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 陈青青】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消息,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多名分析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驻美大使的履新是近期中美高层重启接触和互动的又一进展。谢锋有多年对美工作的丰富经验,行事风格稳健灵活,稳定当前复杂而脆弱的中美双边关系将成为其赴任后的首要任务和挑战。


谢锋抵美履新

不过,专家普遍对记者表示,近期中美高层接触的重启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的实质“解冻”,在美国对华战略判断和以打压遏制为主的对华政策思路未变的情况下,很难期待中美关系在短期内有实质性进展。

据中国驻美大使馆发布的消息,5月23日,谢锋抵达美国后在纽约机场与在场的中外媒体及各界人士交流互动。他表示,“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我是中国人民的使者,为了增进中美交流合作而来,这是我的重要使命。当前,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我既感到使命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我和我的同事们将迎难而上,担当尽责,不辱使命。”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表示,美国欢迎谢锋上任,期待与他和他的团队合作,以保持美中沟通渠道的畅通,以负责任的方式管理竞争。

公开资料显示,谢锋是中国第十二任驻美国大使。此前担任驻美大使的是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今年1月2日,即将结束近18个月驻美大使任期的秦刚,通过推特用中英双语向美国各界人士道别。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2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任驻美大使的赴任是近期中美高层重启接触的又一进展,对稳定和管控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他表示,谢锋的履新继续保持了中美高层近期互动的势头,可保证两国沟通交流管道更加顺畅,为下一阶段中美的其他交流提供契机和窗口。

外界普遍认为,近期中美高层交往频率有上升趋势。5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成为中美两国自“气球事件”以来的最高级别接触之一。此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北京先后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会见。另据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此前公布,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本周访问美国,并和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及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会谈。


谢锋与媒体交流

外交部官网公开资料显示,谢锋有着丰富的对美工作经历。1993年起,他在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驻美国大使馆交替任职,2008年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2010年任美大司司长。

自2021年初履职外交部副部长以来,谢锋负责了大量对美外交工作,同诸多美方高级官员举行会谈,并多次参与中美高层会晤。这主要包括,2021年7月,谢锋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在天津举行会谈;2022年4月,谢锋会见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2022年12月,谢锋在河北廊坊同来访的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时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举行会谈。

另据《华尔街日报》《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谢锋还参与筹备了去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并参与处理了孟晚舟事件。《华尔街日报》24日评论称,谢锋拥有中美高层谈判经验,但随着中美关系在俄乌战争、“气球事件”、蔡英文“过境”窜美等事件后进一步恶化,他将面临许多挑战和考验。

多名接受采访的美国事务问题专家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谢锋拥有多年对美工作履历,是一个“美国通”。他行事风格稳健灵活,并非常熟悉美国政界、商界、学术界,这将有助于他同美国各界进行沟通,并以此减少两国间的误判,增进理解。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谢锋抵美后的首要任务是同美国各界开展广泛接触和交流,介绍中方对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主要关切,增进相互的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李海东则表示,谢锋履新后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稳定中美关系,这合乎中方的利益需求。目前,华盛顿也在寻求同中国加强接触沟通,这是对大使展开工作的一个有利因素。



中美国旗

但他认为,拜登政府“加强同中国接触”的意愿,并不等于“改善中美关系”,更多是一种为满足其自身利益需求的美式逻辑和话术,不能指望华盛顿有真正平等、互利、互惠的对华政策设计,这是摆在大使面前的考验与挑战。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在履新前几个月,谢锋以副外长的身份会见了一系列美国来访人士。外交部的公告显示,他们包括来自商业咨询公司科恩集团(Cohen Group)、私募股权投资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BX)、茱莉亚学院(Juilliard School)、霍尼韦尔(Honeywel, HON)和福特汽车(Ford Motor, F)的代表。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有美国媒体将谢锋的履新视为中美关系有望“解冻”的一个迹象。不过,一名不具名的美国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双边关系上来讲,当前中美高层接触的重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解冻”,而非事实上的。双方关系能否实质“解冻”,要看能否解决经贸、安全、人文交流等领域现有的实质问题,或扩大合作,这才是观察中美关系能否真正“解冻”的主要指标。

