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美国CNN记者日前登上美军P-8A巡逻机飞越南海,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
CNN记者登上美军P-8A巡逻机飞越南海
特约评论员 吴蔚:是的,我相信大家看了CNN这则所谓的“独家报道”都会产生一种感觉:这一集我看过。是的没错,这并不是美国CNN记者第一次登上美军P-8A巡逻机来南海上空搞“沉浸式”报道,2015年5月、2018年8月也都以同样的方式搞过所谓的“独家报道”。我还留意到,前几天CNN这组报道的前方记者Ivan Watson同样主导了2018年8月的那次报道。他乘机返回冲绳时,甚至还在停机坪上以P-8A为背景与美国CNN总部的演播厅进行了现场连线,一套控诉中国所谓“改变南海现状”的言论足足聊了三分多钟。更有意思的是,CNN当年还把这套珍贵素材共享给了BBC,让英国同行搞了另一个专题报道。
作为新闻同行,要想解构CNN这组报道其实特别简单,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现场同期声、记者沉浸式出镜、美军指挥官采访、一段介绍局势背景的正文综述配发一段评论。从新闻技法上看这并不新鲜,CNN这个套路玩了好些年却毫无长进;从新闻策划的角度去看,这组报道也可以说“一切尽在预料之中”不会有什么变数,因为解放军战机跟踪监视伴飞、岛礁、舰艇官兵在甚高频做驱离警示喊话,这一切动作完全依照《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以及相关国际法遵章执行,喊话不是新闻,不喊才是新闻。就连美军P-8A上的任务载荷指挥官都对CNN记者说:“这不过是又一个星期五下午。”
CNN这组报道特别突出了美军P-8A飞行员试图在甚高频里与解放军伴飞战机进行航线沟通的现场同期声,并且用正文配音试图提醒观众:解放军战机飞行员一言不发。CNN的报道是这么说的:P-8A飞行员试图向西转向,但解放军战机一直卡在左侧一言不发;当P-8A向南转向后,解放军战机随后离开。在这里我跟大家大致描述一下当时的空中场景,一般来说紧急升空伴飞驱离的战机都会卡在外机与领空线之间,防止外机转向进一步侵入领空。通过这种空中卡位,迫使对方放弃入侵领空而掉头离开。这不光是解放军飞行员会采用的办法,美军自己也是这么操作的,这是各国军队教科书式的空中应对处置办法。值得注意的是,CNN的报道选择性无视了这一点,美军飞行员看似想向西转向,实则这条航线大概率要切入我方岛礁领空线,解放军飞行员紧紧卡位一言不发已经算是客气了。
另一个细节是,CNN的镜头有意无意亮出了这架美军P-8A巡逻机的隶属关系。接受采访的P-8A任务载荷指挥官马克·海因斯肩上那颗银色橡树叶表明他的军衔是中校,胸章上的金色飞翼表明他是飞行员出身,胸章上的VP-10表明他隶属于美国海军第10巡逻中队。他的右肩臂章是Task Force 72(第72特混任务编组),Logo上有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旭日旗,MISAWA与ATSUGI表明了他隶属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驻扎在日本三泽与厚木基地的巡逻与侦察第一联队。冷战时期,这个单位曾经驻扎在我们的台湾岛。
CNN记者报道乘军机飞越南海
直新闻:尽管从新闻技法上看CNN这组报道依然是当年的那个套路,但从议程设置的角度上看,这次有没有什么信息增量呢?
