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邢晓婧】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考虑今年访问中国,先遣团或于春季出发。美国国务院也放风称“美国期望在未来几周与中方进行通话和接触”。但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以“存在潜在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将28家中国公司和个人拉入最新贸易黑名单。中国商务部3日表示,美方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 资料图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当地时间2日透露,她考虑在今年访问中国。她说,美国总统拜登“希望以所有有利于美国的方式与中国保持接触,无论是通过商务或外交,这种沟通是为了让紧张关系降温。这就是我们的期待——避免局势升级”。雷蒙多还说,“肯定会派遣团队去(中国),可能春季就出发”。
另据路透社报道,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期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国外长秦刚并未会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当地时间2日就此回应记者提问时称,“几周前我们刚有一个会面的机会”,他指的是上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中美高层非正式会晤。普赖斯还说,预计未来几周将与中国进行“额外的通话和接触”。
然而,就在美方释放对华接触信号的同时,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2日以“存在潜在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将28家中国公司和个人拉入最新贸易黑名单,华大基因、华大科技、浪潮集团等名列其中。《华尔街日报》称,这是拜登政府“为减轻来自中国日益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而做出的努力。
华大基因等中企又被拉入最新贸易黑名单
“这是美国捏造借口、不择手段打压中国企业的又一个例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日称,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尊重基本事实,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停止滥用各种借口,无理打压中国企业,为中国企业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待遇。
中国商务部3日指出,美方以所谓维护国际秩序和国家安全为由,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之实,打压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和机构,破坏其他国家之间正常的商业往来,是典型的经济霸凌和市场扭曲行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3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拜登上台之后提出所谓“竞争、合作、对抗”,按照过去的逻辑,这种做法显然自相矛盾,但美国现在对华政策显然有一套“新逻辑”。客观上中美经贸合作目前仍非常密切,说明双方在这一关系里都有重大利益。他说,与美俄关系不同,中美在经贸领域的联系无法断绝。
所谓的“新逻辑”,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上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话说,就是美国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和战略误判。今天的美国已经撕下一切伪装,连巧取都不屑做了,只剩下明火执仗地豪夺。
延伸阅读
美"芯片禁令"启动引哗然:目标直指中国 韩国很不安
美国商务部周二发布一系列文件,启动《芯片与科学法案》有关芯片补贴的申请程序,意味着这一主要目的为了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芯片禁令”正式实施。不过,相关补贴申请程序除了规定“必须限制在中国等国家扩大半导体产能”外,还包括“从免费设立幼儿园到必须与政府共享超额利润”等众多严苛规定,这不仅引发了在中国有大量投资的韩国等芯片生产商的质疑,美国相关企业也纷纷抱怨。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这些措施是想要把所有的芯片研发、生产、制造能力集中到美国去,并主要支持英特尔和高通这样的美国本土公司,即便盟友的芯片产业也要限制。这些措施将会大大扰乱全球产业布局,但不可能阻止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美国总统拜登 资料图
针对目标直指中国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2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启动总额达39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与研究补贴申请程序。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接受补贴的企业还将得到25%的投资税收抵扣,整个补贴额约520亿美元。报道称,拜登政府提供巨额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让芯片制造重回美国,重振美国军事、科技以及制造业优势。
