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电动车的老人,身上穿着被反复洗过的衣衫,哪怕衣服袖子已经被磨破,也舍不得丢掉。

可就是这样一位略显寒酸的老人,却在2020年初捐出了8208万,2022年初又再次捐出300万。



王泽霖

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

他究竟哪来那么多钱?

1

看过冯小刚的电影《1942》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国家动荡、战争频发,许多人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就是在这一年的1月,王泽霖出生在了苏州一户普通的家庭。

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孩子是不幸的,但王泽霖又是幸运的,因为1949年,苏州迎来了解放,中国迎来了新生。

苏州解放的那一天,小小的王泽霖,看着为了不打扰到大家,而躺在路边、睡在屋檐下的解放军,心里十分敬佩,并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像解放军一样报效祖国。

军人的行为和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年的王泽霖,给他直接影响的则是他的姐夫,他是王泽霖一生的榜样。



王泽霖

他的姐夫赵福仁是一位老红军,在14岁时参军,曾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争,是一位英雄。

那时候王泽霖的父亲因为没有工作,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姐夫接济家里和照顾全家。

他的姐夫从参军起,便为国家奉献付出、严于律己。

哪怕后来成为了团政委,成为了苏州市人民银行行长,也仍然过着清贫的日子,吃穿用度十分朴素,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到底。

生活中,王泽霖一直默默向姐夫学习,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姐夫那样朴素律己、为国家奉献的人。

他深知,只有上好学,才有为国家奉献的机会,所以学习十分努力,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

1967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兽医院做了一名兽医,后半工半读地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传染专业的研究生。



研究所照片

王泽霖教授表示,国家的需要、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的努力方向,不管条件咋样,我都要拼尽全力去干。

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农户投身养殖业,但新养的鸡总是没过多久就生病了,鸡瘟、法氏囊病等各种禽类疾病,让农户们苦不堪言。

而能减少疾病发生率的疫苗,只能从国外进口,价格较高,这笔费用普通农户根本无法承担。

养殖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资料图

这个难题,成了萦绕在王泽霖心里的事情。

2

为了解决疫苗的问题,1984年初,王泽霖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将禽病防疫定为人生方向,并把重大禽病防控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禽病诊疗室

然而做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买设备、试剂、原料等都需要钱,可是这么多的钱从哪来呢?向国家申请经费吗?

但那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时期,各项建设都需要钱。王泽霖不忍增加国家的负担,于是决定靠自己赚取研究经费。

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给老百姓家的鸡鸭鹅狗治病,教农村养殖户如何科学喂养以及创造合格的养殖环境等知识。



服务队教课

那几年他过着“连轴转”的日子,白天给学生上课,下了课就去门诊给那些生了病的家禽治病,有时候甚至需要蹬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上门看诊。

忙完这些,王泽霖还得挤出时间做实验。

实验的设备不够齐全,他就只能靠看病赚来的钱,一点点的买。

今天买两个玻璃管、明天买个仪器,有时候买完仪器才发现,连中午买菜的钱也没有了。

就是这样,靠着每天马不停蹄地奔波,一点点地积攒,10年的时间,王泽霖不仅赚到经费,甚至赚了近400万元。

有了400万,王泽霖没有想着吃喝享乐,而是将全部的钱捐给了学校,为学校建造了两座实验楼,还配备了高速离心机、浓缩机、冻干机、低速大容量离心机等先进仪器设备。



王泽霖

那时候一台高速离心机将近30万元,其他的仪器设备价格也不低,但这笔钱王泽霖花得一点也不心疼,只是觉得值。

他认为有了这批设备,才可以更好的投入新技术的研发,解决更多的难题。

王泽霖做研究没有用国家的一分钱,连各项研究申报的程序也都亲力亲为。

在进行新兽药申报时,各项程序非常复杂,为了尽快搞懂各项流程,王泽霖还会抽空向年轻人、向企业负责人请教。申报新兽药需要上千页的资料,他都坚持自己整理。



注册证书

各项工作的亲力亲为,多年没日没夜的忙碌,导致王泽霖患上糖尿病,有次他在出差路途中,突然发病,情况危急,大家都劝他停下来休息一下,而他却觉得只是小毛病不妨事。

只要他还能走得动就不想停下来,因为前方还有许多疾病等着他去研究。

就凭着这种遇到困难毫不畏缩、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研究出的疫苗,共获得12个新兽药证书和3项发明专利。

