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日前,一网友在火锅店菜品中发现蓝环章鱼,引网友关注。1月17日,一位深圳的网友发帖称,家人几日前曾在山姆福田店买了一盒冷冻小章鱼,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只蓝环章鱼。山姆福田店工作人员表示,店内的章鱼均为国产人工养殖,出现蓝环章鱼的概率非常低,会联系当事人核实情况。


相关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在火锅店菜品惊现蓝环章鱼之前,已经有网友在吃烧烤的时候发现过疑似蓝环章鱼,如今,又传出正规超市的冷冻食品中有这种章鱼,剧毒的蓝环章鱼连环出现,防不胜防,搅得海鲜食客们人心惶惶。有网友说:“这是捅了蓝环章鱼的窝了吗?”也有网友表示,为了惜命,以后再也不吃章鱼了。

此前帮忙网络鉴定蓝环章鱼的博物杂志,因为收到太多担心遇到蓝环章鱼的人私信询问,索性又发了一个对比科普,提醒大家提高防范意识的同时,也无需草木皆兵。可见,这种无药可救的超级毒物,大大方方地出现在餐桌、超市,对于大家的安全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所以,虽然商家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店内出现蓝环章鱼的概率非常非常低,感觉像是恨不得下一句就要说,这章鱼未必是我们店里的,也可能是网友张冠李戴。当然,在相关情况核实之前,的确无法对蓝环章鱼的来源下定论,但是要知道,小小一只蓝环章鱼,所携带的毒素足以在数分钟内一次杀死26名成年人,而且目前还无有效的抗毒素来预防。这么可怕的东西以各种形式混进食物里,就算概率再低,也应该提高一百二十分的警惕,因为一旦有人误食,后果不堪设想。食品安全防线本就应该固若金汤,不能一出现问题就来谈“概率”。


当事网友所发的微博

可以肯定的是,蓝环章鱼肯定不是常见的生物,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不认识。但本来出现概率极低的蓝环章鱼,近期频频出现,的确值得追问,值得警惕。目前来看,无论是在正规的餐馆、超市,还是在路边摊,都有可能出现这种剧毒生物,这是否是同一批货源?还有没有其他的蓝环章鱼仍在市场流通?到底是哪个环节失守,导致有毒的章鱼混入可食用的章鱼里?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现在看来,不仅仅涉事的火锅店、超市需要追根溯源排查货品,海鲜产业发达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更应行动起来,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找到并堵上可能存在的漏洞,纾解民众因毒章鱼产生的焦虑。

我国现在已经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但由于捕捞鱼类等天然渔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以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这就给很多有毒的海洋生物“游”上餐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是法律依然有明确规定,禁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尤其是有毒有害的食品更加不能经营。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这就需要经营海鲜餐饮的供应商、商家都有专业的鉴别能力和保障安全的责任感,不能说光靠顾客多个心眼或知识面广来“自救”。

好在,蓝环章鱼的特征非常明显,很容易发现,经过这一波大力科普,相信也会大大减少误食的风险。但长久来看,相关部门还是需要对这种剧毒生物出现在市场流通环节中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这种剧毒生物,捕捞时如何辨别,如何避免被伤害,发现后如何处置等等,都应该有相应的规范。唯有让更多人、尤其是食品经营者了解这些剧毒生物的严重危害,并且知道发现了该怎么做,不做又有什么严重后果,而不是拿“概率”说事,才能强化全链条监管,切实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来源:极目新闻)

延伸阅读:

吃火锅竟遇剧毒蓝环章鱼 还有很多美食暗藏“杀机”

昨日,一则关于蓝环章鱼的新闻引发关注。

一名网友在吃火锅时,发现菜品内有疑似蓝环章鱼物种,拍摄照片并询问科普博主,后经确认为蓝环章鱼,有剧毒。

这件事也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大家热议,还有网友调侃,这是靠“知识改变命运”。

不过更多网友好奇的是,蓝环章鱼是啥?怎么会出现在餐桌上?还有哪些美食暗藏“杀机”?

蓝环章鱼冲上热搜

“这是蓝环章鱼吗?可以下锅吗?在线等,有点急!”

