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若 李耀】美西方近年来不断炒作所谓的“解放军攻台时间表”,渲染台海紧张气氛。但有台湾政论人士最新披露称,拜登总统惊爆美国竟有“毁灭台湾计划”。这一说法顿时震惊岛内。
多日无人敢转发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21日报道,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当天在脸书分享美国华盛顿广播节目著名主持人嘉兰·尼克松的推特发文。尼克松在文中称,白宫内线消息透露,当被问到有什么比“新保守主义乌克兰方案”更具灾难性时,拜登竟回答说“等你看到我们‘毁灭台湾’的计划就知道了”。
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发文
消息一出,在岛内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有人猜测可能是拜登失言,因为他上任以来一直失言不断,包括访日时突喊“美国会保卫台湾”、演讲时说儿子在伊拉克“牺牲”、助选时称将“解放伊朗”,还说错美国的州数等。但有岛内网民发现,几天前就有人发布上述内容,结果台湾似乎没有媒体敢转发,蔡正元是第一个有反应的。有评论惊呼,两岸都需要觉醒,不能被政客出卖了,“很明显西方世界正用尽各种方式想制造中华民族自我毁灭”;还有评论表示,“我从不怀疑美国灭掉台湾的计划,他们看台湾的半导体不爽很久了”。
民进党当局很紧张。台“行政院长”陈建仁22日急忙澄清,“这是不实报道”,还声称自蔡英文上任以来台美关系达到历史最好,“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台“外交部”也在22日上午迅速回应称,该消息来源完全未经查证,“以近年台美关系持续正面发展、美国行政部门高层不断展现对台海和平稳定的支持与对台湾的坚定承诺来看,也绝非事实”。发言人还攻击称,岛内若干有心人士刻意放大“疑美论”“反美论”,借由引述耸动帖文,以传播不实信息的方式伺机见缝插针,与大陆对台进行的“认知战”相互呼应,“企图侵蚀台湾民众对美国的信心,进而破坏台美伙伴关系”。美国在台协会当天下午强调,拜登曾亲自投票支持“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坚若磐石”。
舆论对台当局回应感到气愤
台大哲学系教授苑举正22日对这则爆料气愤地表示,从来没看到台湾被“玩成这个样子”,这个消息应该天天做头条,“我台大教授拿美国奖学金读书读到今天,你今天说要摧毁台湾,这种话能脱口而出吗?这种话你能不生气吗?”他还称,“居然讲出要摧毁有着2300万人的台湾,台湾人要觉醒一下,一个美国总统怎能让台湾毁灭,怎么可以讲这种话,要负责任的”。
而在听到台当局的回应后,反而令很多岛内网民更加起疑。有评论质疑称,爆料出来之后,查证的不是台北驻美办事处,而是台“外交部”出来澄清,“进行查证了吗?”不信任蔡英文当局驳斥的人也有很多,“以后就会被打脸了”。“中广”董事长赵少康22日称,台“外交部”连查证都不查证,就把内部民众骂一顿,“一点格调都没有”。
“疑美”心态并非无中生有
拜登 资料图
实际上,无论这则爆料是真是假,岛内激烈的反应都透露出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这和美方过去种种“毁台”言论不无关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爆料的拜登的话虽然现在无法证实,但是美国“毁台论”以及台湾“疑美论”都是有所迹象的,并非无中生有。实际上,很多岛内民众都联想到,美国人自己曾说“先炸台积电”——2021年年底,美陆军战争学院的一篇文章提到,台湾面对解放军时应采取“焦土策略”,必要时炸毁台积电。该提议的出发点是“有价值的资产不可以落入敌手,避免助长对方势力”。台湾《经济日报》当时评论称,这是极端情境的想象,说明提出者不够了解大陆,但这种想法充分反映了美国的忧虑,充分暴露美国把台湾民众当成棋子和炮灰的冷血无情,以及其图谋“以台制华”无所不用其极的邪恶用心。
张文生表示,台湾民众的“疑美论”从美军撤离阿富汗开始就存在了。而去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岛内民众越来越强烈的“疑美论”也让民进党当局相当焦虑。民进党主席赖清德曾声称,千万不要让“疑美论”变成社会共识,否则对台湾非常不利。对此,中时电子报曾发表社论讽刺称,赖清德的话一抛出,一时间“疑美变成反美,仿佛要保台就不能疑美,疑美就是反保台,就是‘亲中卖台’”,甚至把怀疑的人打成政敌。但美国出卖台湾可谓“劣迹斑斑”,岂有任何信任可言?
