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华语影坛“出活最慢”的导演,除了“拖延症重症患者”王家卫之外,

30年只拍了6部电影的姜文,当然也必须榜上有名。

不过,相较于如今正在拍摄新剧《繁花》的王家卫,

新作还没任何动静的姜文,似乎要以绝对优势称霸“出活最慢导演榜”了。

前不久他引起关注,还是出门做检测被拍,

那副在家赋闲的模样,想来还没准备出门拍电影。

而从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姜文未来的工作重点,或许就是回归他的演员本职。

据说张黎筹备已久的新剧《曹操》,就是由他饰演男主角曹操。

叱咤影坛的导演不当,竟然转过头再做回专职演员,

姜文的这波操作,我们属实是有些看不懂。

难道他是因为没凑够拍新电影的钱,所以不得不调头回电视圈赚钱了。

按道理说,姜文作为享誉国际的知名导演,

但凡他想拍电影,身边应该不缺为他“买单”的投资人。

可事实上呢?姜文当导演这30年,尽管他只交出了6部作品,

可他的“烧钱能力”却令所有投资人闻风丧胆。

因此,姜文如今需要“曲线救自己”,也未必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谁叫他一直不知“预算”为何物呢?

2011年,姜文在参加《小崔说事》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你最喜欢的三个导演是谁?”当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谢晋”和“谢飞”这两个名字,

至于第三个名字,则是在观众的提示下,他才有些迟疑,

但却十分自信地将自己的名字报了出来。

人们都说姜文身上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的狂,当演员狂,当导演也狂,

而他之所以能从演员转型为导演,靠的也是这股狂劲儿。

巧合的是,翻开姜文作为导演的“狂人日记”,

里面的三个关键人物,便是他最喜欢的三个导演。

首先是谢晋,1986年,谢晋筹拍电影《芙蓉镇》,他指定姜文来演男主“秦书田”。

在拍摄电影期间,他给了姜文这个新人最大的自由。

姜文嫌弃剧本有问题,谢晋没有生气,反倒刺激他,让他有本事自己改。

岂料,姜文还真的自己把它改好了,也正是这个经历,

让姜文第一次意识到他有拍电影的天赋。

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个资深导演来压一压姜文身上的狂气,

让他不再对别人的电影指手画脚的话,

或许他的导演梦想还能在心里埋藏很久,也或许他这一生都不会当导演。

可这世界哪里有什么如果?姜文当导演这回事,除了天赋使然,

就是命中注定,因为他身边有太多纵容他自由发挥的导演了。

在和第三代导演谢晋切磋完导戏能力之后,姜文又遇上了第一次拍片的张艺谋。

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演员,姜文在拍《红高粱》时,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据说,在拍摄电影期间,姜文没少跟张艺谋提意见,电影里那段最震撼的“颠轿”场面,

就是他亲自设计完,并说服张艺谋加上的。

新导演听他的话也就算了,1989年,当第四代导演谢飞向他抛出橄榄枝,

让他参演电影《本命年》时,姜文依旧不改他爱提意见的毛病,

谁知谢导依旧是全盘接受。姜文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个刚出狱的混混,

有一次要拍抽烟的戏,他非要倚着柱子抽,谢导就立即给他安了一个柱子。

就连电影拍完,谢导不想沿用原著小说的名字《黑的雪》来当片名,

也是姜文出谋划策,《本命年》这个名字就借此诞生了。

正是仗着这两位他心中最优秀导演的纵容,

姜文最终按耐不住他体内积蓄已久的创作才华,他决定拍电影了。

而就在他为电影剧本发愁之际,

他的好友王朔恰好把刚发表的小说《动物凶猛》甩给了他,

于是,万事俱备的姜文便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自从自己开始当导演,姜文身上的狂气就完全取决于他的自信,

或者说他的自恋,而外在表象就是,凡是他认定的事情,

必然会不计代价地做下去,这当然会让他背后的投资人们“抓狂”。

1993年,姜文正式开拍《动物凶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于这部电影,姜文觉得只有把它拍成自己的故事才能让观众看懂。