1月1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在火锅店里看到一种形似章鱼又有斑点的生物,询问科普博主@博物杂志。



图/微博截图

随后,@博物杂志回复:“确实是豹纹蛸(蓝环章鱼),它们的毒素是河鲀毒素,毒性非常强而且受热不分解,即便拿回去做纪念也千万别吃,文献中和网络上都有市售章鱼里混入蓝环章鱼的记录,但概率不高,也算是活久见了。”

在博主的提醒下,这位网友也表示,自己并没有吃这份菜品,已经让老板撤下去了。网友也纷纷留言道:“这是跟死神擦肩而过啊!”“我要记住这个章鱼的样子。”

相关资料显示,蓝环章鱼隶属于章鱼科,俗称蓝圈章鱼、豹纹蛸、豹纹章鱼,它广泛分布在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海域中,是一种很小的章鱼品种,臂跨不超过15厘米。在海洋中,蓝环章鱼属于剧毒生物之一,被这种小章鱼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

蓝环章鱼的毒性可通过颜色显示出来,在不同环境中,它会变成与环境相似的保护色,一旦感受到威胁,表皮颜色会变得艳丽,蓝色环闪烁的时候,也正是最危险的时候,它正处于警戒状态。通常来说,蓝环章鱼性情较温驯,但在受到威胁时也会蜇咬人。

蓝环章鱼所分泌的毒素含有河豚毒素、透明质酸酶、组织胺、色胺酸、羟苯乙醇胺、牛磺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其中河豚毒素是主要的神经毒。这种毒素会阻断肌肉的钠通道,使肌肉瘫痪,并导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

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于蓝环章鱼这类剧毒野生动物买卖、运输等相关规定,而针对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的相关规定中,也并不包括蓝环章鱼。

相反,由于外形迷人,蓝环章鱼还一度是宠物界的“宠儿”。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有网友表示在电商平台中能够买到“全世界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之一的活体蓝环章鱼。

海鲜和野生菌是“重灾区”

除了蓝环章鱼,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出现但又比较陌生的有毒生物需要注意?博物杂志运营编辑岳逸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鲜和野生菌可谓两大“重灾区”。

说起海鲜中的毒物,其中最著名的非河豚莫属。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河豚毒素是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这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河豚毒素的毒性比砒霜高约70倍,零点几毫克就可以毒死一个人。它会抑制人体内的钠离子通道,使人不能呼吸,通过影响肌肉收缩使人中毒。河豚毒素只需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可以发作,最长也只有几个小时。”

很多有毒的生物,加热煮熟后毒性可能就会消失,但河豚毒素却不一样。云无心表示,河豚毒素是非蛋白类毒素,无论如何加热,其毒性的降低都很有限,即便食物被煮熟、煮透了,食用后仍会导致中毒。

此外,我们日常食用的贝类海鲜也可能成为潜伏的“刺客”,比如海虹。海虹的学名叫做贻贝,在不同地方还有淡菜、壳菜、青口贝等名称,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海鲜,经常在各地人们的餐桌上出现。

海虹本身是无毒的,正常情况下可以常规烹调食用,之所以会出现毒素,主要和一种大名鼎鼎的现象——“赤潮”有关。当赤潮袭来时,海虹食用了含有毒素的浮游藻类,自己并不会中毒,但是可以把毒素集中到体内。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海虹后,就可能中毒。

海虹不是唯一富集毒素的海产品,扇贝、牡蛎、毛蚶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产品也有。专家建议,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除了海鲜,因误食有毒野生菌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也较为常见。野生菌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且毒性成分复杂,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野生蘑菇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

2021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刊登的文章显示,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共报告了10036起食源性蘑菇中毒事件,导致38676起疾病、21967人住院,788人死亡。其中,云南报告的中毒事件、疾病和死亡人数最多。

更多食物中毒发生在家庭场景

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总体来看,消费者遇到有毒海鲜和菌类概率还是比较低的,真正需要当心的则是因烹饪或者保存不当所导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这类案件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西一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而后引发了食物中毒,最终导致9人丧命。

据悉,因为冰箱放不下,冷冻过的酸汤子被从冰箱里拿出来,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放了几天,最终产生了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目前无特效药,中毒后病死率达40%-100%。

长时间泡发的黑木耳也容易引发中毒。据武汉晚报2019年报道,武汉一母女俩吃黑木耳拌菜后开始腹痛呕吐,该黑木耳已泡了两天两夜。原来,黑木耳在长时间泡发过程可能滋生椰毒假单胞菌,同样产生米酵菌酸,导致中毒。

黄曲霉素也是较为常见的毒素之一。早在1993年,黄曲霉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1毫克就是致癌剂量。

黄曲霉素最喜欢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豆类等食物。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如果有一颗花生霉变,整包花生都要扔掉,因为黄曲霉菌是以孢子形式传播的,食物极易牵连霉变。

由于普通人对食材安全性的把控和制作方法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家庭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景。有媒体统计2008-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场所,意外地发现食物中毒发生在家庭中的概率高达46.5%。

“眼下年关将至,正是大量购买和制作蔬菜肉类的节点,食品安全更要当心。”对此,刘少伟建议,在食物的加工过程中,要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砧板,不同的刀具,切勿将生熟食物混合;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温度和时间,缺乏足够的烹饪温度和时间,可能导致无法杀灭食物中的病菌,引起食物中毒;过期的食物以及有些剩饭剩菜切不可因为节约、害怕浪费而不舍得丢弃。

作者: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