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一场场毕业典礼在众多公立高校举行。而这其中,有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为硕士生、博士生颁发毕业证书并拨帽穗,他们就是成为公立高校附属医院的民营医院。

2010年,三博脑科医院(下称三博脑科)被纳入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教学体系,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此后三博脑科开始探索“学院型民营医院”新模式。

2014年,“武汉大学亚洲心脏病临床学院”挂牌成立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朝着“心血管医教研医学中心”的目标继续迈进。

“他们走的是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科研带动医院实力。”华盖资本投资经理王泽玮告诉健康界。在与公办高校合作后,民营医院走公立医院的道路是否行得通?民营医院能否借此解决人才短板问题?健康界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多家民营医院与公办高校“攀亲戚”

此前,公办高校附属医疗机构一直都是公立医院。直到2005年,东莞东华医院与中山大学合作成为附属医院,拥有博士、硕士培养点和国家级重点专科。温州康宁医院紧随其后归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07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同时吸纳三家非公立医院作为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院长均担任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南京医科大学给这些医院一定学校编制,鼓励他们用学校编制吸引高层次人才;三家非公立医院成为附属医院之后,承担与之对应的教学和培养人才工作,如承担临床理论课和选修课、见习与实习教学任务、研究生培养、科研课题、学科建设等。

在一批民营医院实力不断增强后,越来越多的高校愿意选择其中自身条件比较好的、具有先进技术和一流设备的作为附属医院,医学生在这里可以率先接触到国内甚至国外领先的医疗资源。

健康界查阅艾力彼发布的“2018届非公立医院100强”名单发现,前20名中都是大学教学医院,在剩下几家中,则有医院向健康界表示正在寻求与大学合作的机会。

寻找科研“通行证”

民营医院为何热衷与公办高校合作?

“其实是为了一块金字招牌。”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郭俊给出这样的答案。在他看来,民营医院帮公办高校培养学生,公办高校为民营医院站台,给一张申报国家重大课题等科研上的通行证,拿到通行证的民营医院则可以在科研上“一飞冲天”。

在公立医院,医生可以申请科研经费,做实验,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而民营医院申请国家科研资金的可能性非常低。根据目前医师考核体系,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课题和论文支撑,医生职称晋升的机会渺茫,也中断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

“之前,我们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科技部、北京科委等部门对一些重大课题的支持。”三博脑科创始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院长栾国明告诉健康界,直到真正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直属医院后,所有的科研都归到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才可以名正言顺地从国家申请研究课题。“在特殊机制下,靠着大学,我们才有了做科研的希望。”栾国明说。

得到顶尖医学院校的认可和支持,三博脑科在学术上的发展高度不再受限,在科研立项、申报资金、医生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了保障。同时,三博脑科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搭建在首都医科大学上,基本与公立医院相媲美,医生除了一流的医疗平台,还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扩大自己学术影响力。这些软实力可以培养人才,自然吸引了不少顶尖专家的加盟。

简单来说,民营医院可以拿到这张通行证,为自己吸引和培养更多顶尖专家,从而吸引患者。

打造人才补给和培养体系

也正是这张通行证,让他们更容易敲开投资者的大门。

三博脑科不久前完成超8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这是医疗服务行业近年来最大的交易之一。本轮融资由泰康领投,易凯未来产业基金、广发信德、宏鼎投资、朴道医疗、秉鸿资本、朴弘资本等多家机构跟投。栾国明告诉健康界,除了医院实力等原因,投资人也看上了三博脑科“学院型医院”的发展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具备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像三博脑科这些民营医院很受资本欢迎,他们在融资的时候,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投资机构。”王泽玮告诉健康界,民营医院若能成为学位授予点,证明他们在学术科研上拥有一定实力,有科研实力也就能留住大专家,“一个医院有大专家,怎么会没有患者?他们的收入是会持续上涨的。”

自2005年申请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点、博士点至今,三博脑科培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两百余人,有近40人毕业后留在三博,其他则分散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公立医院。栾国明坦言,凭借首都医科大学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三博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可良性持续的人才补给体系。

像三博脑科、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将自己定位成研究型医院,愿意在科研上有所作为,而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会更倾向于在一开始就成为公办高校附属医院,从而留住优秀的人才资源。而像爱尔眼科、何氏眼科、通策医疗等,自身做大做强之后,也在探索与医学院合作办医或独立办学的方式,从源头为自己的医生部队打造专属于自己的“黄埔军校”。