“如果只有形式上的交流对话,但不能产生积极效果,‘解冻’就是徒有其表。”他表示,对中美关系不能过于乐观,美国政府虽然表现出对华接触交往的姿态,但其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的战略判断、对中国以打压遏制为主的对华政策思路并未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期待中美关系在短期内有较大进展。

求一篇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论文1500字

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试论文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 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和明白几点: 1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 2 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 3 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4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纵观历史分析当前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求演讲稿一篇,主题:【国家外交】

  中国目前的事态和中美关系

  鲍勃·科克派克先生,

  俱乐部的成员们,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感谢艾林顿先生热情的介绍。我十分高兴能有机会与听众们见面并发表演讲。自从几个月前中国国内发生动荡事件以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对美国公众发表演讲。作为中国驻美大使,我曾经在贵国多次公开演讲。我谈过中国正在取得的经济发展,我也谈过我们两个伟大人民之间不断扩展的关系。然而老实说,我没有料到今天会在这里跟你们谈最近发生在我国和我们两国关系中一些我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更应该来到这里,对在座各位发表演讲。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

  整个世界正密切关注着最近几个月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中美关系中出现的不幸的趋势。我猜大家的头脑中也许都有这些问题:在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它将导致中美关系往何处去?在这些问题上看起来弥漫着一种悲观、沮丧甚至绝望的情绪。人们担心中国将会再一次退回到封闭状态,而中美关系将无法修复。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我个人对于这些至关重要问题的一些看法。

  我国政府认识到,它在北京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政治动乱。政府声明,由一小撮分子控制的暴徒业已妨害了国家事务的正常进行。比如说,示威者妨害了戈尔巴乔夫总统的重要来访。政府的军事力量在一再忍耐之后,经过相当长的事先警告,驱散了暴徒。双方都有死亡,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我想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在面对这样空前严峻的挑战时未必能比我的政府处理得更好。

  我知道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该事件的描述与我国政府是不同的。这很可理解。我觉得恐怕是媒体没有全面地报道事件的真相,也就是我在下面要谈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对于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否说服各位接受我国政府的观点,我并无把握。

  我不打算将时间花在徒劳的解释上。相反,我将向诸位勾画出我国政府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处境,并说明其目标。我确信,一旦你们掌握了这些背景情况,才有可能理解为什么我国政府如此强调“秩序”和“统一”,为什么它要对混乱和骚动迹象作出强有力的反应。

  过去十年里,中国人民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一直在从事着或许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实验”,即改革这个国家的经济,使之对外开放。这项伟大事业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呢?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曾面临像中国政府所遇到的挑战。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它的人口达到了11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然而它只有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来养活这么多人。在11亿人中,8亿是农村人口,其中大部分仍要依靠手工工具维持生计。中国的许多工业落后于当今世界标准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许多地区欠发达,非常贫穷。科技水平还很低,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的改革之路必然布满荆棘与陷阱,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中国改革的大船是在一片未标航道的水域里航行。所以维护秩序和稳定成为政府的首要职责。

  今天,人们群情激愤,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忽视一件事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就――在世界为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饥饿与贫穷所困扰的时候,中国能够做到使它的占世界人口总数几乎25%的人民像样地生活。在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GNP和人均收入实实在在地翻了一番。不断增长的繁荣已经成为数亿中国农民可以亲身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来改革僵硬的经济管理体制。一个新的富有进取心的私营企业家阶层业已诞生,为我们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外开放。在这场大胆的实验中,中国比任何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走得更远。我想告诉你们:不管过去几个月在北京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一切变革都将继续进行。

  那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动荡呢?原因是多样的,很复杂。从旧有的经济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引起了某种程度的市场混乱。一些腐败官员和投机者利用了这种情况不惜损害公共利益来肥自己的腰包。随之而来的收入不平等引起了强烈不满。日益扩大的需求加剧了经济过热,最终导致了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使人们产生了难以满足的期望。随之而来的沮丧情绪使形势一触即发。还有人想照搬外国的政治体制,一夜之间将其复制到中国来。总之,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在中国都有体现。北京所发生的事情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遇到的困难并不是由于经济的失败和停滞,相反,它们是中国的活力与成功的必然产物。考虑到在过去十年中发生在中国大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我可以向诸位保证,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改革开放事业。随着北京的事态趋于正常,政府正在进行深刻反思,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以保证继续深化改革。

