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胡一刀&斩魄刀

“北溪”天然气管道到底是谁炸的?

在集体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美西方主流媒体终于开始讨论这件事了。

《纽约时报》说,这次破坏行动很可能是乌克兰反俄团体干的。但是,“匿名美国官员爆料”这个操作,让很多人对《纽约时报》这个报道投去怀疑的目光。

而且,报道中放料的“匿名美国官员”,透露的都是毫无证据也无确定来源,更无细节的“新情报”。

这种“三无”爆料,谁能相信?

更何况,一个由6人组成的民间团体,就能在水下80米,把有着非常坚固防护的北溪管道炸出大洞?

这种低劣的爆料,显然低估了西方民众的智商。

01

3月7日。

距离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指控“拜登政府策划炸毁‘北溪’管道”,已经整整过了一个月。

这一天,一直保持沉默的西方主流媒体终于按捺不住了。《纽约时报》率先出手,将破坏“北溪”管道的嫌疑指向“亲乌克兰团体”。



报道截图

报道援引多个匿名美国官员的话称,根据审查的“新情报”,去年“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是一个亲乌克兰的“破坏组织”所为,参与者很可能是乌克兰或俄罗斯人,也可能两者都有,“他们都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反对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官员对于这个“破坏组织”及其成员“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也拒绝透露这些情报的性质、获取途径以及证据力度等细节,但“新情报”却确切地显示,“没有美国或英国公民参与其中”。

这是不是有点神奇?

而且,这与赫什的说法截然相反。

接触过“新情报”的美国官员还说,放置在海底管道上的爆炸物,“很可能是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所为”,但他却反常地称,这些人“似乎并不为军方或情报机构工作”,只是有可能“在过去接受过官方的专门训练”。



北溪管道爆炸现场

这些美国官员特地强调,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或他的高级副手参与了这次行动。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破坏组织”是在乌克兰政府官员的指示下采取的行动。

可即便如此,报道依然担心,这会破坏乌克兰与德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毕竟,德国是“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受害一方,并为此支付了高昂的能源账单。若乌克兰方面真的参与此事,“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有可能“削弱德国公众(对乌克兰)的支持”。

凑巧的是,同样在3月7日,德国《时代周报》也爆出了“北溪”被炸新线索,称欧洲和美国情报官员获得的初步情报显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与乌克兰有关。

这番论调,与《纽约时报》的爆料十分接近。更为蹊跷的是,两篇报道不仅都引用了匿名消息源,还在很多关键之处语焉不详。

《时代周报》说,调查人员发现,袭击由一个6人组成的团体实施,他们当时用的游艇是从一家在波兰注册的公司租用的,所有者是“两名乌克兰公民”。不过,袭击团体都用的“假护照”,无法证实身份,也尚未确定是谁下令发动袭击,“理论上仍有‘假旗’行动的可能性”。

02

消息一出,乌克兰方面立刻予以否认。

泽连斯基的高级顾问波多利亚克7日在推特上称,乌克兰“与这起灾难无关”,也没有“亲乌克兰团体”的任何相关信息。

德国方面改变了面对赫什爆料时的沉默,其国防部长皮斯托瑞斯8日出面表示,对于指向“亲乌克兰团体”的媒体爆料,“不能仓促下结论”。



德国防长皮斯托瑞斯

他接受德国公共广播电台(DLF)采访时,重复了《时代周报》的一部分说法,称“这也可能是为了指责乌克兰而策划的‘假旗行动’”,并表示不能因为这样的爆料影响到(德国)“对乌克兰的支持”。

就在2月7日,皮斯托瑞斯本人还“突访基辅”,承诺将分段式向乌克兰提供100多辆“豹-1”A5主战坦克,确保乌军可以组成3个坦克营。



“豹-1”A5主战坦克 资料图

瑞典和丹麦方面,到“补壹刀”发稿时,依然没有做出回应。不过,在几天前,瑞典、丹麦和德国刚通知过联合国安理会,调查还在进行,尚未得出结果。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7日在谈到《纽约时报》的报道时,又把问题推给了欧洲。他表示,拜登政府将等待对德国、瑞典和丹麦的正式调查结果,然后再得出结论。“只有到那时,我们才应该考虑采取哪些后续行动”。

俄罗斯方面则认为,《纽约时报》等报道,是“始作俑者转移人们注意力的做法”。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8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称,这些信息是被植入的,“怎么能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做出假设呢?”

