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在古人心中永远是地位至上,不可撼动的。

古人对家庭如此重视,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祖辈德训的学习自然不可忽视,由此衍生而来的族谱文化也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01结绳口述族谱

在文字还没产生之前,古代人采用结绳的方式记录家族历史,家里有几代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节。

当然这种方法能记录到的祖辈资料非常有限。

到后来,又有了口口相传的族谱记录方式,为了方便记忆,取名的时候,往往父亲名字的字和儿子孙子的字都会重复一两个。

这种传承方式当然更费事,遇到个记性不好的后代,好不容易流传下来的祖辈们一不小心就被忘个十之八九。还容易永久删档。

经历了一系列不怎么靠谱的祖先留存方式,最后还是发现,记下来才能流传的更久远,也更靠谱。

02甲骨青铜族谱

据考察,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以谱牒为依据,详细记录了夏商周三朝以及各世系之间的关系。

发展到商代,青铜器盛行,青铜器不仅作为权力和地位的代表,还可以作为储存信息的载体,很多家族都喜欢在青铜器上记载祖先功绩,进而形成一种新形式的族谱。

03丝绢竹简族谱

后来,又有了记录在布和丝绢上的族谱,这种族谱一般比较大,除了文字记录外还辅助绘一些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以示对祖先的重视。

到春秋战国至魏晋,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族谱的记录便以竹简为主。但竹简有个很大的缺点,材料笨重而且留存不方便。

大家可以想想,春秋之前起码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竹简记载的话,要多少竹简,竹子还容易发霉,保存极不容易。

除去族谱的记载方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族谱文化还随着时代的不同,兴衰也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做官、婚嫁都很重视门第,这时候,族谱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了。

国家还专门设立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编修和保管工作。

当时三权之一的刘备从一个草根变成大汉皇叔,就是依靠族谱里有关刘备祖先皇室的记载。

有了皇室祖先当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但祖辈籍籍无名的人也大有人在。

有些草根子弟为了仕途不惜铤而走险伪造家谱、冒充士族。可见当时社会对族谱文化有多重视。

04纸质族谱

西汉时期成功发明造纸术,而且经过一步步的改良,纸张越来越薄,也容易存储。族谱便以纸质方式大量留存下来,直到现在。

到唐朝时期,修家谱,重门第的风气达到顶峰,唐太宗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关陇士族皇族一脉作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谱。

武则天也下令重修族谱,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脉。

除了朝廷皇室下令修建完善族谱外,宋代以后,门第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世族新贵和有识之士也开始私修族谱,纠正了很多官方修谱的不实信息。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鼓励老百姓编修族谱,族谱数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对族谱的传承和保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05电子族谱随着科技发展,族谱有了互联网电子版,即通过电子文档、电子表格、图片、视频等数字形式保存家谱文献资料,进行族谱存储和修订。

不仅能随时随地查阅,还方便保存。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晒谱节”。这一天,族人焚香净手,一张一张的翻晒族谱,也衍生了一系列祭祖活动。

为了寻根求源,也为了广纳同宗,人们也开始在网上晒出自家族谱,互联网晒谱节应用而生。

族谱网是宁波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宗族档案馆)。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及著作权,汇集近20万册族谱及上千万页家族档案资料,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族谱平台,同时也是基于族谱大数据的网络祭拜平台。

族谱网将于2020庚子年农历六月六日(7月26日)起举行“谱系万家——第二届互联网族谱晒谱节”活动,特此发起全网邀约,征集优质网络族谱参与活动。

详细活动请看

“六月六”第二届互联网族谱晒谱节周末热力开启 参与赢大奖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