美国CBS称,商务部长雷蒙多周二在启动补贴申请程序时声称:“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国家安全倡议,我们不会向任何提出请求的公司开出空白支票。”报道称,有关补贴的“国家安全”条款规定,企业要想争取到补贴资金,“必须限制在中国等‘受关注国家’扩大半导体产能的能力”。如果公司“在知情的情况下与引起国家安全担忧的外国实体进行任何联合研究或技术许可工作”,它们将不得不退还收到的所有资金。此外,相关企业还“必须致力于在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投资,在美国建造研发设施”,“必须承诺使用美国生产的铁、钢与建筑材料”等。报道称,这些措施的最大针对目标是中国。拜登政府试图限制全球芯片制造商向中国出口技术。
美国芯片法案目标直指中国 资料图
除了“国家安全”条款外,企业申请补贴还必须遵守各种繁杂的规定,比如企业将被禁止把补贴资金用于向股东发放红利或回购自家股份,为员工提供免费托幼服务,还“必须与政府分享超额利润”。对此,就连美国企业也抱怨不停。彭博社称,巨额补贴的一个主要风险是这些钱可能最终会被浪费掉,比如被企业用于向股东发放红利或用于回购自家股票。近些年来,美国芯片公司习惯花巨资用于购买自家股票以提高股价,而不是投入研发。英特尔近年来已花费超过1000亿美元回购自家股票,这样做股东能得到更多红利,管理层也能有更高薪酬,但这对企业技术发展不利。一些议员质疑把纳税人的钱白送给芯片巨头是否明智。
此外,相关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免费托幼服务也被认为是使长期支持民主党的中高收入阶层受益。美国儿童保育政策专家哈斯珀警告,把免费托幼服务同就业捆绑在一起而不是将其视为公共产品,将使数以百万计为生活挣扎的低收入家庭出局,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保育危机越滚越大。
韩国“高兴不起来”
美国启动芯片补贴申请,明显企图逼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芯片企业选边站,特别引发韩国的不安。根据韩联社3月1日的报道,韩国外交部一名官员透露说,韩国政府正通过多种渠道与美方进行沟通,努力避免已在华进行投资的韩企受到不利影响。
“没有免费的午餐,韩国企业正为美国‘芯片禁令’细则而苦恼”,《韩国经济》1日称,随着美国商务部公布补贴实施细则,三星、SK海力士等韩国芯片和半导体巨头正在为是否申请美国补贴而进退两难。一旦接受补贴,不仅未来10年不能在中国投资芯片和半导体产业,还有诸如在美国工厂内设免费幼儿园等各种过分要求。这些韩国企业在中国有大量投资,三星西安工厂生产的NAND闪存芯片占公司总产量的40%;SK海力士无锡工厂和大连工厂的产量占公司DRAM总产量的50%和NAND闪存芯片产量的20%-30%。
三星芯片工厂 资料图
“从免费设幼儿园到共享超额利润,面对提高门槛的美国芯片补贴,韩国企业高兴不起来”,《首尔新闻》1日报道称,以补贴为诱饵,拜登政府成功“吸引”三星、台积电等海外芯片巨头在美投资数千亿美元设工厂,但从发布的补贴申请细则来看,美国政府是彻底以本国利益为中心。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在中国没有先进的生产基地,这与三星、SK海力士等海外芯片制造商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三星等公司在美国新设制造工厂,向员工提供免费托幼服务,将比美国公司付出更多成本。按照美国政府公布的细则,在美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三星和SK海力士很可能被纳入“超额利益共享”范畴。由此,包括韩国在内的海外芯片巨头正陷入是否应该在美大规模投资的苦恼。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以及出台的这些补贴措施,根本没有公平性可言。只要是美国企业就支持,即便盟友也要限制发展,对中国则极力扼杀,这是美国政府最根本的战略思路和方向。从美媒日前披露出的消息来看,三星、台积电等外来厂商都不在第一批补贴名单中。显然,美方的补贴细则就是在贯彻这样一种思路。这些外来公司不该感到“委屈”,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被限制的对象。
海外公司已“感到剧痛”
实际上,到美国进行投资的海外芯片公司已经“感到剧痛”。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称,台积电赴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高昂的成本、管理难题、生产材料短缺,让项目陷入困境。此外,多名台积电员工表示,由于潜在的文化冲击,员工不太愿意被派往美国。报道称,这使外界更加相信,台积电赴美设厂是一个美方逼迫之下的政治选择,这是“一个糟糕的商业决定”,“对台湾和台积电几乎没有任何好处”。上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台积电透露,受人力开支、许可证、合规性和通胀影响,赴美设厂成本至少是台湾的4倍。
台积电 资料图
与此同时,作为韩国主力出口产品的芯片和半导体2月份出口大降42.5%,使当月韩国贸易逆差再次加大。韩国贸易逆差已持续整整12个月,为25年来的首次。韩国《中央日报》1日称,半导体是韩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占韩国总出口额的20%,而其中55%是出口到中国。韩国接连逆差究其原因是,半导体和中国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项立刚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和半导体市场。在美国的压力下,韩国等芯片企业如果对中国采取“剥离生产链”行动,那么自己也会因此走上绝路。他说,美国大搞补贴本身就违反其鼓吹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美国凭着霸道、霸凌和霸权,可以强令海外芯片企业到美国设厂。但是,这些企业在美国建厂成本高昂,运营成本增加好几倍,竞争力将大打折扣。从这些角度而言,美国现在的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它将会大大扰乱全球产业布局,但不可能阻止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台积电变美积点,天玑还能买吗?
不能。台积电”变成“美积电”,美国打压中国芯片行业会不会越来越顺手?笔者想说的是,这么些年,说我们造不出的东西多了,大到盾构机,小到圆珠笔芯,最终的结果呢?
就算把台积电成建制挖到美国,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就能“一言堂”吗?
