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事)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美官员廊坊会谈情况)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12月11日至12日,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河北廊坊同来访的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举行了会谈。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进一步介绍了有关情况。

汪文斌说,双方围绕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各层级交往和开展相关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资料图 图源:外交部网站

他说,中方在会谈中表示,中美双方要将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作为下阶段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主轴主线,坚持元首外交战略引领决不动摇,落实两国元首会晤共识不打折扣,推进双边关系全过程管理决不放松,对外释放正确信号毫不含糊,本着对两国、世界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沟通对话,开展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正轨。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必须摒弃,意识形态对立和集团阵营对抗必须反对,脱钩断供和科技打压的错误做法必须停止。

汪文斌说,中方强调,中方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发展中美关系的建设性态度始终如一,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谢锋副部长就美台高层往来、美售台武器、涉台法案等错误行径再次表明严正立场,敦促美方以实际行动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汪文斌说,中方指出,中方不回避也不惧怕竞争,但反对以竞争定义整个中美关系,反对以竞争之名行遏制打压之实。美国有美国的价值观,中国有中国的价值观,应相互尊重,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干涉别国内政。中方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接受个别或少数几个国家捣鼓出来的所谓“规则”。中方依法处理有关人员个案,美方应尊重事实,尊重中国法治。

汪文斌说,在乌克兰、朝鲜半岛核等问题上,谢锋副部长重申了中方明确、一贯的立场。

“双方一致认为会谈是坦诚、深入、建设性的,同意继续保持沟通,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汪文斌说。

相关新闻

环球:中美官员在廊坊会谈 美方会前向中方施压

12月11日至12日,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河北廊坊同来访的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举行了会谈。会谈主题是多层次和广泛的,包括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各层级交往和开展相关领域合作等。双方一致认为,会谈是坦诚、深入、建设性的,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资料图 康达(左)和罗森伯格(右)

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11月在巴厘岛举行首脑峰会,并承诺为修复双边关系作出努力后,美方首次向北京派出高级代表团。按照美国国务院的说法,美方代表团也将为国务卿布林肯2023年年初访华做准备。可以说,康达和罗森伯格这次来华是双方团队跟进和落实元首共识的最新进展。

尽管美国代表团此次访华被认为更多是“事务性”的,但仍然让外界对中美关系有了更多相对积极的预期,认为此举旨在修复关系,“避免在这两个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之际发生意外”。近来中美在经贸、气候、军事等领域分别举行了不同层级的对话,双方根据元首共识而进行的互动在增加,对于已经处于“寒冬”的双边关系来说,这的确传递出一些暖意。无论如何,对话比对抗好,共赢比零和好,因此对于美方高级代表团的来访,我们表示欢迎,也希望这种互动能够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美方官员在代表团访华前进行吹风,“有意无意”地营造“中方更需要与美接触”的舆论氛围。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此前宣称,当前中国面临“挑战”,因此希望与美国保持稳定关系。他还说,未来几个月将看到大国外交中“恢复一些更实际、可预测的要素”“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谁都清楚,正是美方的对华焦虑和霸权逻辑,使得中美关系没那么“实际”,没那么“可预测”了。而在会谈前通过舆论放风向中方施压的戏码,中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资料图

说句实在话,华盛顿的信誉实在不怎么样,比起它说了什么,我们更关注的是它做了些什么。就在这几天,华盛顿一边放风要与中国“继续负责任地管控竞争,并探索潜在的合作领域”,一边又在台湾问题、供应链重组、军事、人权等领域继续挑战中国核心利益,试图打压、围堵、遏制中国的动作一直就没断过。这让华盛顿成了不折不扣的“两面派”。在中美关系急剧下降的这几年,华盛顿一边说着“管控”分歧,一边不停制造新的分歧,这就是中美关系最大的不确定性。

中方处理对美关系的原则是一贯的、也是稳定的,那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方一直以最大诚意寻求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稳定,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与此同时,尽管中美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它绝非中国外交的全部。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这并非与美竞争的结果,而是中国通过自身发展实实在在地惠及了世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华盛顿总是以对华竞争的视角管窥世界的变化,这只会让它的路越走越窄。

我们希望,美方代表团能将中国的态度准确传递回华盛顿,那就是我们欢迎中美合作,但是绝不接受以削弱、遏制、打压中国为目标的“合作”。对此中方有耐心也有底气。我们也希望华盛顿的官员们,都能践行拜登总统在巴厘岛的对华承诺,毕竟在对话与合作之前,首先需要正心诚意、取信于人。