赖清德 资料图
对于此次岛内舆论强烈的反应,张文生认为,这反映了台湾大多数民众、甚至一些绿营人士都和美国的想法有差距——台湾人希望的是两岸如果真的发生冲突,美军是站在第一线的,牺牲的是美国的军人;而美方向来的表态都是“协防”台湾,台湾应自己站在第一线,美国可能出钱出武器,但是并不会为台湾人卖命。“台湾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感是在上升的,他们不愿意成为美国的牺牲品,做美国‘遏华’的马前卒。”
香港中评社22日称,是拜登失言还是心底里的真心话,答案在美国的行动里。仅以军售为例,美国要卖台湾M136“火山”布雷系统,就是要台湾做玉石俱焚的打法准备。美国扬言要把台积电搬走,搬不走就炸掉,这当然也是“毁台计划”。不必怀疑,美国还有更大的“摧毁台湾的计划”。文章说,这些年民进党当局对美国百依百顺,成为美国“摧毁台湾计划”的帮凶。至于“台湾如何自救”,最重要是要觉醒,敢于对美国说“不”,勿当美国消耗大陆工具。大陆对华盛顿“毁灭台湾计划”绝不答应,必然会强力反击,坚决应对。
台积电赴美开工 台湾人才或被进一步掏空
台积电设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厂计划在12月上旬举行移机典礼,包括该公司员工、台当局官员及台湾半导体供应链企业高管在内的300人团队将前往出席。
台媒评论称,供应链企业赴美的背后是大批台湾半导体精英们今后将赴美工作,台湾人才或被进一步掏空。与此同时,有美国媒体披露,台积电将在凤凰城加盖一座采用3纳米先进制程的新厂(正在筹建的厂房,据知情人士透露已由5纳米改为4纳米制程生产)。
新消息虽在不久后被台积电回应?尚未确定?,但被称作?护岛神山?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正面临着技术、人才被迫双双抽空的窘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民进党真的在乎吗?
美国挖台湾墙角食髓知味,民进党当局在明面上大气不敢喘。而私下里,他们不可能不知,技术人才流失对于产业日趋单一的台湾是何等的切肤之痛。里子与面子表现出的巨大落差,源自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紧迫需要,却也只能充当棋子。
长期?倚美?加上岛内选举在即,面对美国组建的?芯片四方联盟?意图,民进党当局却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甘愿将引以为傲的核心技术双手捧上。毋庸置疑,岛内产业界的主流观点是希望台积电及其核心技术留在岛内,才是有利于台湾安全、更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民进党当局的立场遭内外夹击。
早在2020年,台积电将先进制程技术向美国转移的消息就引起岛内人士的广泛担忧。该企业至少在美投资了120亿美元,占该企业一年资本支出的三分之一,为美国带来1600个高科技专业的就业机会。初期赴美设厂,台积电将投入逾600名台湾人力,涵盖工程师和主管,这意味着台积电将把一大部分产业聚落搬去美国。
台积电对台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令外界疑虑的是,一旦涉及这个企业的最核心科技转移美国,台湾最引以为自豪的全球半导体领头羊地位可能不保。有评论称,民进党当局连台积电都保护不了,竟还敢侈言帮全球建立半导体供应链?
