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冯子健:最终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12月6日下午,应清华大学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线上作了一场题为《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的专题报告。
资料图
在专题报告中,冯子健对当前和未来疫情发展形势作了判断。冯子健表示,“不论(疫情防控)政策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
在冯子健看来,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的到来时间,与不同地区政策调整的方式、调整前的感染者人数、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冯子健称。
他还提到,在应对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过程中,有三件事亟需做好,包括采取适当措施压制疫情感染高峰;医疗系统提前做好应对压力的准备;进一步加快疫苗接种,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采取适当的压制高峰的措施,包括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人员流动、减少堂食、减少娱乐活动、鼓励非关键工作岗位居家办公等,减轻疫情高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冯子健说,“当然压制高峰的代价是使疫情拖得更长,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更大压力。这需要每个城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
针对疫情高峰可能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的问题,冯子健认为,需要提前做好医疗服务的流程、模式转换的准备,使没有接触过新冠重症病例的医务人员尽快熟悉新冠的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流程,能够快速识别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人。此外,还要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保护正在住院的其他各类病患,并尽量减少因医护人员感染而造成的人员压力。
冯子健还建议,还未完成疫苗接种的老人尽快接种疫苗,“疫苗对于降低高危老人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效果非常显著。”
延伸阅读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新冠肺炎回归“乙类乙管”符合实际
近日,国内多地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密集调整,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上海等多个城市发布通告,宣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此外,广州、北京等地对于一些密切接触者或阳性感染者中的特殊人群允许居家隔离的措施也表明,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正在逐步落实。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如今的形势下,是否有必要将新冠肺炎的防控管理方式回归为“乙类乙管”?回归“乙类乙管”后将对疫情防控措施产生哪些影响?
12月5日,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新冠肺炎的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回归“乙类乙管”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以居家隔离取代集中隔离。金冬雁还表示,从(中国)香港经验来看,防止医疗挤兑要做好精准防控。
资料图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回归“乙类乙管”符合实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法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当时为何将新冠肺炎列为“乙类甲管”?金冬雁表示,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比较强,也有很多的未知性,并且地方上实际的感染人数已经非常多了,必须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才能遏制病毒在人群当中急速地蔓延。此外,当时没有新冠疫苗,也没有抗病毒药物。
“我们当时非常恰当地判断了它的危害性是乙类传染病,并没有把它列为甲类传染病。甲类、乙类最大的区别就是隔离的强度问题,把它按照甲类管理,就是要用比较强的隔离措施,希望收到好的防控效果。”金冬雁表示,当时国内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防控效果很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属于抗疫优等生。
金冬雁指出,现在完全有必要将新冠病毒的防控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第一,病毒本身已经较原始毒株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其致病性大大降低了;第二,我们国家疫苗接种率已经相当高,通过疫苗接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群体免疫力;第三,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它的传播性、致病性、变异规律、免疫逃逸特性都有了很好的了解。
“我们现在也有应对新冠病毒的武器,我们有好几种疫苗,还有口服抗病毒药。而且经过全世界的防疫实践,各国已经有很多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金冬雁认为,在如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将新冠肺炎的防控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这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金冬雁还表示,现在的隔离措施可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比如可以以居家隔离取代集中隔离,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新冠病毒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679155
防止医疗挤兑要做好精准防控
在优化防控措施的同时,公众也在担心,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院内感染?
