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和很多染上新冠的年轻人一样,90后记者朱太阳(网名)也未能幸免。不过,和不少爱买保险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未雨绸缪的他,在支付宝平台上给自己上了一份太平财险的“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版”保险。

“新冠保险”曾是各家保险公司热卖的“网红产品”,为了抢夺市场一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现在,该保险遭到紧急下架,成了“一地鸡毛”。

根据公开报道,各地有多名投保人投诉称,因无法提供“阳性诊断证明”等遭遇理赔难。有的尽管医生开了诊断证明,写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保险专员告知要感染到肺部才行。还有的在确诊新冠肺炎、向客服提交理赔申请后,却迟迟等不来理赔员。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人寿客服称“奥密克戎不属于新冠”,一度登上热搜第一……

如今,朱太阳的新冠病情已经接近尾声,而他的理赔之路才刚刚开始。

以下,是朱记者分享的他的理赔故事。

01阳了,想起了之前买的“新冠险”

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那个寒风刺骨的晚上,发着烧、浑身酸痛,彻夜排队就为了一张诊断证明。这一年我和梅西同时夺冠,他得了世界杯冠军,我得了“新冠”,他捧起了大力神杯,我捧起了保温杯。

持续了三年的疫情,我还是没能躲过。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了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也发生调整。

不到一周后,身在北京的我“羊了”。当时我的症状表现为发烧、浑身酸痛,抗原检测显示为“两道杠”。

这时候,我和保险公司的第一次理赔故事也就开始了。

我和不少年轻人一样,平时素有买保险的习惯。阳了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可能要发财了”,因为我买了份“新冠险”。我在部门群里分享了这件事,并表示一定要请我亲爱的同事们吃顿饭。当时我内心暗喜:这回,我的未雨绸缪终于派上用场了。



朱记者的部门群聊天记录

今年3月16日,我在支付宝平台为自己投保了一份太平财险的“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版”保险,保障内容包括 “新型冠状病毒身故全残保障金额10万元” “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津贴是2万元”“新冠集中隔离津贴2800元”等,保费69元,保险期限是1年,2023年3月15日到期。

这是我的第二份新冠保险。前一份刚刚到期,是另一家公司的保险,也是一年期。因为常常需要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或事,我看中的是这个险种隔离也有津贴,当时我从没想过自己真的会确诊。

出于职业习惯,我当时仔细看完了合同的详细条款,没发现理解上或有歧义的地方。又觉得大平台有保障,就痛快地投保了。其投保过程很简单,点击几个划勾的地方,不到1分钟支付完成,就投保成功了。

其实,早在2020年“新冠险”就已经推出了。那时,多家保险公司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也纳入了保障范围,主要作为意外险、重疾险以及医疗险的扩展项。

此后的2021年,各大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吸引用户,包括新冠确诊赔付的、轻症赔付的、居家隔离赔付的相关产品,价格大多在几十元上下。而不论是隔离险,还是新冠保险,各大网络平台开始纷纷推广此类保险产品,我就是在那时被“种草”投保的。

保险公司绝没想到,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由于防疫政策的巨大变化。各地的“羊咩咩”数量呈直线上升,理赔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

不过,我直到真的要申请理赔的时候才发现,购买页面显示“已下架”,“理赔”的对话框也找不到了。


保险页面

和以前想象完全不一样的是,此时的互联网+保险,不再那么“方便”,一切都要回到最原始的方式。1分钟即可实现支付、完成投保的“互联网保险”,理赔时仍要像传统保险一样拨打客服电话报案。

报案后,太平财险的客服把他们理赔部一个名叫龚家栋的现场勘查员的电话发到了我的手机上,并表示,“这是我这件案子的专属对接人。”

不过,这名理赔员似乎非常忙,电话一直都打不通。12月12日夜里,在我坚持不懈地拨打电话后,自称其助理的人终于接听了电话,我被告知需要邮寄若干项纸质版证明材料(身份证件、核酸阳性检测报告、医疗机构盖章的确诊诊断书、CT报告等),快递交到杭州市某地址。对方还补充道:“抗原、核酸都不行,新冠是一种病,必须要有医生的诊断报告。”