6月5日,暨南大学与爱尔眼科达成战略合作,包括共建3家大湾区核心区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爱尔眼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东莞爱尔眼科医院”,并着手成立“暨南大学爱尔眼视光医学院”。

爱尔眼科作为最早登陆创业板的个股之一,自2009年10月底登陆资本市场至2020年,市值涨幅高达30倍。爱尔眼科主业的核心是技术和设备,只要将医疗流程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便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

按照王泽玮的分析,三博脑科和爱尔眼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三博脑科做的是风险系数高,公立医院不想做的项目,通过市场机制,以高薪鼓励医生挑战高难度手术;爱尔眼科做的是最挣钱、公立医院没有权限做的项目,例如一些高端手术。

在与公办高校合作之前,爱尔眼科独创的“医疗合伙人计划”,才是他们吸引人才的重要法宝。“合伙人计划”具体来操作起来就是: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筛选有技术、有管理水平的优秀医生,作为合伙人股东参与投资设立新医院。在新医院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后,爱尔眼科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或两者结合等方式,以公允价格收购合伙人持有的医院股权。这相当于医生作为股东来投资医院,最后收取投资回报,得到了定向定点的激励。据了解,爱尔眼科的“医生合伙人”计划至今已5年有余,首期投资回报数据显示:医生的收入回报与加入爱尔眼科之前平均超过3倍,最高达14倍。

另一方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爱尔眼科的医生合伙人计划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轻资产,投入成本不会太高;第二,标准化,容易估值;第三,规模化,能实现商业价值;第四,有变现通道,上市或准上市公司更容易做。不具备的话,反而更容易失败。

与“一家独大”的公立医院相比,有新的技术,新的设备,灵活的服务,这些走“公立医院模式”的民营医院,还缺什么?用资深医疗投资人林掌柜的话来说,可能缺的就只是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术地位和品牌历史沉淀。

总的来说,民营医院想要破解“人才荒”,提高医疗和管理综合水平才是最硬的道理。有了实力和口碑之后,人才的雪球才会在利好前景下越滚越大。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如何确保民营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确保民营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要在民营医疗机构加强质控工作;同步加强民营医院专科能力建设,逐步缩小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差距;在民营医疗机构当中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的人才建设

一、在民营医疗机构加强质控工作

目前全国成立了30多个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把质控中心工作覆盖到包括民营医院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同时,要把民营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纳入到整体国家质控体系,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质量信息的分析,对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同质化管理。

二、同步加强民营医院专科能力建设,逐步缩小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差距。

三、在民营医疗机构当中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的人才建设

在医疗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当中也要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完善内部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提升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医疗质量提升的主体责任,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当中的持续改进,让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扩展资料

民营医院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难。目前,江苏省一些地区医保定点虽未排斥民营医院,但实际执行时存在一定的歧视,绝大多数民营医院很难被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

二是已进入定点的民营医院反映,医保病人起付标准低于公立医院。尽管一再有报道称医保要对民营医院开禁,但具体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纳入医保的民营医院还是非常少,完全跟不上民营医院发展速度的大环境。

虽然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并不排斥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只要“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就有进入的机会,但是民营医院要引进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须经卫生部门审批,每年还有额度限制。光这一条,就卡死了不少民营医院向大型综合性医院发展之路。