在经济产业上的?夺子之痛?,台湾却只能躲进被窝偷哭。台经济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美花9日在回应民意代表关于台湾半导体人才外流、高等学府为美国培养人才等的质询时,轻描淡写地说道,台企国际布局?是很正常现象?。
岛内网友怀疑,这样的表态是真不在意、还是压根不在乎??常规操作正常现象过去也有类似情况?近乎一致的说辞成为当局面对质疑时的统一答案,屡次发言都显得异常尴尬。
竞争力丧失是更大忧虑
与大张旗鼓赴美设厂形成鲜明对比,台积电在台湾岛内是另一番景象。据台媒报道,原定在高雄建造的7纳米新厂被台积电宣布计划暂缓。有分析认为,高精密产业转移只是开始,台积电?可能会完全向美国倾斜?。
产业转移的趋势被认为是两方面的原因使然,美国的威逼利诱是其一,台湾自身的人才断档也不能忽视。
全球半导体产业近年高歌猛进,为抢占市场,台湾企业加快扩产脚步并大手笔招募员工。台湾求职网站?104人力银行?的资料显示,9月全站工作机会多达101万个,其中电子资讯、软件和半导体等科技人才缺口最大、达18.9万个。
但台湾正处于大学退场、基础教育不重视理科、高教人才外流、少子化日益凸显等危机之中。这股扩招浪潮的背后,台湾半导体产业正面临严重的后续人才培育不足问题。
台湾大学电机资讯学院院长张耀文认为,半导体产业尤其是中高阶层所需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训练,才有专业能力进行高等技术的实作与创新;台湾的相关人才池却在不断缩小,这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是硬伤。
岛内半导体产业人才招募面临前所未有压力。近日报道指出,被称为台湾?硅谷?的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企业也开始给员工放?无薪假?。该园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淑珠说,目前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
此外,与过去不同,岛内半导体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日渐高企,优质后进人才却不能及时补充。台湾半导体企业的员工断档几乎在所难免。
台湾产业界对此的反思早已开始,他们最忧心的是人才隐忧终将导致的台湾半导体产业链竞争力不再,关键对手后来者居上。一旦如此,宝岛丧失的将不仅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话事能力,其外向型经济的防风险系数也会雪上加霜。
作者:艾凉、诸皓
台湾的经济
台湾经济与科技一、经济概况
1949年以来,
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科技概况
台湾科技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战后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奠基期(l959-1968年)。50年代,台湾当局以稳定经济作为主要目标,无力顾及科技的发展。直到1959年,台湾当局才颁布“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主要目标在于充实科技发展的基础。同年,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科会”),负责规划和推动长期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科技研究发展方向以基础科学为主,同时通过各种补助措施,培养研究人才。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 70年代,台湾工业的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高了对产业技术的要求。为此,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在扩大研究基础、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并注重促进企业投资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动科技发展期(1980年至今)。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科技水平较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台湾当局开始加大科技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制订一系列相应计划和发展政略,以实现将台湾建成“科技岛”的长期目标。 1978年,台湾当局首次召开由产、官、学界参加的科学技术会议,次年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作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此后,科技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制定出新的发展政策与计划。
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较快。从对科技发展的投入看,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员数增长了2倍,每万人口拥有的研究人员数由14.3人提到33.4人。从科技研究发展成果看,本地专利项目1996年达到19410项,是1986年的3.3倍;台湾SCI论文发表篇数的国际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1980年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推动了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97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39.7%,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目前,台湾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产值已分别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科技的发展特点看,由于台湾经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民间科技研究发展先天不足,因此台湾科技行政部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经费的总投入中,80年代官方投入占60%以上,民间占不到4O%;9O年代民间投入相对增加,官方与民间仍各占一半左右。目前,科技研究体系主要由科技行政部门以及公营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专门的财团法人研究矾构、各大学及民间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组成。
从科技研究的分工看,基础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及各高等院校承担,应用科技研究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各科技行政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承担,军事科技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则由企业承担。
尽管8O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取得较快进步,但受限于经济规模、企业结构及人才等因素,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甚至也落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韩国。如台湾科技经费总投入仅为韩国的一半。总体研究发展水平的落后,使目前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都严重依赖日本和美国;多半台湾厂商的生产技术仍然依靠引进。信息、半导体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自己的关键技术,大多只能采取受委托加工制造方式,利润大多由掌握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外国厂商抽走。
2吨台湾菠萝运抵澳大利亚,每颗售价高达90元人民币,对此你怎么看?
