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肖东风柳玉鹏】当地时间5月3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表示,有两架无人机对克宫进行了攻击。俄方及时通过电子战系统采取行动,使试图袭击克宫的无人机失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后来公开的视频显示,无人机在克宫的总统官邸上空爆炸,对建筑穹顶造成破坏。军事专家张学峰认为,这是“21世纪的鲁斯特事件”。之前常说的“低、慢、小”目标,正朝着“更低、更小、更慢”的方向发展,给应对带来较大麻烦。目前,关于此次事件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给外界留下很多谜团。

自爆还是“击爆”

目前一份公开的较为清晰的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总统官邸的视频显示,一架小型无人机直接飞向该建筑,在穹顶上方数米处爆炸。从爆炸火光看,这架无人机携带了爆炸物,而不仅是无人机本身的燃料发生燃烧或爆炸,但这种爆炸总体威力有限。那么,这架无人机是被俄方安保人员射击后引爆的,还是自行爆炸的呢?


视频截图

张学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爆的可能性较大。俄方的反无人机系统,如激光反无人机、防空用轻武器等,恰在无人机逼近穹顶中央时命中,而且恰好命中战斗部部分进而引爆无人机,那就太巧了。而且这种引爆,从效果上看,可以说是对无人机攻击的一次“神助攻”。

从视频来看,无人机从高处径直飞向克里姆林宫的穹顶,攻击目标应该就是穹顶中央。从爆炸效果看,无人机携带的战斗部重量不大,很难对克里姆林宫造成实质性影响,因此这种打击的目的可能是造成政治影响。

张学峰认为,该无人机很可能使用了GPS导航方式,将目标坐标设定为穹顶中央。之所以没有直接命中建筑,或者在正中央起爆,一种可能是GPS信号误差及无人机的控制误差所致。特别是GPS的高程误差相对较大,导致无人机没能直接撞击。另一种可能是俄方在克宫周边采取了GPS干扰或GPS欺骗技术。

几种机型都有可能

从公开的视频来看,实施袭击的无人机应该是一架固定翼无人机,并非常见的商用多旋翼无人机。袭击发生时,有疑似安保人员正在向穹顶攀登。将无人机和人员对比发现,实施袭击的无人机翼展至少超过2米。有俄方专家认为,袭击者使用的可能是PD-1和PD-2无人机。张学峰表示,仅从这个视频来看,还很难确定无人机型号。想要确定到底是哪种无人机,还需要结合残骸等更多信息进行分析。但从翼展来看,PD-1、PD-2,包括之前曝光的乌克兰UJ-22无人机都有可能。上述无人机,都拥有从乌克兰飞抵莫斯科的能力。


PD-1无人机 资料图

俄一些军事专家认为,上述无人机可能是从莫斯科地区发射的。不过张学峰认为,把那么大的无人机从乌克兰运到俄罗斯,然后在俄罗斯本土发射,用来打击克里姆林宫的难度,并不比让这些无人机从乌克兰起飞,直接飞到俄罗斯空域更小。无人机能在莫斯科地区畅通无阻地飞行,也能在俄其他空域飞行。另外,如果从莫斯科放飞,似乎没必要用那么大的无人机。使用更小型的无人机可以减小被发现的概率,提高攻击隐蔽性。因此,尽管目前不能排除从俄罗斯境内发射无人机的可能,但张学峰更倾向于无人机从乌克兰控制区域起飞。

俄首都防空为何表现“拉胯”

尽管这是第一次对克里姆林宫发动无人机打击,但之前部署俄战略轰炸机的恩格斯空军基地以及克里米亚半岛的多个目标,都曾遭遇乌无人机打击。俄多地油库等后勤设施也遭遇无人机打击,甚至在莫斯科附近也出现过坠落的无人机。张学峰表示,这表明俄防空系统无法确保对这类无人机的有效拦截。这不能用“大意了”来解释,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问题。之前,有资料称,乌克兰的无人机寿命只有6架次,商用多旋翼无人机的寿命只有3架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的防空系统严密。但换一个角度,如果这些无人机是用来执行攻击任务,意味着6次只有一次被拦截,这又是一个很低的拦截概率。