金冬雁表示,对传染病防治来说,院内感染是较为常见的,防止院内感染首先要把感染控制的工作做好。“一个专门接诊传染病人的医院,是不应该造成大规模院内感染或者聚集性感染的。其他的传染病,比如肺结核、麻疹、腮腺炎等,也是要注意院内感染的,防止院感是一个常态化的艰巨任务。”
金冬雁称,院内感染的出现跟感染控制的漏洞有关系,出现漏洞需要去堵,但不是说一有院感马上就要封院,马上全部停诊,这样会严重影响非新冠病人的救治。“(中国)香港今年因为新冠疫情死亡超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但是中国香港每年死亡5万到6万人,如果因为新冠疫情,其他的病人都不救了,只可能会死更多人。所以我们在医院里要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就算是要封院,也是有必要的时候再局部封。”
金冬雁表示,中国香港在应对疫情的时候,从来没有采取过封院的措施。中国台湾当年SARS流行时采取封院,是因为医院已经出现了广泛传染,医生护士病人都有被传染,所以才采取更果断的措施。
金冬雁认为,出现散发性、小规模的院感后,不应该随便以封院的措施来应对,而是应该采取精准防控,比如可以对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采取管控措施,但是无关的科室不需要停诊。
“我们一定要提前把应对新冠疫情的分级诊疗措施制定好,到时候如果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病例比较多,很可能是我们的应对措施不合理造成的。把过多没有太大风险的病人都收治到负压病房,就影响了其他非新冠病人的救治,这就是在资源配置和分级诊疗上出了问题。”金冬雁称。
金冬雁表示,乙类传染病里面的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等等,这些疾病也都是有危害的,但是并没有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当然这些传染病的病例相对较少,另外一个是我们没有采取不必要的措施。我们把新冠病毒像对待季节性流感一样处理,其实也是可以的。”
金冬雁认为,医护人员感染以后,只需要短暂的休息就可以恢复工作,不需要排查一大堆的密切接触者去跟踪隔离。“一个医生感染了,你把他周围十几个医生都弄成密切接触者去隔离,医疗资源就受影响了,这其实是没必要的。”金冬雁称,只需要挑出最高危的人,通过抗原检测的方式进行常规检测,等到真正确诊阳性了,再让他们去居家隔离,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医疗资源。
“在(中国)香港上一波疫情的海啸期,香港医管局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感染了,都是让感染员工休息好了就回来。虽然是一波接一波的感染,但也没有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和崩溃。”金冬雁认为,如果对感染者采取过当的管控措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的可能性就会增高。
资料图 图片来源:新华社
鼓励居民进行抗原检测
在中国香港应对今年第五波疫情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金冬雁此前曾对记者表示,要鼓励居民在家里多做抗原检测。据悉,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样本来源通常是鼻腔、咽喉或唾液等,操作相对简便,居民在家可以自行完成检测,一般15分钟可出结果。
“抗原检测跟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差得不多,核酸检测能检出来而抗原检测检不出来的这部分人,其体内病毒滴度相对比较低,传染性相对也比较弱。”金冬雁称。
目前,国产新冠药已经获批,同时还有不少国产口服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金冬雁表示,新冠口服药要跟病毒抢时间,要是用药太晚的话,药物的治疗效果就会递减,因此如何让患者尽快吃上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美国,辉瑞的Paxlovid也是处方药,但可以由部分持有执照的药剂师向患者直接开具;在中国香港,患者新冠抗原检测呈阳性后,医生会马上给患者开药,也不是患者自己购买的,都是免费用药。”金冬雁称,内地如何让患者尽快吃上药,需要有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
“其实防治新冠最好的办法还是打疫苗。新加坡的经验是,要是居民不打疫苗,后面如果感染新冠也会开药,但是需要自费,打过疫苗的才能免费用药。现在中国香港的新冠口服药都是免费的,内地可能后面也会一样。”金冬雁表示,实际上打完新冠疫苗后,这些口服药的效果非常有限,口服药主要是给没打疫苗的老人使用。
金冬雁认为,现在绝大部分新冠病例都是轻症和无症状,而轻症和无症状患者是不需要吃口服药的。金冬雁也提到,关键是国家要适量地储备有效的口服药,“中国这么大,要给多少人吃,要储备多少药,这些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准备预案。此外抗原检测试剂的生产也要采取果断措施来保障,确保足够使用。”
中疾控:在院新冠感染死亡病例数1月4日达到峰值
一、感染监测数据
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各省份利用已有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后逐步下降,1月23日降低到5.5%。
图1-1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
图1-2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疗情况
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6.3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8%。
图2-1全国发热门诊诊疗人数变化趋势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
农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
图2-2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农村发热患者诊疗量为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
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1.2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9.4%。
图2-3全国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年12月9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824家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和40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
图2-4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及占比变化趋势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
图2-5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三、住院诊疗情况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
图3-1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每日变化情况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
图3-2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变化情况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结果。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
图3-3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变化情况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2022年12月后在每个省份选择部分哨点医院开展门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部分特殊人群病毒变异监测。同时开展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总体情况。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和BF.7,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
图4-1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变化趋势图
说明:1.采样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0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和BF.7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3.“其它”指全国范围Omicron变异株构成比小于0.1%的进化分支。
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2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和BF.7。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表4-1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情况
奥密克戎进化分支
构成比
BA.5.2
70.23
BF.7
28.25
BA.5.1
0.38
BA.5.2.1
0.32
BA.2.76
0.22
BA.5.2.20
0.18
BN.1.3
0.10
其它
0.32
合计
100.00
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图4-2各省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说明:1.采样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0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和BF.7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2020年12月15日全国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接种速度明显加快,5天完成1亿剂次接种,单日最高接种2474万剂次。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接种工作,截至2023年1月20日,累计完成接种34.88亿剂次。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
图5-1分月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剂次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图5-2分月全人群中第一剂次接种、基础免疫全程接种覆盖率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根据近期开展的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
图5-3基于摸底人口数的60岁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近期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数。
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
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