美国政府,特意为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准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迁机仪式”。
包括美国总统拜登、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英伟达首席执行官等共约900名政商界人士出席了这场活动。
拜登在演讲中更是高调表示,美国制造业回来了。
台积电将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两座晶圆厂 图片来源:玉渊谭天
类似的话,几任美国总统都说过,拜登本人,就说过不止一次。但这一次,确实是最有“底气”的一次。
原因无他,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太过重要:
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上,台积电一家公司占到的市场份额,常年在50%以上。
企业界有个词叫“马太效应”,说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现象。
而芯片代工行业,就是一个“马太效应”十分明显的行业——头部企业快速通过海量资金巩固技术优势,以获取更多的订单。这些营收又使得头部企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再投入到研发过程,从而不断拉大与竞争者的差距。
芯片代工,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而台积电,就是“吃肉”的那个。
另一个与之有相似地位的企业,是苹果——苹果一家公司的营业利润常年占到了全球手机市场75%以上。
这也意味着,台积电在芯片产业链中,有着很高的议价权。尽管“代工”是乙方,但在台积电这样的乙方面前,甲方也得排好队,期望台积电能够优先满足自己的产能需求。
这也正是美国政府费尽心思,想要将台积电挖到美国的原因。
这是笔者总结的,全球芯片行业各个环节的“头部梯队”。
从“应约”通话看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对美之迫切性
白 明
北京时间7月5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应约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通话中,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等问题的关切。然而,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并不仅仅是中方的诉求,美方难道就没有感觉到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吗?正如我外交部和商务部发言人多次强调,美取消对华加征关税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美国有利,而且还对全世界都有利。对此,美方当然是心知肚明。否则,就在7月6日美国对华34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到期的前一日,耶伦为何主动“约”刘鹤副总理通话?
对华加征关税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的“武器”。在“美国优先”理念的指导下,这种无视世贸组织规则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但是对自由贸易理念的践踏,而且是阻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巨大障碍。毋庸置疑,美加征关税的做法给不少中国企业带来损害。但对于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征关税也让美国的利益受损。且不说中国的反制会让一部分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遇到困难,即使从加征关税的效果来看,也会让美国看到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严格来说,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在当下已经不再是能够给美国新增多少利益的问题,而是能否让美国经济从不利局面下解脱出来的问题。在美国国内通胀形势持续高压的情况下,继续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岂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吗?实际上,美国本轮加息已经达到2个百分点,通胀仍未缓和。5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8.6%,为40年来的最大升幅。前段时间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早已埋下通胀的伏笔,但美联储却认为这是“暂时”现象,失去了防范通胀的最佳时机。美国高通胀延续的时间越长,越难压下去,对拜登提高支持率越不利。然而,现在美联储的加息动作也只能是亡羊补牢。要想从根子上对通胀釜底抽薪,除了货币政策要从紧外,也要从撤销对华加征关税、为俄乌冲突降温、积极控制疫情扩散等三个方面入手,减少外生因素对美国抑制通胀的牵制,让美国的货币政策重获用武之地。
本来,撤销对华加征关税对于助力美国抑制通胀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美方似乎表现得有些心不在焉。除了拜登本人对此犹豫外,拜登执政团队内部对此也持不同看法。一方面,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倾向于取消加征关税,因为加征关税不仅起不到制裁中国的作用,而且还能“人造”一个输入型通胀。况且,包括一些与中国打交道多的美国企业也一再呼吁撤销对华加征的关税。另一方面,美国贸易代表戴琦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则不赞成撤销对华加征关税,他们认为美国不能轻易丢弃对华施压的筹码。其实,也不难理解,耶伦当过美联储主席,现在又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更多要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作为美国贸易代表,虽然拜登团队内部对于是否撤销对华加征关税意见不一,但时间正在支持取消对华关税立场。现在,美国的通货膨胀远未见到拐点,而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又下降1.6%。随着中期选举的临近,既有“滞”,又有“涨”的美国经济肯定不会为拜登所在的民主党加分。