除此之外,他还创立了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并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



奖励证书

他的研究成果,让鸡瘟、法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被一一攻克。

他也被广大国内农户所称赞,大家只要谈到禽病防疫,都会说找河南农大王泽霖,大家尊称他为“鸡宝宝的保护伞”。

因为王泽霖教授,我们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疫苗。

他的研究成果也投放到全国20多家著名制药厂进行批量生产,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100多亿元的效益。

王泽霖为国家创造了巨额的收益,不仅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还多次给国家捐钱。

3

捐助400万之后,王泽霖就好像找到了为国家奉献的机会,一次又一次捐钱。

2004年,内蒙古的一家药企老板找到王泽霖,想要购买他研究的新兽药,问他有没有意愿出售。

当时,王泽霖的手里有新研发出的5个医药证书,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也能卖钱。

于是,王泽霖随口说了一个价格:500万。

王泽霖本以为这价格会吓退药企老板,可没想到,老板一下就答应了。

当时这笔转让费,引起了校园内外的轰动。



王泽霖

王泽霖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研发出来的药那么值钱。

拿到钱后,王泽霖刨去团队所得,二话不说就把剩余的230万元捐给了学校,用于实验室建设。另外他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凑够100万元,给中国国家畜牧医学学会禽病学分会设立了创新基金。

王泽霖不仅关心科研的发展,也关心着社会。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共计2000元交给学校领导代为捐赠。回家后他仍觉得不够,又让家人想法设法筹集了20万元捐往灾区。这在当时是河南所有高校中个人最大的一笔捐款。

2020年初,王泽霖把这辈子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8208万元,一次性全部捐给了学校。用来打造高水平的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即P3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成,意味着能进行更多的疾病研究,许多困扰老百姓的家禽问题能得到尽早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地提升。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就捐出了这笔钱,他将“时刻心忧社会,为国为民”,刻在了骨子里。



王泽霖与学生

2020年,78岁的王泽霖被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并获得300万元的奖金。

所有人都以为,王教授年纪大了,这笔钱应该用来养老。

可他还是给捐了,2022年,他将这300万再一次捐给了学校,还说,专项要是能再赚到钱,他还要捐。



王泽霖捐赠

为国家为百姓,王泽霖可以“挥金如土”,但对自己却很“小气”。

王泽霖平时穿的衣服以轻便为主,穿破了缝缝补补,能穿尽量穿。当年他到全国禽病大会做报告时,仍穿着旧衣服,卷起的袖子都能看到磨得破边了。

同事笑着劝老教授毕竟是重要场合,适当注意形象,可以买件西装穿穿。

但王泽霖却表示,他一辈子当兽医的,这几十年又是给鸡看病又是泡在实验室里,穿那么好给谁看呢。



视频截图

王泽霖的夫人回忆说,他们新婚没多久,王泽霖穿的裤子上就有好几个补丁。

不在意衣着的好坏,能穿就行,生活上王泽霖也是如此。



王泽霖

平时依旧坚持使用最节约、原始的交通工具,只骑车或坐公交车,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打车。