外交部沉国放被捕

说起当初的工作调动,沈国放坦言,作为政府官员,当然要听从组织上的调配。至于个中原因,他浅笑着不作回答,只表示自己不清楚。 一九九四年初至一九九七年底,沈国放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他的开放、简练和幽默,至今仍令曾采访过他的记者们印象深刻。 沈作为发言人的首次亮相是在一九九四年二月,“第一次确实比较紧张”,沈国放说。虽然之前多次随钱其琛等领导人出访,见过很多大场面,“但等到你自己来面对这么多摄像机,这么多记者提问的时候,还是比较紧张”。 沈国放回忆说,当时还没有专门的发布厅,记者会在国际俱乐部举行。当四十分钟的记者会结束以后,坐在回外交部车上的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回答过哪些问题 在沈国放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期间,外交部例行发布会有了重要改变,一直沿用至今,包括发言人由坐着改为站着回答;交互传译改为同声传译;每周一次改为每周两次;为外国记者增加了吹风工作。 沈国放说,交传改为同传可以节省时间,但对发言人的要求大大提高;至于由坐着改为站着回答提问,他简单解释说,自己比较喜欢站着回答问题,“这也更符合国际惯例,站着回答能够更好地与记者交流,更自然一些”。 作为外交部发言人,需要经常代表国家对一些重大问题表态。一九九六年,台湾的李登辉宣扬“两国论”,中国大陆在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有美国记者询问:中方的强硬态度会否影响中美关系?对此,沈国放正色道:“对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而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时隔十多年,沈国放说,自己并没有回避问题,但也没以现成的外交辞令来应付,“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事后,有国外媒体形容沈“一针见血、干净利落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作为一名政府发言人,必须要懂得什么时候可以讲得长点、透点,什么时候只需一两句话,什么时候一针见血,什么时候要稍微回避一下”,沈国放认为现在外交部发言人应对得更好了,青出于蓝胜于蓝。 与之前忙于一线外交不同,现在沈国放可以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做些研究,多跟国际国内学者交流,进一步拓宽思路。“沉下心来多看书,多思考是我多年追求的一种工作方式,这也正是以前在一线时缺少的东西”,沈国放说,“如今我更多的是以一种学者的姿态、方式和逻辑去研究国际问题和形势”。 回忆起三十年前刚进入外交部工作时的情景,沈国放说,当时外交工作中传统做法与观念比较多,意识形态气氛很浓,外交领域和思路都比较窄。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外交和整个国家一样,发生了巨变。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中国外交日益活跃;处理国际问题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以人为本,领事保护得到了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大大深化,国内国际互动日益增强;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文化外交的力度加大了,作用上升了。 沈国放说,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还在向纵深发展,中国综合国力还在上升,中国外交的潜力巨大。他认为,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热点难点问题上应更注重预防性外交;更深入地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发挥中国独特而建设性作用。沈国放说,中国外交理论的系统研究要大大加强,迄今这还是空白。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哪些

我们国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是:毛宁、汪文斌、赵志坚等。她们是你们国家的对外窗口,也代表着是:中国对外良好形象,她们一言一行都要体现一个新兴大国形象。正因为他们的刚正不阿的良好表现,在世界上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口碑,受到各国人士的啧啧称赞!

