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谢宇案二审择期宣判,辩护人:吴谢宇求生欲很强,已尽力辩护)
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据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通报,2023年5月19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上诉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
二审现场。图据福建省高院
被告吴谢宇辩护律师在庭审后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吴谢宇的求生欲望很强,他就想活着来赎罪。辩护团队已尽力帮他辩护,其他情况不便透露。”
据福建高院通报,一审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吴谢宇悲观厌世,曾产生自杀之念,其父病故后,认为母亲谢某某生活已失去意义,于2015年上半年产生杀害谢某某的念头,并网购作案工具。2015年7月10日17时许,吴谢宇趁谢某某回家换鞋之际,持哑铃杠连续猛击谢某某头面部,致谢某某死亡。后吴谢宇向亲友隐瞒谢某某已被其杀害的真相,虚构谢某某陪同其出国交流学习,以需要生活费、学费、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亲友144万元予以挥霍。为逃避侦查,吴谢宇购买了10余张身份证件,用于隐匿身份。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吴谢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真相,虚构事实,骗取他人钱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为逃避刑事处罚,购买身份证件,其行为已构成买卖身份证件罪,应依法予以并罚。根据其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以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一审宣判后,吴谢宇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现场,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庭审中,围绕上诉人吴谢宇提出的上诉理由和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法庭组织检辩双方对争议焦点展开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上诉人进行了最后陈述。庭审结束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以及群众代表等20余人旁听了庭审。
相关新闻
北大学霸弑母案二审开庭 前狱友:他教我不少文化知识
中止审理一年多后,“吴谢宇弑母案”二审5月19日将开庭。
5月18日,澎湃新闻联系到两名曾与吴谢宇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同一监室的“狱友”。他们如今已经不在该看守所。
这两名“狱友”回忆了他们对吴谢宇的印象:吴谢宇看起来整体情绪比较稳定,没有和其他人发生过争吵;曾上过北大的他在被人请教时会提供帮助,还会鼓励低落的同监室人员;他买了很多本子和笔,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写东西。
吴谢宇
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指出,吴谢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人,他的聪明让他绰绰有余地应付现实、应对各种人。
2015年7月,吴谢宇趁48岁的母亲谢天琴回家换鞋之际,持哑铃杠连续猛击谢天琴头面部,致谢天琴死亡,并在尸体上放置床单、塑料膜等75层覆盖物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剂。吴谢宇潜逃3年多后被抓,2021年8月,福州中院一审对他判处死刑。一审法院认为,吴谢宇为实施故意杀人犯罪,经过长时间预谋、策划,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手段残忍。
一审宣判后,吴谢宇提出上诉。
前“狱友”:吴谢宇大部分时间在写东西
2019年4月21日,涉嫌杀害母亲后潜逃三年的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获。之后,吴谢宇被押至福州,关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7个月后,王椿(化名)因涉嫌非法采矿罪进入了福州市第一看守所,和吴谢宇在同一监室。
案发职工宿舍楼,吴谢宇家系一楼左侧户
王椿说,吴谢宇个子比较高,戴眼镜。监室里有20多个人,大家都知道吴谢宇和他涉及的案件,但不会去特意找他聊与案件相关的事。他在看守所期间,吴谢宇看起来整体情绪比较稳定,没有和其他人发生过争吵,也没有看到过他有生气、愤怒之类的情况。
“大家都心知肚明,都知道他什么案件,但大家都不会找他聊案情。”另一名曾经和吴谢宇同监室的人员杨鹏(化名)说,在里面,他们一般不讨论别人的案件。另一方面,吴谢宇“不爱跟别人多讲”。
杨鹏说,吴谢宇一般不主动和他人聊天,但如果大家有事需要帮忙,他会提供咨询帮助,特别是法律上的问题。一些人文化程度低,不知道如何给家属写信,或者遇到一些不会写的字,会找到他请教。除此之外,吴谢宇也教其他人英语。
王椿则说,在看守所,吴谢宇教了他不少文化知识,还会详细讲解。“比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不仅会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还会拓展讲很多有关的典故。”
王椿说,因为案件被罚不少钱,他一开始对未来陷入迷茫和困惑,而吴谢宇对他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类的。
王椿记得,在看守所里,吴谢宇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东西,“我们一般都是买点纸或者明信片写信寄回家,而他买了很多本子和笔,一直在写,也不知道在写什么。”
此前,澎湃新闻从吴谢宇亲友处了解到,吴谢宇在2021年10月,先后从看守所写下给其舅舅、阿姨和案件中的诈骗受害者至少3封手写信件。每份信件都超过万字,最多的达到一万八千字,总字数接近五万字。
在信件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父亲病逝等事件,以及作案弑母、诈骗亲友及归案的过程和想法。信中,他花了较大篇幅表达忏悔,希望获取原谅,争取“一个活着去赎罪的机会”。
吴谢宇在写给舅舅的信中说,由于一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按规定,他在看守所必须戴着手铐脚链,这影响了自己的写字速度。在看守所里,他每天都在最痛苦地反思,陆陆续续写下来近千页的草稿,那是他对这一生最彻底的反思,最后整理出的《自述材料》三份有近400页。
