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本是台湾警察部门此前为运用民力防窃及防抢而喊出的口号,最近又在岛内街头大量出现,只不过变成用来招募民兵的噱头。距离2024年选举还有半年多时间,蔡英文当局为骗取选票,又开始配合美国煽动“全民皆兵”。
招募民兵口号
根据台湾《联合报》5月5日的报道,为落实蔡英文所谓“全民防卫”的观念,台湾“警政署”发文要求全台各警察局进行总动员,招募18岁至40岁的青年加入义警(义勇警察)或民防行列。
根据各县市警察局制作的文宣,一旦被招募,这些人每月要抽出4小时协助地方维持治安或民间自卫,每年要接受4—8小时的训练,参与全民防卫演习协助交通管制与疏散避难,协助重大灾害抢救、支持军事勤务等。因为涉及到军事勤务,说白了,就是民兵。
另外,台湾“内政部”也发函岛内油水电等关键基础设施部门,提出为应对明年1月的选举,“民防团队整编实施计划”要在今年11月15日之前完成整编。
蔡英文招募民防
为了完成KPI,有警局发动警察下班时间到捷运站举牌、发传单“冲业绩”。像台北市内湖分局就宣传“加入民防团队好处多多……男女不限”。台中市大雅分局的条件是:“男女不拘,只要热心公益、品德良好、身体健康”。高雄市楠梓分局的宣传单还抛出诸多“诱惑”,比如团体意外险及福利互助金、免费学习防身及紧急救护专业技能、定期业务观摩及常年训练等,还有年终慰问品。
但高雄资深民防分队长徐永忠直言,完成招募是“不可能的任务”。他透露曾试图招募10多人,结果不到半年几乎全部走光了,唯一剩下的一人是因为其父母和他关系好,“警署推动此措施缺少诱因,很难招到年轻人”。有义警表示,义警和民防协助警方勤务连车马费都没有,现在连招募义警都很困难,如果未来招的人还要支持军事勤务,会有多少人参加是一大疑问。
蔡英文当局招募青年民兵,不敢说出口的理由就是“两岸必有一战”。曾任警察大学教授的国民党“立委”游毓兰透露,据了解是美方给蔡英文当局压力,让精壮年轻人放下手头工作,当后备队,“现在摆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学者杨永明5日批评说,蔡英文和赖清德口口声声“备战以避战”,但实际作为却是准备“送青年上战场”。让平民支持军事勤务,就已经是战争思维、提升备战,“而真正治本的方法,应该是建立与对岸的沟通桥梁,确保两岸和平互信”。退役中将帅化民直言,万一两岸打起巷战,台湾老百姓一天都撑不下去。
演练现场
全台广招民兵,也引发社会忧虑。民进党当局从去年年底宣布推动义务役兵役役期恢复为一年,到台“国防部”和“教育部”预告引发“青年上战场”及“全民动员法”的争议,再到台“警政署”选调教官接受训练、扩大“保二总队”编制,已让岛内民众产生“全民皆兵”之感。美国25家军火商月初窜台,现在又传出台当局行政部门积极招募民兵响应民防,更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疑虑。
虽然“民防”在台湾不是现在才有的做法,但蔡英文当局此时大费周章招募民兵,无疑一是为了选票,二是配合美国“反中”。不想着处理好两岸关系,一门心思只想当美国反华的棋子, 蔡英文当局这是绑架全台湾人上“台独”战车,最后恐遭反噬。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
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这两位仁兄一起演绎的:曹髦,字彦士,曹魏第四个皇帝,史称高贵乡公,干了六年皇帝,连个正规帝号甚至王爵也没混到,怎么看怎么憋屈;司马昭,字子上,曹魏权臣之一,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尽管生前没有称帝,但史书上还是称其为晋文帝或太祖。历史何其不公平!《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俗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如同海水难量。年纪轻轻的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近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却并不关心其中的真伪。
那么,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
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
关于曹髦其人,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唐代诗人王勃也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意思是,曹髦有才气,但性格不够深沉,浮躁轻率,缺乏帝王心术。性格决定命运,当皇家威权尽失,曹髦不能忍,结果自取其祸。
但曹髦原本可以不死。威权崩溃,他的身份优势还在。从君臣名分讲,他是君,司马昭是臣,这皇位他坐得名正言顺。司马昭若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恶名。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确实没有或不敢有弑君之心。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亲自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这体现了他对曹魏的社稷、法统以及皇帝的维护。
想想曹操是怎样对待汉献帝的。没当魏公魏王时,其在《自明本志》中可曾有一句尊重皇帝的话?司马昭已经是晋王了,在他给孙皓书信中还对曹髦尊敬有加。丘俭、文钦等人都曾中肯地指出,司马昭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恪守臣子之道。
退一步说,即便司马昭有弑君之心,如果曹髦能效法汉献帝,能多多体会古人所说的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明而少怒,哪怕是装傻充楞,潜心恩结上下弥补威权之失,待时而起,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跟曹髦的境遇就比较类似,曾私下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但元子攸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出击,成功诛杀了权臣尔朱荣。可惜曹髦不是元子攸,连郭太后也不支持他;而司马昭也不是尔朱荣,在人心向背定成败的认识上,司马昭显然更胜一筹。
施惠于民为曹氏当曹髦愚蠢地采取自救式的最后一搏时,司马昭又在干什么?正筹划灭蜀大计呢。在这之前,也就是258年,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司马昭建议曹髦亲征,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最终赢得了寿春之战。是役,活捉战俘十多万,部下请求全部活埋,但司马昭不同意,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大魏的宽宏大度。此举与曹操为一己之私泄愤而坑杀数万战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后来,连扬州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再反对他。
司马昭执政,以仁治国,以民为本,一以贯之。
他爱护百姓、减轻刑罚,洞悉百姓热爱和平、期望统一之心,以招抚之策解决了少数民族钉子户问题,让北方八百万兄弟民族归顺,灭蜀后也能善待后主刘禅。名将羊祜说:先帝(司马昭)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张悌也说:(司马昭)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这样的人,又怎能不成功?
