫宋朝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韩琦与狄青同龄,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只是他们走的不是同一条道路,韩琦为文臣,狄青为武将。可是到头来,武将狄青却遭到了文臣韩琦的羞辱。

其实,羞辱、排挤狄青的,并非韩琦一个人。

当狄青破天荒地被朝廷任命为枢密使后,就不断被谏官弹劾。谏官弹劾的理由千奇百怪,甚至捏造出“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长角”这样的事情,来无端诬陷狄青。

宰相陈执中则在狄青打败了西夏后,请求宋仁宗免除他的官职。宋仁宗犹豫地说:“狄青是忠臣。”陈执中冷冷地说:“当初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

到后来,连欧阳修这样清廉正直的大臣,也加入到排挤狄青的行列,欧阳修接连上了两份弹劾狄青的奏章,将流星、洪灾等自贺液然现象与狄青担任枢密使联系起来。


在文臣集团的排挤和打压下,1056年,狄青最终被宋仁宗免去任枢密使一职,贬斥出京。韩琦被召回京城,顶替了狄青的枢密使位置。狄青不服气,去找宰相文彦博询问理由。文彦博只说了一句话:“没有理由,我们就是看不惯你,怎么样?”

狄青气得够呛,却又无可奈何。1057年,狄青因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仅49岁。一代名将,就此凋零。

狄青的遭遇,是宋朝武将命运的一个缩影。有宋一代,武将们的地位都比较低,生活得比较憋屈。

——宋朝初期,有一个名将叫曹彬。曹彬为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灭掉南唐、征伐北汉、进攻辽国等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彬为人忠厚本分,对大宋王朝忠心耿耿,赵匡胤忍不住夸他:“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然而,曹彬担任枢密使后,走在大街上,见到了文臣的马车后,不管对方的级别是多大,都会规规矩矩地让在一边。


——南宋时期,金国皇帝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侵,摆出一鼓作气灭掉南宋的架势。金军进攻到长江沿岸时,宋军只有几千人,敌众我寡,难以抵挡。这时候,前来慰劳军队的中书舍人虞允文到达前线,他抚摸着宋军将领时俊的背,说:“你躲在阵后,像一个小女子。”虞允文的级别远低于时俊。如果在别的朝代,他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找死。可时俊一声不敢吭。

宋朝武将的地位为什么那么低?如果要追究源头的话,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五代十国,是中国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大分裂时期。短短70多年,全国陆续出现了10多个政权。这些政权,绝大多数是武将发起叛乱而产生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正是靠“陈桥兵变”上台。赵匡胤创建了宋朝后,为了防止武将叛乱的现象再次发禅仿物生,便采取了包括“杯酒释兵权”“将兵分离”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削减武将权力,降低武将地位,杜绝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擅权现象。


在压制武将的同时,赵匡胤又不断提升文人的地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刑不上士大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了广泛共识。

显而易见,赵匡胤这些措施是有效的。宋朝300年间,没有出现割据一方的武将,也没有出现成气候的兵变,社会格局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