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睿

从《士兵突击》里的吴哲,到《生死线》中的龙文章,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张立宪到《八佰》里的“山东兵”,无论是古装剧还是近代戏,李晨在战争、军旅等题材中题塑造了许多“白月光”的戎装儿郎形象。

在电影《八佰》中,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令人印象深刻,他既可以绑上手榴弹慷慨赴死,又对年轻士兵进行引领照顾,坚毅、柔情、克制,抽烟时又有些说不清的忧郁,演皮影戏的片段更是看哭了不少观众。全片中他的名字“齐家铭”仅仅出现一次,最终化为“山东兵”的符号留在了电影里。20日,李晨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独家专访,谈起了《八佰》中的“山东兵”和山东印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请介绍一下山东兵这个角色,谈一下对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李晨:首先这是一个老兵。可能在这部戏中,这个人物是变化是最大的一个角色,其他大部分人都是独立的故事线,而我在电影中跟欧豪饰演的端午还有一条线,两个人物互相影响,关系非常紧密。“山东兵”的柔情也是通过与端午这个小孩的故事展现出来的,这两个人物构建了电影中柔软的部分,也就是在战场上新兵与老兵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建。

这个角色是在戏里很有演头的,导演的许多表现手法也是与这组人物关系息息相关。比如关羽和赵云的主题,皮影戏用的是赵云的人物形象,“小孩儿”端午想象当中自己的样子也是赵云驰骋沙场的画面。这个人物在整部电影里与端午的故事线很有意思,也是角色性格和人性闪光点的体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拍过很多军事题材的戏,在拍《八佰》的时候,你最大的感受与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

李晨:因为《八佰》是顺着拍的,整个拍摄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没有被打乱,用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就是“谁牺牲谁杀青”,这个感受很明显。整个拍摄过程给我们一个相对更完整、更有序的体验,因为没有用跳拍的方式,大家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很真实、很准确的,比如白天的状态、夜晚的状态、几天之后的疲态,劳累程度、心态变化之类的表现,可以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是怎么理解《八佰》这部电影的?

李晨:《八佰》这部电影更多地能唤起我们后辈对当年先烈们流血牺牲的铭记,以及他们在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事件,现在在上海,四行仓库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的,纪念馆里有很多文献和影像记载。这是一部群像戏,我们这些演员在导演的带领下,每个人通过一个角色、一段故事,把这段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逻辑地演绎出来。所以我觉得能够通过一部影片来展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兵”在影片中的山东话,是山东哪里的方言?你是如何学习山东话的?

李晨:影片中的山东话应该是来源于济南周边。拍戏的时候,现场执行导演中有三个山东人,我的助手也是山东人,在这四个人(的语言环境)中,我一直跟他们学习交流。一般我先在家里练习,练好之后到现场演的时候会有一些更改,最后在配音的时候大概也会调整一两个字的发音,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影片中,“山东兵”演皮影那个片段非常令人动容,应该如何去理解这段戏?

李晨:山东兵其实是借着皮影戏,把他和端午(欧豪饰演)的关系做了一个总结:端午牺牲了,牺牲前还给他修好了皮影。山东兵其实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一开始拨着地球仪问:“小孩儿,我们在哪儿”,端午不回答;从陌生到熟悉之后,端午拿了一张地图告诉他:“这就是上海,如果我死了就没有人告诉你我们在哪了。”端午牺牲了,山东兵最后也知道自己在哪了,他画了一张中国地图,透着这张地图唱了一曲皮影调,其实也是跟端午这个人物做了一个告别和完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拍这段皮影戏的时候,幕后有什么故事吗?

李晨:这段皮影调是我现学的,是从济南来的师傅。皮影其实挺难的,没有替身,我自己学了很久,当时拍的时候还有双手耍皮影的部分,但是到最后电影呈现出来的只有单手的部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之前在王坪导演的《沂蒙六姐妹》中,您曾经饰演过从沂蒙大地走出去的八路军战士,听说您还是主动请缨参演这个角色,你对山东这片土地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吗?

李晨:首先我的姥爷就是山东人,他当年也是从家里自己主动去参军当兵,他是当时孟良崮战役的的军人。我姥爷家就在莒南,当时跟我姥姥说要去演《沂蒙六姐妹》这个故事的时候,她说:“其实就是演你姥爷他们当年的那些事儿,他当时也是背着家里人跑出去参军了。”

我自己作为演员,能够在和平年代有这样一个机会用作品去表达对先烈的致敬,是非常好的事情。而且对我个人来说,从家人的角度来看,姥爷当年就有这样的经历,就更加有意义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李晨在《八佰》中扮演谁?