司马昭用恩德仁政换人心,说到底为的还是曹氏。当时朝野对司马昭的拥戴,已经比他父亲时期升格了很多。司马懿任丞相和加九锡,只是太常王肃拥戴;到司马昭,已经是太尉、司徒拥戴,比太常级别高。史称:(景元)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帝相国印绶,司空(徒)郑冲致晋公茅土九锡,固辞。司马昭前后六次固辞,第一次居然还九让,可见他终究还是为威权崩溃的曹魏政权做个周文王罢了,从未有过篡位之心。
对此,很多史书都有记载,如《南齐书》萧道成说:石苞不早劝晋文,死方恸哭,方之冯异,非知机也。有臣子答曰:昔魏臣有劝魏武即帝位者,魏武曰:‘如有用我,其为周文王乎!’晋文世事魏氏,将必身终北面;假使魏早依唐虞故事,亦当三让弥高。
再看司马昭之心
有权威者未必可以惠民,而欲惠民者必须先获得权威。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曹髦抱有同情之心、批判司马昭靠仁义博取权威又重塑仁义行为的史家们,在逻辑上是打架的。任何一个政权的颠覆、崩溃和瓦解,都难逃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重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有时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
以曹魏政权为例,从魏明帝曹睿大兴奢靡之风起,内生性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乐不知社稷,文武百官贪敛盘剥而不知恤民。无论是曹芳还是曹髦,凭他们的资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种危机的。在外,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司马昭对曹魏的忠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卖命或愚忠,替皇帝卖命的忠臣属于最低等的忠心。古往今来,士大夫对皇家的忠诚标准,除了维护社稷、延续统治地位之外,爱民才是最高道德准则。
司马昭所做的,恰恰是安内、攘外并举,凝聚民心,帮助皇权维稳,消弭了内生性危机;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招抚异族,使得外生性危机也不复存在,所以海内得以休息。
试想,如果司马昭不作为或不做权臣做犬臣,跟着小皇帝一起继续罔顾民意,放任士族,不思进取,一边反人民一边维稳,那就是政治 *** 了,何来曹魏国泰民安?其子司马炎又何来实力去完成大一统局面?
吊诡的是,史书中对司马昭罪行的鞭挞,多不胜数,而对他所做的好事,却仅是微不足道的几笔,非常令人诧异。
相比曹操,介绍司马昭的文字也少多了。可是历史功过不是靠故事多少、记载的文字多少来界定,而是看他的政策、功业。乱世百姓为刍狗,有一个有能力知仁义的人来结束这个时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一味夸大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形象是不公平的,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划等号。
司马之心昭然若揭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指的是司马昭的野心十分明显,路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般用于指阴谋家的野心昭然若揭。三国时期,魏臣司马昭继承父兄留下的权势,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用“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司马昭的介绍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超之心,路人皆见的典故系咩?
出自《三国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其阴谋和野心已被人所共知,再不能掩盖了。 司马懿杀了曹爽,掌握了魏国实权。他死后,他儿子司马师又掌了权。司马师对反对他的大臣大开杀戒,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曹髦。对不服从的地方势力东征西讨。司马师死后,他弟弟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魏帝曹髦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曹髦对三个近臣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再忍受了。今天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从怀里掏出一道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说完他进宫去了。这三个近臣当中,有两个人马上溜出去向司马昭报信。 当二十岁的曹髦 *** 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的从宫里杀出来,就被司马昭的人马保围。曹髦最后被杀。 “司马昭之心”指篡权的野心。曹髦在位期间,司马氏家族各个已加官封侯,大将军司马昭也被封为晋王,权盖朝野,连皇帝、皇太后也要看他的眼色行事。曹髦见自己的威权日趋衰弱,盘算著一定要除掉司马昭。 有天,曹髦召文武百官议事,司马昭推说自己头痛,又说若皇上有甚么要事,便屈驾到他那处谈。 曹髦再也忍无可忍,即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 王业召入寝宫密室,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意思是:司马昭要篡权的用心十分明显,恐怕路人也看得清楚。 他决定要去讨伐司马昭,但王经劝阻曹髦,说此举未免太危险, 因为司马昭兵力太强。可是曹髦已下定决心,准备讨伐司马昭。 三人退出密室后,王经与王业悄悄向司马昭告密,司马昭顺水推舟,作了秘密部署。不久后,曹髦率领卫士、童仆数百人讨伐司马昭,但由于其兵力实在有限,曹髦最后被杀死。而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其阴谋和野心已被人所共知,再不能掩盖了。
参考: stmargaret.edu/~chistory/nc04
没听过有两个朗拿度, 所以三国有两个马超吗? 就是马超和c.马超....呵.
是司马昭,不是司马超。 这是有典故的。
参考: Hk
chistory/cgi-bin/topic.cgi?forum=53&topic=7&show=0 请click上述网站
内容有很多晋代典故
当中包括:司马超之心,路人皆见 希望帮到您!^_^
参考: chistory/cgi-bin/topic.cgi?forum=53&topic=7&sh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