  有两点是明白无误的。首先,尽管出现了示威和暴乱,但中国政府和人民都一致认识到改革开放必须继续进行下去。而且现在这个信念没有削弱,而是大大增强了。最近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倒退没有出路。只有改革,中国才有前途。对于所有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中国形势的人士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信息。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把握全局。

  其次,中国的改革,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经济改革,只有逐步进行才能取得成功,也可以说,改革必须有序、渐进。要求在一夜之间进行激进变革或坚持不切实际的要求事实上只能阻碍改革的进程。

  我知道必然会有人怀着怀疑的心态看待中国政府为恢复秩序、坚持改革所做出的努力。我请他们耐心一些。我相信时间将证明中国政府是言行一致的。今天我在这里对诸位发表演讲,仅仅是寻求美国人民的理解。你们有自己珍视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对此我表示尊重。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它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的。

  最后,我想谈谈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此刻我想起了过去几个月中我收到的大量信件和电话。有的对中国表示同情和关切,有的表示失望甚至愤怒。然而,在这些信件和电话中,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人希望看到两国关系由于最近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而受到损害。我猜想如果同样的悲剧事件发生在别的国家的首都,未必会激起美国人民如此强烈的反应。但我乐于看到这种情况,因为它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特殊性,表明了美国人民关心中国和中美关系。我对此感到振奋。

  的确,中美正经历着两国关系中困难的岁月。对此我比任何人都更难过。我很幸运,能够在18年前亲身参与创建我们两国之间的新关系;而且,我是迄今任期最长的中国驻美大使,我亲眼目睹了我们两国富有成效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我却看到这些关系正在经受着一个又一个挫折。

  我敢说,你们都不希望看到我们大家在过去数年里精心培育的关系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我们应竭尽全力修复并推进两国关系,这对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

  修复和推进中美关系有没有基础?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请大家注意以下重要事实。
  第一,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大国。两国人口加起来足足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29%。当今世界正日益“变小”并相互依存,中美两国保持友好关系无疑符合两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最高利益。

  第二,两国对相互的根本利益都不构成安全威胁。我们两国间曾一度对立,事实证明斗则两害。在两国关系中,敌对是绝不能接受的。
  第三,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我们之间的分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两国都秉承一个基本信念,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谁都看到,中美接近对亚太和平与稳定是重大的贡献。
  第四,互利的经济关系已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前进的动力。我们两国都从这些卓有成效的关系中得利。双边贸易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跃升为美国的第十三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已成为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它也一直是美国谷物最大的和可靠的老客户。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其投资额达到了34亿美元,用于660个项目。现在有很多言论鼓吹要对中国实施进一步的经济制裁,对此必须坚决反对,它不仅损害中国,也损害美国。制裁对中国造成的唯一后果就是把中国推回到过去的封闭状态。我想那种前景并不是诸位所希望看到的。
  第五,中美两国人民代表了世界的两种伟大文明,他们彼此之间素怀友好情意。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自从双方交往的大门敞开以来,人民之间的交流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展。两国人民之间已经铸就了持久的友谊。我相信这是维护两国关系的最终保证。由于这些因素,我对双边关系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如前所述,我高兴地看到,我并不是唯一持有乐观态度的人。好几个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公众是赞成维护中美关系的。许多知名公众人物都站出来演讲,保护双边关系。而我应邀在这里对你们发表演讲这一事实本身即证明了美国人民关心他们与中国的关系。
  在当前,最重要的是不要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特别是当中国处于困难之时,不要使事态进一步恶化。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石,必须严格遵守。同时,也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只能损害双方国家利益和感情的行动。

  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历来坚定不移。向中国施加压力不是正确的行事方式,很不明智,也不会奏效,最终只会损害双方的共同利益。在此我必须指出,尽管受到了种种强加于中国的制裁,我国政府仍表现了极大的克制。我希望美国政府和国会也能更加克制一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史为鉴,理智行事。让我们着眼于未来。一位中国古代的智者曾经说过:“覆水难收。”这句话里蕴涵了很大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只要中美关系的基础得到维护,就总会有希望的。

  我在演讲开始时就说过这是几个月来我作的第一次演讲。事实上,这也将是我在贵国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这是我的告别演说,因为我将要结束大使任期并于下月回国。在我即将离任之际,我的情感是复杂的。但我肯定不会带着绝望离开这里。两国关系中的困难是暂时的,是能逾越的——这是我不可动摇的信念。我坚信这也是在座诸位的信念。今天,我作为中国大使,站在这个讲台上最后一次发表演讲,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美国公众呼吁: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维护我们两个伟大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友谊。谢谢!

