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天三位知名浙商离世,医生:每天要挤出一定时间做运动)

2月14日,浙江上市公司中马传动发布讣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原董事长吴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年仅55岁;

吴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 讣告截图

就在一天前,另一浙江上市公司三力士发布公告,公司创始人吴培生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吴培生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公告截图

几天前的2月10日,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病逝,年仅65岁……

企业家是社会宝贵的财富。短短几天就有三位浙江企业家离世,让大家在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再度关注企业家的身体健康问题。

五天三位浙商离世

他们的经历堪称浙商的代表

公开资料显示,吴江1968年出生在浙江温岭。1985年,吴江的父亲吴良行放弃了国营企业中层领导的职务,下海创办了温岭县大众齿轮厂(中马集团前身)。1988年,未满20岁的吴江高中毕业后,也跟随父亲开始共同创业。

吴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属于第二代接班人。我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年代,也经历了市场开放的改革年代。父亲办厂没几年,他就对我说,你想接我的班,先到厂里跟着我干。”

吴江 资料图

“其实,我这个富二代是苦过来的。19岁那年,我高中毕业不想再考大学了,父亲就说,你想接班吗?那好,先到厂里跟着我干。”吴江回忆说。

自2017年中马传动在A股上市后,吴江便一直担任董事长职务,2月14日过世4天前,他刚辞任上市公司相关职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吴江得的是肺癌。

三力士创始人吴培生出生于1947年5月,历任州山橡胶五金厂厂长、绍兴县胶带厂厂长、绍兴三力士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后任三力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来没有失败,只要努力够”,在2015年的一次公司员工培训会上,吴培生这样说。在2013年一次公司会议上,吴培生就技术改造工作提出了目标与思路。“利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着力应用于公司的生产制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降低用人数量,减少劳动强度,能用机械辅助手的地方要想办法加以利用,通过2年努力,减少工人300人。”

杉杉企业创始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195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妹5人,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大哥,下有三个妹妹。1976年,18岁的郑永刚高中毕业后参军。虽时间不长,但部队经历深深影响着他日后的工作与生活。

1989年,郑永刚转业后,主动请缨接手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宁波甬港服装厂,此时宁波甬港服装厂可谓是一个“烂摊子”,已经连续三年更换厂长,不到300名职工,亏损超过100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一次偶然,他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年轻人穿着西服,一下子抓住了他的目光。这时,郑永刚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立中国西服第一品牌”。品牌的名称取什么?一次他在厂院里看到三棵高大的杉树,激发了他的灵感,就将品牌取名为“杉杉”。第二年,杉杉西服就上架在了上海南京路、淮海路上的十家专卖店里。这也成为了杉杉品牌初试啼声的真正契机。

“杉杉牌西服,不要太潇洒”,1990年,郑永刚借了3万元去央视做广告,凭借这样一句广告语,杉杉西服在国内一炮而红。1996年,郑永刚带领企业成功上市并组建杉杉集团。1999年,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郑永刚带领杉杉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并在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方面迅速与三星、索尼等并驾齐驱。

据报道,熟悉郑永刚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既随和又狂妄”,郑的自我评价是“有东北人的豪爽、军人的雷厉风行,又有浙商对商业的敏感和精明”。

浙商研究专家

“做企业家是个体力活”

浙商尤其是第一代浙商素有“四千精神”的传统:即走遍千山万水, 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万法。如今的浙商又有了“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浙商的拼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轶清是许多浙商的老朋友,跟踪采访、研究浙商已有30多年时间,他告诉钱报记者,他24年前就采访过郑永刚,跟他打过多次交道;跟吴江也见面多次,印象中他平时话不多,为人稳健,身体比较壮实。这两位浙商过早离世,确实令人颇为痛惜。

郑永刚 资料图

“企业家可以说是各个职业当中,综合负荷最大的职业之一,需要有运动员的体魄、外交家的口才、战略家的眼光。”杨轶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做企业首先是个体力活,要能出差、能熬夜、能喝酒,对身体负荷的要求很高。”

过去三年,因为疫情,大大小小的企业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不少企业的日子过得挺艰难,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企业家的压力可想而知。现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各地都在全力拼经济,企业纷纷加足马力,企业家也都卯足了劲。

“这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拥堵后,现在堵点打通一下子通畅了,大家都踩足了油门。”杨轶清打比方说,“但如果油门踩得太猛,就有可能出状况。”同样,企业家如果身体透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和保养身体,健康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拼经济确实是我们现在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好本钱。企业家的健康是财务报表体现不出来的,但有时候对企业来说往往是决定性的。”杨轶清说。

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兼健康促进中心主任陈丽英对钱报记者表示,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跟他(她)的身体基础条件、生活方式有关,确切地说,与他(她)的饮食、运动、作息规律、面临的压力、心态以及吸烟喝酒的习惯有关。但良好的生活方式说起来轻松,要做好却很难。

“比如饮食上,要做到荤素搭配结构均匀,各种营养比例合理,现在尤其要注意营养过剩,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摄入量不要过高;做到有规律地运动,增强心肺功能,让人体的机能保持旺盛的活力;适度的压力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压力太大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并引发各种问题,如慢性病、精神疾病、各种癌症等。”陈丽英说。

企业家或者说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因为工作需要,可能经常参加应酬,抽烟、喝酒、熬夜成常态,面临的压力往往也很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陈丽英的建议是要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在应酬上要节制,一些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应酬就不一定要参加了;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进行运动,哪怕花五分钟、十分钟时间在办公室做做广播操也好