02为了诊断证明,我在三甲医院排了一夜

12月12日晚上11点多,我来到了首都医科大学潞河医院。这家三级医院是北京东部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北京通州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当天晚上,北京刮着西北风,零下6℃,医院发热门诊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些有备而来的患者,身上穿着厚实的大衣或长款羽绒服,头上戴着棉帽甚至头盔,而我只能在寒风中不停地跺脚。


为了开确诊证明,朱记者半夜顶着寒风在医院外排队

大约2个小时后,我终于随着队伍走进了发热门诊内部,而这才是真正挂号排队的开始。这家医院的发热门诊位于该院西门的北侧,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建筑,T字型的过道里,依次分布着抢救室、门诊室、缴费处、CT室、抽血室、药房和厕所。宽约2米的走廊上,有等着医生叫号的、排队做检查的,还有正打点滴的患者们。

此时,发热门诊的空气里,弥漫着拥挤、担忧和焦躁的气息。因为有人插队,一位大哥怒斥着医院的保安;因为自己躺在担架上的父亲呼吸困难,中年妇女大喊着“医生、医生快来看看”;发热门诊的大门不断被120急救的护工推开,送来的多是面色憔悴的老人……

大约凌晨2点,我终于挂上了号,此时我前面约有200多名就诊者。

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前一天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严格意义上,我本可以不来,甚至觉得此时到医院就诊,我就是那个挤兑医疗资源的人……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保险公司不承认常规的核酸报告,更不认自己做的抗原检测,必须让我拿到由医院盖章、医师签名的“诊断证明书”;另外,我确实很不舒服,家里仅有的999感冒灵还过期1个月了,小区门口的药店货架空空。

凌晨3点钟,走廊上逐渐安静下来,两个约10平方米的发热门诊室,围了一圈患者和家属,即使在深夜,医生仍保持着较快的语速。而我,在走廊的一角弄到一个凳子,一屁股坐了上去,瞬间感觉我是这里最幸福的人。

凌晨5点40分,终于轮到我了。在我描述完自己的症状后,医生先后给我开了单管核酸、抽血、CT等单子。1个小时后,抽血结果出来了,医生给我拿了两盒药,“CT和核酸结果下午才能出,看医院的微信公众号,结果出来后,你再过来。”

得,为了诊断证明,我还得再跑一趟。

6点48分,我带着这一夜的“战利品”——两盒药和一张全血检验报告单离开了潞河医院。熬了一夜,我的头更加疼了。

第二天下午,我又一次来到这家医院,终于取到了我的CT报告和诊断证明书。而当医生知道我开这些的用途时,一声叹息说:“他们这是在折腾你啊!”


医生给朱记者开了诊断证明

03材料寄出去了,理赔员的手机却停机了

当我把相关材料都准备好,联系理赔员打算邮寄出去时,我发现无论如何也拨不通这名工作人员的手机了。

我觉得他肯定特别忙,那我等等,多打几次。结果,两天我打了37个电话也没人接。无奈之下,我再次联系了客服,确定了材料和邮寄地址以及联系方式。

12月15日,相关材料从北京寄出,12月17日EMS快递显示,快递件在杭州被签收。

疫情三年来,“新冠保险”在各大平台收获流量,曾是保险市场上的“网红产品”。然而,昔日的热卖产品,情况急转直下。也就是这几天,“新冠险不赔”的话题冲上热搜,中国人寿称,“奥密克戎不属于新冠”;情侣购买了太平财险新冠保险,感染后却被理赔员拉黑……

据财联社报道,就在疫情管控逐步放开的这段时间,市面上能够保障新冠肺炎确诊责任的保险产品全都纷纷下架或是直接显示售罄,目前再难寻到此类“确诊即可申请赔付”的保险产品。

而感染新冠人数激增也带来大量理赔,极大拉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同时有关“新冠险”理赔难的投诉纠纷也层出不穷,各类奇葩拒赔理由频出。

历史的尘埃,也落在了我的头上。

12月18日,在快递显示签收的第二天,我想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万万没想到,理赔员的手机停机了。

这个电话仿佛完成了它的使命,时至今日再也没有打通过。

12月22日,在太平财险签收我的理赔材料6天后,自称理赔部工作人员的俞沈涛给我拨通了电话。

“你的情况,公司赔不了。”

“你是已经看到我提交的理赔材料,然后正式回复我的吗?”