片中,李晨饰演的角色叫山东兵,其实这个人物是有名字的,叫齐家铭。但在他看来,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四行仓库中的战士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正规军,如谢晋元、朱胜忠、上官志标等,有名有姓;另外一个阵营是“逃兵”,如老铁、老算盘、羊拐等,都以外号指代。

而山东兵介于两个阵营之间,既是正规军,又每天和“逃兵”生活在一起。所以他认为,山东兵的角色其实就是正规军和“逃兵”中间的一个催化剂或是桥梁。

为了让角色更立体,李晨为山东兵做了人物前史,他的家人就是因为“逃兵”而死,所以他十分痛恨“逃兵”,从山东到上海参军,就是为了告诉别人不能再逃了。

片中他和“逃兵”端午(欧豪饰)是一组很重要的人物关系,两个人互相影响互相改变,其中有一个细节前后呼应,前半段山东兵对待“逃兵”,一枪毙命,后半段举起枪的他却犹豫了,最终没有扣动扳机。

扩展资料:

李晨谈电影《八佰》

在李晨看来,《八佰》每一个部门的认真程度都有点“令人发指”。每次拍完一条,所有部门人员都会集中在监视器前,觉得不满意就提出意见,然后再来一条。

每当演员们看到所有部门的人围着监视器,伸手比划的时候,就特害怕。拍到后期,演员们也把这事当成了乐趣,当其他部门没人伸手的时候,李晨和欧豪等人就会凑到监视器前“指手画脚”,其他部门的人就开始紧张,因为一个镜头布置一次至少要半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山东兵”李晨:山东话和皮影都是现学现用

从未故意彰显震撼的《八佰》是如何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的?

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即影院电影。时隔一年重新坐到影院,才深切感受到电影特殊之处在于影院环境,当灯一齐熄灭,荧幕亮起,在黑暗中目光灼灼地看着从背后投射到荧幕上的光,与古老洞穴里的人们或许产生相似的感受。而乱世中飞奔的白马,一骑绝尘,是对生的希望。幻想中的戎装战马,千钧一发,是对明天最后的向往。“活着就是胜利”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四行仓库拉伸镜头,到现代的都市上海,电影内外,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人性尊严的旗帜

《八佰》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故意去彰显震撼却收获振聋发聩的效果,它用收束写磅礴,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不知所措写义无反顾。那些兵里有痞子、混子、油子,但最终他们都成了战士。那群人守护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有关于尊严和意义,其实这早就超越了政治派别,在这样普遍的精神感召之下。守护旗帜的颜色和图案根本就不应该成为讨论的重点,如果说非要讨论旗帜,那他们护的就是人性尊严的旗帜。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阵地与坟墓同在一座桥,壮士与伶人只差一层皮,怂包与英雄同扛一面旗。南岸有不恨国亡的商女,北岸是壮士许国的男儿,那边有粉墨登场的关羽,这边是七进七出的赵云。四百壮士用血肉唤四万万,五十三米河岸当幕布为租界万国表演。硝烟后,白马尚在,旗帜未倒,英雄不老。被动推着的,主动奉献的,在狼烟烽火面前,都聚拢在一起,正面对敌誓死无归。这是特定时代的故事,也是最伟大的故事。

护旗桥段删得令人惋惜,其余几处删减也挺明显的,虽说就目前版本来讲完成度已经很高,但作为观众谁又不更倾向于看到代表导演诉求而非政治立场的完整版呢,终归还是怀有遗憾。最后,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参与这部片台前幕后的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小我”与“大家”的人性互搏,平凡人和英雄的身份转换,当被逼到退无可退只能冲锋陷阵的时刻,爆发出的光芒和华彩才震撼人心。

勇气与坚韧,是最令人心动的品质。2020似乎比那些年更能理解为何要铭记历史,苦痛不该被忘记,牺牲也不应被尘封。是血肉筑成的长城,也是数代人保卫的山河,承载着无数的爱与期盼,走到今日太不容易了。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视角必然受限,当然还有民众的视角也有缺失,与台版《八百壮士》对照观看效果会更佳。

一个懵懂的孩子,身处乱世,被哥哥保护、被战士保护,带着憧憬羡慕的眼神看着河对岸租界的歌舞升平;直到看着自己的哥哥死在自己面前,跟团附说自愿留下来守护四行仓库,一起出来的家人只剩他一人,眼神的转变,证明他长大了,可他的年纪不应该经历这样的成长,太痛心了。“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电影也算是对八百壮士的一种告慰吧。作为爱这部电影的影迷也想套用片中的一句话,电影中兴待后生。

