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乌克兰组织破坏‘北溪’的说法是美国愚蠢的宣传。”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9日高分贝抨击美国。

此前一天,《纽约时报》等多家西方媒体称亲乌克兰组织炸了“北溪”管道。消息传出之际,被多方怀疑为“嫌疑人”的美国压力山大。同在9日,克里姆林宫也表示,很难相信乌克兰参与破坏“北溪”的说法。俄外长拉夫罗夫9日表示,这一事件组织者不应逃避责任。

“就连欧洲普通民众也不相信”

俄塔社9日称,梅德韦杰夫当天在其Telegram社交网上写道:“有关亲乌组织破坏‘北溪’的说法是美国愚蠢的宣传。没有人相信。即使是深受其害的欧洲普通民众也不相信。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很低,是编造的,是为了对欧洲人进行洗脑。”



梅德韦杰夫

除此之外,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9日也表示:“很难相信乌克兰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说法。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训练有素的国家情报部门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国家并不多。”他还补充说,俄罗斯继续要求参与对这一恐怖袭击进行调查,以确保其迅速和透明。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日报道称,就《纽约时报》有关亲乌组织涉嫌“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8日表示“无法评论”。联合国这一表态引起俄罗斯不满。俄塔社9日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及其秘书处回避对“北溪”爆炸事件进行公正调查的必要性发表评论。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北溪”事件的调查,而不是排斥。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9日报道称,乌克兰外长库列巴8日表示,基辅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没有任何关系。这些“谣言”没有任何证据。他本人正在等待官方调查的结果。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8日则表示,媒体的相关报道有点奇怪。这是对乌克兰情报部门的“恭维”,但他们与此事无关。

就连美国官员也不确定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沃森8日在推特上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无法证实《纽约时报》这篇报道。该报报道中匿名人士发表的言论并非基于美国官方发布的情报信息,而且里面的消息人士也未获授权代表美国政府发言。沃森说:“我们的几个欧洲伙伴已经开始调查所发生的事件,这些调查正在进行中。我们会让有关记者联系这些欧洲国家,请他们对自己的调查发表评论。”


沙利文

美国《华尔街日报》8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和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早前曾不排除乌克兰对“北溪”管道实施恐袭的可能性。他们于去年10月,即在爆炸发生一个月后,曾考虑过基辅直接参与袭击的可能性。报道还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去年夏天就警告欧洲,乌克兰公民可能准备对“北溪”进行恐怖袭击。去年6月至7月期间,即“北溪”爆炸前几个月,美中情局向德国联邦情报局以及其他欧洲情报机构发出了关于该管道可能遇袭的警告。该警告包括有关3名乌克兰公民试图在包括瑞典在内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租船的信息。


俄军发射导弹 视频截图

俄发射81枚导弹

就在多国就“北溪”事件调查问题相互角力之时,俄乌战场再次爆发激烈交锋。乌克兰国家通讯社称,乌克兰能源部长哈鲁申科9日说,乌克兰基辅州、哈尔科夫州等七个州遭到远程打击,能源基础设施遭破坏,许多地区停电,此次打击持续了六个小时。

乌克兰空军发言人伊格纳特9日称,乌克兰防空系统未能击落任何俄罗斯高超音速导弹。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9日说,俄军共发射了81枚导弹。乌空军发言人表示,这是自全面战争开始以来,俄军首次在一天内使用多达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9日表示:“作为对3月2日基辅政权在俄布良斯克州组织恐怖行动的回应,俄军发起了密集报复打击,用空基、海基和陆基高精度远程武器,其中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系统打击了乌军事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国防工业综合体企业等。打击目的已达到,所有指定设施均被击毁。”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肖新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

延伸阅读:

媒体:巴赫穆特之战或要见分晓了

来源:补壹刀

执笔/刀剑笑

泽连斯基“坚守巴赫穆特”话音未落,俄军就用一顿猛攻做出回应:

短短24小时内,巴赫穆特一线的乌军据点就遭到大约130次攻击。乌克兰东部军区发言人7日早些时候介绍相关情况,还特意补充说莫斯科正将“最精锐的部队和尽可能多的火力”集中到巴赫穆特前线。



巴赫穆特战场地图

巴赫穆特之战终于要见分晓了?连续几天的动态都在指向这个结论。

俄罗斯防长绍伊古7日最新强调,攻下巴赫穆特“将使俄军能向乌军防御纵深发起进攻”。

而前一天,美国防长奥斯汀已经为基辅预备好了台阶,他说不认为乌军撤离巴赫穆特是一个“战略性的挫败”。

巴赫穆特,一座当初只有7万人口的城市,为何成了“可能决定俄乌冲突走向”的关键争夺地区?这个乌东小城为何成了舆论口中的“绞肉机”?它的现状又如何了?