“没有,我看不到你的材料,只是工单分到我这儿了,我在回访,你还得联系你的理赔员。”

“他停机了啊!”

“那你再联系95589吧(客服)……”

“另外,你都没看我材料呢,结论已经出来了?”

“国家防疫政策已经变了……”

“防疫政策变了,就不按合同来了吗?”

“大风险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我答复不了你。我记录反馈。”


保险合同

第二天,也就是12月23日,太平集团客服一名工作人员拨通了我的手机。

“朱先生你好,我们接到反馈称,你不清楚需要哪些理赔材料?”

“你们理赔材料都签收7天了,负责我的理赔员手机一开始打不通,后来直接停机了,其间我多次联系客服询问进度,现在你问我这个问题?”

“不好意思,电话拨通前我没有看到你的情况。”

“那既然拨通电话后看到了,能否给我说一下理赔进度呢?”

此后,电话那头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先生,我再记录反馈一下吧。”

“能不能告诉我你的工号?”

“先生,我没有工号。”

“那怎么称呼你呢?”

随后,手机传来了嘟嘟嘟的声音,电话被挂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

微医保·特定传染病保险新冠确诊赔付怎么没有了

此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多款“确诊即可申请赔付”的新冠险产品售罄或下架,目前在售的新冠肺炎相关保险产品多保重症、危重症。
此外,澎湃新闻采访多家保险机构获悉,此前购买过新冠肺炎保险产品且在保险期限内的,目前可以进行理赔,但均需医疗机构开具的确诊证明,抗原自测结果普遍不被保险公司认可。
在无症状和轻症一般居家隔离治疗的当下,投保人可能面临理赔时取证难等问题,有律师建议,此时可以适用《民法典》的情事变更条款,变更合同条款,即应该允许患者在取得其它能证明自己被感染的证据的情况下获赔。
?
仍有新冠保险在售。现有涉新冠保险多保重症、危重症
澎湃新闻注意到,此前销售的包括水滴保的新冠防疫险、华泰保险的新冠疫情保障险、紫金保险的新冠疫情险、太平财险畅无忧等多款“确诊即可申请赔付”的新冠保险产品,均已售罄或下架。
目前仍在售的新冠保险,主要保重症、危重症。澎湃新闻检索发现,在蚂蚁旗下保险代理平台上,有一款由中国人保健康承保的,名为“疫安心·防疫宝(含新冠)”的保险产品仍然在售。但与此前众多新冠险不同,这款产品只对重症及危重症人员给予赔付——新冠重症/危重症住院津贴,保额为10万元;传染病(含新冠)住院(含方舱)津贴100元/天。
该保险公司客服人员告知澎湃新闻,被保险人在15天等待期满后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且按照确诊时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达到重型或危重型,在本公司认可的医院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住院治疗的,本公司按合同约定的基本保险金额给付特定传染病重症住院津贴医疗保险金,同时本合同终止。
同时,澎湃新闻注意到,有部分保险公司将已有产品扩展,增加了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的保险责任。
据中国人寿官网信息显示,早在2020年2月时,中国人寿已对旗下现有31款长期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进行责任扩展,涵盖新冠肺炎确诊保险责任。中国人寿工作人员12月16日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扩展包含新冠肺炎保险责任的险种已达到51种。中国人寿表示,购买了上述保险产品的新老客户,无需再行支出额外成本,在扩展责任有效期内经医院确诊初次发生新冠肺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该公司就可按被保险人确诊当时合同基本保险金额(或保险金额)的25%给付新冠肺炎保险金,每份保单针对扩展责任给付以一次为限且最高为人民币100万元,原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不变。确诊感染奥密克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危重型病症,也属于上述保险产品扩展责任范围。
与中国人寿类似,中国平安寿险也已经针对目前已上市的85款长期疾病保险扩展新冠肺炎相关责任。如客户在扩展责任有效期内,经医院确诊初次发生新冠肺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公司将按保险合同中疾病保险基本保额的20%额外给付保险金(累计上限50万元),原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不变。