对于上述处境,美方虽然一清二楚,但行动上却并不顺应这种形势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国内对于撤销对华加征关税又不同看法。戴琦的岗位使其更多听到的是来自美国国内企业的抱怨,较少听到或不愿听到“中国制造”对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截止到7月5日,戴琦共接到约400来信,反对撤销对华加征的关税。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过高估计对华加征关税的砝码作用,一厢情愿地期待着换取中国在涉及芯片、电池等高 科技 领域退出产业支持政策。为此,美国也在谋划新一轮301调查。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尽管明知道撤销对华加征关税会更有利于美国经济,但在执行上却又像“挤牙膏”般不大气。据悉,在美对华加征关税所涉及价值约370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商品中,这次仅仅针对约100亿美元商品撤销特朗普时代所加征的关税。就所涉及商品种类而言,基本上是急用先降。至于哪些属于急用,肯定是能够影响CPI的那些种类商品,如服装、学校用品等刚需商品。这倒不是说拜登有多么关心美国老百姓,而是怕选民在中期选举及后面的总统大选中“用手”对民主党及拜登说“不”。
应当看到,刘鹤与耶伦的这次通话必然涉及到取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问题,但这个问题显然只是双方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现在美国经济形势相当尴尬。加息才刚刚开始不久,美国的经济就出现负增长,而目前物价上涨势头尚未看到拐点。虽然对华加征关税不是这一轮美国通胀最主要的原因,但与俄乌冲突、疫情搅在一起,形成制约美国经济的三大障碍。只有将上述障碍移除,美联储货币政策才有用武之地。这些大局,当过美联储主席耶伦自然可以看到,但美国贸易戴琦却未必看得到。或者戴琦看得到,故意“忽略”。
耶伦给刘鹤副总理打电话,中方表现得十分理性与冷静。在撤销对华加征关税方面,我们期待着美方相向而行,但也没有表现出十分“上赶着”。中国向美国出口金额从中美贸易战爆发前夕2017年的4297.5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5761.1亿美元,增长34.1%。道理不难理解,一方面美国消费者离不开“中国制造”,另一方面东南亚的产品也不能完全取代“中国制造”。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去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因加征关税而增加的成本只有7.6%被中国吸收,而90%以上的所增加成本则由美国企业及消费者承担。从这个角度看,在撤销对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问题上,拜登团队完全不必这么小气,不必指望着从中国那里捞点什么回来。如果硬要说能给美国捞回点什么利益,可以捞回的最大利益就是减轻美国通胀压力,减少美国经济复苏的阻力。所以说,拜登团队撤销加征关税越彻底、越早,对美方越有利、越主动,美方又何乐而不为?
策划:蒋新宇
责编:李智
“缺芯潮”来了!芯片制造的全球“军备竞赛”已经拉响
“缺芯潮”如何重塑半导体产业
发于2021.6.28总第1001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中旬,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的台湾工厂发生停电事故。有研究机构预测,仅停电半天,报废晶圆损失或超过2000万美元,一大批客户受到影响。6月初,台湾封测厂京元电子暴发外籍员工群体感染,确诊人数超过200人,2000多人停工居家隔离,预计6月产量将减少30%~35%。台湾疫情向半导体产业的蔓延,让全球芯片产能雪上加霜。
此前,同样引发人们忧虑的是台湾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由于需要清洗厂房与硅片,晶圆代工厂耗水量巨大,为保证其用水,约占台湾灌溉面积五分之一的农田停止灌溉。
这足以显示台湾晶圆代工产业的地位,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甚至提出极端假说称,如果台湾半导体代工厂停工一年,全球电子产业将面临4900亿美元损失。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将1987年创办台积电与晶体管、摩尔定律等量齐观,视之为改变半导体产业的创造。台积电与晶圆代工业务的兴起确实深刻改变了半导体产业,使之成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
但是这一轮“缺芯潮”引发了供应链安全隐忧。欧美对半导体产业过度集中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表现出了担忧,提出一系列刺激计划吸引芯片产业回流,中国的芯片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也在提速。芯片制造的全球“军备竞赛”已经拉响,半导体产业现有格局或将被重塑。
模式之争
从各国家、地区半导体产能占比变迁中可以发现,1990年台湾半导体产能几近于零,此后一路扩张至2020年的22%,这是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崛起的结果。
半导体产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IDM模式,即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集于一家公司,比如英特尔、英飞凌等;另一种则是代工模式,由台积电开创,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核心是芯片设计公司无须涉足制造、测封等环节,相应诞生了一批像高通、英伟达、联发科这样的无晶圆厂商。由于无须同时承担设计环节的高研发投入与制造环节的重资产投入,无晶圆厂商的营收增幅往往快于IDM厂商。
尽管IDM厂商在2019年仍拥有全球半导体近七成产能,但在更多应用先进制程、手机SoC(系统级芯片)所属的逻辑芯片领域,代工模式占据近八成产能,被认为是产业主流。