钱其琛简历(钱国琛简介)主要经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钱其琛简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钱国琛简介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
要写好议论文少不了素材?你想知道名人关于挫折有哪些素材吗?以下是我分享的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一起来和我看看吧。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篇1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篇2
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篇3
桑兰在面对人生中如此重大的变故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使人们为之感动。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这个笑容甜美的姑娘来自浙江宁波,1993年进入国家队,个性温顺,但在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因为她的坚强、乐观,美国院方称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光辉形象”,而那么多美国普通人去看她,并不只是因为她受伤了,而是为她的精神所感染。国务院副钱其琛在看望桑兰时说:“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都知道这位勇敢的女孩的事。”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卡特和里根都曾给桑兰写过信,赞扬她面对悲剧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桑兰与“超人”会面的经过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这个电视台50年来只采访过两个中国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桑兰。桑兰还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的偶像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席琳.迪翁。她的监护人说:“她太可爱了,像我们这些在她身边的人都愿意去帮助她”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篇4
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孔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巴尔孔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茧自18小时。在不到20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篇5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16年,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1818年,母亲去世;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十六年,才把债还清;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末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了,失败了;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张;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一一再度落败;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关于挫折后成功的作文素材篇6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汪文斌在外交部官员当中是个怎样的存在?
汪文斌在外交部官员当中是个怎样的存在?
先抛出呆哥个人观点:汪文斌在外交部官员当中绝对是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男神级别。
新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成为我国外交部第32任新闻发言人。他语言简洁,风格鲜明。汪文斌,男,1971年4月生,199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他是一位沉稳干练、履历丰富的资深外交官。他具有多个领域的外交工作经验,曾长期从事外交政策规划工作,担任过驻突尼斯大使。
先来看看具体简历就知道他有多牛:汪文斌,男,1971年4月生,安徽人,大学本科毕业。1993-1994外交部新闻司科员;1994-1996驻塞内加尔使馆职员;1996-1997驻喀麦隆杜阿拉领事馆职员、随员;1997-1999外交部西欧司随员、三秘;1999-2002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三秘、副处长、处长;2002-2004外交部办公厅一秘、参赞;2004-2006国务院办公厅秘书;2006-2010驻毛里求斯使馆参赞;2010-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副司长;-驻突尼斯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已婚,有一女。
关键我们这位男神语言天赋异禀,精通多国语言,曾用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朝鲜语、日语、乌尔都语、印地语、德语、葡萄牙语等11种语言说“新年快乐”,为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有网友表示汪司令的声音也很好听,他人狠话不多。常常对于一些关键或重要问题,他虽然只是简短几句语言,却威力不小,可谓一针见血、一剑封喉,真正一位智慧型外交官。对于汪司令的白发,许多网友也表示心疼感慨地说,第一次觉得白发竟然可以如此帅气和儒雅。
汪司令给人的感觉的确儒雅帅气,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特别是对于外交官的气质,汪司令拿捏得稳稳的。汪司令面相和善,温文儒雅,却又霸气侧漏,让人看着很舒适。写在最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外交事务繁多,而且任务艰巨,所以外交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非一般人所想象。
由于国际形势及国际事宜的复杂多样及瞬息万变,时刻考验着外交官的应对能力及深刻的政策把控能力。所以只有业务熟练,对本职工作有赤诚热情,并对祖国有无限忠诚的人,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而汪文斌就是这样的人。真的是,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陷于实力。这才是真正的偶像啊,奈何我个人没啥文化,只能一句NB夸遍天下!
赵立坚是河北哪里人?
赵立坚是河北唐山滦南人。
赵立坚,1972年11月生于唐山滦南县姚王庄镇。赵立坚现任新闻司副司长,是外交部第31任发言人。他具有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曾主要从事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事务,也善于通过媒体向外界介绍中国的情况和政策。
赵立坚表示,今后将会加强与中外媒体记者沟通合作,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河北籍外交部发言人
自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第一次作为发言人答记者问,1983年3月1日,齐怀远作为第一位正式发言人出现在中外媒体面前,30多年来,已有31位外交部发言人交替亮相。加上赵立坚共有3位河北人。
香港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董建华简历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1937年5月29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是航运商人董浩云先生的长子,家中有一弟三妹。1947年定居香港。董建华在香港中学毕业后,到英国留学。1960年获利物浦大学海事工程理学士学位。之后,董建华旅居美国,先后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一九六九年返港,负责家族集团生意。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获得大比数的选票,当选行政长官。同年12月16日,董建华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并于1997年7月1日就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行政长官,任期为五年,2002年7月连任。
参加行政长官前,董建华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事务顾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特邀)。
妻子:赵洪娉,育有三名子女。
董建华业余喜爱阅读,尤爱读传记、历史、经济与国际时事书刊;此外,也喜爱运动,如旅游、太极和游泳。
钱其森嘉定哪里人
你说的大概是钱其琛吧?钱其琛简历国务院副总理。1928年1月生于天津,江苏嘉定(现上海嘉定)人。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1945年至1949年任上海《大公报》社职员并任上海地下党中学区委委员、男中学委委员,徐龙区学生区委副书记。1949年至1953年任上海市徐汇、长宁、杨浦区委委员,共青团徐汇、长宁、杨浦区委书记。1953年至1954年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54年至1955年在苏联中央团校学习。1955年至1963年任驻苏联使馆二秘、留学生处副主任、研究室主任。1963年至1966年任高教部留学生司处长、对外司副司长。1966年至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82年任驻苏联使馆参赞,驻几内亚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1982年至1988年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委副书记。1988年至1991年任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1年至1992年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93年7月至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1997年9月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九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2000年1月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三届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通晓俄语、英语,略通法语。夫人:周寒琼。他们有一子一女。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了,我原以为是个森字,原来正确是琛字,难怪搜索不到资料,原来他们的关系就是属于钱氏一族的!
我国历任外交部长是谁
1、第1任
周恩来(ZhouEnlai;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4年9月前称政务院)总理,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主席等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2、第2任
陈毅(ChenYi;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4年—1972年)兼外交部长(1958年—1972年—)。获元帅军衔。
3、第3任
姬鹏飞(JiPengfei;1910年2月2日—2000年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山西临猗人。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后加入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长期担任军队卫生工作和军队政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工作。
4、第4任
乔冠华(QiaoGuanhua;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5、第5任
黄华(HuangHua;1913年1月25日—2010年10月24日),曾用名王汝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1976年12月—1982年11月)。河北磁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燕京大学肄业。
6、第6任
吴学谦(WuXueqian;1921年12月19日—2008年4月4日),上海人,1938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1983年6月—1988年3月)兼外交部长(1982年11月—1988年4月),其间曾访问朝鲜、日本、肯尼亚、阿根廷等50多个国家。
7、第7任
钱其琛(QianQichen;1928年1月5日—年5月9日),上海嘉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93年3月—2003年3月),外交部长(1988年4月—1998年3月)。
8、第8任
唐家璇(TangJiaxuan;1938年1月17日—),江苏镇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2003年3月—2008年3月),外交部部长(1998年3月18日—2003年3月)。1955年到1962年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
9、第9任
李肇星(LiZhaoxing;1940年10月—),山东青岛人,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外交部长(2003年3月—2007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10、第10任
杨洁篪(YangJiechi;1950年5月—),上海市人,大学学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2013年3月—年3月),外交部长(2007年4月—2013年3月),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1第11任
王毅(WangYi;1953年10月—),北京人。198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经济学硕士。1989年至2001年间,历任驻日大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2001年至2004年,任外交部副部长。
2004年至2007年,任驻日大使。2007年后继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曾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2008年6月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第十八届中央委员。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外交部长。