此外,据北京普惠健康保项目组消息,北京普惠健康保近日也对被保险人赠送新冠病毒保障责任。根据保障方案,在保障期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二级(含)及以上公立医院或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法定传染病诊治定点医院确诊为新冠病毒传染病重型或危重型的(确诊标准将依据国家卫健委指南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保险人一次性给付保险金2万元整,对该被保险人的该项保险责任终止。
澎湃新闻注意到,12月9日,北京银保监局曾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求保险公司加快研发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保险产品。加快设计开发价格普惠、适宜人群广泛的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责任险种,保障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同时,提升“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的保障水平,支持保险机构在不提升费率的情况下扩展产品保险责任,提高对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的保障能力。
有保险机构表示新冠保险已经售罄。此前的新冠保险产品下架后,如何理赔?
若相关新冠保险产品下架,此前购买了该保险的投保人如果确诊是否还可以申请理赔,抗原自测“两道杠”是否可以作为确诊依据?12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以投保人身份咨询了多家保险机构。
水滴保客服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水滴保新冠肺炎保险申请理赔,需要提交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单,“报告单上需要写明新冠的临床分型,是轻型还是重型、危重型,不同的程度赔付比例不一样。”同时,还需要上传医院对于患者所做的所有检查的报告单据。客服人员表示,抗原自测结果阳性并不作数。
华泰保险客服人员则表示,此前购买了该公司新冠肺炎保险的,如果确诊,需要提交确诊新冠肺炎的阳性证明,“需要普通型及以上的严重程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出具的肺部影像可见肺炎表现的相关病理报告和病例。华泰保险人员也称,“如果只有抗原自测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理赔”。
紫金保险客服人员也给出了类似的答复,她表示,购买了紫金保险新冠肺炎险的人员,出现确诊后需要先向保险公司报案。需要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出具的疑似或者确认感染法定传染病的证明,还需要疾控或者医疗机构出具的集中隔离治疗证明,并且需要注明采取了何种的隔离治疗措施,“还需要出院小结,如果没有出院小结可以提交病例首页诊断证明书,检查报告等材料”。
太平保险也曾经推出过“畅无忧”新冠肺炎险产品,约定确诊可获津贴20000元、住院和隔离津贴均为每天200元。12月16日,太平保险客服人员表示,理赔所需材料需由理赔人员告知。截至发稿时,记者未接到理赔人员的联系。
在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曾表示,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都可以居家治疗,只有一少部分有严重基础病的感染者可能需要到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如果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到医疗机构就诊,就拿不到诊治资料,也就不能申请理赔。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应该适当放宽理赔条件。他谈到,投保的患者与保险公司是保险合同关系。正常情况下应该根据合同的约定提供被感染新冠的证明,以获得理赔。但是防控政策调整后,目前一般轻症居家治疗,导致患者取证困难,如果继续履行原合同,结果会对患者不公平。此时可以适用《民法典》的情事变更条款,变更合同条款,即应该允许患者在取得其它能证明自己被感染的证据的情况下获赔。
《民法典》第498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的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不能单方擅自提高理赔门槛,增加投保人的难度。比如要求提供核酸阳性专项检测报告、胸部CT报告等都属于超出通常理解,提高理赔门槛。

3岁到83岁,全家老小“阳”了后,我经历了什么?