在陈丽英的印象中,这些年企业家或成功人士身体出现状况的还是比较多,而且不少人还比较年轻。“人就像是一台机器,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来修,而应该像汽车保养一样,到一定时间(或跑了一定公里数)就要去4S店做保养,要早做体检;光是体检还不够,还要根据体检查出来的问题(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这些问题恶化成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体检后不做改变,体检也没有了任何意义。”

企业家要做一个领导者

而不仅是管理者

那么,企业家该如何在企业管理和身体健康之间取得平衡?我们也许从一些企业家身上得到借鉴。

钱报记者认识的一位知名浙商,20多年前他还只有40岁左右、年富力强的时候,因为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便力排众议高薪引进职业经理人,让企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60岁的时候他便宣布正式“退休”,不再负责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

当然,这位知名浙商退出管理岗位后,并不是“无事一身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退休是“退一半”:他还要负责企业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梳理,对重大投资行使“一票否决权”等,但这些仅占用他极少的工作时间,而更多的时间,则放在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上。

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也有的“水土不服”,人员变动时有发生。但一旦找到合适的,这位知名浙商便充分信任职业经理人,一些职业经理人已在管理岗位上任职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如今,企业的各个业务板块都发展得非常稳健。

还有一位知名浙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先是通过合伙人的方式引进管理人才,企业壮大后又通过合伙人的方式投资产业链上相关的创业企业。一些创新科技企业懂技术、懂业务,但苦于缺资金,这位浙商提供资金支持,创新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成为合伙人,科技企业的日常管理基本上还是由创业团队管理。这样,对这位浙商来说就不会被繁重的管理工作压垮身体,相反,他还经常走走路、打打太极,50多岁的他堪比年轻人,身体倍儿棒!

陈爱莲

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浙商,早早已经在培养子女接班,从熟悉各个业务岗位到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万丰奥特董事局主席陈爱莲、老板实业集团董事长任建华、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恒逸集团董事长邱建林、亚厦控股董事长丁欣欣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我们鼓励企业家的拼搏精神,但企业到了一定阶段,尤其是企业家自己到了一定年龄,还是要学会做一个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杨轶清认为。

(原标题:《痛惜!5天三位知名浙商离世;医生:这件事,每天都要挤时间做》)

6天内3位名医离世!医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来救你?

山东泰山医学院42岁的蔡国栋医生猝死于手术台旁!三天后,天津总医院神外45岁的李乃昕医生心脏病发作猝死!仅隔两天,上海龙华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柳文,不幸逝世! 6天内3位名医离世!健康根本算不上是消费,而是一种必须的人生投资。养生真的是给你续命,请珍惜和感恩和你谈养生的朋友,他就是你的贵人! 医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来救你? 北京协和医院全国著名健康专家黄教授58岁离世香港名医潘醒华44岁离世36岁许剑峰医生患癌,从发病到去世仅14天同仁堂前董事长张生瑜39岁因心脏病离世(同仁堂就是生产心脏病药的) 他们都是医药领域的专家,但他们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你怎么敢把健康交给他们?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 ”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 慢性病将呈「 ”井喷式”爆发? 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 ”井喷式”爆发,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 ”东亚病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 ”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治疗医学是在下游打捞垃圾;养生预防是在上游控制污染源头。治病是「 ”亡羊补牢”,通过预防养生保健则是「 ”未雨绸缪”。 我们的健康取决于我们自己,预防养生是时代必然的产物。我们不能把健康全寄托在医生手里,医生该切的切该换的换,钱花完了命也没了。从现在开始,身强力壮时就多关心自己的健康,人生如赛场,健康是你唯一的保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不是你的,唯有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保健养生,未病先预防 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我们知道疾病不是不健康的极致,但没有病不等于健康,预防大于治疗,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只治不防,花钱心慌;只治不防,痛苦悲伤;这就是养生保健的意义。 在健康上消费根本算不上是消费,而是一种必须的人生投资。很多人的困扰或纠结,来自于背后价值观的缺失,他还未真正搞清楚健康到底属于人生中的那个范畴——是必须还是必要,是消费还是投资,是不可或缺,还是可有可无,能拖就拖? 医院的三句话让你倾家荡产: 你这病很严重 不过还能治 但是需要很多钱 银行的三句话让你雪上加霜: 我们真的很同情你 但规定就是这样的 交不了房贷,我们就得收回你的住房! 养生专家的三句话给您雪中送炭: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医院是厨房 最好的药物是营养 很多人的健康都是毁在了错误的观念里,可以有很多人替你开车,替你赚钱,替你花钱,但没人替你生病。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找回来,但有一件东西丢了,就永远找不回来,那就是命。 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时,才发现有一本书没有读那就「 ”养生之道”大多数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年,花光一生的所有积蓄,吃遍所有的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留下一大笔债务,给家人,给儿女,然后死去。 可悲的是,你养的医生也不管用,而最可悲的是,很多人连养医生的机会都没有,把积攒下来的钱,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年都交给了医院。最后还是得很不甘心的上路。 这个世界上,95%以上的人是病死的。再有钱、有势的人,就算他把整个医院买下来,也无法挽救自己的生命。我们没有钱,还指望医院能救得了我们? 今天你健康,不代表明天你还健康,更不代表10年后你依然健康。所以,爱护自己,就是减轻家人的负担。 无论你多会赚钱,当你生病进医院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时的钱就如同「 ”草纸”。医院就如同「 ”碎纸机”。钱是你一张一张挣来的,可到了医院就要一沓一沓的花出去,可怕吗?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