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6岁“高考钉子户”,将迎来第27次高考!“能上一本就行”…)

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想必问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

每年6月,与高考热度一同进入人们视线还有一个名字“梁实”。56岁的他,今年第27次向高考发起冲锋。网友们喜欢给他起一些外号——“现代版范进”“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等。

被嘲笑的背后,他身上还有一重成功的标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年赚百万,成为最早一批开上私家车的商人。

两重身份,人生脚本自带戏剧属性,这使得他一直被围观、质疑和不解。对此,他很纳闷,他觉得“上大学”是他的追求,就像有人追求吃好喝好一样……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也许,明代唐寅《桃花庵歌》里的这句诗,可以解释围观者与梁实之间难以共鸣的意识差。

梁实在茶馆备考

有好二本也可以考虑

5月的最后一天,距离高考还有整整一个星期,记者通过梁实的视频号私信留言,询问是否可以聊聊他的高考故事。一天后的下午4点多钟,隔空传来回复——一串电话号码。记者紧跟着再发私信:现在可以给您打电话吗?回复:要得。

电话接通,一口拖着长尾音的四川方言传来,一如梁实身上“高考钉子户”的标签一样鲜明。

网络社交平台上,梁实的公开账号基本以“高考钉子户梁实”或“梁三百”命名——都出自网友给他起的外号。形容梁实是“钉子户”好理解,而提起“梁三百”这个网名,则源于一些网友的戏谑:梁实的高考总分大都是300多分。

实际上,梁实有几年是跨越过400分“关口”的,其中还有两次超过了二本线:2018年,他拿下了469分,是成绩最好的一次;2019年,他又考了462分。但梁实最终放弃了这两次机会,只因他的目标锁定了“双一流”的四川大学。

进入2023年高考倒计时,梁实与准确行走的时钟同频:每天拎一个布袋,8点从家里出发,坐地铁到朋友开的一家茶馆复习,直到晚上九十点钟回家。这样有规律的备考生活,他已经坚持了几个月。

“在家里学不进去,总想往外跑。进了茶馆,一下子就安心了,书本就能看进去了。”最近几年,梁实都是在茶馆里备考的。

成都素有“大茶馆”之称,这座仿佛24小时泡在茶水里的城市,随处可见慵懒斜倚在竹椅上谈天说地的饮茶人。茶馆里单间隔音效果好一些,但是茶水费一天要几百元,院子里的茶水费一天则不会超过30元。

梁实在茶馆备考

就在茶馆院子里的角落处,有梁实相对固定的一张桌子,铺着素雅的青花瓷图案台布。老板甚至腾出了一个角落,让他存放成堆的复习资料,免得他每天往返路上还要拎着沉重的书本。

院子临近马路,汽车轰鸣、路人熙攘,各种噪声交杂混响,并不是看书学习的好场所。但屁股一沾座位,梁实的世界就自动“静音”了。他埋头翻书,一支笔在书本上徐徐滑动,一只玻璃杯放在桌角,翠色的茶叶沉浮其中……可以想象,这画面在一片嘈杂的环境下格外跳脱。

相熟的茶客们对此已见惯不怪,有时会上前打个招呼,他们称梁实为“梁教授”,言语多是些打气的话:“不错呦,一直在坚持啊”“真牛噢”……,梁实笑称“朋友们是在‘戴高帽’”。

中午累了,梁实会在茶馆的长椅上眯一会儿,打开一本书扣在脸上遮光;晚上结束一天的学习,蓉城曼妙的夜生活也刚刚开启,梁实却无暇感受身边热闹的氛围,从一众聊兴正酣的茶友客中抽身离去。

“我是个沾枕头就能睡的人,睡晚了第二天就起不来了。”56岁的年纪,梁实痛苦于每天的早起。身体开始沉溺于睡懒觉,这让他有种危机感——“高考上岸”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一本就行,能考上一本我肯定就去上,有好的二本也可以考虑。”今年,梁实决定不再执着于“四川大学”,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高考梦。