“保持好心态,
我们能行。”
作者:付玉梅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这个冬天,我们的生活迎来了新变化。
与此同时,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直面奥密克戎。
“求问,真实阳性患者的体验是什么?”
近日,《环球人物》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看到“求”此类分享贴的用户。由于未知,他们表露出复杂的情绪。
评论区内,又能看到网友们彼此分享经验、打气鼓励:“感染后发现没有想象中可怕。”“保持好心态,我们能行。”
为此,记者找到了亲历奥密克戎感染的康复者。他们中有打工人、网课学生,有孕妈,也有上到83岁老人下到3岁小孩都感染的大家庭。通过“过来人”的经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理性、从容地应对未知。
需提醒的是,感染后的表现因人而异,本文受访者的情况不能代表所有人。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全家老小都‘中招’”
医学研究生在读,河北保定,家人感染
我们全家老小几乎都“中招”了。
两周前,我爸爸接到了核酸混管阳性的通知。同天,我叔叔在家抗原自测阳性。叔叔一家三口同住,我堂妹第二天也自测阳性。那时,堂妹已经有了明显的症状,发热、乏力、浑身酸痛,发热最高到39.4度。不过她烧了两天就没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和他们同住的婶婶严格执行了分餐、分屋隔离,出现在客厅一类场所时,也一定会佩戴N95口罩。目前,婶婶未感染。
大概十天前,姥姥突然打电话跟我说,自己好像感冒了。同一天,我收到了家里人抗原阳性的消息。他们曾不戴口罩接触过,我怀疑姥姥也感染了。果然,最后她和姥爷的抗原都是阳性。
我姥姥今年77岁了,姥爷83岁。他们住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抗原阳性后就不和外人接触了。他们的症状很轻,主要表现为乏力、咳嗽、流鼻涕、头皮发紧、轻微畏寒,没有胸闷气短。
因为没有高热,他们没去医院,也拒绝让我们护理。每天按时吃药、休息,大概5天就转阴了。
我姥姥有糖尿病。姥爷身体也不是很好,有肺栓塞,还做过结肠切除手术。但两位老人都接种了三针疫苗。
我姥姥出现症状的当天,姑姑也检测出了抗原阳性。姑姑和我家一起吃过饭。然后,我刚满3岁的女儿也出现了症状,开始是肠胃不适,然后发高烧,基本都在39度到40度。
她吃退烧药能退烧,但4个小时左右又会烧起来,只能反复吃退烧药,持续了大概30个小时。
我女儿没接种过疫苗,出现症状后只吃了抗病毒的小儿药物和退烧药。发烧过后,她开始咳嗽,有痰。然后,家里同住的人也都陆续出现症状,基本是发热、头痛、腰痛、浑身酸痛,都是靠退烧药和各种中成药挺过来的。
从感染到现在,许多人问我们有没有后遗症。我身边的人基本都感染过了,目前都没有表现出后遗症。确诊后,我们也不再对感染这件事感到恐慌,现在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
大家之前都以为新冠病毒是洪水猛兽,就我们自己的经历来看,感染了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会难受2-3天。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我想提醒大家,反复高烧时千万不要硬挺着,不降烧有可能会心慌心悸,一定要保护好心脏,及时服用退烧药。
三年来,我配合疫情防控隔离过多次,最长的一回居家了14天。看着相关政策一步步调整优化,我真的很开心,人们总要正常生活。
我女儿是2019年12月出生的。这三年,我只带她坐飞机外出过一次。希望以后能多带她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绘本里的沙滩阳光,纪录片里的沙漠戈壁。
“孕妈一定要保持好心态”
28周孕妇,北京朝阳区,30岁
在对门邻居被拉走后,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阳”了。
很不巧,“队友”那几天因为做手术不在家。12月2日,在我抗原自测阳性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很快让自己冷静下来。其实在前一天我就发烧了,体温接近38度。中医建议我吃VC退烧,多喝热水。每半小时吃2粒、大约吃4次后,我的体温就降到了36.8度。
可那时我的抗原是阴性的,我就以为自己只是着凉了。直到确诊后,我就赶紧再次咨询了中医。因为在孕期,担心吃药有风险,他建议我先持续补充蛋白质,同时继续吃VC和多喝热水,通过提升免疫力对抗病毒。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孕妈可以吃的药,但是建议孕妈们还是要先咨询医生,不要轻易按照网上的说法用药。
作为孕妈,感染后最担心的还是孩子。尤其是我在发热的时候,一个人很慌。害怕对娃有影响,我总是忍不住听听胎心,害怕娃动得少,怕娃缺氧。
后来医生说,在没有吃药的情况下,对腹中的宝宝没有什么影响,我才放心了些。发热一定要争取快速退热、多喝水,同时也要正常吃饭,增加高蛋白食物。如果医生有建议的药物,就遵医嘱来。
我个人认为,孕妇作为特殊群体,感染后一定不要过度担心。要保持好的心情,这样才会对宝宝好。
自己经历一遍后,感觉这个病毒像是一个程序,每天都有不同的症状。从发热、咽喉痛、鼻塞有痰、到痰逐渐淡化、再到鼻塞弱化,我的每个症状每隔一天就切换了。
我恢复得比较快,只过6天就转阴了。过程中没有特别乏力的症状,食欲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转阴后出现味觉和嗅觉的弱化,在2天后也逐步恢复了。
所以,孕妈们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态。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和宝宝一起提升自身免疫力,做好防护。
“可以从容讲出这段经历了”
高二学生,重庆江北区,17岁
11月13日,受疫情影响,我返家开始上网课。