所以在农大的校园里,大家常常可以看见,一位老教授他推着一辆老式的电瓶车,从小区楼里出来,穿梭于大街小巷,往返于教学楼和住宿楼之间。

王泽霖的同事更是提到,以前王泽霖出远门,坐火车出行还随身带个小板凳,住宿吃饭,都想方设法的节省,有时候还会为了几十块钱而较真;为了省钱,甚至在火车站过夜。

身有几千万存款的他,过着低调、简朴甚至有些“抠门”的生活。他满心里想着的都是,把钱捐出去,让这笔钱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泽霖身边的人觉得他对自己太“抠”,认为这么多钱,至少要留一部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他却甘之如饴,妻子和家人也都非常支持他。



视频截图

他说,我每月9000多块钱的退休费,根本花不完!我们自己有就行了,要那么多干啥。我们能看到国家更好的发展,多好。

王泽霖今年已经81岁了,儿时从苦难走来的这位老教授,怀着一颗,心忧社会、心系百姓的“爱国仁心”,秉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王泽霖

为了科研“一掷千金”,而在自己的物质生活上却“抠”到极致。

这种“抠”让人肃然起敬,由衷地敬佩,这种“抠”非常的珍贵。

俗语说:“先为其国,后为其家”。

王泽霖教授这样心中为家国,无小我的人,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才应该是这个时代学习和看齐的“偶像”。文/莫小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泽霖

中华文明网|王泽霖

新浪科技|8208万!这位老教授全捐了

大河网|“大先生”王泽霖:秋衣磨烂舍不得扔,亿万身家挥手捐了


怎么看待退休教授捐100万设感恩奖学金?

这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一心扑在教育上 ,未来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全部的青和年华 ,即使是到了晚年 ,也拿出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 ,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再贡献一份力量 。真是可歌可泣的师者 。

好多文章写一些人退休金都是七八千一万的,是不是真的?

没有权利核实!都是道听途说,七八千一万的不可否认,确实有,从2015年以后就开始出现了,最明显的就是这几年。

八年前退休的,6000块线就是高的,

十五年前退休4000块钱就是高的。

大部分企业退休职工,工资在3200 3800块钱之间,少的不到3000块钱。

这话怎讲,咱们是老百姓,生活在老百姓之中,邻居亲戚,谁退多钱?基本都知道。

那些七八千的,谁都知道?就那么几大行业,当初你也进不去呀?都是圈里人。

再说40年前你的选择余地就那么点。能尽快找到工作就是最大的愿望。

一万多的,还有几万的,都住高档的别墅小区。咱们也接触不上?不敢妄加评论。

我劝大家不要去攀比,没有任何意义。钱多有钱多的活法,钱少有钱少的安排。

把自己日子过好了,不攀比,少生气。事过境迁,这么多年都过来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算计着过日,减少高消费。

最主要的还少得病,有多少钱也不够给医院捐款。







我父母都是企业退休,30多年的工龄,两人加一起退休金不到6000。

一般企退老人大都在1000—5000之间,两三千的最常见。

那些七八千上万的有没有?有多少?

我就说说我认识的人吧。

我姨夫是公办人员,级别高,他退休工资9000多,据他说还有另外一部分补贴,加起来大概万把块有的。

我初中班主任,教师的编制属于事业,跟我妈同岁。同一年退休,我妈当时2100,我班主任5700。这些年两人年年涨,差距又增大了。

我爸的老上级,80多的老人,每月有一万六七,还有其他的福利,当然了这跟他的位置有关系。

老人的退休金,一般来说,能有七八千上万的,都是境界不同的人。

我们小区的老年活动室里玩的基本都是一帮企退老人,事退的很少来,这也许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

那些七八千上万的都喜欢在家里宽大的书房写字吟诗绘画,风雅自得。

而两三千的除了广场舞,就是棋牌室,下棋麻将扑克,要么就是探讨物价指数。

我还听过退休金好几万的,当然了这是凤毛麟角的,七八千上万的大有人在,但更多的还是两三千的。

是真的。

我爸爸副处级退休的,妈妈是高级教师,副高职称退休的。

爸爸的退休工资是6800元,妈妈的退休工资是6400元。(都是约数。)

