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第一第二全部是这个事情我们也是醉……说明大家有多愤怒?
网络截图
当日阅读超4亿:
网络截图
我们不懂专家为什么要这么说,到底基于什么心态这么说。
事情其实不复杂,就是一位专家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上述言论:
网络截图
这位的信息:
网络截图
这是一个长白山高峰论坛,这位专家大肆批评年轻人。
网络截图
他希望年轻人不要抱怨这些,而应该去反思:
网络截图
这个事情一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轩然大波:
报道截图
他这个话其实包含了很大的套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经济模式下的收入是不能直接对比的,消费收入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概念,他说越南泰国收入更低,那么怎么不去比那些高收入的地区?
参考比对的对象,可以换成美国吗?
比如:月收入5000美金。你是月收入5000人民币。差距不仅是1:6那么简单,而是1:6X一个不知道的比例。举例。月入5000美金的人在美国买一斤牛肉是5美金(不是很准确举例而已)。而你在中国月入5000人民币的情况下买一斤国产牛肉可能要支付50人民币,进口牛肉需要100-200人民币。他用去月收入的千分之一。你用去了月收入的几十分之一。这能比吗?不同的消费条件下,收入能直接类比吗?
网友非常愤怒:
网络截图
有网友尖锐的指出,专家并非因为专业,而是因为目前所处的地位。
如果将邓海清跟他所说的年轻人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能他的工资还不如年轻人。当然,他肯定不承认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抱怨没有机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有同样的机遇,现在有资格发言的,也未必是你。
网络截图
这个的“专家言论”,充满精英主义的傲慢,这话拿泰国越南年轻人的收入来比,怎么不说他们的恋爱、购房和结婚消费呢?或者用欧美日韩年轻人的收入来比呢?
现在我们社会的收入结构是金字塔形,大部分人都是低收入——不唯年轻人,显然这是不正常的,“能力够”的只有极小一部分比例?
网络截图
也有网友去搜了下说这话的专家邓海清的身份,真是吓一跳:
现任中航基金副总经理,
清华五道口高级研究员,
人民汉青客座教授,
曾任宏源证券、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华尔街见闻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网络截图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网络截图
这还真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专家,典型的三界通吃的专家,对社会内有影响力的人物。这种专家,通常不是把年轻人当活生生的个体,而是作为“人口红利”、“人力资源”、“性价比高的劳动力”等教科书名词来看待,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有网友尖锐的指出:他们站在资本和既得利益者的立场,希望劳动者更加廉价和耐用,但绝口不提劳动法里规定的合理权益。这种也是某些智库里写出“高福利养懒汉”、“严格执行劳动法将增加企业负担”、“底薪有利于维持人口红利”的人。
现在很多专家,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只不过是赶上了好时代,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占住了那个位置,把后边年轻人的路给堵死了,然后就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能力超强。对于这些专家,可能你的这点能力,在欧洲或者在美国,人家连你一半的工资都不要就能提出比你水平更高的见解。
有对于证券基金比较懂的网友好奇去查了一下他目前所在单位:
网络截图
很多年轻人非常愤怒。认为这种专家片面的说法过于武断,年轻人要求工资高点有错吗?
网络截图
也有网友揭露出这其实就是一种“陷阱”。
专家想把我们的工资和泰国,越南的群众相比,消费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一边喊着呼吁年轻人多消费,一边又嫌弃年轻人要的工资太高,要年轻人买房,买车,生孩子,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一边又出台一些政策来继续压榨年轻人。
你们不就是想让我们待在资本陷阱里不让我们出来吗。大家知道这些所谓的什么专家教授说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架空我们,因为对与社会底层人员来说,生存是非常艰难的,大部分人的工资只够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本存不下钱,如果你想买个房子,那你只能去贷款,现在的贷款都是30年,20年的时间,一套房子就已经把你后20年到30年的时间给支配了,你就已经跳进资本陷阱里出不来啦。
网络截图
他们之所以会说年轻人眼高手低,嫌弃年轻人要的东西多,其实这也就是他们“专家”说的而已,年轻人不是不努力,不上进,而是这一切都是被这样的“专家”给设计好的,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来工作,所以设计了很多陷阱来让我们跳,也灌输了很多的思维来让我们认为“吃苦是福”,既然是福气那么年轻人就要吃苦,那么真正享福的是谁?有网友做了一张神图:
网络图片
如果一定要深究这个问题背后的根源,那就是复杂的机制问题,遗憾的是,这位专家并没有展开讲,反而把责任推给了年轻人,把锅甩给了年轻人,仿佛这一切都是年轻人不努力,而不是其他的不公平。
尤其让年轻人不能接受的是,这位专家在强调中国年轻人能力不够后,还特意强调了,泰国和越南的年轻人只要中国年轻人一半的工资就能干同样的活。言外之意,是我们中国年轻人连泰国和越南都不如了,为什么不能多干少拿呢?
网络截图
这位博士讲得轻描淡写,我们这些围观者听得是头皮发麻:我们努力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和泰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比性价比吗?难道不是让我们的国民享受更有尊严的生活吗?
难道中国年轻人就不能享受像美国人一样的劳动待遇和休息时间?难道我们只能为资本当牛做马,尽最大努力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真心地希望我们的专家能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里,可扭头一想,人家是博士、精英中的精英,为自己的群体说话有什么问题呢?更何况,人家还曾是华尔街见闻的副总裁,与华尔街的资本保持一致又有何不可呢?