因此,电影里男主人公的名字“马小军”,就取自姜文的原名“姜小军”,

至于为何挑选夏雨来演该角色,也是因为他像极了姜文小时候的模样。

演员一个个挑好后,按说应该开始拍摄了,

可姜文却把主演和群演都拉去封闭式训练了1个月,

什么学俄文歌,什么学骑自行车等等。

这1个月可是让文隽等得焦头烂额,他是刘晓庆拉来的投资人,

作为香港影坛的知名制作人,他见惯了香港电影工业的迅速,

在香港1个月就能拍完一部电影。谁知,

姜文却拿出来1个月用来体验生活,而他还要为此事买单。

正式开拍时,让文隽头疼的事就更多了。

姜文为了还原70年代最真实的一面,他觉得飞机的颜色不对,

就花钱找人把整架飞机重新上了一遍色。宁静饰演的“米兰”,

她卧室里挂的那张照片,是姜文让顾长卫拍了4本胶片,

然后在23040张照片里挑出来的。

更夸张的是,电影里有一段是马小军送别他父亲的戏,

小说里就6行字,按说拍摄时不该大费周折。

结果这场戏姜文拍了半个多月,还动用了20辆坦克和10多架飞机。

姜文如此能“烧钱”,他最初获得的100万美元的投资,自然是没撑多久就用完了。

坊间传闻,姜文拍戏的阵仗还把投资人文隽给吓走了。

可姜文依旧不改他的拍片原则,凡事还是爱抠细节,

资金不够,他和刘晓庆就把自己的积蓄全都拿出来顶上,

好在最终让·路易花钱买了这部电影在德国的版权,

姜文这才算是熬到让这部电影成功上映。

后面的故事我们应该都知道了,1994年,

姜文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杀四方,

之后又在金马奖上斩获最佳导演这项大奖。

第一部作品就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仅凭这点,

姜文就拥有了继续狂的底气,而这就更加苦坏了他背后的那些投资人们。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国内上映,票房竟然达到了惊人的5000万,