中华网-国家卫健委:全国医院过半为民营 将实行同质化管理

民营诊所:“专科”的命,操着“全科”的心


新医改实行已有11年,这轮以“分级诊疗”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基本路径是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通过签约家庭医生,把80%的常见、多发病患者留在基层,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政策持续加码全科医生培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壮大基层力量,形成居民就医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均针对社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立机构。占基层卫生机构三分之一的民营诊所,并不在其列。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唯一的社会办医机构,诊所规模小、数量多,服务灵活便捷,虽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监管难题,前几年,黑诊所一直是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医疗秩序的重点对象。
在目前“公立医院”为主力的医疗体系中,诊所仍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医改进入关键时刻,诊所逐渐进入决策层的目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希望促进诊所发展。尤其是全科诊所,被部分人给予厚望——期待能如西方国家一样,通过遍布全国、功能丰富的诊所,引导普通患者调整动辄前往大医院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诊所的定位却始终存在“心结”。在我国,个体诊所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对其准入和审批也是基于专科诊所的标准。“但基层医疗需要解决的常常是全面、多样、多发的健康问题。”成都吕医生社区连锁诊所创始人吕奉平告诉健康界,专科诊所,尤其是内科诊所的日常工作,实际上与全科诊所已无太大差别。
专科的定位与诊所需发挥的全科功能存在一定冲突,这阻碍了诊所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正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并鼓励他们开办全科诊所。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才的培养远非一时之功。
在这个过程中,多位专家及从业者建议,推动现有符合条件、质量较好的专科诊所向全科诊所转型,便利其执业医生加注全科医生执业范围,或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办法。
我国诊所注册以专科为主但多进行全科操作
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守门人”作用,是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实现患者合理有序就医,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率的普遍做法。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超过一半的医务人员是全科医生,承担着50%以上的医疗服务供给。”弘华医疗负责诊所事业发展的沈志卫告诉健康界,尤其是由全科医生创立的私人全科诊所,在初级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提供基本诊治服务,也提供计划免疫、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解决了居民大部分的健康需求,构筑了医疗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在日本,大医院特别是大学医院不接受直接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通常需要在私人诊所进行首诊,并发现无法进行诊断及治疗时,才会提前预约将患者介绍进大医院。
在新加坡,私人全科诊所承担80%的基础医疗门诊服务,其余20%则由公立机构提供。相对于私立全科诊所,公立综合诊疗所主要针对低收入人群及作为分级诊疗的转介点存在,其费用较私立诊所低,候诊时间长,且无法自主选择医生及昂贵的药物品种。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村卫生室。在这些机构中,前两者,甚至严格意义上的村卫生室,均属与政府有关的机构——只有诊所属于社会办医。
截止2020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超过100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6万个,其中,诊所24.9万个,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基层的近三分之一,并呈逐年增长状态,是医疗服务名副其实的一大提供者。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政府办机构相比,诊所是个人筹办的市场机构,经营者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开业时间更长、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等,同时还要尽量价格优惠,以此来吸引更多患者。”吕奉平认为,小巧玲珑、接地气、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私密性等,都是诊所的优点。
吕奉平2005年从公立医院辞职,在成都高新区开办了第一家内科诊所。“当时觉得,很多老百姓因为一点儿小病就千里迢迢跑到三甲医院,成本太高了,如果家门口有靠谱的医疗机构,他们会省事不少。”
经过十几年发展,吕医生社区诊所在成都已发展到40家,吕奉平也认为自己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初心”:诊所不仅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而且帮助居民解读体检报告、普及健康知识等,逐渐向居民健康全管理平台发展。
而这也是吕奉平认为的诊所发挥的作用与定位,她认为这与西方的全科诊所并无二致。
但是,国内大部分像吕奉平这样的诊所在注册时却是内科诊所,而非全科诊所,这也限制了他们向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对个体诊所的定位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对个体诊所的准入和审批也是基于专科诊所的标准。所以,目前绝大部分诊所仅提供某一具体领域的基本医疗服务。
2019年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诊所排名前三的科目分别是内科、外科、口腔科。由于早期国内并没有设置全科这个科目,目前也只有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开放了全科科目,所以国内真正注册的全科诊所数量极少。
在实践中,专科诊所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超“范围”执业现象。例如,未注册儿科的内科诊所接诊儿童患者、未注册外科的内科诊所进行急诊包扎等,这一方面或许是诊所存在利益考量的因素,但更多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服务具有极强综合性,需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诊所直接面对老百姓,需要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健康诉求。”吕奉平告诉健康界,老百姓只要信任一个诊所,他什么病都会选择首先来诊所咨询,不会分什么科。
在她看来,诊所这种基层医疗机构,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要目的,天然就应该是“全科”的,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民众的问题。“其他诊所也一样,因为如果你无法给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慢慢患者也就流失了。”
确实,很多诊所,尤其是内科诊所,实际上都在充当着全科诊所的角色,尤其是在县乡体现的更为明显,甚至有些诊所还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福建东桥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友学早在2013年便撰文,呼吁将个体诊所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提升慢性病健康管理水平。
虽然这些机构的执业范围尚未得到政策层面的“突破”,但从功能上来看,恰恰与西方国家全科诊所所承担的功能相一致。
可以看出,我国基于专科的诊所设置定位,与其提供全口径、复合型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存在矛盾,而这也不利于诊所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本可以发挥的作用。
推动现有专科诊所向全科诊所转型
为增强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目前国家正努力建设全科医生队伍,期冀通过专业的人群来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
2015年9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则鼓励全科医生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合伙诊所。
然而,目前全科诊所在基层机构中依然较少。一方面是国内符合资格的全科医师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诊所本身的专科定位有关。
“目前培养的全科医生大部分还是流向公立医院,真正留在基层的还是不多。”某三甲医院一名医务管理人员告诉健康界,全科医师也需要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规范化培训,而在公立医院进行全科医生的规培存在一个根本矛盾——三甲医院很少遇到基层需要应对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状况,在三甲医院进行规培的全科医生,或仍不具备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技能。
对目前专科诊所来说,若想提供全科服务,其从业者必须考取全科医师证,而取得证书的前提是必须花费三年时间在大医院全职进行规范化规培。“诊所的从业者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努力,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花费这么多时间考这个证。”诊所帮创始人柯常德告诉健康界。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专家及相关从业者建议,国家亟待需要重新思考诊所的定位与分类,改变诊所的专科定位或引导现有专科诊所,尤其是内科诊所,向全科转型。打开了这道“门”,才能盘活现有的大量民营诊所,让民营医疗资源真正融入基层医疗体系,并为之有效输血。
其中的关键,是激发专科诊所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增加诊所工作负担。比如,可择优选择专科诊所进行试点,通过社会化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对其进行全科培训,鼓励诊所从业者在工作之余,学习全科知识,充实全科医生与诊所力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我国诊所目前的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萝卜型——特别好与特别差的数量很少,大部分都处于中等水平。”柯常德认为,诊所水平良莠不齐或是诊所不受政府重视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选择优秀的诊所进行全科转型试点,特别是复诊率高的诊所。
不管政策如何,打铁都需自身硬。“如果国家能给我们一个全科诊所的身份,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为老百姓提供更全面、多样的服务。”吕奉平认为,但不管定位最终如何,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便捷医疗服务的初心都不能变。