研究中美经贸关系有什么具体意义?意义是指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即,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重要影响在哪些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分析

美国是技术实力最强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结构、商品价格、收入水平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等可以用图-1说明。

图-1中,横轴表示技术水平和商品的技术等级(这包括商品的技术性能以及商品的质量等级两个方面),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F线表示商品等级与商品价格的关系。F曲线斜率递增的含义是,商品的技术等级越高,供给的垄断程度也越高,而且供求关系的对比也随之越为悬殊,致使商品的价格以更大的比例上升。F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代表收入。

从生产的技术能力方面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它所能生产的商品的范围由低等级向高等级的扩展和增加。如由oa扩展至ob,再扩展至oc等等。但各个国家实际的生产范围与它在技术能力上能够生产的产品的范围可能并不;致。首先,经济增长过程中需求结构的变化和需求等级的上升会导致实际生产的等级系列高低两端都在右移,即生产系列整体会右移和上升,如由ob移至ac等。其次,在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可能并不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商品,而是通过进口来满足自己的一部分需求。在这一点上,技术水平越高的国家选择的余地越大,从而选择的结果越好。例如,当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达到c点时,它能够在oc段来选择生产项目,而当一个国家只达到ob段时,它就只能在ob段做出选择。

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商品的技术等级越高,价格也随之更高。由于价格水平决定着成本水平,高价格不仅能使国家承担起获得一流技术人才的高成本,并因此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使国家形成高价格和高收入的良性循环式的增长。因此,只要具备技术条件,每个国家都会尽可能选择高端商品去生产,放弃或部分放弃低端商品的生产,同时通过进口来满足对低端商品的需求,这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当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达到c点时,它实际的生产范围和主导产业将可能集中在bc段,并将增加价值低的ob段放弃,改为进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分工和贸易关系并非基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是基于技术实力。

每个国家能够选择的产业和贸易等级是由它的技术实力强制决定的,不存在人为超越的可能性。当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最大在b点时,它的产业等级最高不能超过b点,一些在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上并不具备条件,但却试图通过政府的产业和贸易政策人为提升产业等级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只是在生产一些与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同类商品中的低端商品(在性能、质量方面),并将自己生产的低端商品替代了进口的高端商品视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所谓的赶超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幻觉。

中美两国由于技术实力的差异,各自所能生产的商品系列的长度是不同的。图中的oc段为美国在技术上能够生产的商品系列的长度,ob为中国在技术上所能生产的商品系列的长度。其中虽然oc段为美国能够生产的商品系列,但由于美国自己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等级较高的部分,并且高端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较高,因此,美国主要生产bc段的商品。bcc′b′代表美国从高端商品的生产中获得的收入。然而由于它的需求结构为ac段,所以,美国需要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ab段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中国而言,其技术实力决定了它能够生产的商品系列为ob段,obb′o′为它所得的收入。图中的bc段为中国的技术能力所不能够达到的高技术等级区域,需要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但进口必需有出口来支付,由于中国只能生产技术等级相对较低的商品,所以,它需要向美国出口低技术等级的商品来换取高技术等级的商品。其中,ab段是美国需求范围内的商品,也是中国能够向美国出口的商品系列。因此,中美贸易关系的内容是,中国向美国出口ab段的商品来换取美国生产的bc段的商品。中美之间的这种贸易关系对两国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对中美两国资源配置的影响。中美贸易会改善美国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对中国资源配置不会产生影响。仅仅就中美两国而言,贸易之前,美国必须生产它所需要的全部ac段的商品。但在贸易之后,美国可以将它的资源全部集中在bc段,完全放弃或部分放弃ab段商品的生产,并通过全部进口或部分进口来满足对ab段商品的需求。资源配置的这种变化可以使美国在同等资源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商品总量。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贸易之前中国生产ob段的商品,贸易之后它的生产结构依然是ob段。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它不能选择b点之上的商品生产,也不能放弃接近o点的低端商品的生产,因为这些商品都在它的需求范围之内,因此,中美贸易并不会改善中国国内生产资源配置的状况。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虽然国际贸易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但这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获得这方面的好处。技术水平越高,从而可生产的商品的范围越宽的国家,资源配置改善的状况越为明显。反之,技术水平越低、选择范围越窄的国家,资源配置改善的可能性越小。虽然中美贸易并不能够改善中国资源配置的静态效率,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进口技术设备并进行模仿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中美贸易可以使中国获得自己不能够生产的较高端的消费品,因此,中美贸易对中国的生产和消费都是重要的。