每年还有2万元左右的补贴。平均到每个月里去,折算下来,就是每个月退休工资8500块左右。

我的姑姑和姑父都是企业退休,甚至于姑父还是企业领导。但是他俩退休工资加一起不到六千。

我老家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房价1万1左右,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退休工资的差异。

我同学的爸爸在江苏省,正高,退休工资是一万多。她妈妈只有中级职称,仍然是八千多的退休工资。这个就是两省的差异。

爸爸和妈妈退休工资加一起,每月有一万七。他俩特别节约,一般只花两千。所以我啃老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在家吃饭不交钱。暑假把儿子丢妈家,蹭 旅游 费,蹭补课费…

我在职,中级职称,月工资才5300块。月月光。基本靠丈夫养。

丈夫在企业。目前得意洋洋,工资比我多很多。年薪50万。

但是他说他退休只能拿到初级职称的工资。

也就是说,等我们退休,按现在标准,我一个月差不多八九千,他只能拿到四五千。到时候我就可以领导他了。想想就开心。[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最后总结一下:退休工资高,第一是由单位性质决定的,政府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退休工资比企业高。同一单位,职称和级别越高,退休工资越高。同一性质的单位,看地域经济差异。

我的父母享受到副处副高退休工资,已经是普通人中的战斗机了。级别再高点的,我也就认识我同学的爸了。厅级及以上,我们普通人也接触不到。

补充一下:我家楼下住着一位老干部,参加过革命,90多岁了。我也不知道他是八路军还是解放军。他的退休工资是1万多。多多少,他家人和我父母八卦时也没说。估计很多吧。

退休金上万的人多吗?实话说真不少,但这些拿着上万退休金的人绝对不是工薪阶层。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垄断行业、金融、国家机关…………有点头衔的退休金都上万,信不信由你。

一些人退休金能达到七八千甚至一万元,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退休金都是这样的水平。

我熟悉的一个老领导,正处级退休每月养老金10,500元。老家的一个大爷,电力部门退休,每月养老金也是近万元。

前期也有网友咨询,表示看不懂自己的养老金计算审批表,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平均缴费指数2左右,缴费年限40年多一些,退休基本养老金1万元。

可是我们真实的养老金水平呢 ?2019年我国共有离退休人员12310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为49228亿元,平均每人每月养老保险待遇3332.5元。

另外,一般平均数约占所有人数的6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养老金在3000元以下。

养老金在计算时 ,一般是跟各省市计算的养老金基数挂钩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一般也是上年度 社会 平均工资,因此各地的养老金有差异。目前来讲,全国养老金最高的地区是西藏、北京和上海,养老金能在4000元以上,全国多数地区的养老金都在3000元左右,甚至有的地区养老金平均只有2000多元。

养老金并不是人人能够平均的待遇,一般还是按照养老保险的待遇计算公式,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灵活就业人员 缴费15年,按60%基数缴费,只能领取800~1000元的养老金。

现在养老金较高的群体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原国企老职工。他们有过渡性养老金,计算起来比较划算,也确实养老金会很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性养老金最终也会消失的,相应的养老金待遇都会反映在养老保险缴费上。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如实回答。退休金超过一万的部分人群。

1,军队团职以上干部;

2,行政事业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含公务员)

3,大专院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退休人员;(含高级讲师)

4,科研单位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退休人员;(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等)

5,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如烟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加上企业年金,会更高许多)

楼主你好,现在好多文章写一些人的养老金都是七八千甚至1万多元每个月,是不是真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当然是真的,没有任何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这个人口老龄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根据昨天所公布第7次人口普查的结果,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将近2.6亿人之多。而在这个2.6亿人当中,其中有将近1.2亿人是能够正常领取养老金的待遇。

所以说有一个多亿的老人,是可以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待遇,那么平均养老金标准虽然是3200块钱左右。但是它只能说明绝大部分人群养老金的水平没有超过3200元,但并不能够说明拥有七八千块钱以上的老人或者说1万块钱以上的老人不存在,相反他们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极少数群体。因为绝大多数从企业单位退休的老人是无法获得如此高退休金的待遇。