一位医生公立医院月薪5000,私立医院开价9000,该如何选择?

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待遇,有的时候真的是千差万别。我的一个朋友,原来在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月薪就是在5000左右,加上奖金什么的全部都算上,也就是一万出头。

结果跳槽去了私立整形美容医院,一年下来,买房换车,我们问他现在收入上了几个台阶?他神秘的竖起一根手指,后面还加了个零。

很多医生都会面对公立和私立医院选择的问题,在我妈妈退休之后,好几家私立妇产医院都向她提出聘请,她没有答应,因为身体原因,也因为觉得私立医院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合自己。

总体来说,公立医院在对于医生的要求上,还算是比较宽松一些。但是私立医院,既然花大价钱把你挖过来,你就一定要给医院带来最大的利益。

就好像我上面说的这个朋友,的确是多挣了一个零,然后每天也是累死累活,每周科室里都会开大会,谁谁病人最多,每个月医院都会开会,谁谁拖了后腿,所以压力也是很大的。在这种环境之下,有的人可能就会为了利益,而做出一些过度医疗的行为。

所以想要怎么选择,还是要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想追求高收入,那么私立医院的待遇往往比公立更好。如果想要自由一点,那么公立医院可能比起私立医院要要求更少一些。

目前,公立医院仍然是国内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虽然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立医院,但是诊断及治疗量上仅占总量的两成左右,这是由于大多数民营医院规模比较小,但也不能就此否认民营医院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力量。

当前,民营医院以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为主,民营医院能快速发展也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儿。

大学同班同学目前有三位在民营医院工作,曾经都是编制内的医生,其中一位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副教授,多年前辞职去了广东省一家民营三甲医院工作, 年收入直接增加了三倍,后来还晋升了教授,就是感觉特别辛苦、操心,工作压力大。

还有一位同学辞了规模不大的公立医院院长工作,去了广东,当内科医生,多年后成为民营医院管理团队成员。

另外一位同学从三甲公立医院辞职,自己创办了一家民营专科医院。

知道的情况是,现在离开公立医院去民营医院工作的医生比过去多,临床医学毕业生去公立大医院应聘,竞争太激烈,选择去大中型民营医院工作得越来越多。

前些年,民营医院都是靠从公立医院接收或者挖过来有技术的医生来支撑,都知道经验丰富的医生培养周期长,虽然说医疗行业是长线投资,如果大笔资金投入进去,谁不想尽快收回成本。