2.对中美两国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的影响。对中国方面来说,bc段的商品是中国不能生产的,因此,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不会直接损害中国的生产和就业。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对美国的影响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它可以分为贸易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来分析。第一,如果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则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影响美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但如果美国依然生产一部分ab端的商品,则中国的出口对美国的同类产业的生产和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到美国的就业总水平。这是因为两国的出口商品的类型不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是使用较多劳动的低技术等级的商品,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则是使用较少劳动的高技术等级的商品,因此,当进出口额相同时,美国因进口而减少的就业数量要大于因出口而增加的就业数量,美国的总就业人数会因中美贸易而减少。第二,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情况。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存在顺差的情况下,中美贸易既会降低美国的就业,又会降低美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就业和国民收入水平都会由于中美贸易而提高。由于中国贸易顺差的数额巨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中美贸易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是较为严重的。

3.对美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在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技术等级商品中,使用的要素主要是资本(资本是技术的载体)和高技术等级的劳动力。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使用的要素主要是低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因此,中美贸易的结果是提高了美国资本所有者和高技术劳动者的收入,但却降低了低技术工人的收入,这就使美国国内高收入者的收入上升,低收入者的收入下降,使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由于中国是一个低技术等级劳动力数量巨大的国家,因此,中美贸易对美国收入分配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影响大得多。

4.中美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虽然从生产、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上看,中美贸易对美国是不利的,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产生。但多年来中美贸易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大,美国方面对不断增大的中美贸易逆差也并没有采取较为严厉的手段予以制止,显然美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代价。美国从中美贸易中所得的利益首先是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但资源配置改善的好处最终会落实在对美国极为有利的贸易条件上。

低技术等级商品的进入门槛很低,在全世界有广泛的供给来源,有些供给是现实的,有些则是潜在的。如数量众多的比中国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是高度竞争性的商品,因此市场价格很低,而且美国自己也能够生产这类商品,这起着进口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的低技术等级商品必须以很低的价格才能够进入到美国市场。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大多数都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商品,其中有许多是美国厂商独家生产的,因此这些商品的价格都较高。中美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见图-2。

图-2中,X轴表示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技术等级商品,即所谓的资本密集型商品;Y轴表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低技术等级商品,即所谓的劳动密集型商品。

根据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不同,即人均资本量不同的两个国家,各自国内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k为美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k′为中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中美两国之间商品交换的比例应该在k与k′之间。也就是说,中国向美国出口一单位y商品所能够换取的x商品的数量至少以k′线斜率的倒数值表示。当交换比例低于此数时,中国会停止从美国进口,改为自己生产。因此,中美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只能是均等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美两国之间贸易的基础并不是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所说的人均资本量差异,而是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是技术等级较低的商品,这些商品美国自己可以生产,但低廉的价格使得美国人不愿意生产,或不愿意充分生产,转为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反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都是高技术等级的资本物品或高端的消费品。中国进口这些商品不是由于这些商品在国内生产的机会成本较高,而是中国自己的技术能力无法生产这类商品。因此,中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不是k′线,而是Y轴,中美两国之间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在k线与Y轴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如下原因导致了实际的交换比例线大幅度地向Y轴靠近。首先,从中国商品对美国的供给以及中国对美国商品的需求上看,第一,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以及增长效率低下使得中国对美国高技术等级的资本设备有强烈的需求,为此必须通过对美国大量出口以获得支付手段。第二,中国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巨大,社会保障较严重的缺乏。这一方面限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致使其经济增长依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并因此对美国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供给;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美国高端消费品较大规模的需求。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致使以上情况尤为显著。其次,从美国商品对中国的供给以及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上看,第一,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大多数为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够生产的商品,其中有许多是美国厂商独家生产的商品。虽然中国市场庞大,但由于这些商品在全世界有广泛的需求,因此,美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第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低技术商品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生产,它们之间是相互替代和高度竞争的,而且美国自己也生产一定数量的Y商品,这使得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并不高,除非中国商品的价格是全球最低的价格。