电影没有刻意渲染牺牲,没有升华善恶轮回人性救赎,直面生死,宏阔壮烈。摄影、美术在国产电影里都是最高水准,中青代演员群戏精彩。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努力也是。这部电影也像渡河的战士,即使只有一部,也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撇开故事和人物,我喜好的是整个空间置景,借河搭景,两个军民,一方拼死守卫,一方歌舞升平。

对壮士们的群像式描摹错落有致,每个角色都各有各的成长弧光。李晨饰演的山东兵齐家铭尤其有情有义,他既敢于慷慨赴死,从容不迫地往自己身上绑手榴弹。又努力帮衬兄弟,对年轻新兵端午加以照顾和引领。而皮影戏段落更是自带泪点,以赵子龙长坂坡之战譬喻护国情怀,成为他人性闪光点的释放。

典型的大环境下小人物

白马成为奔赴自由的(虚幻)象征意象。 两岸的互看设置很见野心,也颇具意味,一场战斗沦为政治“秀”,各方实力的互钳掣制与冲突算计,寻常百姓的人心浮动,地狱烈火与歌舞升平的互照,戏里戏外都暗含讽喻。而以一小撮“散兵游勇”为视角,他们对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惧、对世俗的动心、乃至守军众生相,典型的大环境下小人物。增强观众代入感,也会直面战争残酷,结尾反高潮。

由此才有灯红酒绿中人的双手,才有最后的情感喷薄。然而对岸群像的删减却让这个目视关系联结交错的过程大大萎缩,因而“不知亡国恨”之人的泪水也变得虚假,苦心孤诣构建的空间对垒也愈发无力。而银幕前的观众,在受尽了隔岸观火“无能为力”的折磨之后,过于轻巧地加入了英雄的队伍,无所适从。能看到传承,血肉流动的传承,唤醒的传承,如电影片尾那伸出手的无形力量,这便足矣。

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与苏州河对岸的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互相观看的视角,前者看后者歌舞升平,后者看前者浴血搏命。每一个角色都非常的饱满,切入点从杂牌军的角度展开,完成了人物从个人到家国完整的成长和裂变,管虎拍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战争残酷。就姜武的角色来说,从最开始不敢拿枪,到后来自己一人跑到楼顶唱着戏一副英勇就义的坚毅。

李晨饰演北漂饭店老板,他掌握角色精髓了吗?你喜欢他以往哪个角色?

相信很多的人都非常的喜欢李晨吧,确实是这样的,李晨在奔跑吧兄弟当中的表现也让很多的网友都十分的震惊。因为李晨他在奔跑吧,兄弟当中不管在哪一个队当中都会给别人一种非常有安全感的。感觉。 在奔跑吧兄弟当中,李晨是力量与速度的佼佼者。

很多的嘉宾在跟李晨一起较量的时候都会觉得十分的害怕,而李晨也是饰演了很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就比如说我们非常熟知的《八佰》这部电影当中,李晨的表现就非常的好。而我认为我也是最喜欢李晨在《八佰》这部电影当中的表现,让我们都觉得十分的震惊,也觉得李晨非常适合这样的电影。在《八佰》这部电影当中,李晨受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同样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

其实对于一位明星来说,如果能够受到很多的观众的认可的话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李晨如今能够走到现在这样的地步,也是让很多的网友都觉得不震惊,因为这也是意料之中的。而李晨饰演北漂饭店的老板也让很多的网友都为之震惊,因为在这个角色当中,李晨确实是掌握了角色的精髓。而且这个角色也告诉了我们,当他没有任何的退路,也当他失业了,准备回乡的时候能否还有勇气在继续的前进呢?而在这个角色当中,李晨确实是让大家的代入感很强。

而在这个影视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晨他的表现十分的好,同样这部影视作品也教给了我们很多的观点。就比如说在我们不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不想要接受失败的时候,还能否拾起自己的勇气,再接再厉。其实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在很多时候大家不要因为一些挫折就被打倒。我们的一生也是会遭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说勇敢的去面对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李晨在这部影片当中也是饰演了这样的角色,也让很多的网友有了前进的动力。

目前这部影片的预告片已经是播出了很多的网友看见了李晨的表现之后都非常的期待,正片也确实是对李晨的认可了。同样也希望在正片当中,李晨不会让很多喜欢他的网友们失望。在以往的角色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以晨饰演的《八佰》里面这个角色,因为在这个角色当中让很多的人都觉得他十分的帅气,同样也十分的硬气。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独家专访李晨:《八佰》里的“山东印记”,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