民营医院给什么工资待遇,得看民营医院整体水平,病人来源,自己的能力等。确实也遇到过本地很有手艺的医生去了民营医院,由于医院各方面条件限制,根本无法正常发挥技术水平,个人手艺再好也不行。说白了,自己能挣多少,先得看能给老板赚多少。

还有就是专业种类,像口腔、眼科、耳鼻喉、骨科等等科目,业务更容易开展一些,自己手艺足够好,不需要太多帮手、大型设备,业务开展起来就相对顺利。

像脑外科、胸外科、心内科、产科等等业务,没有一只专业技术团队、齐全的辅检科室支撑,去了也很难有大作为。

这就涉及选择去民营医院适不适合自己更好地开展业务,这可是直接与自己的收入挂钩的。

在某些方面,比如劳动纪律,民营医院管理更加严格,特别是安排的休息时间少,能安排公休假的医院不多;中小型民营医院参加学术交流、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也比较少;更重要的是民营医院社保缴费数额普遍不如公立医院。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总之,公立医院非编制内医生,有一技之长,身体好,能吃苦,应权衡利弊选择去更适合自己业务开展、收入高得多的民营医院工作。吃不准情况时就不要轻举妄动。

如果年龄大了,还是建议编制内退休后再去,稳妥些。去了不满意还可以再选择,实在不想干了,总还有一份不错的退休工资。在职期间可以选择提供技术性服务的方式。

我是康医生,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其实按照国家现在的医疗市场的设计和将来的规划,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区别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讲,可能会在公立医院,宁可挣5000,也不到私立医院去挣9000。但是按照将来的长远的远景来看,将来必然会出现一些巨大的庞大的私立医院。你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别著名的医生集团。所以如果按照长远来看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考核一个医生和他所在目前的情况,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答案。

比如说这个医生现在已经处于公立医院,顶级的位置,那么他绝对不会选择私立医院去进行任何的改变,因为他变不起。

而如果这个医生出于主治医或者说是副主任医师的阶段,他可能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各种的排挤甚至打压,那么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私立医院,这些可以使他大展拳脚的位置,去进行自己的历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我的预想中,将来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公立医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一些基础的医生。私立医院必然会走专科化,精细化,服务化的专科之路,也必然会受到大众的欢迎。爱的形式就是公立医院培养人才,私立医院使用人才。所以说如果按照我的选择,我宁可在一个有前景有规模的私立医院,挣9000,也不在公立医院5000。

我来说两句,作为医生一定要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时候钱多钱少只是暂时的过程,积累经验和锻炼执业能力比一时的月薪更重要。
公立医院月薪5000,如果包括工资和奖金的所有收入,也只有5000,确实不多,但这样的月薪在一些公立医院中也需要主治医生才能达到,确实关于一个3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医生,生活的压力确实很大,而且不得不面对。但如果能够检查,很多医生都还是在公立医院工作。原因很多,薪资是一回事,患者人数和特殊病历的多寡也决定了一个医生自身能力的成长上限,不是说私立医院就没有发展,没有锻炼的机会,但资源的比较上是远远不如公立医院的。而且私立医院的人才培养意识普遍要弱一些,毕竟就是工作!或者说干活!

其实现实中私立医院给主治医师开的工资应该比9000要多一些,甚至行业内的一些招聘公众号常常看到类似招聘信息,人才引进的标准一般是1.5w左右,但是走的相对还是少数人。

我的大部同行的想法是如果进完副高职称,在北方没什么发展机会再选择去南方发展,毕竟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其实医疗资源全国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北方人才的流失也很严重,很多有能力有经验的壮年医生都纷纷出走南方,一点是因为更好的经济效益,还有一点是私立医院相对更简单的工作关系。作为继续工作在公立医院的医生,我也觉得自己工资太少,所以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能力啊……

这要看追求的是什么。如果追求短时间内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可以考虑私立医院,如果追求稳定的工作,不错的待遇,还是留在公立医院。

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福利待遇都比较好,都会有五险一金。私立医院有的也有社保医保,但是综合福利稍微差一些。

公立医院工作比较稳定,私立医院一般每在一家医院能待2~5年,少数在5年~15年。这样看,如果想要稳定,中等收入,长期,就去公立医院,如果想要在短期得到高收益,那就去私立医院,之后还可以换医院,这就要看你想怎么发展了。