佩斯科夫重申了俄方对于“北溪”爆炸事件的立场,呼吁联合国对此发起独立调查。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透露消息,而是对俄方提出的正式要求作出回应”。她还说,“至少应该研究一下赫什的调查资料,而不是匿名炒作消息,暗中转移视线”。

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告诉“补壹刀”,作为西方主流媒体,这番爆料貌似有新证据新进展,但是实则是为美国甩锅推责,欲盖弥彰难以圆谎。

首先,《纽约时报》称相关信息来源于匿名美国情报官员,他们认为破坏分子极有可能是亲乌克兰的政治团伙,这种说辞很难站住脚。不敢露真实身份的“美国情报官员”常常谎话连篇,与媒体打配合完成政治操作。

当年,声称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生化武器的也是他们。他们不敢公开信息来源和证据,足见其险恶用心,想嫁祸于人。

其次,西方媒体爆料的亲乌克兰团体区区六人就能在北约控制的海域实施难度极高的破坏行动,这种说法有点低估了西方民众的智商。

“北溪”天然气管道处于海面下70至80米深的位置,坚固的管道外面有厚厚的混凝土保护层,没有先进的下潜设备和过硬技术,要想完成深海爆炸作业难度很大。而且,相关海域完全处于北约监控之下,这些破坏者的一举一动很容易被发现。



“北溪”天然气管道 资料图

再次,美国情报官员声称既没有美国或英国公民参与其中,也没有发现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参与破坏的任何证据,看似公平实则是在为美国或英国政府甩锅。

事实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美英政府的嫌疑最大,美国两名资深记者更是爆料美国和挪威策划了破坏“北溪”的行动,他们公布的证据更为直接,不像美国情报官员那样含糊其词。

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西摩•赫什公开揭露美国情报部门策划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俄罗斯为自证清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发起调查,但美国主流媒体却集体沉默。

而在持续的国际舆论巨大压力下,美国不得不站出来表态,试图为自己辩解。这次《纽约时报》的新爆料,可以被视为是转移视线、替美国政府开脱。因为连该报的报道都承认,所谓“知情官员”就这一情报的“分量”存有分歧,暂时无法作出定论。

而美官员并未披露所谓亲乌克兰组织的具体成员、主要决策人及其背后金主,称对袭击者及关联人员知之甚少,但仍强调这一情报可能成为今后对“北溪”案展开调查的“突破口”。

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事关国家名声和利益的重大事件时,难以做到所谓的客观公正,《纽约时报》也不例外。通过匿名官员放话,引用所谓“情报资料”爆出“猛料”,这是西方政治精英与主流媒体相互协同配合的老套路,服务的是美西方政府的政治利益。

为了能够自圆其说、顾及其阵营内各方利益,一方面透出是“亲乌克兰团体”自发所为,在道义上就可以天然免责,因为在西方媒体语境下“乌克兰民众是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又强调破坏行动与乌克兰政府没有必然联系,这样又能继续号召欧洲国家支持乌克兰,为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可以说,美国媒体和所谓美方情报官员真是煞费苦心。

只可惜这种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服众的报道引发各方反驳,无怪乎赫什在被问及如何评论该报道时大笑起来,称竟然连“消息来源都没有透露”,无话可说,暗示对此报道真实性存疑。

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对谁有利的逻辑来推论,自然是对美国、英国及乌克兰这类反俄国家有利。美国为操控乌克兰与俄罗斯死磕,最希望掐断欧俄能源输送线,不愿意看到德国等欧洲国家与俄罗斯暗通款曲、藕断丝连,因此美国策划破坏最有可能。

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溪”天然气管道破坏真相将浮出水面。涉事相关海域的德国、丹麦和瑞典,对破坏事件的联合调查尚未结束,如此大动静的破坏事件不可能不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但作为爆炸事件受害国之一的俄罗斯欲参与西方国家联合调查却遭到拒绝,使得一边倒的调查充满不确定性,更值得国际社会深思。

图片来自网络

北溪是乌克兰炸的吗

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俄乌之间目前在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从乌克兰的角度来讲,乌克兰的当务之急,是保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复失地。炸毁北溪管道这件事,对于乌克兰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炸北溪后美国获益良多。