“IDM模式的弊端之一便是企业倾向于追求利润率高的产品,如果将设计与制造环节分开,代工厂无论生产附加值高或低的产品,同样赚取代工费用,有利于产业生态更为均衡。”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矽典微联合创始人徐鸿涛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也是在代工模式下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但是在这一轮“缺芯潮”中,IDM企业显示出供应链更为稳定的优势。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就曾表示,在当前阶段,下游制造环节对上游设计环节的支持十分重要。但是在代工模式下,晶圆代工厂扩张产能往往谨慎,这是全球半导体产能始终处于紧平衡的重要原因。
其实去年以来代工厂扩张产能动作频仍。3月底,台积电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增加产能,并且支持高端制程技术的研发,一改此前“稳健扩产”作风,要以5倍的速度建厂扩产,中芯国际也在一年之内两度宣布扩张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产能。
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扩张产能的规模看,代工厂仍在谨慎行事。这与代工业务的特点有关,在芯片产业链的全部资本支出中,制造环节占比高达64%,但增值仅占比24%。“晶圆代工的毛利率并不高,一旦产能利用率不高,晶圆厂或许就会陷入亏损。”酷芯微电子董事长姚海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位晶圆代工厂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晶圆代工厂在扩产前,都需要已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达到相当水平,如果已有产线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七八十,再扩产往往意味赔钱,伴随设备等大量资本投入的折旧压力就不小。”
相比于晶圆代工厂的谨慎,徐鸿涛注意到,一些无晶圆厂商反而开始参与建厂,“因为他们更加清楚风险与需求”。
2020年下半年,联发科就曾花费16.2亿元新台币购置半导体再租给力积电生产。但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联电,联电今年的资本支出仅为15亿美元,尽管如此,相比去年增幅也达50%。其采取与芯片设计公司三星等合作扩张产能的方式,即芯片设计公司出资购买设备,提供给联电,再让后者代工芯片。4月底,联电更是宣布与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合作扩充位于台南的12英寸晶圆厂产能,芯片设计公司以议定价格预先支付订金的方式,确保取得未来产能的长期保障。
如此一来,半导体产业长期存在的两种模式似乎伴随“缺芯潮”蔓延而变得模糊,无晶圆厂商为了保证产能开始向IDM模式靠拢,而一些IDM厂商,如英特尔,则在今年宣布启动代工业务。
今年2月,帕特·盖尔辛格出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在其3月下旬的一次演讲中,除了抛出英特尔将投资200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预计在 2024 年量产 7nm 或更先进制程的消息外,还宣布了英特尔将重返晶圆代工业务。
这一消息在当日直接冲击了台积电股价,但在近一个月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回应道,“英特尔要做晶圆代工业务相当讽刺。台积电 1986 年成立,在 1985 年筹资期间就找英特尔投资,但是英特尔拒绝,虽然当年度的景气状况没有太好,但仍是有一点看不起的意味。”
“英特尔此前也多次尝试进入代工业务,我也曾参与类似的项目,当时给Altera公司做代工,我们内部半开玩笑地说,英特尔最终收购Altera就是因为代工产品一直做出不来,英特尔就干脆买下这家公司。”一位曾在英特尔参与多个制程研发的工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英特尔做代工的一个重要阻力便是缺少服务意识,“很难想象英特尔愿意低姿态地陪伴小客户成长,像台积电创办初期的一些小客户,如高通,现在也变成了巨头。但英特尔会挑选客户,当年苹果曾找英特尔做代工,就因为订单量有限被拒绝,如今这被英特尔高层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同时,技术问题也被他认为是英特尔从事晶圆代工的障碍之一,“英特尔工厂的工具相对比较封闭,更多生产高附加值芯片如CPU。但比如同样为28nm制程芯片,不同类别的芯片往往需要不同的工艺,因此英特尔产线能否很好服务于诸如手机芯片、车规芯片等尚存疑问”。
但显然,英特尔重归晶圆代工业务并非仅仅是一家企业看中芯片制造市场,其背后的深意或许可以归结为盖尔辛格的一句话,“美国公司应该将三分之一的半导体生产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2%。
大力刺激半导体回流
盖尔辛格所言现状源于代工模式的兴起。据波士顿咨询数据,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所占市场份额从1990年的37%降低至如今的12%,如果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可能降低至6%,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半导体公司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47%。
研究劳动力市场与经济政策的智库Employ America发文回顾美国半导体产业的 历史 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半导体公司竞争,美国的半导体政策逐渐转向鼓励缩减运营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忽略了对于半导体供应链的构建,使半导体产业围绕巨头形成了一套脆弱的供应链。“在去工厂、轻资产的运营理念下,虽然每家半导体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更加稳健,美国芯片制造的优势却已经转向中国台湾、韩国等其他地区”。
目前,全球芯片制造75%的产能在东亚地区,而美国正希望芯片制造业回流,但其面临人才与成本的瓶颈。