自从3月1日大陆暂停进口台湾菠萝之后,台湾大量的菠萝滞留在当地,令农民们发愁,台当局一直不断地寻求菠萝的其他销路。台农委会28日宣称,有两吨的台湾菠萝已经顺利的运抵了澳大利亚。
台湾菠萝运到澳大利亚成本极高
在澳大利亚,人民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国家对于进口水果的检验方面也非常严格。台湾到澳大利亚有大约10080海里,距离非常遥远,为了让这批菠萝抵达澳大利亚时,依旧能保持较高的质量和新鲜度,菠萝全部采用空运的方式运送至澳大利亚。空运的费用极高,据了解,每公斤的菠萝光空运费,就高达300元新台币,约69元人民币。
这批菠萝的市场竞争力不大
人们都知道,澳大利亚的气候非常适宜菠萝生长,所以在澳大利亚当地有非常充足的菠萝产量。而台湾的菠萝因为运送费用极高,所以每颗菠萝在澳大利亚的定价为400新台币,约92元人民币。试想一下,既然澳大利亚的菠萝足够人们购买,质量也很好,那么会有多少人愿意以这么高的价格去购买空运来的台湾菠萝呢?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台湾居民直言不讳地表示,估计也只有远在澳洲的台胞为了一解思乡之情,才会购买台湾菠萝。所以说,这批台湾菠萝运往澳大利亚之后,在当地市场几乎毫无竞争力,将会大量滞销,烂在澳大利亚的市场之中。
该行为在国内外皆不讨好
随着这批菠萝运往澳大利亚,引发了澳大利亚最大菠萝供应商皮塔纳农场管理层的质疑,总经理斯科尔表示,他们在澳大利亚种植了大量的菠萝,可以一年四季向市场供应,显然比进口的更新鲜,因此不得不问一句,凭啥要冒着风险进口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台湾菠萝呢?很多澳洲人民也表示,作为台湾菠萝巨大市场的中国大陆,因为检疫问题才暂停了菠萝进口,台湾却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有风险的菠萝运送到他们国家到底是何居心?这个举动不仅引起澳洲人民的强烈不满,在台湾岛内也引发了争议。台湾农业专家表示,这批台湾菠萝完全是靠保价的收购,长久看来会削弱台湾农产品的竞争力。
看来,台湾此次往澳大利亚运送菠萝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举动,基本是倒贴了,有很多人表示这不是正常的外销渠道,而是台当局的政治操作。不管怎么样,澳大利亚人民也不会买账,做这个?冤大头?,只是可惜了那些被浪费的菠萝。
国台办如何回应大陆游客入台手续趋繁琐台应简化手续?
11月15日电 针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今日表示,近来收到一些赴台游客的反映,感觉申办入台手续环节更多了,要求的手续更繁琐了。台湾当局既然口头上多次表达欢迎陆客赴台,就应该简化相关手续,为他们提供便利。
在国台办15日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不顾岛内各界的强烈反对,加快在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动作,日前把文言文的经典著作《台湾通史序》从推荐选文删掉,引发新一轮争议,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价?第二个问题,台当局相关部门虽然表示欢迎陆客来台湾观光,但是岛内的旅游业者质疑当局是说一套做一套,对陆客申请个人游入台证所需要提供的数据越来越严苛,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价?
马晓光表示,首先,正如在提问中所评论的,这些“去中国化”的动作实际上引发了台湾岛内社会矛盾和广泛的争议,是不得人心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两岸民众共同的宝贵财富,不可思议的是,有一些人却拿着家中的宝贝往外扔,最终伤害的是台湾同胞的福祉和台湾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础。
马晓光表示,第二个问题,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问题,确实,近来我们也收到一些赴台游客的反映,感觉到他们申办入台手续环节更多了,要求的手续更繁琐了。台湾当局既然口头上多次表达欢迎陆客赴台,就应该简化相关手续,为他们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