我不是个爱看书的人

“高考”,这个词几乎贯穿了梁实半辈子的人生。谈起感触,他自己都大呼一声:“这条路也太波折了吧。”

从1983年第一次高考失利至今,梁实一次次对高考发起“冲锋”,已经41年。

41年间,他也曾经历过“休考期”。一个原因是曾经有段时期政策规定,高考生不能超过25岁,还需要是未婚。“我超龄25岁之后,就没得高考的资格了。”

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限制,这一政策的变化又唤醒了梁实的大学梦。“但是有几年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备考,也没得办法参加考试。”

梁实还清楚记得第一次高考的经历,“那个时候高考前还有一个预选,就是学校要先进行一轮淘汰。我就被淘汰了,当时成绩不太好。”

那一届,梁实班上有50多个人,最后脱颖而出考上大学的只有四五个人。

梁实自称不是个爱看书的人

在梁实看来,大学生是戴着眼镜、酷且特别高大上的形象。他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天天穿着白衬衫,衬衣口袋里插上两支钢笔”的大学生。

“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会觉得这辈子很遗憾。”这成为插进梁实心里的一根刺。

“我不是个爱看书的人,如果不是为了考大学,我平时是不看书的。”梁实对自己一次又次参加高考也很头疼,“比一般的娃儿还要头疼,我每年都要看一样的东西,没得新鲜感,好烦啊。”

“没有想过考入大学要选什么专业,考上了自然有适合我的专业嘛。”已近退休的梁实,经济条件稳定,根本不用凭一纸文凭找工作,他执着高考的原因很单纯:“我就是想要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嘛。”

没办法,想得到这个“身份”,高考是一条绕不开的路。为了尽快上岸,梁实的“跳板”去年开始从理科转向文科。

他很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弱点,总结了过往多年理综一直考不好的原因:学理科需要下很多练笔功夫,以他目前的状态,达不到学校里系统的训练强度,很难突破一定的“刷题”量,一到考场答题时就手生,“心头晓得,就是表达不出来,总是答不完题”。而且,理科试卷一道大分值的题目里,往往各个小题环环相扣,逻辑紧凑,如果第一小题解答不出来,整道题都无法解答,就会形成一片痛失几十分的空白。

考文综,梁实认为更得心应手一些,“如果你发现快到考试时间了,可以简单写两句,总能得几分,不至于大面积都空着。”

起码不想成反面教材

进入四五月份以来,梁实开始频繁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每年高考前后,他在高考热搜里都会占据一席之地。

“感觉自己像复读机。”梁实笑着说,媒体问的问题都差不多,总要回答一些“老旧”问题。至于这些采访会不会打扰到自己的备考,他语气肯定地说:“不会。采访都是在高考前和高考后,也没打扰我考试时间啊。”

进入媒体的镜头,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公众目光下。人气高了,麻烦也来了,各种评判四起。

有网友质疑梁实“浪费资源、精力、时间”,是“作秀”;还有网友会编一些有头有尾的故事,按在梁实的身上,比如“他家很有钱,我在高中时他来补习过,经常请全班吃饭,最后走的时候还为我们学校捐了一座桥。”

对于这类内容的编排,梁实向记者证实:“没有那回事,乱说的。”

梁实曾经在视频平台上开过几次直播,每次直播都会涨粉两三万。但直播中他不喜欢聊高考,跟网友聊得多是家常。他会给年轻人打气,说一些“认准目标”“不要遇到挫折就放弃”之类的话题。

开过几次直播后,梁实便不再“尝鲜”,他说:“不好耍。”

对于网友质疑自己“作秀”,梁实也一头雾水。他搞不明白:“作秀,这个词怎么会用到我头上呢?我对高考这件事一直是很严肃的啊。”

仔细思量后,梁实觉得误会可能产生在自己的一些微表情上,“一般人的理解,高考失败应该是一副苦瓜脸,我在镜头前却习惯用笑一笑来缓解。”

