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董鑫
最近两天,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院士在多个场合发声,就关于新冠病毒和疫情防控的问题给出最新判断。
三位院士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初“逆行”武汉,冲在防疫最前线。
当时,钟南山院士作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的重要判断,为疫情防控起到关键基础作用;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将浙江治疗H7N9禽流感的经验应用在武汉一线救治工作中;王辰院士在武汉组织院士专家开展救治,启动了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
同时,三位院士还提出了多项意见建议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涉及疫情趋势、防控策略、疾病诊治、科技攻关等多个方面。
资料图
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院士也多次发声,就病毒变异和防控措施进行解读。
现在,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11月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继发布“二十条”和“新十条”,持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在上述措施发布之后,三位院士首度密集发声。
12月8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开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开幕式致辞。
12月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独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12月9日,在“中国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视频会议中,钟南山做题为《新冠奥密可戎(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报告。
感染了奥密克戎多久可以痊愈?无症状感染者需要治疗吗?病毒还会再变异吗?在各地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是否会有感染高峰?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将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整理。
有关感染者
钟南山指出,奥密克戎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11月28日,中国的确诊比例为全球平均数的1/374,确诊比例为美国的1/1348,死亡比例是全球平均数的1/232。
钟南山院士在线上会议中发言。 图片来源:网络
李兰娟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侵犯上呼吸道,导致住院重症或死亡的病例明显少于之前各种变异株,毒力与致病力都显著下降。
现在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
李兰娟明确表示,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
感染者如果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到发热门诊诊治;如果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她强调,无症状感染也不是疾病,无症状感染后,大多数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这对于防止流行扩散有积极意义。
有关后遗症
钟南山表示,对比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新冠后遗症风险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
“一些新冠产生的症状会慢慢消失,我们不叫它后遗症。我目前还没看到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他说。
钟南山认为,关于后遗症的问题其实目前来看受到了一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但是从严格的临床意义来说,后遗症的问题还需要观察,要客观看待。
有关未来疫情防控
钟南山表示,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停,疫情还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出现。
他认为,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世卫组织2021年5月发布的报告阐述了世界各国采取的四种不同防控策略及后果,中国的“强力防控”被列为最佳选项。
目前,疫情防控政策正在发生变化。
王辰认为,未来2-4个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将会面临大量新冠病人。
他希望能够做到有序放开,对疫情峰值有所控制,使医疗资源能够有序地、适宜地、科学地得到使用,从而在放开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好患者的健康。
对于未来我国疫情防控的重点,钟南山和李兰娟都认为,防治重点应该是防重症。
李兰娟还提醒市民,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合理运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
有关疫苗接种
李兰娟指出,接种新冠疫苗仍是预防重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疫苗,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钟南山认为,当前疫情防控的当务之急,是加速疫苗接种特别是异种疫苗加强针的接种。
网络图片
他举例说,香港在3月至4月因奥密克戎大流行造成接近1万人死亡,之后通过大力接种加强针,死亡病例减少了10倍,各方面情况都有了改善。
香港疫情中的死亡病例大多数是老年人,且老年人大多没有接种疫苗。今年1月至2月,香港60岁以上人群疫苗覆盖率不到20%。现在香港80岁以上完成加强针接种的比例已经达到60%。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对香港疫情防控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在全国14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接种三针灭活疫苗后,对重症、危重症的保护率可达94%。
钟南山表示,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灭活疫苗、腺病毒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有效的。
采用怎样的加强免疫策略最有效?
钟南山表示,采用同种疫苗作为加强针对预防感染不会起效,但对预防重症还是会产生明显效果;序贯接种,即采用异种疫苗作为加强针,例如在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基础上,任意选择亚单位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其中之一,都可以使预防感染和重症效果明显提高。
有关毒株变异
李兰娟表示,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从原始毒株到德尔塔病毒,再到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越来越低,这符合传染病变化规律。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传播性仍较强,但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根据新加坡公布的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新加坡2022年1月-11月流行期间的病死率为0.45‰,远低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期间流行德尔塔变异株3.6‰的病死率。
对于病毒变异问题,李兰娟指出,新冠病毒在未来的自然传播过程中会继续发生变异。
像流感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变异常常会引起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药物敏感性等生物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当前使用的药物和疫苗的效果。
她认为,未来还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研究病毒变异与致病力的关系,以及时发现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变异病毒。但当前,民众不必对将来病毒继续变异而担忧。
资料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华网、央视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李兰娟院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李兰娟院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一:
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目前正和她的团队在武汉。
我们将走进李兰娟的?一线日记?,纪录她的工作,记录一线医护人与病毒赛跑的速度。
2月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李兰娟抵达武汉第3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核酸检测一定要每天检,核酸检测最重要的是观察人身上的病毒,我在sars的时候每天早晨做,到第十三天的时候,一个患者的核酸检测阴性了。我就告诉icu病房里的医生护士,说这个病人没有传染性了。