这让不少人都看到姜文电影的赚钱程度。

而恰巧那时,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俩的华谊兄弟到了转型之际,

他们不再只是忙着拍广告赚钱,而是想去电影市场分一杯羹,

而姜文便是他们选中的投资对象之一。

1998年,姜文开始拍摄他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

拍片原则自然是延续了上一部,那就是绝对不怕花钱,

只怕拍片效果达不到姜文心里的预期。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烧钱不眨眼”的姜文,

为了还原他在草稿纸上画的那个村庄,剧组斥资80万建了一座。

开拍前,姜文还是一如既往地让演员们封闭式训练,

这次则更特别,因为电影涉及大量战争的场面,

所以这次他直接把那些要演士兵的演员,

送到北京密云的训练基地军训了一段时间。

至于正式开拍时,姜文就更能花钱了,

相较于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用了25万尺胶片,

耗片率创下了中国导演之最,谁知,5年后他又刷新了自己的纪录,

拍摄《鬼子来了》时竟然用了48万尺胶片。

片中那句经典的台词“大哥大嫂过年好”,

据说那位日本演员拍了100多遍才通过,

这足见姜文对这部电影的细节把控有多么的严格。

而如此煞费心机,姜文自然是做好了在国际上拿大奖的准备。

拍摄电影期间,他就让演员们没事就多学几句法语,

因为那时他就做好了去法国戛纳拿金棕榈的准备。

结果,2000年,意气风发的姜文还真的带着《鬼子来了》去了戛纳,

但金棕榈没拿到,只拿了仅次于金棕榈的评委会大奖。

按说姜文应该得到些许安慰了,可等到他回国,

他却因为该片没过审就私自带去戛纳而被处罚,

片子被禁了,他也被禁止拍电影5年。

而站在他身后,以华谊兄弟为代表的投资人们就更惨了,

他们毫不犹豫拿出来的2000万直接打了水漂,至今都没收回来。

事情发展到这个局面,按道理说,应该没有投资人敢投姜文的电影了,

可怪就怪在,别看姜文的电影远没有同时期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赚钱,

但他电影的评分却十分高,尤其是《鬼子来了》,竟然达到了惊人的9.3分。

这也就意味着姜文所拍电影的艺术追求在业界很高,

而这则极大地吸引了那些对艺术有追求的投资人。

就像王晶会拿自己拍烂片所赚的钱,

来赞助许鞍华去拍《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不赚钱的文艺片一样。

英皇娱乐的老板杨受成,也对姜文那些评分高但却不赚钱的电影感兴趣。

2005年,待姜文5年不准导戏的处罚刚结束,

杨受成就对他发出了邀请,想要投资他的下部作品。

对于不干涉他拍片自由的投资,姜文自然是欣然接受,

于是,他便开始筹拍他的第三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姜文“烧钱造梦”的水平是不减反增。

要拍蒸汽火车,他就花钱硬生生拼了一辆,然后还要按他的要求重新上色。

大场面他全权把控也就算了,小到一双鱼鞋,他也是锱铢必较,

一点细节都不能错,最终只能找到一个民间手工艺人,

纯手工绣了一双,而这双鞋的造价据说比一辆车都贵。

除了对画面的高要求以外,姜文这次对电影配乐也有了一个十分疯狂的要求。

他找来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来为其配乐,对于理想中的电影配乐,

姜文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他交给久石让的电影样片里,他早就配上了音乐。

当久石让打开电影样片,听了姜文提前配好的音乐后,他直接傻眼了。

原来姜文给电影配的全是莫扎特的音乐。

久石让不明白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还一脸无辜地表示:

我的要求就是让你配的比莫扎特好一点就行。

听了姜文的要求,久石让立即想要结束这次合作,就在这时,

姜文赶紧降低了要求:那就比莫扎特差一点也行。

就这样,姜文这次对电影配乐的要求,算是跟莫扎特杠上了,

结果就是他跟久石让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好在,最终久石让在姜文的“激励”下,

真的创作出了震惊电影配乐界的《太阳照常升起》。

可惜的是,姜文的电影却没能震惊影坛,但凡看过此片的人,

都说该片晦涩难懂,再过10年也未必能看懂。

而如此差评的背后,自然是姜文这回再次玩砸了,

电影的最终票房才1800万,连拍摄的花费都没赚回来,

这次又血亏几千万元,带上上一部没能上映的《鬼子来了》,

据说姜文一共让他背后的那群投资人们亏损了上亿元。

可姜文之所以能被称作“鬼才导演”,也绝非徒有其名,

要不国内导演的代系划分都拿他没有办法,

甘愿让他游离在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之间,自成一代。

这样的他粉丝众多,不乏一些有钱的“迷弟”们。

就在《太阳照常升起》让姜文获封“票房毒药”之后,

除了杨受成对他不离不弃,还扬言要买下他的工作室之外,

一个叫马珂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投资姜文电影的阵营。

我们对姜文的第四部电影都很熟悉,就是那部被广大网友们玩坏了,

甚至还要将其申请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让子弹飞》。

鉴于之前让投资人赔了不少钱,姜文这次决定拍点让观众能看懂的电影,

不过电影的品质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以至于那场他跟周润发、葛优喝酒的重头戏,

明明在酒瓶上贴几个商标就能换来3000万的赞助。

可姜文还是不愿意,而马珂也由着他这么做,谁叫他崇拜并且尊重姜文呢!

好在这次姜文的任性还是等来了回报,

2010年《让子弹飞》上映后,仅用了两天半票房就轻松破亿,

最终票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76亿,成为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事实证明,姜文真的可以拍出票房卖座的电影,

可他却是固执的,他不喜欢做容易的事情。

就像姜文在做客《小崔说事》的时候,崔永元对他评价的那样,

“《让子弹飞》好像谁都能拍,但《太阳照常升起》却只有姜文能拍。”

