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部:所有竞赛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

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教育部表示,寒假过半,广大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锻炼身体、培养兴趣、敬老孝亲、劳动实践,正在收获有意义的假期。但也出现了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的情况。比如,某微信群散布大年初六线上举办“希望数学”违规竞赛消息。对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严肃查处,相关机构已发布没有参与举办违规竞赛的声明。

教育部再次提醒学生和家长,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有关公司和个人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散布“考试获奖,助力升学”谣言、贩卖焦虑、非法敛财,属违法违规行为,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且涉嫌诈骗。希望广大学生和家长理性看待参加竞赛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抵制违法违规“黑竞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违规竞赛,切实减轻学生假期负担,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微博

教育部规定的面向全国的奖项是啥意思

请介绍一下公布《名单》的主要背景。
自2018年教育部制定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教育部已连续四年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评审,并公布竞赛活动名单。今年3月,为更好满足竞赛活动管理的实际需要,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完善,以四部门名义联合印发了修订后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按《管理办法》要求,于今年5月启动了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评审工作,经主办单位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公示和复核等程序,最终确定了《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2.请介绍一下此次评审主要遵循了哪些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入围竞赛要符合《管理办法》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强化底线要求,不得举办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竞赛,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对高中阶段的学科类竞赛严格控制数量。
三是注重竞赛质量,优先遴选主办单位资质过硬、科目设置合理、章程制度规范、活动经验丰富、组织筹办严密的竞赛项目,宁缺毋滥,严把竞赛的质量关。
四是不断优化结构,通过竞赛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既有培育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艺术体育类等传统竞赛,又新增了一批与芯片技术、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科学技术有关的竞赛,着眼服务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新增了劳动技能、文化遗产等综合素质类型竞赛,进一步优化了竞赛结构。
3.公布的《名单》较之前公示时少了一项,请介绍一下主要原因。
按照规定程序,专家评审之后,我们将45项拟同意举办的竞赛活动名单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收到一些情况反映,我们高度重视,逐一进行了研判,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项竞赛的主办方存在不良记录,不符合《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因此取消了上述竞赛活动,最终向社会正式公布了44项竞赛活动名单。
4.公布《名单》的通知中为何强调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
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旨在挖掘学生特长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不应与招生入学存在任何关联。《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教育部曾多次要求各地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要求,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依据

教育部白皮书党竞赛获奖对学校的影响

近年来,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竞赛挂牌命名表彰活动鱼龙混杂,增加了学生、家庭和学校的负担,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近日,教育部印发公告,全面清理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

公告明确,教育部负责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各类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宏观管理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省域内的相关工作。批准这类活动必须有法律法规或省部级以上文件为依据,从严控制、严格审批。现有这类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行重新核准,未经重新核准的,不得再组织开展活动。活动组织实施必须坚持公益、自愿原则,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未经批准、违规举办的此类活动将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查处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国际”“全球”“大中华”赛事。此外,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公告还明确,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将把规范此类活动作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和优质均衡县(市、区)认定的“一票否决”事项。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共同维护良好教育秩序,净化广大中小学生良好受教育环境。

教育部在公告中率先公布了举报信箱和电话,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设立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畅通渠道,诚挚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