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开始时间为2023年2月24日晚上8:00。

《别女》

王文贤 饰 欧阳云芳,佘育林 饰 欧阳庆

剧情简介:《别女》选自《血溅南梁宫》第四场,讲述萧缨母子为夺皇位,胁迫宫廷护卫欧阳庆刺杀相爷陆皓,嫁祸大太子萧绚。欧阳庆深知此行必遭大祸,留下血书与女诀别,暗嘱女儿远走天涯。

《香罗帕》

黄丹娜 饰 蕊芝,曾惠刚 饰 夫人,陈慕芸 饰 欧阳子秀

剧情简介:书生欧阳子秀与富户千金蕊芝虽已订下终身,但婚期被延,未能成礼,暂寄岳父府中攻书。子秀于后园得遇蕊芝,两人相见,喜出望外。但碍于礼教家规,不敢攀谈。蕊芝留下罗帕,羞涩而去。子秀得帕大喜,设法往阁楼会见蕊芝,不料岳母来到。慌忙中,蕊芝将子秀藏于箱内,闹出诸多笑话。后经家院从中斡旋,岳母无可奈何,为女完婚。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

1、《东吴郡主》是一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而倾注全力、精心推出的佳作。由广东潮剧院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新的艺术创作,是一部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新编历史故事剧。

2、《刘希必金钗记》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列有《刘文龙菱花镜》一目,剧本已佚。在《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遗存“元传奇”《刘文龙》残曲,内容与《刘希必金钗记》基本相同,说明《刘希必金钗记》是据元代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改编的。

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广泛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闽南语系地区。

潮剧的介绍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部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林燕云的作品

2006年5月1日,广东潮剧院一团首演《西施归越》由广东潮剧院一团创作的《西施归越》于5月1日至5月2日连续两晚在汕头市谢慧如潮剧中心大剧场上演。《西施归越》主要讲述的是在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遣西施赴吴,用美色使吴王夫差丧志忘危,并在若干年后带兵歼灭吴国的历史背景下,西施牺牲自己的色相换来越国的光复,而这个光复了的国家是否让这个原本洁白无瑕的女人“光复”的故事。该剧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将西施归越后的种种遭遇进行细致刻划,娓娓陈说。著名导演吴殿祥将这部上海越剧移植后进行重新排演,以“三分话剧、三分歌剧、四分戏剧”为定位,在保留原有剧目中自由诗歌风格的念白、唱词基础上,融入了传统潮剧的经典特色。吴奕敏、林燕云、林武燕、陈楚卿、陈鸿飞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在剧中担纲主演。

自建国以来有过哪些红色经典的话剧、歌舞剧啊?

1、《江姐》

为纪念建党90周年,重温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缅怀他们的革命精神,广东潮剧院一团复排了经典潮剧《江姐》,并于18日上午进行连排。该剧再现了革命先驱江姐的英勇事迹,把她为革命理想献身的精神传递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江姐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故事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她的英勇事迹也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江姐》由潮剧著名剧作家郑文风、王菲、谢吟、何苦根据小说《红岩》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由陈华、张伯杰、杨广泉作曲,吴峰、麦飞导演,广东潮剧院一团首演,70年代由汕头地区青年实验潮剧团复演。

后有广东潮剧院二团、潮州潮剧团演出《江姐》,先后多次的复排,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该剧历经几代艺术家的锤炼而成为潮剧经典剧目。

2、《红旗谱》

2014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编排大型红色经典话剧,该剧由北方演艺集团副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钟海先生亲任执导,邀享有“中国第一农民”之称的著名演员、电视剧版《红旗谱》朱老忠的扮演者吴京安倾力加盟,并且还有十余位国家一级演员的演出。

3、《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的。

《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有《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

4、《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5、《大别山人》

楚剧《大别山人》是由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简称“八艺节”)献礼剧。写的是革命战争时期,一对恋人桂英、王福信守一句“不死就回,不死就等”的生死诺言,演绎了一曲革命老区大别山人在爱情、亲情和友情等感情纠葛上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