张忠谋提到,美国晶圆制造的条件与台湾地区相较具有绝对优势,包括水电等资源,但是美国的人才敬业程度和台湾地区不能比,台湾地区有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技师、作业员比较愿意投入制造业。
前述英特尔工程师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美国芯片制造业不断流失的一个原因便是美国的文化体系不太容易产生服务意识。芯片属于精密加工制造业,与东亚文化圈更为兼容,需要工人有很强的纪律性、服从性,因此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代工厂都集中在东亚。“即使是英特尔这样的美国公司,其工厂的管理体系也与其他部门不同,推行军事化管理”。
美国在成本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在美国建设一个新芯片工厂的10年总拥有成本大约比亚洲地区高25%~50%,假如要满足半导体自给自足,美国需进行3500亿~4200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这一数字也比中国大陆的1750亿~2500亿美元要高出不少。
(工作人员在黄色光源工作环境中观察光刻胶前烘情况。光刻胶又名光阻,是半导体芯片制造工业的核心材料。图/新华)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今年2月致信美国总统拜登,提到竞争国家均投入巨资吸引半导体制造、研究,美国的缺席导致自身失去竞争力,造成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份额中的降低。美国需要鼓励建设并更新半导体制造设施,并在研究领域投入。
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美国创新与竞争法》,其中批准拨款520亿美元,在今后5年里大力促进美国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和研究。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曾称其为“ 历史 性的520亿美元投资,用以确保美国保持芯片生产的领先地位”,并直言,“这项法案将确保美国不再依赖外国芯片加工商。”据路透社报道,其中包括390亿美元的生产和研发激励,以及105亿美元的实施计划,包括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国家先进封装制造计划和其他研发计划,以及 15亿美元的应急资金。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芯片厂商美光 科技 出席活动时称,这520亿美元的资金将为芯片生产和研究产生超过1500亿美元的投资,当中包括州和联邦政府以及私营企业的出资,也就是通过联邦资金释放更多私人资本,“到完成时,在美国可能有七家、八家、九家、十家新工厂。”她预计,各州将为芯片设施争夺联邦资金,而商务部将有透明的资金发放程序。
去年以来,美国国会两党议员不断提出鼓励美国芯片产业发展的法案,如“2020美国晶圆代工法案”(AFA)、“为芯片生产创造有益的激励措施法案”(CHIPS)。CHIPS法案还被纳入拜登提出的2.3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于今年早些时候颁布,批准了半导体制造激励措施和研究计划,但尚未提供资金,拜登也曾呼吁拨款500亿美元,促进半导体生产和研究。
此前,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等 科技 巨头联手包括英特尔、高通、台积电等在内的芯片产业链企业,组建了一个游说团体——美国半导体联盟(SIAC),目标便是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美国国会为CHIPS法案提供500亿美元资金。
台积电、三星等均已计划在美国扩建芯片厂的情况下,一场对于政府补贴政策的争夺已然展开。早在去年5月,台积电便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新建12英寸厂,预计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初期月产能为2万片5nm芯片,而这一计划的投资与产能规模在今年被多次曝出仍在扩大。
在向美国得州政府提交的文件中,三星也披露了其赴美建厂计划的具体细节:计划耗资170亿美元,10年内在当地创造约1800个就业机会,位于奥斯汀,面积700万平方英尺。三星还提醒说,该项目“竞争激烈”,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纽约北部的Genesee县及韩国替代地点都是奥斯汀的潜在竞争者。如果落户奥斯汀,将在今年二季度破土动工,预计在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投入运营,传闻将用于生产先进的3nm制程。三星明确要求在20年内,得州特拉维斯县和奥斯汀市对三星芯片厂的税收减免将达约14.8亿美元,高于先前提到的8.055亿美元。
谈及美国积极复兴半导体制造产业,张忠谋认为,美国做事永远是“胡萝卜与棒子”一起,补贴只不过短期几年而已,不能弥补长期的竞争劣势,过了补贴政策的那几年,还是要看实力。
供应链安全被打破
持续增长的旺盛需求正在拉长半导体的景气周期。不只是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地区都在吸引半导体制造回流。日本政府已经承诺扩大现有约2000亿日元的基金规模,支持国内的芯片制造行业。韩国政府业宣布为本土芯片产业提供1万亿韩元长期贷款,扩张8英寸晶圆厂产能,并增加材料和封装投资。欧盟提出的“2030数字指南”计划的目标之一便是到2030年,欧洲半导体生产至少占据全球产值的20%。
伴随分工模式兴起,半导体产业曾被视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基于2019年的数据,在对整个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中,有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欧洲)的贡献度都至少达到8%。但经历这一轮“缺芯潮”,出于维护供应链安全的考量,半导体产业正在向本地收缩,中国也不例外。
波士顿咨询曾作出预测,假设在每个地区建设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供应链,将需要9000亿~1.225万亿美元的增量前期投资,并导致半导体价格整体上涨35%~65%,最终导致消费者电子设备成本上升。