“我不觉得自己是教材,起码不想成为反面教材。”对于网上一些不友好的评价,梁实表现得比较大度,“他看到了我的缺点,如果以我为镜子,能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还是有帮助的。把我作为反面教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嘛。”

在梁实的处事哲学里,负面的评论“像浮云”,可以一笑带过。“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要是不偷不抢,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合理的。”

“很多人觉得文凭没啥子用,读书没啥子用,那简直是不成的。”虽然不否认自己只是为了拿到一纸毕业证,但梁实笃定知识是有用的,“你到大学去读四年,不管你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以外的知识,肯定比你不读书时要多得多,这是没得含糊的。”

在众人议论学历贬值的语境下,梁实反而有不同的看法:“以前绝大部分人没有上过大学,那么你没有上过大学还不算突出;而现在绝大部分人上了大学,你没有上大学,你就突出了。你不觉得这个大学文凭在升值吗?”

在梁实眼里,大学学历是闪着金光的无价之宝,它打磨着一个人的素质、境界和修养。

和梁实经常联系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以20到40岁的为主,我不大和同龄人交流,感觉他们的话题有点落伍,不好耍。”梁实在成都的住所,距离西南交通大学很近,他常在校园外驻足,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围城里的一员”。

“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聊天,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前卫。”梁实的很多年轻朋友结识于高考辅导班,先成为同学再成了朋友。“每年高考前,他们会和我联系聊聊天,他们希望我这一次能考好。”

觉得自己还是个娃儿

浏览长长的网页,会发现百度百科里有梁实的专属词条,其中职业一栏显示梁实是“商人”,有网友因此戏称,对梁实来说“高考比赚钱难。”

除了屡败屡战的“高考钉子户”这个标签,梁实的人生还有另一个贴着明晃晃“成功”标签的版本:1992年下岗后,他做起生意,卖男装一年挣了两万元;后来做木材批发,不到一年赚了上百万元,是成都街上最早一批开上私人小轿车的人。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人均月薪都不超过500元。

“赚钱也好难,不比高考容易。那个年代是我运气好,干的人少。现在干的人多了,竞争多了,我也赚不到钱。”梁实解释道。去年开始,他淡出了自己的建材生意,一直闲赋在家。

梁实1967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家中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第四。也许,是这种上下有余的空间,让他在人生选择上没有太多的顾虑和牵绊。

纵观梁实56年的人生片段,“高考”像一条向上的精神提线,与他行动轨迹相互纠缠的同时,也引领他保持一路向前的姿态。

从1983年开始,他接连参加了三场高考。1986年,在父母劝谏下,他转考了乐山轧辊厂技校。可进入技校的他,只待一年就退学了,“不想与轰隆隆响的机器相伴,这不是我想过的生活。”

退学后,梁实边打零工边备战高考,只是每次都以落榜抱憾收场。

梁实22岁时待业证

1991年,24岁的梁实即将超过当时的高考年龄限制,似乎有了一些“背水一战”的紧迫感。

这一年,梁实进入一家国企木材厂任职,并步入婚姻的殿堂。生活上的诸多改变,并没有动摇他一心参加高考的信念。

高考报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可当梁实跑去找领导时,却被拒绝了。他不死心,斗胆越级找到领导的上级,软磨硬泡,央求对方给自己开证明。见他言辞恳切又不惜一切的样子,单位最终给他的高考之路开了绿灯。

1992年,25岁的梁实因超龄只能转而参加成人高考。这次,他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但他不满意,放弃了求学的机会。

打击接连而至,这一年他所在的木材厂倒闭,他成了下岗工人。

为了养家糊口,梁实做起了推销,先后跑去卖服装、卖冰箱、卖电视、卖五金等。不久,他瞄准建材市场,还开了个建材厂,经营得风生水起,也因此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在经济收入方面算是成功“上岸”。