大多数只能是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公务员单位退休,或者说部队退役下来的一些干部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七八千块钱以上或者是1万块钱以上都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网上看到或者说很多文章写他们能够拿到七八千块钱,这个是正常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群是获得不了如此高的待遇,至少可能你的身边也没有这样的人群。所以说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个是不可思议,但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大多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都在三千至四千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大多在四千至五千多。正处退休金六千多,地厅级七千八千多。微信里好多人自称退休金八千多,有人还一万多。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级别的干部,经常自吹退休金七八千元。我是不相信的。

是真的,但我身边认识的退休金超过七八千甚至过万的基本都是教师和军人退休的,其次是公务员和事业编,坐标胶东,之所以点明地区是因为退休金地区间是有差距的,以下是他们退休金的具体情况:

我们村原小学校长,退休金八千多,副高职称,工龄大概四十年。他高中毕业后他父亲从学校退休,他才能得以接班当了老师。如今拿着八千多的退休金在村里的日子过的很滋润,秒杀一众没有退休金的老农民。

他的父亲九十多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职称和工龄不太清楚,只知道目前退休金已经过万,自己找了个不到七十岁的后老伴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每个月给后老伴儿发三千块钱的工资。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妈娘家的远房侄女。刚退休没几年的她退休金六千六百多,这是去年过年时她去我家拜年聊天时主动提起来的。她是民办教师转正的,中级职称,教龄从民办教师那一刻算起,总共四十二年,她说临近退休的那几年不用教学,就在食堂帮忙打个下手等待退休,过的很舒服。

我同事的父亲,空军师级干部退休,现在退休金一万多,据说他的同级别的战友五十岁左右选择转业到政府机关的,享受正县级待遇,但现在退休金严重缩水,比他的退休金低很多。

我公公是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退休的,副高职称,退休金是八千七百多。婆婆是纺织厂工人退休,退休金不到三千,但婆婆是五十岁就退休的,退休金已经拿了快二十年了,公公六十退休,才拿了八年的退休金。

由于我公公退休金比较高,婆婆特别舍得给自己花钱,也舍得给我们花钱,她很喜欢买衣服买黄金首饰。但公公却极其节约,一双袜子破了洞都要补了再补,脚后跟破了也不舍得扔掉,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企业退休大部分都不超过五千,我身边认识的就一个超过五千的。我本家一个叔叔,他在军工企业工作四十年,这家企业经历过好多次改革。从最开始的国家某部属改省局属,后又改归地方,最后改的股份制。叔叔五十岁就内退,拿着一千每月的内退工资,到了六十正式退休才拿五千多的退休金。


当然退休金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我同事的婆婆家是鲁西北一个小县城。她公公婆婆的退休金就明显比我们这边的退休金低很多。她婆婆教师退休,副高级职称退休,但是目前的退休金只有5000多,她公公是正科级退休,退休金也是五千出头。

其实自2005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17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每年上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逐步缩小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金差距。

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份以来也进行了机关养老保险改革,职工也开始个人缴纳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完全相同。最终所交纳养老保险的费用也同样进入到社保基金当中。

我是2012年进如体制内,入体制两年后经历了这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资条上从那时开始出现了扣除各类保险的项目。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退休金在地区间的差距也很大,以上是我所在城市我所了解的身边人多的退休金情况。

楼主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2018.7月退休的,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上面所说一些人退休月工资七、八千,甚至过万的的确有。我们这儿是西北宁夏的一个小县城,我退休后享受的是中人工资待遇,到现在通过三次社保调整工资将近7000,另外还有309的职业年金,612的住房补贴。我退休时由于政策原因还没进付高职称的六档(七档退休的),所以在一同参加工作的同学同事当中我的退休工资是最低的,而我的同学在其他学校工作退休的他们多数都进五档,最差也是六档退休的,所以他们的退休工资要比我高出1000多,已超过九千了。

看了部分被楼主邀请回答问题的文章,个人觉得各地的退休金差别比较大,而且就是同一个地方的差别也是很大的。这与各地的经济状况、政策,以及工作行业等问题有关。相信大家能理解这样的差异,知足常乐吧!