张学峰表示,应对“低小慢”目标是全球都很头疼的难题,这类目标正朝着“更低、更慢、更小”的方向发展。特别是GPS等卫星导航系统的成熟,让很小的平台也能进行精确导航,而且可以飞得更低。这类小型平台本身又飞得比较慢,进一步增大了探测、拦截的难度和成本。

张学峰表示,对付这类目标,需要新技术加持。比如雷神公司的“Ku波段射频系统”,整个系统的体积比较小,探测距离又比较远,使用特殊算法增加对小目标的探测概率,再通过在重要目标附近加大部署密度的方式,提高发现概率。或使用气球载传感器,提高单个传感器对超低空目标的覆盖范围。此外,这种简易的自杀式无人机主要使用卫星导航,特别是使用民用的GPS信号,抗干扰和防欺骗能力较差,通过导航信号干扰或导航欺骗方式予以应对,主要问题是这类干扰会影响自身对导航信号的使用。不过,上述方案都需要大量投资,俄罗斯现有的对空防御体系并未针对这种目标进行优化,难免造成百密一疏。

延伸阅读

袭击克宫的无人机是如何被击落的?

据新华社5月4日消息,俄方披露,“两架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

俄方声明称,袭击发生在2日深夜,俄方用“电子战手段”击落这两架无人机,残骸落在克里姆林宫区域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电子战手段如何“击落”无人机?

所谓“电子战手段”如何“击落”无人机?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向政知君介绍,用电子战手段对抗无人机,主要是切断其信息通道。

他表示,无人机虽然机上无人,但也需要后方操作人员通过数据链来操控。所谓电子战系统或手段,目的就是要切断这条看不见的数据链,让无人机和幕后操控方“失联”。无人机失控后,再将其击落或者诱导其迫降甚至坠毁,达到拦截目的。

宋忠平还提到,对抗无人机的电子战系统并不鲜见,这是信息作战背景下各国军队都相当重视的领域。“俄罗斯相关的电子战手段在俄乌前线已经大量使用,有的是配合击落无人机,有的是诱导俘获无人机,但先决条件都是切断其信息链路,让对方无人机失去控制。”

无人机从哪里起飞?

声明中,俄方直言“袭击克宫的无人机系乌方派出”。

《中国新闻周刊》今天撰文分析认为,如果此次袭击和乌方有关,那么存在两种可能。

宋忠平认为,后一种手段更为可能——

“第一种方式难度太大。首先,从乌克兰境内放飞无人机‘千里奔袭’至莫斯科,本身对装备和通讯的挑战就很大。再者,这种方式要途经多个俄境内城市,需要面临多重防空系统的预警拦截,成功率太低,不太可能达到袭击目的。”

不过宋忠平也坦言,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客观上暴露出俄方针对无人机这类“低、慢、小”目标的预警存在漏洞和短板。

影响几何

就俄方的声明,乌方进行了否认。

乌克兰总统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在社交媒体回应称,乌方与俄方所称无人机袭击事件没有关联,乌方“不攻击俄罗斯联邦领土上的目标”,因为“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军事问题”。



乌克兰总统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 资料图

针对此事对俄乌双方的利害影响,宋忠平认为,不论事件幕后策划者是谁,这件事都给俄罗斯和普京造成了压力,即其境内核心区域或可能遭遇军事打击。另外,此事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使得俄罗斯“丢了里子,又丢了面子”。“对乌方而言,此事客观上‘长了志气’。但同时,此事或可能招致俄方的报复。”

莫斯科遭大规模无人机袭击,目前局势如何?如何看待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八架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感觉这个俄乌冲突呀,还得一段时间的冲突呢。

5月30日莫斯科市长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消息说,有几栋住宅楼遭到了无人机的袭击,不过好在没有人员伤亡。另外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最新消息,一共有八架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了莫斯科,不过都被击落了,其中三架是被电子战系统压制的,另外五架被防空导弹击落。