而姜文就是要拍《太阳照常升起》那样,即便观众不理解,

但却可以完成他艺术追求的电影。于是,姜文接下来的两部作品,

无一例外地在朝着这个方向继续狂奔。

2014年,他带着最新力作《一步之遥》与观众见面,

舒淇和葛优这样的豪华阵容,再加上为了一段大腿舞,

就专门从拉斯维加斯请黑人舞者来表演的魄力,

甚至连拍摄电影时使用的摄像机,也用的是拍摄《变形金刚4》时用的那部。

仅凭这些,就足见姜文的“烧钱”能力还是那么与时俱进,

可电影的票房却没有延续《让子弹飞》的辉煌,

投资据说是《让子弹飞》的2倍,但最终票房却只有5.13亿,

总之最终让投资人们赔了上亿。

4年后,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再次如约而至,

这次他找了极有票房号召力的年轻演员彭于晏来演男主,

片中还有很多彭于晏大秀身材的场面,按说这次应该盈利了,

电影刚上映时还预估票房会达到11亿,可最终票房仅为预估的一半,5.83亿。

而投资人的给予的资金支持呢?保守估计至少4个亿,

要不然姜文怎么有能力跑到云南建一个4万平的屋顶,

只为了完美呈现电影里那几场屋顶戏,而这样的追求,

依旧换来的是投资人入不敷出,又赔了至少一个“小目标”。

如今距离姜文上部电影的上映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按说他该推出新作了,

可直到现在,依旧没有他新作品的任何消息,

难道他背后的那些投资人真的被他吓跑了吗?

难道他现在要靠拍电视剧赚钱,然后才能有钱拍电影吗?

未必吧!以姜文的个人魅力,支持他拍电影的投资人大有人在,

或许姜文如今沉寂下来是在等好剧本出现,毕竟好剧本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

59岁的姜文也快到“耳顺”之年了,固执了大半辈子,

也不知道60岁之后,他会不会适当妥协一些,

为了市场,也为了他背后的那些投资人。这也未可知啊!

谁叫他是姜文呢,要想知道结果,我们只能让子弹飞一会儿了。

姜文,赔了几千万都不低头的他,就这样屈服了

文/文刀贰

1992年,王朔带着《动物凶猛》走进了姜文的世界。

当时姜文看完小说后说:

“觉得像针管扎进了血管里,血冒了出来,闻到了西藏歌和大食堂的味儿。”

1992年5月1日,姜文开始在北京一间小屋里,写作电影剧本《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这间只有6平米、一张桌子、一张床的小屋里。

姜文将6万字的《动物凶猛》改编成9万字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姜文满是自信地说:

“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现在没有,以后有!谁啊?我!”

1994年,电影的粗剪版被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参展。

凭借这部电影,夏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从那开始,《阳光灿烂的日子》便成了中国影坛的梦之起点。

而影片中的马小军,便是当下姜文的隐喻:拼命融入时代,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曾经的姜文,只想站着挣钱,拍自己喜欢的、读自己爱看的,他不指望别人能理解自己。

但如今的姜文却想“讨人喜欢”了。

在这彪悍的大半生中,姜文到底经历了什么?

1963年,唐山的部队大院里,出生了一个名叫姜小军的男孩子。

父亲姜洪齐是一名军人,母亲高阳是小学音乐老师,夫妻俩常忙于工作。

因此姜小军自小跟在姥姥姥爷身边过日子。

趁着没人知道姜小军的名字时,姜文这个名字就定了下来。

从那时开始,姜文的世界就开始出现了电影这个词。

那时候,农村经常放露天电影,姜文时常在趴在舅舅或是姨的背上。

他描述当时的情景:

离着老远就看见个白点,亮着光,越来越近,然后就看到上面晃动的人影。

6岁之后,姜文便离开了唐山,开始随父亲的部队住在贵阳。

但依旧没有甩掉他爱看电影的习惯,从《红灯记》到《珍宝岛的故事》,姜文几乎陷入了电影里。

眼看着要到了接受教育的年纪,10岁的姜文又去了北京,没过两年便考入了北京27中。

在班里,他的年纪最小,身边来来去去,全是比他大上好几岁的哥哥姐姐。

并且还有一个叫英达的小伙子与姜文交好。

1979年,英达考上了北京大学心理系,但姜文却被北京电影学院刷了。

英达哥们义气,找到了还是北京人艺台柱子的老爸英若诚,亲自给姜文辅导。

第二年,姜文坐在英达的后座上,晃晃悠悠就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考场。

但三场考试下来,姜文再次被刷,但恰巧遇上了主考老师张仁里。

要说张仁里为何会对姜文高看一眼,还要说到他在考场上背诵的那一段契诃夫的《变色龙》。

看着姜文并非池中之物的张仁里,将他从落败之中捞了起来。

在之后,张仁里又评价姜文:他对艺术的追求一丝不苟。

而这句话,也在后来得到了印证:姜文对艺术是真的发疯。

早在学校期间,姜文为了塑造老工人形象,专门蹲在学校门口的胡同里,观察来来往往的人。

接二连三的排练,姜文开始导演自己的小剧本。

有人说他导演的戏比导演系的人还好,人家夸他调度好,那时姜文还不明白调度是什么意思。

他只知道,什么人该在什么地方。

四年下来,这个比别人小三岁、张扬、幸运的姜文导了不少戏。

毕业之后,姜文被分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开始演话剧、排话剧。

在演了一年话剧后,导演陈家林看中了姜文,决定邀请她出演《末代皇后》里的溥仪。

他找来了溥仪的纪录片和《我的前半生》原著,反复观看,铭记于心。

接着他去拜访溥仪的弟弟溥杰。

按照溥杰口述,在脑中还原溥仪的生活习惯细节,回家躺在床上还要和弟弟姜武说溥仪。

正是这种较真的性格,让姜文的溥仪一炮而红。

从那之后,姜文爱琢磨戏的“毛病”跟到他现在。

尤其是出演谢晋导演的《芙蓉镇》的时候,姜文就老是改词,

但是谢晋也不生气,随着姜文的性子来,哪里改得好,谢晋还会表扬两句。

这让姜文越发张扬。

等到了与张艺谋合作《红高粱》时,姜文的脾性更是暴露无遗。

拍戏的时候,姜文总会在宿舍先排练一遍,等变得精彩了再去找张艺谋。

很多巧妙的设计全是两人一起琢磨出来的。

有时候两个人还会因为剧本吵起来,这一吵就吵到了杀青,吵到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现场。

那时光着膀子,站在高原上的姜文还在想:哪天我也拍电影。

拍完了《红高粱》,姜文又马不停蹄赶到了《本命年》的剧组。

导演谢飞看着他说:“你小子迟早要当导演。”

和田壮壮拍《大太监李莲英》时,田壮壮又鼓励他:“你导演,我来给你演。”

就连王朔都说:中国需要这么一个人。

但即便是有了这些人的至高评价,姜文却还在对自己发问:能行吗?

而促使他迈向导演这一步的还是王朔。

当年王朔带着几本“著作”走进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大门。

而彼时的姜文还是一个演员,但看到王朔的《动物凶猛》时,积压在体内的拍戏之心,开始肆意而动。

最终姜文带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走进了中国电影圈。

在上映的那一天,姜文在剧组的上空挂了一个条幅。

上面赫然十二个大字: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

可临了,王朔也没能永亮在这片夜空,而是急匆匆的出现,又急匆匆的赴美。

可是被王朔感染的姜文,却在这条“用艺术表达”的路上狂奔而去。

能回头吗?

不能。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姜文已经35岁。

时过5年之后,姜文执导,再次拍了一部名叫《鬼子来了》的电影。

他说,这部电影只是对35岁的自己做一个总结。

刚好有一个名叫《生存》的本子摆到了他的面前。

于是姜文一点头,这部电影提上了日程。

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这部电影不按套路拍,常常想到哪拍到哪,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2000年,《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可还没等姜文高兴。

这部电影却因违规被禁止上映,而姜文本人也被禁止五年内不能导演电影。

几千万的投资,血本无归。

但好在电影口碑不错,为姜文积攒下了名气,以至于还能“混口饭吃”。

再没导戏的那五年,姜文也没闲着,紧锣密鼓地拍戏,

从《寻枪》、《天地英雄》、《绿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茉莉花开》、《皇太极》。

六年拍了6部,姜文很是满意,认为自己算是高产了。

等到时间一过,姜文再次着手,开始讲述下一个故事《太阳照常升起》。

而那时,“升起”不单单是电影,还是一段至关姜文未来之路的关系。

2005年,32岁的马珂,已经有了多年的电视剧制作经验,小有成绩。

但他却不满意,一直想找下一个挑战目标。

并且他非常崇拜姜文,他觉得能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鬼子来了》的人一定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