你见过最抠门的人能抠到什么地步?他们是怎么做的?

一个女人,抠到让人无法理解。相貌身材都不错,但化妆品没有,也不化妆,常年几块钱一袋的宝宝霜。衣服都是十几二十几元的便宜货。从不美甲,嫌浪费钱,也不做头发,烫个头染个发太贵了,动辄好几百。一问理发多少钱,还要三十,于是常年梳马尾,太长了就自己动手剪短些。总是下午去买菜,下午会打折。买了东西,再遇到同款还要问价钱,如果自己买贵了,后悔得捶胸顿足。喝酸奶必舔盖,[呲牙]剩菜剩饭也不舍得倒掉,如果有剩菜剩饭没来得及吃变质了,心疼得不行。有点好吃的先给孩子和爹妈。自己不舍得。从不赌,怕输,输两块钱就要了亲命了。快递的外包装从来不舍得扔,攒多了卖废品,八毛钱一斤,每次能卖十几块。都笑她抠。她妈买房她掏钱装修,别的兄弟姐妹没出一分;她婆婆住院她帮衬一万多,也不争妯娌小姑掏没掏钱。她只抠自己,对亲人朋友都不错。不知道她这样对不对?算不算抠?

孟非说:“我一个北京朋友,一家一年花不到1000元。从不在家洗漱,加油只加20的。老婆80元买条裤子,被骂了3天。”

孟非在《金星秀》中谈到自己抠门的朋友,这对夫妻住在北京,有房子也有车子。工资不低,但是非常抠门,到什么地步呢?

早上的第一泡N,要用来冲卫生间,晚上在家只开1个5瓦的灯泡。从来不开电视,也不用冰箱。每天上班带3个充电宝,充满了电带回家用。

至于上网,他们就用流量把网页一打开立马保存,然后立刻关掉流量慢慢看。金星不相信,孟非说这是真人真事,俩人从来不花钱,吃饭都在单位解决。


金星说:“这么抠门,那在北京他们有车吗?”孟非说有车,不过是一辆五、六手的车,而且每次开车都只加20块油费,并且要把几件要办的事的路线规划好,绝不绕路费油。

孟非说:“有一次他老婆买了条80块的裤子,被他老公骂了3天,从来立下规矩,家里花钱必须双方在场,不然不能花出去。我问那你们一年花多少,他老婆说800?900?反正不到1000块。”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能有这么抠门的人?

刷牙、洗脸、上厕所,全部都一道早到单位解决,一个月电费就几块钱,真是很难想象城里人能这样在城市生活下去。


其实我见过不少抠门的人,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我大嫂。我大嫂家里很穷,她嫁给我大表哥时什么都没有,要走的财力也没带回来。

自从嫁给我大表哥,感觉她就是只进不出,我姨说家里娶了一个“貔貅”。不过她自己也不花钱,一到周末她就去我姨家(她婆婆),主要就是去“扫荡”食材的,冰箱里和厨房里,能拿的全拿走。连油盐酱醋都趁机从婆婆家拿。

她也会经常来找我,自从认识她,她几乎包揽了我所有不怎么穿的衣服,还有化妆品、口红,只要是东西她都不放过,给啥都要,不给也会制造机会要。

她一个80后,是我见过最抠门的人,不是因为穷,因为我大表哥挣得不少,她就是抠门,什么都想要占点便宜。

记着有一次,她看到我桌面垃圾桶里有扔掉的几块巧克力,她就给拿走吃了,那次真是刷新了我的三观,都过期一年的东西也敢吃。


而且她还为了卖纸盒子,把我姨家能拆掉的包装全都拆了,其中有一摞书,里面是有一本我姨参与编辑的杂志,可是在她眼里就是能卖钱的废品,毕竟嫁到城里了,这个行为让人匪夷所思。

谁能想到一个外表干干净净的80后,私下能抠门成这个程度?攒的钱估计都贴给她弟了。

抠门有时候真的是和贫富没太大关系,真正抠门的人,哪怕条件好了,还是很难改掉身上抠门的毛病,仿佛深入骨髓的习惯。

您认为呢?