经历了10年“休考期”,时间来到2001年,闻讯教育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的梁实重拾书本。可再返考场,何其容易!忙于经营生意的梁实只参加了2002年和2006年高考。

生意日趋稳定后,从2010年到2022年,梁实再也没有中断过,连续参加了13次高考。这期间,为了取得好成绩,他参加过高考培训班,经常备考的几家茶馆都被“熬倒”了,可他的大学梦还是没能实现。

梁实2020、2021、2022年的准考证

2011年,梁实和儿子双双赴考,成为高考历史上罕见的“父子档”。只是这一次,儿子考上了,梁实依旧榜上无名。

说起每年在新闻上都能看到父亲执着于高考的消息,已经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儿子有点怨怼,他反对父亲一次次曝光在镜头下:“又不是考得多好,说起来脸上没光。”

妻子对梁实基本是不管的状态,这让梁实觉得,自己没有耽误家里的正常生活,妻子的沉默就等同于支持。但是,“她每次看到电视上有我的采访,会马上调台,说:‘不想看你高考的新闻’”。

父母作为教师,最初几年是支持梁实追寻高考梦的,如今看他这个年纪,也要劝上一劝:“考不过就算了,你也不找工作,考上大学对你也没用。”不过,也会话锋一转,“我们知道,这是你的一个心结。”

“一帆风顺,不是人生。”哪一次是最后一次高考,梁实并没有设定终点,他说:“没有期限,哪天考不动了就投降了,否则不会投降!”

头发日渐花白,混迹于年轻人中间,梁实却觉得“老”字跟自己压根儿不沾边儿,自己今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去年建材生意停了后,他琢磨着将来会尝试一些新的行业继续干下去。

“心里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娃儿。”怀揣着一份最简单的关于对梦想的热爱——这也许是梁实屡次冲刺高考不言败的原动力。

高考钉子户梁实今年分数出来了,二本线都没过,后来怎样了?

高考是全国学子的比拼,采取的本就是末尾淘汰制,每个省的分数线也是根据考生们的成绩来划分的,所以成绩出来之后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当然了,高考失败不意味着游戏结束,考生们如果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再来一年。但是复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考生在复读期间要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若是失败的话受到的打击也是双倍的。

不过普遍来说,复读生虽然压力更大,但时间也更充足,学生的基础也更好,最后考出的成绩自然会比上一次好很多,毕竟有了两次高考经验。不过有人似乎天生就不适合学习,不管学习多认真,高考多少次,每次考出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

梁实就是这样的一位考生,他今年五十三岁,已经参加了二十四次高考,可以说是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用于高考。现实生活中也有多次复读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最多复读四五年,参加四五次高考,最后不管成绩怎么样,这些超龄的考生应该都不会继续考下去,因为经济成本是时间成本已经远远超过预期。

说难听一点,复读这么多次还没能考出自己想要的成绩,也许这样的考生应该尝试着走另外的路。

因为参加高考的次数实在太多,所以大家给了梁实诸如“考王”、“高考狂人”和“高考钉子户”这样的称号。大家肯定会很好奇,像梁实这样参加了这么多次高考,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每次高考的成绩如何呢?他是否有心仪的学校,他有为什么要参加这么多次高考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梁实对于自己的高考成绩也是非常在意的,对他来说每次的高考不是重在参与,他自己也想拿一个好成绩。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没多久,他第一时间查询了自己的分数,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高考他还是只考出420的成绩,就连当地的二本线都没有达到。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分数,实在太超乎他的意料了。

不过经历了那么多次考试,梁实的抗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很不满这个成绩,但他很快就将心态调整了过来,并且劝解自己,那分数就是这样了,现在自己只能接受。低分的原因他也知道,这次数学考试他没有写完,理综的卷子也差很多没写完。但是他觉得今年试题难度其实不高,许多题目自己是看得懂并且能理解的,只是做题速度实在太慢了,之后他应该会多多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梁实之前那么多次高考,结果都与这次相差无几,所以他一次志愿都没填过,当别人问起他是否有喜欢的专业时,他只能自嘲说,自己根本就不清楚大学有哪些专业。其实去年梁实的高考成绩比今年要好一些,有462分,去一个普通的二本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心中最理想的大学是四川大学,因此他放弃填志愿,继续埋头苦战。