李肇星外交事例

  李肇星可谓中国外交新闻战线的“老兵”。1982年3月,在外交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就以翻译身份正式亮相。在他数十年的外交生涯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从1985~1990年整整5年间,他以部长助理的身份兼任外交部发言人,频频出现在中外媒体面前。多事之秋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自然非同寻常。面对西方记者提出的许多刁钻尖刻的问题,李肇星沉着应对,他的机智、坚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誉为“铁嘴钢牙”外交官。

  出任驻美大使后,李肇星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又有一位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他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8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乐了,心悦诚服。最后,她热烈地拥抱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有一次,他和美国一位领导人会谈,对方说,我对中国“侵略”西藏感到非常不满。李肇星立刻问他,你了解西藏的历史吗?对方摇摇头。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

  针对沸沸扬扬的美国在中国购买的飞机上安装窃听器事件,一位美国教授追问李肇星的态度。他回答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花这么多钱买这样一架飞机不容易。我希望我们花钱要求装的东西一样不能少,但我们没花钱的东西,就请你们不要‘送’给我们。”这位教授听了后哈哈大笑,赞叹说:“您的这个回答可以编进教科书了。”

  中美关系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微妙、最复杂,同时也是最易影响国际关系未来格局的那种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不论是作为外交部发言人、驻联合国大使、主管美洲大洋洲事务的副外长,还是驻美大使,十几年来李肇星一直身处中美关系第一线,既是中美外交的策划者之一,又是主要的执行者。在不同的美国人眼里,李肇星有两种形象,一种是热情儒雅、具有诗人气质的外交官;另一种则是咄咄逼人、不肯退让半步的斗士。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任驻美大使的李肇星在此次危机中显露出强硬本色。当美国记者问到:“你能保证在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美国外交人员的安全吗?”李肇星表情严肃地回答说:“你们一直在谈你们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安全,我很奇怪为什么你们不问我在南斯拉夫受伤的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情况,为什么不问在贝尔格莱德杀害中国人的行为?”对于美国官方把轰炸大使馆归咎于失误的声明,李肇星毫不含糊地反问记者:“你怎么解释三枚精确制导导弹会从不同角度袭击中中国大使馆?你怎么解释这个事实?你怎么能说服中国人民相信这是‘失误’?怎么能让世界舆论相信你的解释?”就在这次危机中,李肇星被美国传媒认为是“强硬派”,美国报纸形容当时的李大使“脸上极具哀容与愤怒”。

  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李肇星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除了与美方交涉以外,他还时刻与北京的最高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利用丰富的经验和老到的外交智慧,提出一系列有关在这一非常时期处理两国关系的具体问题的策略,为决策层调整和重构对美关系的未来框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李肇星曾在美国多次“舌战群雄”。一次,他出席美国媒体“大腕”演讲。有记者问海峡两岸局势时,他平静地说:“关于台湾问题,我刚才已经谈了看法,不再重复。”随后,他话锋一转,反问:“关于所谓部署导弹问题,你能保守机密吗?”全场哗然,提问的记者也感到惊讶,中国大使怎么愿意谈及如此敏感的问题,于是高声回答:“我当然能保密!”李肇星微微一笑,说道:“我也能保密!”

  2001年1月29日,是李肇星驻美任期的最后一天。华盛顿市长威廉斯颁布文告宣布这一天为“李肇星日”,借以表彰他任驻美大使3年来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