如果仅仅是公立医院月薪5000,私立医院只开价9000,那绝对是没有医生愿意去跳槽过去的。一般来说私立医院给予的薪酬是公立医院薪酬的2.5倍以上,医生才愿意考虑辞职去私立医院。因为身边我见过好几单这样的例子了。

先讲一个在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地点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位40岁左右的上海公立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还可以成熟的做手术。在医院已经得到了副高职称以上,但是再往上走,由于。各种平衡原因,其实职称已经很难熬了,职务也相对来说很难上去,定位就是公立医院一位资深的妇产科医生,一月的薪酬大约是在一万出头。

后来经过深思熟虑,跳到了一家私立的妇产科医院,还是做原来的工作。直接薪酬就超过了3万多,如果客户有需要陪同加班,那么单独再计算。从此之后,作为医生的责任还是一样的重大,但是工作不那么繁忙了,也有时间休息了,经过了一年多再去询问他,对这次跳槽还是非常满意的。

那么公立医院的医生跳槽到私立医院,这个过程其实是有得有失的,其中最终的补偿方案那就是增加薪酬,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1.在公立医院只要不犯原则性,其实工作稳定性非常好,一直可以做到退休。但是在私立医院那都是合同制的,如果老板不满意有可能提前解约或者不再续约,还得自己去找工作。这一点是很多人跳槽时最大的一个顾虑。

2.在公立医院,只要自己慢慢熬,总能熬到一定程度成为权威的专家,而且也可以有便利的条件发表论文,评上更高的职称。而在私立医院中,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利用业余时间去努力,医院是不负责做这些事情的,而且也没有权威专家一说,医生在其中就是一份职业而已。
3.那么在私立医院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薪酬高,公积金数额较大高。同时上班的时间非常固定,如果超出就要计算加班费,一切都是市场化运作。大家都是为客户服务,不存在相互之间的忍耐,少了很多同事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相对上班是比较简单的。

那么跳槽的成本你有多大呢,其实对于护士来说可能是比较少的,但是对于医生来说,尤其是能够上手术台的医生来说,跳槽前后的待遇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私立医院的医生资源还没有办法同公立医院竞争,所以私立医院就愿意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抢夺人力资源。仅仅涨薪不到一倍是没有办法抢到的,所以一般都需要花费两倍到三倍以上的代价才能得到成熟的医生。

私立医院也很现实,他要的医生和护士就是那种成熟人才,来了就能干活,自己还带着丰富的医疗经验。每一个医生既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是又是客户问题的咨询顾问。

唉,谁提出的这个问题,问题就是错的,30年算,一年十个月算,公立150万,私立270万;六十岁后退休,平均寿命75,公立再发75万,私立没有;公立双休,加节假日 每年有110休息,相当于10年不上班,多发十年工资,多加50万,私立几乎没有休息,那就一样了,休息几天不扣钱,稍多一点就就没钱了,而且工作还不稳定,有一年没一年的,你还得减去几年的工资,公立的灰色收入比工资高呢好多,又有差别了,所以不翻三到四倍根本就别动,信不信由你,满满的陷阱

只想要合理的收入,如果私立医院是品牌的正规的当然去私立医院。但是如果你说的是莆田系那么我宁愿饿死在公立医院也不去私立医院。因为他违背了我基本的原则,作为医生只想治病救人,不想干别的。能够体面的活着就行。这个 社会 就连让你干本分的工作都会让你显得格格不入。可怕的时代,可悲的 社会 。不敢想再过20年会是怎么样。

你说的好像就是我,纠结的不行,私立医院能开到1万多,但是总想着现在有个什么所谓的编制,铁饭碗,实在下不了决心。但如果目前医院继续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还是要辞职的,现在医院太伤人心了,动不动扣钱,无休止的压榨我们的劳动,患者投诉,不管有理没理都要扣钱。上班的,干活的和不上班的,吃闲饭的收入没一点差别,根本没有多劳多得,就是吃大锅饭。

还有什么合作医疗,医保什么,抗生素应用,剖宫产率,最终什么都是落在临床医生的头上,无数次想放弃这个工作。可又下不了决心,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钱5000是国办,稳稳当当上好班。要远看要5000,要近看要9弃5。

为何差别这么大?想想看,挣的什么钱?还不是病 人的负担加重了,你的钱包鼓起满!钱多了,心黑了,医生的美称被污贱!

这是智商高低在考验,选择并不难,法码天秤一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