明确了自己今年的成绩之后,梁实很快开始了新的计划,并没有过分沉迷于过去的失败之中。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他是会继续考试还是放弃。而梁实则用四个大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坚决继续。

和那些高考失利后陷入迷茫的考生不同,他在面对失败结果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犹豫,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就只有继续考试一条路可走,因此他从来不需要犹豫纠结。

虽然梁实的高考之路并不顺遂,但他这种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就铆足了劲坚持的精神,实在很值得我们学习。最让人敬佩的是,梁实因为工作关系,没办法去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他一般都是自学的,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希望他能早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还记得这位“高考钉子户”吗?曾说不上川大就一直考,如今怎样?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传递思想最好的物质载体,古往今来学习一直都为人们所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思想和见识,甚至可以在书中学到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技能。古时的科举制度,是通过考察阅读能力和写作来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而历史上,的确也从科举制度中选拔出来了许多贤臣宰相、国之栋梁。

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科举制度逐渐在历史上落幕。但人才的选拔方法却从未停止发展,今天的高考就是一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虽然是应试教育,但其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也十分广泛。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高考作为无数学子的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深深为家长和大众所关注。

在四川省眉山市曾有这样一位名叫梁实的考生,他参加了23次高考。梁实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梁实在高中时期的成绩其实并不太理想,但他一直都期望着能上一个好的大学。1983年梁实报名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高考,但由于他平时学习并不太突出最后也遗憾落榜,他在后来的两年中又相继报名了高考,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在父母的游说和各方的压力下,他最终选择到乐山的一所技校上学。但学校里的学习氛围却令梁实十分的不满意,他始终都不甘心于只是在一所籍籍无名的学校学一门技术以谋生。

02

没能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的一直是他心底的遗憾,这种遗憾在他的内心日益发酵。最终一年过后,梁实不顾父母的反对,离开了正在就读的技校,他开始一边谋生,一边继续复习,准备再次参加高考。

梁实的这份执着,让当地的招生办对他也是印象深刻。即便梁实在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和家庭,而且他也过了正常的报考年龄,但他仍然不甘心放弃这个梦想。直到1992年,梁实再一次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最终被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所录取。但他却认为这并不是他心仪的大学,于是选择了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梁实对自己的高考梦心灰意冷之时,教育部在2001年的时候发布了高考报名取消限制年龄的消息。此时的梁实已经是力不从心,年龄的增长使得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大不如前。他的目标也由最初的非川大不上渐渐地放宽。在这些年不停地尝试中,他也曾经上过二本线,但始终并不满足于当下的自己。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梁实斩钉截铁地表达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并且表示自己还是会继续参加高考。

梁实也许直到最后也并没有能够完成自己最初的目标,川大或者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梦。但我想他一定不后悔,他为自己心中的梦想进行了无数次的努力甚至从未放弃。这份精神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梁实的这一份执着,说到底只是忠于了自己的内心。他并没有影响到别人的权利,也没有因为自己一次一次的尝试而影响家人,影响生活。他懂得谋生,懂得工作,在可以保证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勇敢地追逐梦想。哪怕他今年已经50多岁了仍然在坚持着自己的高考之梦,无论他是否成功,他都已经成功了。

结语

高考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更重要的是万千学子们在这十几年的学习中的经历和领会。高考之所以如此为人们之重视,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学习生涯中都有着无数共同深刻的记忆。无数本厚厚的题集,塞不进脑海的知识,那些深夜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成果的哭泣,那些曾经的努力和崩溃,都只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目标。无论到最后你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梦想,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变得更好的是你自己。只要尝试过,便不会后悔。梦想无论大小,无关年龄,只要有梦,就应该勇敢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