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待了15个月后,王椿被送往监狱。他说,临行前,吴谢宇唱了一首张震岳的《再见》送给他。
今年3月,王椿刑满释放。在监狱时,王椿还收到吴谢宇的来信,信中询问现在的工作生活情况,“就是表示关心,也没其他内容”。出狱后,王椿也给吴谢宇写了信,目前还没收到回信。
案件回顾:弑母后二十多天每天冷静清理现场
当年作案时,吴谢宇有着凶残的一面——作案前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预谋,杀害母亲时手段残忍,作案后冷静清理现场,随后潜逃。以下是对该案件的回顾。
2015年上半年,吴谢宇产生杀害母亲谢天琴的念头,并网购作案工具。
2015年7月10日17时许,吴谢宇趁48岁的谢天琴回家换鞋之际,持哑铃杠连续猛击谢天琴头面部,致谢天琴死亡,并在尸体上放置床单、塑料膜等75层覆盖物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剂。
之后二十余天,吴谢宇白天清理清洗作案现场,晚上住在酒店。为监控案发现场情况,他在家中安装了摄像头及报警器。
吴谢宇在庭审中
2015年7月31日,吴谢宇离开福州。
2015年8月,潜逃期间,吴谢宇模仿母亲的笔迹,伪造了一封辞职信,邮寄到了谢天琴工作的学校。
2015年7月下旬至12月上旬,吴谢宇虚构谢天琴陪同其前往美国的大学交流学习,以需要生活费、学费、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亲友144万元。
2016年1月间,为逃避侦查,吴谢宇通过QQ平台先后联系多名贩卖他人身份证的人员,购买身份证。吴谢宇到案后,民警从其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暂住处内搜查出12张他人身份证。
2016年2月14日,福州警方发现教师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
2019年4月20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获。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一审法院认为,吴谢宇为实施故意杀人犯罪,经过长时间预谋、策划,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手段残忍。
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关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生命的降临给年轻父母带来了喜悦,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慢慢地成长,也让家长们辛苦并快乐着,享受这份为人父母的幸福。但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家长们慢慢发现,小家伙不那么听话了,这种不听话,在大人眼里,很多时候就是捣乱和胡搅蛮缠。
家长们面临亲子教育的第一道难题:该怎么办?由着他吧,怕将来越发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强行扭转吧,压抑孩子的个性,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也不好。左右为难。家长们感到棘手的同时也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变得不听话了呢?
一.孩子不听话意味着什么?
孩子一出生,只会哭会吃会睡,然后你教他学习各种技能,你教他吃喝拉撒,教他识别各种事物,教他识字画画等等,他一直很“听话”。
你似乎已经习惯,而且也很自豪他按照你训练的方式成长,从刚出生一个啥也不会的一肉团变得越来越像个小人儿了。
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不按你教他的方式去做了。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这个阶段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成长的“第一反抗期”,说明这时候他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吃喝拉撒生存能力,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而在此之前,他和一只能吃能睡的小动物也基本没啥区别。
实际上,人在刚出生时,生存能力还远不如同年龄其他小动物,比如小马,小牛,它们出生几小时就能站立,随即就具备了独自行走的能力。而婴儿,三个月之前不会翻身,一岁以前是完全依赖大人的抚养。这段时期,人类对自己是没有形成概念的。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我”这个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呢?而且,怎么知道小孩的确是意识到了自我呢?要知道小孩又不能像大人那样清晰地用语言表达。
心理学家们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发展心理学中的著名实验:点红实验。这个实验的内容是在小孩的鼻子上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睡觉时)点上一个红点,然后在他清醒的时候给他照镜子,看他是否会对着镜子去摸自己的鼻子或者擦去自己鼻子上的红点。
如果他会,意味着他知道镜子中的那个人是他自己。否则,他就还不知道镜子人就是自己。
你觉得多大的孩子能通过这个点红实验?不要小看这个能力,除了人类,动物界只有大猩猩具备这个能力。
答案是:18-24个月的婴幼儿才完全具备这个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经常会说“我要……,我自己来”,在大人眼里,他们开始变得“不听话”了,但其实他们只是刚刚知道有“自己”的存在,想显摆一下“自己”而已。
不听话意味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说明孩子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了。作为家长,你应该感到高兴。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他总不听话,家长们可就有得忙乎了,小问题是家里的乱七八糟需要收拾;大问题则是经常收到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投诉,要去帮他处理各种擦屁股。焦头烂额。
所以家长们通常的想法是:我希望他乖点,让我省心点,带他没那么费劲,我还一大堆家务和工作的事情要做呢。自我意识什么的,长大了自然就形成了,现在先不考虑这个,行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他听话点,乖点?