我舅,大学教授,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 因为太抠门,村里人都说他忘恩负义,不愿意跟他来往。

为这事,我姥爷更是要他永远不要再回村子里,可后来全村人对他刮目相看。

我姥姥一共六个孩子,这个抠门的舅舅是我大舅。姥爷家比较穷,生活比较艰苦,一家八口人,吃饭都吃不饱,全家人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攒钱供大舅上学。

大舅从小就懂事,知道上学花钱多,每顿饭只吃半饱。 缝制的新衣服也从来都舍不得穿,一直穿着旧衣服上学,打了很多补丁也不换新衣服。

大舅读书也很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学用的草纸翻来覆去地用,最后密密麻麻全是字。而且这还舍不得扔,装进口袋攒起来,留着上厕所用。

那时候村子里的邻居都说舅舅学习好,能吃苦,以后一定能走出这贫穷的山沟沟,会有大出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舅舅第一年参加高考就考上了市里的师范大学。众望所归,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为家里增光添彩。

去上大学时,邻居们纷纷送来家里的粮食和鸡蛋,都怕舅舅在外上学受苦,尽一份力。 大家也都盼望舅舅以后出息了能够帮扶下这个贫穷的小山村。

不出所料,舅舅毕业后因为成绩优秀直接留校任教,安上城市户口,吃上了公粮,成了一名人人羡慕的城里人。

可在在生活上,这种节俭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越来越抠门,甚至要用小气来形容。

工作后,我大舅生活依然朴素,着装也不讲究,始终是一身寒酸的行头。特别是夏天,里面永远都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背心,外面是一件发黄的衬衫。

再加上一个写着农业银行的手提袋,走在校园里,一直都是学生们热议的焦点。走在学校外,还以为是一捡破烂的,谁也猜不出他是一名重点大学的教授。

在家里,大舅的生活同样寒碜。

比如说他觉得冲马桶时按一下淌那么多水,实在是太浪费了。

所以,他自己动手将洗手盆和洗菜盆底下用水管子接到马桶旁边的一个大盆里,这样就可以把用过的水攒起来。上完厕所后,就舀盆里的水冲厕所。

有时候盆里的水面还飘着菜叶子,攒多了还会散发出污水的味道,我每次都是一手拧着鼻子,一手冲厕所。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占点小便宜。

大舅在家从来不充手机,每天下班前总会在办公室把电充的满满的,如果遇到周末,他就会带着充电宝去上班,充好后带回来等手机电量耗尽再给手机充电。

他每次打电话找我们这些小辈,都是响三声后就把电话挂断,等我们给回过去。 如果过一会不回过去,他会再打一遍,而且还是三声响铃,直到我们给他回过去。

因为住的都是教师公寓,到办公室也不远,他一直都是步行去上班。后来学校有了新校区,距离教师公寓就比较远了。

老师难免都要到新校区上课,走过去实在太远,很多老师都买了轿车,可是我舅舅就是不买,而且还振振有词。

遇到要去新校区的时候,他就早早起来在教师公寓大门口侯着,看到有老师去新校区,就坐人家的顺路车。 用他的话说,自己开车太费油,别人一个人也费油,两个人凑一个车既省油又环保。

有时候觉得他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他这种抠门!