本来能回家还挺开心,没想到,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妈妈核酸混阳的消息。之后,社区人员上门给妈妈做抗原,就确认她“中招”了。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妈妈很焦虑,倒不是因为身体原因,当时,她的症状只是头痛、流鼻涕、后背发凉。她是担心我。
又过了两天,妈妈被接去方舱。出门时,她打电话提醒我,千万不要出来,照顾好自己。那一刻,我还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19日,我作为密接人员被送去隔离酒店。其实我那时也有一些症状:头痛和咳嗽。所以除了衣服和课本外,我还带上了感冒药和退烧药。
准备的药物
果然,在隔离的第三天,我被告知前一天的核酸阳性。然后,症状也变得明显了——头痛得厉害,还伴有呕吐感,接着就发烧了。
而且,我发现感染后的症状存在反复的迹象。可能你一觉醒来没事了,但几个小时后又出现。我大概是八、九天后才感觉彻底好了,不再反复。
我妈的症状和我差不多,甚至比我恢复得还快,五六天就转阴了。
值得一提的是,“多喝热水”这平平无奇的几个字,真的蛮有用的。这期间我只请过一个下午的假,只有一个头痛剧烈的下午难以忍受,其余时间都能正常上课。
在酒店隔离期间只请过一个下午的假
班上没几个人知道我“阳”的事。坦白说,我当时也不想告诉别人,会有点担心大家异样的眼光、议论的声音。
但现在我们已经打消这种顾虑。我妈最近常和亲人朋友打电话,传授经验。我也可以从容地讲出这段经历了。
不经历这“一战”,我还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比想象中强大,也是一段特别的青春回忆吧。
接下来,我的任务是专心学习,期待在高考结束后,能来一场痛快的自由行。我已经很多年没去旅行了。
“加油,打工人”
上班族,北京朝阳区,27岁
半个月前,因为合租的同住人员感染,我也“中招”了。我们平时经常一起吃饭、聊天,知道她“阳”了后,我就知道自己肯定不远了。合租人员一起感染有一个“好处”,就是还能互相照应一下,不至于一个人孤单面对。
我该有的症状全都经历了:发热、嗓子像吞刀片一样疼、肌肉酸痛、咳嗽、鼻塞。主要是头两天比较煎熬,晚上会睡不着,其余时间就接近普通感冒了。
我个人比较控制吃药,除了退烧药以外,几乎没有吃其它药。我基本上六天就转阴了,目前没有感觉到什么后遗症。
以前看到疫情确诊的病例数时,我也蛮担心自己会成为其中一个数字。毕竟作为一个“北漂”打工人,接触的人员繁多,担心感染后会连累整个公司,影响工作。现在相关政策调整了,就减轻了很多心理负担。
我觉得,从今以后,大家会日渐科学、理性、自然地面对新冠本身及其带来的影响。我最近把自己的自愈经历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也是为了让那些曾和我一样焦虑的人能够放宽心态,并且不觉得孤单。
现在我已经复工了,又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加油,打工人!
专家:老百姓要理性储存药物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影响?老百姓要注意什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虽强,但致死率低,病毒存在于上呼吸道,不像最早期感染肺部。此外,我们进行了大量疫苗接种,人体免疫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在三年后总的趋向调整是必要的。
当前保护重点人群是关键。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了《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都是三级服务对象。现在的趋势是居家隔离,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医联体的工作。
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卫生机构在过去几年安排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核酸检测工作上,而未来一旦需要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案出台后,我想对基层服务也是一种加强引导,有助于更好地在职责分工、服务水平、药物储备等方面提升。
老百姓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理性地储存药物。因为很多药还是有临床副作用的,所以最好是在医生建议下正确用药。
真正治疗新冠的用药其实并不需要老百姓掌握,到了医院后,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来开处方药。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年轻人,用一些降热药就基本够了,一定不要乱用药。
至于新冠后遗症,这个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没有最后的结论,老百姓也无需过度担忧。
另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表示,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后,人体形成的免疫力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奥密克戎可能快速变异出新的亚分支,出现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康复者不能完全避免二次感染。
不过,国外有统计数据显示,感染过奥密克戎,不管有无症状,3至6个月内二次感染的概率相当低,多数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重复感染奥密克戎。
对于个人来说,疫情期间最好的办法仍是落实好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并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之前在支付宝买的新冠险还能用吗