从这些信息的披露中,咱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根据俄方公布的这些信息,可以看到乌方袭击这次使用的无人机大多为中小型无人机,航程不远,载弹量不大,因此,也没有造成太多的人员和财产伤亡。而俄方对乌方使用无人机袭击看来也有一定的防范,加上乌方这些无人机看来突防能力相对有限,基本上也都被拦截。

实际上,从俄乌冲突爆发到现在,莫斯科已经接二连三的遭到了各种偷袭了。从开始的乌方使用无人机远程奔袭,虽然在莫斯科近郊坠毁了,但也说明乌克兰那会儿已经把莫斯科列入到他们的打击范围内。接着就是五月初红场阅兵,前几天克里姆林宫都遭到了无人机的袭击,而这回,乌方更是一次性的出动了八架无人机进行袭击,规模更大,目标也更加明确,就是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

这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第一,这说明乌克兰开始实施对俄罗斯本土目标系统性的打击。

俄乌冲突爆发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啊,乌克兰基本上对俄本土目标不怎么进行攻击,虽然曾经有过比尔哥罗德的油库遭到袭击,但很快就停止了炮击边境村庄的行动,也时断时续,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展。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很明显,乌克兰方面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始对俄境内目标实施了各种各样的袭击行动,从俄境内的机场,包括轰炸机的机场都遭到了袭击,首都莫斯科也接二连三遭到袭击。

第二个就是俄方也没有办法完全阻止乌军对俄罗斯本土的袭击。

从去年下半年十月份对克里米亚大桥的袭击,对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机场的袭击,再到本土机场的袭击,再到现在对莫斯科的偷袭行动,充分说明一点,由于国土面积非常的广袤,边境线特别的漫长,俄方要完全发现阻止这种偷袭行为的确困难很大。

第三个,就是俄方势必会大规模的报复。

这次攻击之后,普京直接下令用导弹直接击毁乌克兰的指挥中心,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俄罗斯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三枚一起飞向了乌克兰决策中心,当时乌克兰决策中心里边有大量的美国和北约的高官,全都在里边儿,还有很多是美国和北约的重量级的人物。

乌克兰为何会选择无人机呢?

一来,像无人机这类低、慢、小的飞行目标,平时也的确非常难以发现,二来,俄乌两国长期交往,双方各自都有大量的人员在对方的境内,情报和特工人员非常之多,像这回八架无人机偷袭莫斯科,很有可能就是乌克兰方面的特工人员在俄罗斯境内放飞的这些无人机,而不是从乌克兰境内直接起飞的无人机。这样的偷袭行为,实际上俄方要想完全阻止非常困难。

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从这个俄乌冲突开始呀,咱就发现这个无人机还真是无处不在的,有专家称,无人机是未来战争中使用最多的武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批量复制,价格低廉。以美国MQ2捕食者来说,出口价格400至500万美元,我国翼龙二无人机完全可以媲美捕食者,出口价格只有100万美元。而随随便便一架传统作战飞机,以F35A为例,出口价格7000多万美元,F35B更是高达1亿美元,这还没有算上驾驶员的训练成本、飞机售后费用,要知道一架F35A的售价只是全部成本的1/4,所以无人机同传统飞机价格比较,有着巨大的优势。

还有,无人机不需要驾驶员,大量的节约了空间。在载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携带更多的导弹或者侦察设备,有更远的续航里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无人机不需要驾驶员,也就意味着任何经过训练的操作员都可以在千里之外的电脑前操纵遥感进行飞行,就像我们打游戏一样,控制鼠标键盘就可实现电脑内人物或者物体的变化,训练成本大大降低

无人机最重要的就是无人驾驶。战场上除了敌方的攻击威胁,还有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突然出现的气流变化,人为因素,长时间的驾驶有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这些都会导致飞机坠毁,人员伤亡,但是无人机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不单单是无人机,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无人取货、无人超市,商业目前所运用最广泛的无人机拍摄,农业无人机,军用方面除了无人机之外,还有无人坦克、无人潜艇等等。所以说,未来的无人武器才是最香的。我希望这个科技可以继续进步,这个战争还是尽量要避免,枪声一响,没人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