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两国之间相互供给的规模以及相互需求的强度,中美两国之间不对等的供求关系以及需求强度使得贸易利益的分配对美国极为有利,对中国则极为不利。这种供求关系以及分配状况是由双方技术实力的差异决定的。不仅中美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是这种状况,中国与欧盟以及中国与日本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都是如此。从加工制造业看,国际分工是按技术实力分为不同等级的,技术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分工的高端,并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处于优势的地位。中国等技术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并接受极为不利的贸易条件。

二、中美贸易关系前景展望

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美国。从供给因素上看,第一,后发国家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具有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后发国家对发达国家现成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要比发达国家从无到有的技术创新来的容易和廉价。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在以数量增长为主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加工制造业,而美国的经济则早已转入到了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以及环境的改善方面。这使得中国在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上都要快于美国。第三,从劳动要素的供给上看,中美两国的劳动者个人在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较高的人均收入使得美国人在劳动与闲暇的选择上已经较大地倾向于放弃劳动所得而选择享受闲暇时间。中国的情况则相反,这使得中美两国劳动的供给有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增长率。

从需求方面看,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市场对许多产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中国则需求潜力巨大。虽然中国国内恶劣的收入分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依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在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均快于美国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在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差异将日益缩小,中国的生产范围与美国生产范围重合的部分会越来越大。这里还是借用上面图-1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美国来说,研发和技术创新使得美国能够生产的商品种类增多,在图形上是c点向右移动。另一方面,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的生产区段在整体上也会向右移动。美国在国际分工中依然会占据高端部分。中国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当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时,它的产业范围相应变宽,产业等级会上升,这在图形上表现为在b点向右移动的同时,整个的产业区段都会向右移动。然而由于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于美国,所以中国产业区段中高端b点右移的速度要快于美国c点右移的速度,也就是说两国产业重合的区段ab部分将越来越大,而美国领先于中国的区段bc部分则越来越小。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将会出现如下的变化。

第一,两国的经济将会由互补型为主逐渐变为相互竞争为主,贸易摩擦也会相应的增大。贸易的来源会由技术实力的差距逐步转向规模经济和商品的差异性等。这种情况和日美当年贸易冲突和摩擦的情况一样。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期间,由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日美两国的产业范围以及产业等级不断的接近,导致两国的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随之上升。中美两国之间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中美之间竞争和贸易摩擦增大的情况还与中国国内市场增长的情况以及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有关。如果未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不能够随着GDP的增长而有相应程度的增长,并因此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较大程度的依赖美国市场,而且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依然不能够随着两国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灵活地做出变化和调整,则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将会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大。

第二,在贸易条件方面。贸易条件的变化来自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化。中国技术较快速度的进步会产生进口替代的效果,使中国对美国高技术商品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并使贸易条件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发生在中国与其他的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使中国从经济增长中获得贸易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好处,国民的福利会因此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降低较高技术等级商品的价格,使全世界的不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受益。如果印度等大国也出现与中国一样的技术进步和经济较快的增长,则情况更是如此。从美国方面来看,在中美之间竞争程度不断增大的同时,贸易条件也会变得对美国越来越不利。美国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取大量的转移利益的时代将会终结,两国之间将会逐渐形成一种平等竞争以及贸易利益较为均等分配的关系。

第三,如果未来中美经济的互补性降低,竞争性增大,而贸易条件不再对美国如此有利,如果中国依然是现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则中美之间在政治上的对抗性以及军事方面潜在冲突的可能性都将增大。

未来中美两国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对美国而言,它当然会通过加速技术创新来保持足够的bc段,从而保证它的产业等级始终处于中国之上,并以此维持自己在生产上的垄断以及贸易上的优势地位。对中国而言,则是通过加速技术进步来缩小bc段,以减少对美国高技术商品的依赖,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由于中美两国贸易量巨大,贸易利益的改善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只有尽可能的加快自己技术进步的速度,并通过改善国内收入分配状况、增大国内市场需求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才能够较为显著地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并因此使国民的福利水平得以较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