医生:我们是血也做,呼吸道分泌物也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对,大便里面有没有病毒也很重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在这里,收治了16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检测的项目要把它留好,要一张单子,把它理出来,贴在ICU里面。检测的项目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写好。
经过三小时的讨论,治疗方案终于确定。明天一早,李兰娟将带领团队,对部分危重病人实施救治。她仔细交代需要注意的细节,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您这两天身体怎么样?睡得好不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没问题,身体好。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好好保重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 汤灵玲:李院士你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没有问题。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 汤灵玲: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睡3小时。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您就睡三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现在尽快联系,怎么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的问题。把这件事情要做好,检测试剂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 江应安 :70几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篇二:
她身上没有传奇,但她是我们健康最终的保护线。当武汉疫情爆发时,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只要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科学家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她,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作有《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篇三:
最近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刷爆了网络!她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某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
我想这段话道出了数以万计人的心声,包括我,很早以前就听到老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如今是戏子当道的时代啊,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人家一阵子,靠张脸蛋就有饭吃,张张嘴动动手脚就有钱赚,以前还谈谈表演艺术家,现在有人捧就能红遍天
做为80后的我,小学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或者大人们问道:?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啊我们都会高声的回答:
我要做一名科学家,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小小的脑瓜里,可能连科学家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但是心里却知道,科学家是最受人爱戴和尊重的,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就需要努力读书,成为三好学生,去考大学。
我要做一名解放军,扛起枪保家卫国。那时候感觉军人的形象好伟大,村里回来一个当兵的,穿一身绿色的军装,提一个军绿色的行李包,从村口下车那一刻开始,就会有很多小孩儿追在屁股后头跑,我想那些孩子心里一定满是羡慕和崇拜,当时幼小的心灵就会种下一个?长大后从军?的理想种子,将来长大了带上大红花,在村里人的敲锣打鼓声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要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等等。
而我当时的回答是?我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那时教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光辉伟大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愿意成为这样一个人,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心灵的人,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那时候人们谈到理想,想到的是奉献,是牺牲,是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是能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以奉献和牺牲为最大荣耀。
而现在呢?现在随便遇到一个孩子,问到相同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听到的回答就是?我要当一个明星!?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金钱,地位,名声,光环,颜值,粉丝
细细追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导向的呢?记得在我初中毕业时,大家相互在纪念册里留言的时候,就开始有同学写到,将来希望自己能成为三栖明星,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当时还傻傻的不懂?三栖明星?的意思。小虎队,四大天王,曾是多少少女心中的偶像;孟庭苇,梁咏琪曾是多少男生的梦中情人!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就在悄悄的发生转变吧!
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关于明星的报到越来越多,狗仔队更是穷追猛打,靠挖掘艺人的隐私来谋生或者谋名,同时提高媒体的曝光量和收视率,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明星家的一只狗都可以成为头条,结个婚,出个轨,生个孩子,整个容,都能疯狂的报道很久很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社会焦点聚集在这个人头上,让人们关注起来,借用绯闻吸引眼球,多么荣耀伟大的事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悄悄催生出来几个特殊的群体,?粉丝团水军团追星族?,追星追的那个勤啊,学习什么的都不重要了,上课读书打瞌睡,听歌追剧可来劲了。明星外出都得捂的严严实实,保镖前面开道后面护卫,这阵仗生怕人们不知道他(她)的名头有多大。结婚了也得隐着,怕粉丝上吊自杀,愚蠢至极。
各种明星出演的综艺节目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我看着,感觉就是把明星邀请过来露怯,有种耍猴的感觉,以博得观众一笑。本身演员都是艺考出身,文化底蕴很差,除了会演戏,估计天文地理、古今历史,知之甚微,一不小心就在媒体跟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我想说演员也应该不断的学习提升,名气越大,越应该把文化课补上来,真正成为榜样和表率。
同时各种古装剧、穿越剧横行,把历史扭曲的不成样子,除了勾心斗角,就是阴谋诡计,明星们整容整的都快分不出谁和谁了,看着都是一个模子,太考验观众的眼力了。回顾演绎历史的题材太多,而展望描绘未来的题材太少,创造力想象力都用到哪里去了?
包括近几年的各种直播平台,其实也是借了一个势,就是满足人们想做明星的美梦,给大家创造一个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感的平台,大部分人们发的视频都是在?耍猴?,一笑而过,有价值的不多,更别说对人们有多大的帮助。
各种社会乱像实在是不胜枚举,明星的新闻报道满天飞,而真正支撑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们却淡出了大家的视线。提到某某小鲜肉的名字,现在的孩子们都知道,提到某某科学家的名字,孩子们一脸茫然,这就是社会的可悲之处。
话又说回来,其实欣喜的一面是,这几年社会媒体的风向标已经在发生变化了,为社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们的事迹,渐渐已经开始登上了银幕,?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人物?,?工匠精神?等等积极向上的节目、感人事迹更是振奋人心,激励人们奋发上进。
而这次疫情的发生,像当头棒喝,敲醒了沉睡于安逸生活中的人们,让更多人认识到谁才是民族脊梁,谁才是社会楷模,谁才是中流砥柱,谁才是无名英雄,谁才是不要命保护我们的人。这些人没有丰厚的收入待遇,没有媒体的光环,没有保镖前呼后拥,甚至都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当祖国和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时的明星们也只能在电视机银幕前天天提醒大家勤洗手戴口罩。
作为家长的我们,也确实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不能丢。当然整个社会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尤其是媒体宣传的力量更不容忽视,让媒体发挥正向积极的社会效应,它本身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应该在国家宏观的价值导向下,发挥它应有的职能,而不是只为了提高收视率什么都去播。
战胜疫情是必然,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用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过的实力。我们能在这样的祖国爱护下成长成才成功是幸运的。相信疫情会早日结束,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