“趋势已经很明显,这在日本厂商的产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拆开日本的电子产品,会发现其使用的芯片基本上都来自日本,未来各地也会遵循这样的趋势,简单说就是在哪里设计,就要在哪里生产。”上海一家芯片设计公司CEO刘东(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叶甜春认为,美国、欧盟强化本土产业链,缺芯固然是一项因素,但根本原因是对供应链安全的一种担心。芯片产业链全球化发展的地域分工,导致有些地区的工业空心化,现在各地希望在本地建立一个至少能够维持最小可行制造能力的产业体系。
但在他看来,欧美要建设本土晶圆制造业是很困难的,这是一个成本、供应链体系和产业生态的问题。首先供应链企业要跟过去,把供应链重建起来,经济代价和后续的运维成本会非常高昂;其次,发展制造业需要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欧美高校的人才体量能否支撑制造产业的重建,也值得考量。“继续创新”或许是欧美发展制造业的一条路径,但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回流是很难操作的。
对于中国当下的芯片产业前景,叶甜春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指出,国内集成电路存在“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显得被动,但是跟10年前近乎“休克”的状态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他担心的是,眼前的问题得到缓解之后,对后续的布局缺乏紧迫感,耽误两年然后发现“卡脖子”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他的建议是,对中国而言,首先是确保供应链的安全,28nm以上的供应链要实现绝对安全,14nm、7nm的技术短板也要尽快补齐。此外还要锻造长板,真正摆脱“受制于人”需要掌握足够的反制手段。要把握好全球化分工与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度”。
国产替代如何加速
刘东注意到,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的芯片厂商,包括一些终端产品厂商,已经在将供应链逐步从境外转移至中国大陆,当时主要是受到华为被制裁事件的冲击,随着这一轮“缺芯潮”爆发,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深迪半导体今年为国内一家一线手机厂商供应六轴IMU惯性传感器芯片,深迪半导体公共关系负责人黄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9年第一次送样,经历两年的测试才最终谈成,“对于手机厂商更换一款芯片的成本并不小,因此一旦习惯于采购外国厂商的芯片就没有动力冒风险更换。”
而多位国内手机厂的供应商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消费电子领域,国内终端厂商今年都在转移产业链,“能用国产替代的都尽可能使用国产替代,就算国内供应商无法做主力供应商,也会让其作为辅助供应商。”
徐鸿涛甚至认为,这次“缺芯潮”的一个原因便是国产替代导致代工厂新产品导入规模增长,“比如原来一家代工厂的产能分配中,量产与新产品导入的比例可能是8:2,但随着新产品导入的需求增加,就挤占了量产部分的比例分配,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国产替代和产能紧张导致开辟新供应商需求的加剧,一款新产品都要经历漫长新产品导入才能量产。”
不仅是终端厂商在更多启用国内芯片厂商的芯片,一些国内的无晶圆厂商也开始将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
对于刘东的公司而言,与其合作的代工厂遍布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美国。“只是每家投产多少不一,一方面是要为特定种类的芯片寻找更适合的工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风险。但是一旦产能全球性紧缺,即使产能再分散,风险也难以回避。”刘东反问,“这一轮‘缺芯潮’中,已经可以看到地方保护色彩加重,比如一家韩国代工厂,面对一位韩国客户与中国客户的需求时,他会怎么选择?”
一家三星投资的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正是由于三星背书,其产能几乎未受影响,反而扩张产能争抢到产能紧缺的竞争对手的订单。
用刘东的话来说,“大家都变得不那么有操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政府的干预,前述刚刚成立的SIAC便在公开信中称,“当行业努力纠正短缺造成的供需失衡时,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外界认为这暗指美国政府此前施压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代工厂保证 汽车 芯片产能。
有中芯国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芯国际在分配产能时会从终端应用的角度考虑,也就是如果某款芯片缺失,会不会影响普通人生活,甚至国民经济,“会仔细甄别企业的产能需求,依企业真实需求而定,也不会多给企业产能。”
多位业内人士都感慨,在这一轮“缺芯潮”中更能看到中芯国际的意义。“如果产能在国内,遇到疫情这样的极端情况,至少还能见面沟通,但如果投产在韩国、中国台湾的代工厂,连见面协调的可能都没有。”一位芯片厂商负责人透露,从去年开始,公司就在将产能从境外逐步转移至中国大陆,目前已接近一半,甚至直接邀请一家国内代工企业入股,“也是为了未来更顺畅地转移产能”。
这样的产能转移不止发生在某一家公司身上,姚海平也坦言,公司会将中芯国际14nm、12nm制程作为主打的平台,“14nm以下先进制程代工其实可选余地并不多,无非是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几家。现在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的产能利用率还不高,所以今年其扩张产能集中在28nm等成熟制程,因为其先进制程工艺刚刚开发出来不久,国内的设计公司做出针对的设计需要时间,估计在明年年中中芯国际先进制程产能也会变得非常饱满。”
中国缺少的不仅是先进制程的产能,其实,目前市场上20nm以上工艺节点产能占据了82%,更多的芯片产品依赖成熟制程产能。