在朋友的引荐下,马珂找到了位于太庙工作室的姜文。

两人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马珂在说话。

他说:“老姜啊,你是一个好导演,我是一个好制片,你需要一个好团队来推广。”

但彼时的姜文还沉浸在自己的乐园中,压根没将马珂的话放在心上。

但姜文却记住了一口一个“老姜”的年轻人。

其实在电影开拍之前,姜文便知道这个电影赚不了钱,因为他早就预料到观众可能看不懂。

这样的电影,对投资人也是一个挑战。

而英皇的杨受成愿意投这部电影。

于是姜文提前告诉他,这部电影可能不赚钱。

但要脸不在乎钱的杨受成大胆地说:没事儿,你随便拍。

虽然资金的事过去了,但电影上映后,却出了更大的问题。

正如姜文预料的一样:观众看不懂,不仅看不懂,还不愿意装懂。

2007年,《当太阳照常升起》惨赔,这让姜文心里很是难受,开始琢磨问题的根本所在。

在这时,一句“老姜”唤起了他曾经的回忆。

于是姜文拿起电话,给马珂发了一条短信:“老弟可好?”

至此,两个相差10岁,却爱电影的糙汉子勾肩搭背,共建“姜山”,由此开启了“信马由姜”的时代。

2009年,史航给姜文推荐了《盗官记》,他看完后,和马珂一起去成都拜访了作者马识途。

马老问:电影谁来拍。姜文回答:我来拍。

随后马老爽朗一笑,说:“有的看了”。

版权敲定之后,姜文便开始准备剧本,在改了30稿之后,定稿开拍。

这一次,有马珂在,姜文没在担心资金的问题,并且马珂从不干预姜文对于创作的理解,任由他发挥。

一个只管卖,一个只管拍。

电影上映后,马珂对宣传说了八个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让子弹飞》里,姜文那句: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这个惊喜也让马珂惊喜得差点哭了。

原因便是自己错失了三千万,但硬生生让姜文给自己找了回来。

在那场“鸿门宴”的戏中,白酒是至关重要的道具。

“好几个百年老字号的白酒品牌都想植入,报的价格高达千万,有三家愿意一起上,也就是说仅一场戏就能赚三千万。”

但姜文却把这个植入的投资给否了,理由便是:白酒品牌一出,观众都出戏了,电影怎么看?

马珂急得快哭了,但姜文却说:“我给你找回来。”

到最后,果然只放了三个没标签的白酒瓶子。

姜文想“站着把钱挣了”,最终他实现了。

《让子弹飞》一上映,便夺得了2010年度的票房第三。

还引发了全国人民找暗喻的热潮,可耿直的姜文却说:“都是真事,没暗喻。”

有人喜欢,但依旧有人看不懂,姜文似乎也坳上了气,决定再弄一部能看得懂的。

于是《一步之遥》出现了。

这次马珂的要求也高了,他对艺术指导柳青说:

“颜色要高饱和度的,节奏要快的,强烈、鲜明、感染人。”

但就是姜文玩儿命创作出来的电影,观众还说看不懂,票房不尽人意。

姜文纳闷了,说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不好意思的英雄故事”。

可《一步之遥》的命运却如同《当太阳照常升起》一样,没人愿意买账。

从2014年后,姜文伺机而动,一蛰伏便是4年。

最终姜文又经史航的推荐看了一本名叫《侠瘾》的小说。

姜文一看还想着:这不就是我们家那边的事?