很多在支付宝上买了新冠保险的人,阳了之后一边发着烧,一边生着气,因为很多保险理赔员直接联系不上了。此外,支付宝上的感冒类保险如今也已难以买药、服务降级,变得越发鸡肋了。对此,行业观察人士潘先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保险本身并不赚钱;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市场上药品短缺,支付宝也难以充足备药,满足旺盛需求。但是直接将保险产品下架、将报销规则更改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广大用户难免感到失望。

最近,很多人加入“羊群”后,本以为购买的新冠保险派上了用场,却没想到不仅没有赔偿反而惹了一肚子气。据报道,杭州的陈先生在支付宝上,购买了太平洋的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版。自从12月9日阳了之后,他就联系保险公司询问理赔需要提供的材料,对方要求他提供肺部CT,但进行了肺部CT后,医生向他表示肺部是正常的。对此,陈先生表示,现在的奥密克戎新冠很多都是上呼吸道症状,和肺部没有关系。因此,陈先生开始联合众多网友维权,在小红书上,新冠疫情理赔群人数已接近500。

支付宝上的各种新冠险让“小羊们”遭遇身心双重打击,但上面的一些感冒门诊类保险却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不少网友发现,利用支付宝上的感冒门诊类保险买到了一粒难求的布洛芬、连花清瘟。支付宝上的感冒门诊类保险,成了这次疫情期间很多“小羊”的救命稻草,但是很多网友也反映,这些保险的实际表现正在慢慢变差。

比如有的网友反馈,小黄、小毛推荐的保险目前已经在支付宝下架,而支付宝自家的门诊险也屡屡遭到吐槽。网友小慧表示:“支付宝的好医保门诊险现在已经不能自助购药了,必须要问诊才能开药,但是每个问题回复的时长几乎都要超过5分钟,自己还不能取消问诊,结果最后来了个没有货。”还有网友表示:“用好医保门诊险买药,退烧药发了快一个月还没到,并且现在要先选自己什么症状,然后才出现症状相关的药,感冒药、咽喉药居然全没了,感觉好鸡肋。”

同时,针对小陆提出的在支付宝上的新市民服务中心进行买药的操作,也有人认为相当鸡肋。比如有网友表示,进入界面之后,不仅被莫名其妙开通了保险,还没有买到自己需要的药。还有网友表示,在那上面买药即使买到了也不发货,自己一周前买的川贝枇杷膏到现在都没有发货。对于支付宝平台上,保险类产品的上架、下架规则,支付宝相关人员表示不方便回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支付宝好医保门诊险因为药品短缺等问题而将规则改来改去,让用户一头雾水的同时也对产品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支付宝上的感冒门诊类保险输掉口碑之后,还能够靠什么维系用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