“国内除了中芯国际和华虹,形成量产能力的也就是华润上华,但每月8英寸晶圆的产能可能只有两三万片,确实太少,可能都无法支撑大一点的客户。新的代工厂产能完全跟不上,特别是目前一些产品需要特定工艺,比如BCD高压,其实只有中芯国际、华虹、华润上华这三家公司有技术准备,再无其他选择,这就是目前的现状。”前述中芯国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黄杜提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征求对行业支持政策的意见建议,我们提出除了鼓励主要以线宽制程为标准的先进标准工艺,也要支持不依赖于线宽的MEMS特色工艺,MEMS惯性传感器芯片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将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MEMS工艺是芯片制造的一种特殊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惯性传感器芯片制造,而惯性传感器芯片已经进入每一部智能手机,手机横屏与竖屏视角的转换便依赖这颗芯片实现。
“如今各地晶圆厂烂尾的情况已经让政府感到担忧,但总体而言,大陆的产能仍然很短缺。”有晶圆厂商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公司原本计划投资建设晶圆厂,计划投资50亿元,年产能为1万片8英寸晶圆,但之后项目夭折,原因便是地方政府不再支持。” “当时项目遇到国家收紧半导体投资,地方政府对于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没有信心,就需要地方承担大部分资金压力。”这位负责人说,工厂从开工到“投片”需要3年时间,而根据当时的测算,8年才能回本,这段时间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过于漫长。
当下,政府对于晶圆厂的支持无疑举足轻重,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在总结项目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时就说到,要有政府支持,中央政府通常是在政策和税务上的支持,地方政府通常是给予土地和项目奖励等支持,为了引进一些新项目,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一些准入的指导。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建议说,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一定程度上避免错误的投资导致的国家财产和资金的损失的考量下,可以积极推动国家需要的这类半导体公司。但是如果管控过于严苛,也可能会把这个产业的发展遏制住,减缓国家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投资金额小于10亿元以下的,按现有方式进行备案;对于政府投资金额低于某一数位的,如50亿元以下的,由省市相关发改委窗口指导;金额更大的由上一级的发改委管控。至于民企或外资为主的,因为政府担的风险较小,可适度放宽指导窗口。”
在叶甜春看来,此前多地都爆出芯片制造的“烂尾”工程,是因为个别项目在市场定位、技术研发、团队配置等方面没有做好准备,仓促上马。对于做好准备的项目,该上马还是要上马。
他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逻辑IC存在40万片12英寸的月产能缺口,存储器至少缺20万~30万片月产能。保守估计,月产能缺口在60万~70万片。整体产能缺口这么大的时候,应该更大规模、更有效率地扩产。“中国貌似缺乏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全球80%以上的产品用不到最尖端制程,14纳米以上制程能覆盖绝大部分需求——虽然市场份额可能只有百分之六七十,但这上面有大量文章可做。”
a股上涨原因
为什么A股会大涨呢?主要是以下几大原因:一、全国疫情正在向好,主要城市已经开始解封。
两个月的全域静态管理后,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2000多万上海市民可以自由出入小区,地铁公交网约车恢复基本运行,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上海是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重要一环,解封后产业链开始恢复,经济有望报复性反弹。
而在此前,北京多个区域也迎来“解封”。
我们都知道,本轮疫情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并不亚于2020年初。前期A股大幅波动很大程度与疫情超出预期有关。当疫情好转后A股超跌反弹是显而易见。
二、中美贸易战降温
美东时间6月5日,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表示,拜登总统已要求商务部考虑取消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实施的部分关税,以应对当前的高通胀。
拜登此前也表示,应对通胀是国内首要任务,正讨论削减对华关税。
美国对华加关税是特朗普时期的产物,当时中美博弈达到顶点,股市也显著受影响,现如今美国出现高通胀,吃不消了,考虑降低部分关税是好事。从直接利益上增加了出口企业利润,更大的意义是为中美博弈设置防火墙,稳定市场信心。
三、人民币汇率已经止跌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快速跌到6.8665的点位后开始反弹,最新的人民币汇率已经涨到6.6426。虽然今年人民币汇率较大概率还是会下跌,但从近期人民币反弹的情况可以看出,央行不大可能允许人民币快速上升同时滑出合理区间。二是近期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缩表,但人民币在这种条件下依然能反弹,说明人民币本质抗跌能力还是蛮强的,今年无需担心人民币过快贬值,这是对A股最大的利好。
四、下半年经济有望恢复性反弹
随着疫情向好,各地陆续解封,消费、投资等开始恢复,同时国家正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基建在发力,楼市也出现回暖的信号,这些都为下半年经济快速反弹提供了基础。
在解封以及一些列政策组合拳之下,今年6月份开始GDP有可能报复性反弹,为A股反弹提供有力支撑。
五、货币增速开始反弹,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4月份M2增速已经反弹到两位数。我们一般把M2总规模视为市场上的总货币量。现在M2增速在持续多月的个位数增长后回到两位数,显示货币政策开始发力,也即市场上的钱增速在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