他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而这种冲动,完全来自于他第一遍看完小说的刺激。

姜文找来编剧李非,两人一见面,李非便被姜文领进了小黑屋。

在落下“你写吧”三个字之后,姜文便绝尘而去。

李非一写就是400多天,期间瘦了40多斤。

而另一个编剧孙悦也说:“给姜文写剧本,是一个“力气活”。”

但好在电影《邪不压正》完成的效果不错。

这一次,姜文想要打造的便是让观众“看得舒服”。

在电影完成90%之后,高晓松当了第一个观众。

看完之后,他说:“满屏荷尔蒙飞溅,爱恨劈头盖脸。”

即便是这样高的评价,也不免让姜文有些紧张。

为了宣传电影,姜文带着《邪不压正》剧组出现在选秀节目《创造101》的决赛现场。

姜文走上台,略带僵硬和尴尬,还没弄清流程,便问身边的黄渤:

“我要念吗?这上面很多字,我从哪里开始念?”

姜文像是走错了片场,就连网友说都说:“姜文这次是真的努力了。”

从上海电影节开始,姜文就带着他的作品始终出没在网络热搜上。

这一次,他想尽力“讨人喜欢”,比起“站着把他钱挣了”,前者似乎更难。

但姜文这一次没给自己留余地。

可是在这样的极尽宣传之下,《邪不压正》却没翻起什么大浪,上映25天后,综合票房5.83亿。

但姜文却说:“我就是为了这点醋,才包了这顿饺子。”

电影的结果好与否,并不影响姜文的热情,但不合时宜的他,终究想在今天顺势潮流。

“站着把钱挣了”靠谱吗?

在姜文这里,绝对靠谱,用他的话来讲:

“你们投我,我还得选,看你靠不靠谱。”

而《圆桌讲究派》里窦文涛翻译了一下:“你还不配跟我亏。”

自从2018年之后,姜文便再无执导电影。

可他的电影总是被认为是浪漫的,他说:生活本就这样。

他还说:“我不是用来拍电影的,我是用来活着的,电影只是赶巧拍一下。”

而对用电影补充日子的姜文来说,用艺术表达就是宿命。

这个在观众看起来大老粗的“文化人”,就如此过了大半生“豪横”的日子。

至于接下来如何“讨人喜欢”,似乎姜文自己都不太明白。

又或许,姜文依旧不想弯腰,想乐呵地把钱挣了。

而他到底能否如愿,还是一个美好的未知数。

往期精彩:德云社的蜕变史,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何云伟,就这样改写了他的结局,午夜梦回时是否后悔过?

《让子弹飞》是姜文的代表作,除此还有哪些高质量作品?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很多人看他的电影会出现荷尔蒙爆发,淋漓尽致之感。但有时候的蒙蔽和疑惑观众更觉其风采之深。如《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这些全是他的高品质著作。

《让子弹飞》

2009年,大作《让子弹飞》的剧本只写了四五成,姜文就把这个半成品加工依次发送给了三个人,分别是:周润发、葛优和杨受成。在给周润发和李大爷的剧本里各带入了一封信,信中姜文只字没提演员片酬,仅用了文雅的文言文,阐释了自身的豪情壮志。姜文之后提到这件事情的情况下说,寄信是一件十分有诚心的事,古时候两军招降靠的便是信函。这两封信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攒出去的”。而提及那一个半成品加工的剧本,姜文表述道,他不可以把剧本写的过满,必须中后期依据知名演员和拍摄情景,再逐渐把剧本添充丰腴。这一半成品加工剧本和那两封信,触动了周润发和葛优,二人迅速表明想要参演,而杨受成也二话不说再度项目投资了姜文新电影。

三巨头相聚,英皇集团老板大力支持,换一般电影导演一定是压力很大,但是姜文在拍片子时依然秉着造型艺术第一,钱财第二的标准,乃至因此放弃了上千万的植入广告。原先剧里的重中之重是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摆了一桌鸿门宴,邀约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和葛优扮演的汤师爷前往赴约,三人在饭桌心怀鬼胎,火花四溅,它是正片最重要的一场戏了。