网络截图
有大V指出,一个人的收入不高,一定是他不够努力、能力不行吗?并不是的。
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只是一个人水平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其他的还有:家庭出身、天赋特长、身材长相、情商高低、社交圈子、行业领域、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思维模式、机遇运气、经济大环境等更为重要的因素,每一项都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
不同行业、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天赋技能、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十分悬殊。
特别是家庭背景这一点,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初始积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别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位置了,一个人的初始资源、初始财富积累越好,只要不是傻子,挣钱大概率就越容易,能挣到的钱也越多,人比人的差距真的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的。
很多大V直接开骂了:
网络截图
我们更为担忧的是什么?
很多专家的话其实都可能是一个“风向标”,很多看似扯淡的建议未必就是空穴来风,比如这几天炒得火热的50万存款征税的事情。
网络截图
由于这个专家建议实在过于披露,很多媒体都忍不住下场批判,比如齐鲁晚报:
网络截图
我们从他的事情中联想起很多“专家曾经的建议”,前几天爆火的让老百姓拿三分之一存款出来买房的专家。
网络截图
被网友喷出翔:
网络截图
还有前阶段的专家认为年轻人不应该有买大房子的念头:
网络截图
网友们都气死了:
网络截图
还有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太多时间:
网络截图
网友也是喷到不行:
网络截图
还有专家建议年轻人该结婚就结婚:
网络截图
网友无语:
网络截图
还有建议女性回老家的:
网络截图
引发了大量女性的反感:
网络截图
还有很多,比如某位专家的对于失业人员的建议:闲置房屋出租+私家车拉活。
网络截图
某大学教授建议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网络截图
经济学家建议不要在距离上班远的地方租房,距离上班越近越好……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吧……那么近距离带来的高额房租谁承担?
网络截图
某教授建议油价涨到23元/升,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交通压力。
网络截图
某人口专家+知名网站老板建议年轻人先生孩子:
网络截图
某专家建议年轻人结婚困难的话可以考虑20岁的女孩子嫁给40岁的男人:
网络截图
某专家认为自行车的污染比汽车更大:
网络截图
专家认为油价对于老百姓没有影响:
网络截图
专家认为月薪2000元生活比月薪3000美元幸福的多:
网络截图
专家建议年轻人应该多进厂打工,当产业工人,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
网络截图
专家认为66~79岁仍然是中年,建议60岁以上群体再就业:
网络截图
专家建议农民不要用收割机割麦子,会污染环境:
网络截图
专家认为老百姓工资太高了,应该降低到合理水平:
网络截图
专家建议年轻人应该放弃高薪岗位:
网络截图
不知道大家对于专家怎么看?聊几句?
年轻人工资低是因为能力不够吗?
某经济学家谈“年轻人抱怨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工资低的何止是年轻人。先说结论。这样的言论或者思想并不妥当的,因为工资水平不能仅仅用能力来评判。多种因素影响工资水平,如市场需求、经验、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地理位置等。并且,年龄与能力不是等价的。可以说,这样的说法是不公正和不科学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看,工资水平是受社会制度和政治影响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工人阶级需要靠工作获得生活所需,而资本家阶级则靠剥削工人获利。因此,工资水平不仅受到个人能力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
同样,资本家阶级通过控制工作机会和支配资源来控制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如果工人阶级缺乏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那么他们的工资水平将受到限制。因此,年轻人工资低的原因可能不仅是能力不足,还可能是受到社会制度和政治影响的结果。
此外,从现代哲学、经济学和法律观点来看,工资水平不应该仅仅基于个人能力评估。市场需求、经验、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也会影响工资水平。例如,某些职业可能稀缺性、特殊性、垄断性等原因,工资水平会高于其他职业(例如专家)。此外,某些地理区域的生活成本较高,因此工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说劳动者工资低是因为能力不够是不公正和不科学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往面临许多挑战,如整体工资不高、缺乏经验和社会资源。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并且,许多人在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时可能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因此工资水平可能较低。但是,随着年轻人积累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他们的工资水平将随之提高。
因此,工资水平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单纯地以个人能力为标准。任何公正的评估都应该考虑到工作环境、经验、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我们应该保持对工资评估的公正性,并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工资待遇。
最后再说个数,据报道,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1000以下,有12亿人月收入不足3000。足有10多亿人,能力都不足?
实现共同富裕,工资还得加油。
专家为什么不能建议年轻人?
年轻人是发展的主力军,舆论关注年轻群体,本来是一件好事。年轻人大多刚刚从“象牙塔”走出,在社会上打拼的过程中,会面临就业、婚育、养老等一系列难题,像朱少平这样的“良心专家”,他们一方面可以起到引领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年轻人普及知识、提供人生建议。比如,有的专家在网络上用幽默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为年轻人分析法律案例;还有的专家化身“职业规划大师”,为年轻人就业提供建议,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这样的专家往往能得到年轻人的尊重,公众也期盼更多“良心专家”的出现。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仿佛成为热搜的常客,从“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因为能力不够”“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钱工作”,到“建议年轻人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这些“专家”显然不了解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届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婚育压力。这些“不食肉糜”的建议。不仅无法发挥专家真正的作用,反而一步步消解着公众对专家这一群体的期待和信任,导致出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困境。
年轻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默不作声,而是希望专家能多从年轻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共情,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哗众取宠。年轻人需要专家的建议,专家也需要对年轻人以“共情”相待,这样的“双向奔赴”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