北溪被破坏的影响

让本就气荒的欧洲各国冬季前获得俄气供应的希望彻底破灭,
将使俄乌冲突局势进一步升级与复杂化,而此次事件也标志着全球大国博弈的烈度正在进入新的、具有巨大不确定性的“危险区间”。
“北溪”管道被破坏将造成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国际市场可能会由于担心恐怖袭击等非市场因素破坏俄罗斯能源供应而推高能源价格。而这一局面将冲击欧洲尤其是德国等国的经济和民生,“由于能源供应困难和价格高涨,大量企业或将面临亏损和停工,百姓将在寒冷的冬天受苦受难。一些国家的政局可能因为民怨上升而出现动荡,并给外部势力干涉内政造成可乘之机。”
“‘北溪’管道事件将有助于美国强化在欧洲的反俄阵营和反俄制裁,而欧洲则可能要同时面对俄罗斯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的同时,为执行反俄政策承受更多损失。”

北溪2号气管被炸了,有人跺脚有人获益,假如海底光缆被炸都有什么影响呢?

北溪2号气管被炸了,有人跺脚有人获益,假如海底光缆被炸都有什么影响呢?

海底光缆被炸,对我国来说,影响也相当大。现在全球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标志就是进入了数字化社会和互联网社会,而海底光缆连接着全球各个大洲,起到了通讯和数字传输联络的作用,也就是说,互联网,电话等等都需要通过海底光缆传输。如果真的海底光缆都被炸了,那么这对于中国来说,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而普通人可能也基本上会立刻感受到这样的影响。

1、影响国际贸易

现在中国是全球贸易大国,每年为全球输送了大量的货物,也让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的事情是,现在对美国等国家的贸易联络和付款等等,不论是手机电话联系,还是网上联系,基本上大量的数据都是通过海底光缆跨洋传输的。

如果海底光缆断掉了,那么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美国这样跨洋的贸易可能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而国际贸易受影响以后,那么外国进口我国的东西可能会减少,我国出口贸易可能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我国是贸易大国,如果海底光缆断掉,我国对外贸易也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影响金融,贸易结算等多个方面

如果海底光缆断掉,那么将影响我国金融,贸易结算等方面。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发达,全球的资金可能也想到中国投资,而现在基本上都是通过跨洋结算的方式让资金进入我国,但是如果海底光缆断掉,国外投资资金想进入中国,那可能就比较麻烦了,而且效率也比较低。

我国是全球贸易大国,跟全球各个国家都有比较密切的贸易往来,而贸易往来必然伴随着金融结算等业务往来,而这些金融结算等也需要跨洋光缆传输数据。如果海底光缆断掉,那么就不能实时进行结算了,这显然对于金融结算等各个方面将由很大影响。因此,如果海底光缆断掉,那么将影响我国金融,贸易结算等等方面。

3、影响通讯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

如果海底光缆断掉,那么将严重影响全球通讯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在全球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海底光缆承担着全球通讯和数据传输的重任,每天传输的数据量都在快速的增长,而这样也让全球整体运行效率更高,从而可能让全球更加的发达。

但是如果海底光缆断掉,那么各大洲之间的信息传递将无法进行,即使可以使用卫星通讯替代一些关键信息,但是毕竟成本高昂,而且传输速度等更是没法跟海底光缆比,而这样就可能让全球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了。对于我国来说,也将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海底光缆断掉,将可能影响全球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会对我国有所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海底光缆被炸,对于我国来说,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北溪管道遭破坏发现三处泄露泄漏区域发生强烈水下爆炸,这会造成什么影响?

此事发生后,俄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的绥靖余地已无限缩小双方妥协在技术上已无可能,两条管道的泄露时间相隔不到一天地点又高度接近,爆炸又几乎同时发生,此事有极大的可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什么事故

一、此事造成的最重大影响,就是欧洲必须面临两难抉择要么支付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用劈柴中东天然气,用澳大利亚天然气乃至用中国二手天然气硬撑着熬过这个冬天。要么支付巨大的不论哪一个,都会对欧洲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前者,高昂的能源成本对于西欧,尤其是德国的工业和社会运转而言将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劈柴过冬这对于好日子过惯了的西欧老爷来说会相当难熬。
后者,意味着自冷战结束后,西欧花了三十年时间获取的政治独立性将基本清零,美国在欧洲的影
响力将几乎回升到冷战时期,对于西欧来说,这意味着对过去三十年的政治路线的全盘否定。