有三家纯粮酒厂找到姜文,期待能在这次重中之重里广告植入,她们的叫价达到上千万。《让子弹飞》的项目投资达到1.3个亿,比姜文先前一切一部电影都高,他的资产工作压力是十分大的,该笔钱他也羡慕嫉妒。但姜文感觉,大伙儿已经看三巨头搭戏,忽然界面里发生了白酒广告,观众们会立刻出戏,危害了电影的衔接性,他最终坚决回绝。《让子弹飞》 最后公映后凭着6.37亿电影票房破了当初的华语乐坛电影电影票房记录,那一场三巨头相聚的戏也终究变成华语乐坛电影圈的一段经典,如今看那一场戏,白酒瓶上的标识所有被撕下了,观众们的专注力统统在知名演员的演出上,姜文获得的物品远比放弃的多。

回绝干万宣传费,送出八百万大红包,姜文的这波实际操作令人有一些疑惑。实际上,缘故就写在姜文自身的电影里。《让子弹飞》里有几句经典对白。第一句是:“赚钱嘛,做生意,不寒酸!”第二句是:“我是想站着,还把钱赚了!”这就是姜文的人生价值观,也是他的人生道路里的第一个“信念”,用一句俗话归纳,便是:君子爱财,君子爱财。

《圆桌派》

2018年《圆桌派》上,姜文对自身生活方法开展了更深层次的论述。简易归纳便是:他在生活上很小气,但在喜爱的事上却非常大方。姜文追忆,自身刚大学毕业时薪水仅有47元钱,可是他感觉“自身有一个三瓜俩枣早已充足了。”他形容自己饮茶只需有个色儿就可以了,一点也不注重,尤其划算。姜文二十五年只拍了6部电影,生产量非常少,以致于从某一年逐渐,他妈妈每一年都是会包一个大红包给他们,里边塞满了皱皱巴巴的纸币,乃至也有外汇,它是老年人很多年的存款。姜文疑惑地对他娘说:“妈,我不会差钱啊。”妈妈就说:“你拍那么少的电影,没有个宣布工作中,这钱拿着吧。”姜文啼笑皆非,为了更好地让老人高兴只能接过了妈妈的大红包。

节目主持人窦文涛接到话茬问起:“你的电影生产量那么低,照理说你多拍些电影,挣钱非常容易,可你从来不商业演出捞油水,同行业拍个电影赚个十几亿二十亿,你没羡慕吗?”姜文回复道:“她们到底是谁跟我没事儿,我恨不能她们靠拍电影发售了,我的本子h就有价值了。对一个原创者而言,钱财仅仅数据,内容才算是最值钱的东西。”姜文不喜欢管钱,他媳妇周韵是省吃俭用的温州人,他就把财政局实权交到媳妇解决,自身只要拍电影这件事情。

小结

窦文涛再度问起:拍电影超过了费用预算,你与周韵谁来定?姜文霸气侧漏地回复道:“什么是费用预算?”对比于生活的小气,姜文拍起电影来不是设限制的。用他自己得话说,拍电影如同请观众们吃一顿饭,一道菜能有多贵,你一直盯住菜的价钱,就索然无味了。在姜文的意识中,造型艺术肯定是不可以被成本费拘束住的,假如用一句话描述姜文拍电影的情况,那便是:无论钱,只要“注重”。《邪不压正》里蓝青峰说:“今天我是为了更好地这瓶醋,才包的这顿水饺。”这实际上便是姜文借电影角色之口,表述自身拍电影的心态。

姜文的这两个“信念”,能让是多少名牌电影导演脸发红?一个电影导演的活力是比较有限的,如果你太过重视生活的物质生活,刚好便会提升自己的阀值,减少了自身对生活的敏感性,你拍出来的著作,便会慢慢浮在表层,忘记了自身的初衷。姜文最终注重,仅有对生活有充足的客观性了解,才可以有主观性的文艺创作,我拍摄的并不是肯定的真正,只是客观现实的客观性。姜文的信念看起来拧巴,其实十分透亮,也是这两个信念,深深地震撼人心了杨受成,此后他的盛名在中国香港普遍广为流传,之后他到香港拍摄《关云长》,全部的中国香港同行业都叫他“姜爷”。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59岁姜文的痛:仅拍6部电影就成“票房毒药”,他到底做错了啥?,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