二.孩子很乖真的好吗?
这个……,我们先不说有没有办法,还是先来聊一聊,如果一个孩子他一直表现很乖会有什么结果,或者说有什么后果。
你可能听出我的潜台词了:听话其实不好。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能说听话就一定不好。只能说过分听话其实不好。
从个人成长规律来看,“乖孩子一出事就是大事”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我们先来看两起事件,然后再来说一说这句话背后的原因。
第一个事件是前不久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宣判,吴谢宇被判处死刑。
吴谢宇从小到大都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到大优秀到找不到任何缺点。
中考全校第一,高三被北大提前录取,进了北大之后,学业依然优秀,年年三好学生,在学霸云集的北大,仍然还是拿奖学金拿到手软。不仅学业优秀,性格表现也堪称完美。
在老师同学眼中的他,遇事冷静、不与人争执、自律、目标明确、人缘好、热爱运动,标准的一阳光少年。
但这一切都是他母亲一手打造出来的,他母亲是个中学教师,别人的评价是要强、清高、严谨、完美主义、原则性极强,她一直按照自己的严格训练和要求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
在母亲对他的强大影响下,他自身也表现出类似的完美主义,对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对规则……,都塑造成 社会 主流价值赞许的模样。从不违背规则的背后,是对自己的压抑。这种压抑超过了承受的极限,就会崩塌。
第二个事件是2020年6月杀妻藏尸案的罪犯朱晓东被执行了死刑。
他在掐死自己的妻子杨俪萍后,藏在自家冰柜四个月,还透支妻子的信用卡十几万供自己挥霍。
在这个案件中,杨俪萍是乖乖女。从小到大,她的生活一帆风顺,循规蹈矩,按照父母设计的路线考入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青年人有的成长烦恼和叛逆她都没有过。
父母对女儿的乖很满意,她自己似乎也认可自己的乖。但这一切都被她遇到的这个男人打破。她以为她遇到的是爱情,其实不过是找到了她成长经历中缺失的“不乖”的那部分:违反规则、玩世不恭、冒险、追逐虚幻的目标等等。
所以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她觉得这个“爱情”是她自己找到的,没有什么比自己亲手打造的“爱情”更能体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了。以前都是你们给我做主,这一次我要自己做主。
所以父母对这门亲事无论怎么阻拦都没用。但非常遗憾她选择的这个男人把她带进了一条不归路。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开始一定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在生长的,他脑子里还没有接受到 社会 规则。
原始欲望是什么,他就会去做什么,所以自私、淘气、顽皮是儿童的天性,青春期的叛逆是少年的天性。他们感受迷茫,体验冲突,做出种种违背大人意愿的举动,展示自己对命运的掌控和把握,这些才是他们的天性。
看出来了吧?孩子成长过程中,“乖”不是自己的本性,不乖才是本性。
三.为什么有些孩子特别乖呢?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自我压抑。
这一类孩子一般 情感 细腻,过早懂事。知道父母的要求是什么,也会约束自己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但同时伴随着的是对自己个性的压抑,对自己需求的放弃。
但自己的需求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它迟早会要找一个出口。
比如前面案例中吴谢宇,他先是杀了母亲,然后用母亲的手机向母亲的亲朋好友借了一大笔钱挥霍,又在夜店做男模,与性工作者同居。过了一段彻底放纵的人生。
2. 自我意识被消磨殆尽。
这类孩子从小到大往往没什么主见,他们的人生完全是被父母设计好的,在父母反复的灌输下,他们也认可按父母设计的道路走下去,会有一个安稳的未来。
但对这种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他们在成年后通常会怀疑:这是我的人生该有的样子吗?我一直都是为父母活着,没有为自己活着。
这种状况持续的结果,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产生抑郁;或者突然有一个契机,他发现了生命中为自己活着的意义,比如前面案例中乖乖女找到的“爱情”。
3. 伪装。
这一类孩子很聪明,非常懂得趋利避害,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强。对待老师家长等比自己强的人群时会非常乖巧,博得一个好印象。但对待同龄人或者比他弱小的人时,他就会展示他自私、蛮横等丑陋的一面。
这类孩子处理得不好,严重的会发展成分裂型人格。
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人常规的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 不是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的个性,而是培养出符合统一标准的乖孩子。
所以,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乖不乖、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这些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乖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怎样对待他们的“不乖”是每个家长都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成长过程中有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有的孩子却变成不明事理的小霸王,或者胆小怯懦的妈宝男?
孩子长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是否能不断学习和自省,是否能保持耐心,是否能走进孩子心里。 育儿 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沟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