这就是一个咖喱味的屎和屎味咖喱的抉择,选哪一个都难以承受。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平日里习惯把欧美挂在嘴边并称,但实际上欧和美在很多问题上的利
益其实是高度不一致的,甚至西欧和东欧都不在一条船上。

二、西欧在俄乌战争上最大的利益就是战争尽早结束,不论结果是什么,只要结就好,只要战争尽早结束,冷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双靴子将会落定,欧洲的地缘格局将彻底稳定下来,可以迅速恢复基本经济秩序,该烧气烧气,该开工开工,马照跑舞照跳,德军继续贴膘,法军继续装神弄鬼,最期望俄军一小时二十二分速通基辅的恐怕不是别人,恰恰是朔尔茨本人。但美国的利益则完全相反,美国的利益是希望俄乌战争长期化,最好打到地老天荒,是西欧面临的安全威胁越严重,对美国的安全保障就越依赖,美国的影响力就越大。是战争长期化和前景不明朗必然导致西欧产业的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而西欧的产业集群在币缘层面是欧元的地盘,西欧的产业衰落必然导致以欧元计价的经济活动萎缩,美元将是最大的获益方,美国那些与欧洲存在竞争关系的产业例如航空业也将获益颇丰。

但战时,那就是刀尖上谋富贵的时候到来了。战事一开,东欧
国家在欧盟体系内的话语权大幅上升,毕竟在边患面前,边镇说话就是比公卿管用,波兰现在一直
在扩军,声势明显比德国要大。?

三、天然气问题闹大后,俄国的各种动作都是在向西欧示好,直播煤气灶烧火,点燃俄芬边境天然气排
放口,反复要求获得天然气开采设备从卢卡申科到佩斯科夫再到扎哈罗娃各种发言和行为艺术
透露出来的意思无非就是一句话天然气供应随时可以恢复。俄国对欧洲部分断气,本质上也就是个态度问题恢复供应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今晚之后很多事情都变了。?东欧的利益和美国基本一致,但出发点不一样,如果说欧盟是一个国家西欧是朝廷的话,东欧其实接近六镇,承平岁月,六镇就是破落农奴军户但战时六镇就是功业场,太平岁月,东欧人最 大的幸福就是去西欧打工,黑下来。

天然气有个问题,就是供需高度绑定,特别是管道气,挖一口井,并建立管道供应某地后,这口井
几乎就是该地的专用来源了,几乎没法调整供应对象,也就是说,俄国的输欧天然气很难找到欧洲之外的买家,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市场几乎没有可能且成本也难以接受。

四、天然气作为拴住俄欧关系的压舱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天然气关系不解除,俄欧关系就永远都有转圜余地美国就永远没法真正拿捏住西欧,西欧之所以始终拒绝购买美国天然气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原因,毕竟美国气再贵能有中国的二手气贵?可西欧就是宁可花大价钱买中国二手气,也拒绝购买美国气这显然是出于政治考量,毕竟把天然气供应权交给美国,对于当下整个能源结构都高度依赖天然气的欧洲来说无异于把命门交给了美国,美国将如冷战期间一样,在欧洲
获得一言九鼎的影响力。可以说在互相留有余地,只待时机成熟就准备妥协这个问题上,俄欧之间是有相当的默契的,欧洲的援乌更像是政治正确绑架下的一种顺势而为,不像美国,美国倒是真的下功夫去援乌了,钱和炮都给了不少,信息支持更是一天都没断过。
如果就此屈服于美国那西欧自冷战以来为了争取政治自主权而所做的一切努力又算什么?

欧洲一
体化进程,欧元,共同法律,申根区,煤钢联营,产业自主,金融自主,技术标准自主,数字税
,科索沃战争,俄欧天然气关系,西欧为了这一切奋斗了几代人数十年,如果把命门交给美国,这
将意味着对欧洲过去几十年来政治路线的总否定。

现状是俄欧基于天然气关系形成的政治默契已经在技术层面受到了严重破坏,就算几个月后管道修好,恢复供气,欧洲也无法避免为了渡过冬天而付出巨额沉没成本没有了欧洲的施压俄国在乌克兰的战事将难以获得转圜余地战争长期化不可避免。利高者疑,美国作为现状的最大潜在获益方,完全有制造这起事件的充分的动机和能力,而且这么做也完全符合美国一贯的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