特约评论员 吴蔚:是的,你很敏锐。我们都知道2015年CNN飞越南海的那组报道其实是为当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设置议程,那么这一次CNN设置了一个什么议程,又服务于美国的何种战略图谋呢?我想,答案恰恰就在此次报道的字里行间。
CNN记者在撰稿介绍此次任务飞行的航路时别有用心地写了这么一句话:“这架飞机途经了中国宣称拥有主权但正处于自治状态的台湾岛,飞入的南海也正是中国所宣称的主权所有。”这是一句有毒的议程设置:CNN记者妄图将台海局势与南海局势进行某种勾连和混淆,本质上是妄图将台海问题“国际化”,打着南海局势的旗号让东盟各国加入台海局势的讨论,又把日趋紧张的台海局势外延至已经日趋稳定的南海。
值得注意的是,这架P-8A在返回冲绳的途中,在台湾岛东部海域进行了一段300米低空的掠海飞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掠海侦察拍照取证飞行模式,侦察对象是正在该海域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海军长沙舰。在这里CNN特地放出了长沙舰对美机的甚高频喊话,还展现了P-8A的光电侦察系统在红外模式下观测长沙舰的镜头。我留意到,当时的海况天气不太好,云非常低,海面上涌浪不断。长沙舰上舱门紧闭,没有人员在甲板上活动,应该是循例提前拉了“外机航空侦察部署”,可见中方舰艇对美机的不期而至早有雷达感知。
CNN记者在评论中这样总结到:这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进行的一场“猫捉老鼠游戏”。这组报道到此结束,在我看来,相较2015年与2018年的两组报道,此番最大的信息增量有两点:第一,美军研判解放军在南海岛礁已经常态部署空军力量;第二,美军发现解放军海军舰艇已对台湾周边海域进行常态化巡逻。通过这两点,美方记者试图描述:台海与南海正在成为下一个大国碰撞点。
这些年我们陆续经历了美国政府挥出的组合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模式便是:战略实施,舆论先行。无论是当年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还是香港、新疆等热点议题,美国都非常擅于使用宣传机器在舆论场中设置议程吸引国际注意力,为后续政府决策与国家意志走到台前创造于它有利的舆论环境,仿佛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CNN记者搭乘美军侦察机飞越南海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虽然他们操弄舆论的方式在我们看来有些生硬老套,但当他们再次打出这张牌,我们就该打起精神,为后续接踵而至的出招做好准备。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不会坐看南海归于平静,更不会真的希望台海两岸保持和平稳定。
作者丨吴蔚,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如果南海上空是苏27面对美军P3侦察机
如果南海上空是苏27面对美军P3侦察机。
1987年9月13日巴伦支海峡上空晴空万里,挪威空军的一架P-3B反潜机,悄然向前苏联海岸线飞去,目的自不待言。这时,一架前苏联的最新战机SU-27高速飞来,在接近P-3B时打开减速板,与其并排飞行。
P-3B机组人员当行惊呆,毕竟这是Su27首次出现在西方军人眼前,机组人员一边拍照,一边召援,附近空域的两架挪威空军的F16火速向这一空域飞来。
Su27 翻转机身展示其携带的空空导弹,P-3B晃动机翼表示马上离开,于是SU-27呼啸而去,看到援兵将至,P-3B还不甘心继续在海岸线平行飞行。SU-27再次冲上来,这回没那么客了,而是在靠近P3B地方做了个大动作机动。
强大的发动机喷流差点儿让P3B去控制,P-3B不敢怠慢了,立即向外海飞去。看着远去的Su27,P-3B认为不过如此,援兵就要赶到,于是他们又开始向苏联海岸靠近,然而他们低估了苏联飞行员捍卫领海的决心。
P-3B要大难临头了,再次返回的SU27高速冲了上来,打开减速板,飞到P-3B的右下方,P-3B机组人员看到Su27飞行员的可怕的眼神,但还没意思到下一步会怎样。突然SU-27打开加力,飞机高速向前冲去,悍勇的Su27飞行员尽然用自己飞机的左垂尾翼,硬是将P-3B的一个发动机切开一个口,发动机桨叶被打倒一个。
发动机立即变废铁,失去部分动力的P-3B机组,在惶恐中拼命招架,总算控制住飞机,这次算是领教了,此时还能有啥想法?在两架F16的护航下,仓惶逃窜回基地了,这场噩梦,肯定让P3B组人员刻骨铭心。
于此相反,勇敢的苏联飞行员从此在他的坐骑上多了一个P-3B的战果标志。Su27强悍的结构,也为他的战功助了他一臂之力。事后有人认为,P-3B是故意引诱当时处在极端保密状态的苏-27出动,以获取该机的情报,但发生这样的结果是令P-3B驾驶员想不到的。
这次事件显示了苏联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巧过人的胆识以及SU氏的优良性能。如果飞行角度稍微控制的不好,P-3B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就会打中坐窗。
EP3“白羊座”是P3反潜机的电子战改型,1969年首架EP-3加入美空中侦察第一中队服役,随后于1974年全面替换了EC-121“超级星座”电子战机。每个美海军电子战中队都拥有9架EP-3飞机,及250名编制内的作战人员。每个电子战中队均会在海外基地,如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区进行六个月的驻防执勤,通常驻防结束后会在本土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
EP-3E“白羊座I”是EP-3系列的深入改型,今年一架EP-3E在南海与一架解放军的歼-811相撞,使其为世界所熟知。苏(su)-27战斗机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于1986年陆续装备部队,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前是俄罗目斯空军的主战飞机。
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侧卫”(Flanker)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股役。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气动性能,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
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按静不稳定设计。该机主要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5设计的,用以取代雅克-28P、苏-15和图-28P/128截击机,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
该机完成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显示出了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操纵性能,以及发动机良好的加速性能,飞行性能要高于第三代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