在吃饭这件事上,舅舅就更不讲究了。家里基本不买菜,都是中午在食堂打菜吃。教师的餐补不算少,他每天中午都去食堂吃饭,吃完后会再打一份饭菜,下午回家热热就吃了。

遇到喜欢吃的,比如说肘子或者蒜爆鱼,他都会多打一些,回家放起来够吃好几天。因为这个习惯,他得罪了来串门的乡邻,成了千夫所指的铁公鸡。

有一次,老家有位乡亲到市里办事,就从姥爷那里要来了舅舅的住址,想顺便到舅舅家来串门。

到舅舅家时是上午十点多,舅舅不在家。因为常年不买菜,舅妈就给舅舅打电话说有乡亲来家里,让他在外买点菜回来。舅舅满嘴答应,说知道了很快就回去。

左等右等,舅舅终于在午饭时间回来了。但手里并不是新鲜的大鱼大肉,而是从学校餐厅刷卡打回来的大锅菜。

那乡亲虽然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是现在也不像以往那么艰苦,山珍海味没吃过,可牛羊肉早就不算是什么稀罕物。

看到大舅这般招待,脸都绿了。当场虽然没什么怨言,但是回到村里后,专门跑到姥爷家和姥爷说道这个事情。

整个村子很快就传遍了,亏了上学时还送他粮送他鸡蛋,现在就这样回报的?都说我舅是白眼狼,他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我姥爷被气得火冒三丈,打电话给我大舅让他抓紧回来给乡邻道歉,务必要再请人家吃顿饭陪个不是。要是不回来,就永远别进这个家门。

舅舅在生活上虽然抠门得要命,甚至是有些小气,但是在工作上却异常用心,对待教育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2003年,舅舅评上副教授,工资待遇又提了很多,但省吃俭用抠门小气的习惯依然不改。就在这一年,身体一向 健康 的姥爷被查出患有癌症,光医药费就要十几万,而且医生说还不一定能治好。

姥爷辛苦一辈子,还没享几天福,不能就这样放弃了。儿女几个商议砸锅卖铁也要给姥爷看病,但是因为都是农民,东拼西凑也只凑了3万多块钱。

这时候,我大舅啥也没说,去了一趟镇子上的信用社。回来时用他那个写着信用社的布袋子装了满满一袋现金,那是他这辈子抠门省下来的全部家当,整整10万元。

但是尽管如此,姥爷还是在一年后离开了我们,可是我们都不后悔。 舅舅说,花十几万换回姥爷一年的寿命,值了。

因为这件事,村子里的人改变了对舅舅以往的看法,认为他省吃俭用一辈子,最后能将存的钱全部拿出来给姥爷看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孝子。

几年后,姥姥也寿终正寝,舅舅很少再回村子里。直到2008年,姥爷去世的第五年,二舅打电话告诉大舅,村子里要修路,有钱的多出点,没钱的少出点,问大舅还出不?

大舅在周末就回到了村子,把五万块钱交给二舅,让他转交给村支书,然后又赶回去准备教授职称的评定工作。

他来的时候,用来装钱的袋子,还是那个信用社送的布袋子,只是多了两个补丁。而舅舅的身影也变得有一些驼背,没有了以往的挺拔。

村支书把捐钱的事在村子里说了后,大家彻底认可了这个被人说了一辈子抠门的舅舅原来并不抠门,也没有忘本。

现在,我舅舅已经退休了,人到中年的我也开始慢慢地理解中年时期的舅舅,那种抠门并不是小气。

很多人对自己很小气,平时对身边的人可能也有些抠门。但是他们不是不想大手大脚,而是来自家庭和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未雨绸缪。

身为长子,作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大舅身上承载着全村所有人最后的希望。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是别人最后的寄托。 所以他要攒下更多的钱,以备不时之需。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能省的一定要省,钱在手里才不慌。 有时候,锦上添花并不珍贵,雪中送炭才最难得!

最后想说,有很多人都习惯省吃俭用,特别是老师这个职业,时长被别人说抠门。不知道你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