1

撤还是不撤,这是基辅围绕巴赫穆特反复纠结的一个问题。

路透社7日援引乌克兰军方消息报道,乌军过去一天在巴赫穆特击退俄军上百次进攻,并使对方遭受“重大损失”。但这一时仍难改变形势对乌军越来越不利的现状,俄军“还在继续对巴赫穆特及其周边地区猛攻”。

在《华尔街日报》6日的一篇报道中,乌克兰军方人士承认,乌军已经失去巴赫穆特卡河东岸这座小城大约1/3的地区,目前只能占据中部和西部一些易守难攻的据点勉强抵抗。

来自俄罗斯方面的评估更是明显有利于俄军。

塔斯社今天下午更新前方进展,说最新消息显示俄军已经拿下巴赫穆特大约一半的地区,当地主要道路也都处在俄军控制之中。

巴赫穆特“几乎已被完全包围”,瓦格纳集团创始人普里戈津这几天更是不止一次宣称。这个俄雇佣兵集团称已接近“切断乌军最后的补给线”。

这种说法得到美欧一些媒体证实。法新社6日说,俄军已经切断乌克兰四条补给线中的3条,只剩下通往这座城市西部的一条路线。

强烈挺乌的华盛顿也不得不为乌军撤退提前铺起了台阶。

显然是在密切跟踪来自巴赫穆特的最新进展,美国防长奥斯汀6日在约旦访问期间突然发声,称如果俄军得以夺取巴赫穆特控制权,也不代表这场冲突“出现决定性转折”。他不认为乌方将部队重新部署到该市以西“对乌克兰来说是一个战略挫败”:

较之战略和作战价值,奥斯汀称,“它更多是具有象征性价值”。

但说巴赫穆特之战“只具有象征意义”,俄乌双方都不认同。

就在6日晚间,泽连斯基在例行讲话中明确表示,继续坚守巴赫穆特。

乌总统办公室也介绍说,泽连斯基当天召集军方高层官员举行会议,期间军方高官们一致认为有必要继续坚守这座城市,同时建立新的防线,以防战况出现新的变化。



泽连斯基

英国《卫报》说,泽连斯基这一表态打破了有关基辅内部意见不一以及乌军即将撤退的“传闻”。但实际上,相关“传闻”之前就是出自基辅。美联社报道,不到一周前,正是乌克兰总统一名顾问透露,乌军可能从巴赫穆特撤到附近地区。

而莫斯科对巴赫穆特之战的重视,就更不用说了。

要知道,俄军对巴赫穆特的攻势迄今已经持续将近9个月了。按照乌克兰军方的描述,俄方现在正“投入精锐集结火力”猛攻这个地方,可谓“志在必得”。

2

一座乌东小城为何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一战”?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试图探求“巴赫穆特的历史”。但在文中这样一个醒目的问题下,记者所能提供的答案并不丰富:

这是一座只有7万多人口的城市,经济主要依靠盐矿和石膏等相关行业,还有“一家著名的酒厂”。早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起,那里就成为乌克兰政府军与顿巴斯武装冲突的前线。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当地局势进一步恶化。

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这场冲突中的一个“战略要冲”。

就在7日晚些时候,俄罗斯防长绍伊古再次表达对攻下巴赫穆特的决心和“乐观”预期。



绍伊古

他在俄武装力量领导人员专题电话会议上说:“解放阿尔乔莫夫斯克(乌称巴赫穆特)行动还在继续。这座城市是乌军在顿巴斯的重要防御枢纽。攻克并控制该城将可使我们向乌军防御纵深开展进一步的进攻。”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的俄罗斯研究主任迈克尔·科夫曼之前就曾形容,巴赫穆特就像通往乌克兰中西部一些重要城市的“大门”。控制那里将是俄军的一场关键胜利,有利于俄军后续寻求实现控制整个顿涅茨克地区的目标,这与莫斯科和不少俄媒的分析基本一致。

这也解释了为何乌克兰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誓言坚守”。

基辅乃至力挺乌克兰的一些美欧国家显然都很清楚,巴赫穆特的巨大损失“可能决定这场冲突的走向”。

这样一来,英国国防部4日的情报就情有可原了。根据伦敦方面消息,巴赫穆特三面受到俄军猛烈进攻之时,乌克兰“正调遣精锐部队前去增援”。

在泽连斯基作出强硬表态后,北约一名情报官员立即出来“提振士气”。

这个要求匿名的北约官员6日对CNN说,俄军在巴赫穆特攻防中遭受的损失“至少是乌军的5倍”。

但他同时又故作谨慎地说,这个比例“只是基于北约所获情报的一种估算”。

3

随着基辅精确态度,美欧媒体上有关“乌军还能坚持下去”的依据也多了起来。

英国国防部4日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的那份每日情报简报,还提到2月晚些时候,俄军预备役部队曾被命令只随身携带“枪械和工兵铲”进攻一个乌军据点,并介绍这种MPL-50工兵铲的历史,说早在1869年就已设计出来,但迄今几乎没有新的改良。

英国防部将此解释为俄军“缺乏弹药和炮兵火力支持”,但没提供情报来源。BBC在报道相关消息时也表示“无法核实”这些内容。

到了美媒NBC News 6日的报道中,这个情节就被简化成了“俄军被迫使用铁铲作战”,并称弹药短缺“可能使俄军数月以来的首次大胜付诸东流”。

法新社等媒体,还将瓦格纳集团创始人普里戈津最近因弹药供应问题对俄军方的抱怨,作为俄军对巴赫穆特进攻力度可能受到影响的一个因素。虽然最近几天普里戈津仍在不断向乌克兰方面喊话,警告对方尽快从巴赫穆特撤军才是“明智选择”。

天气变化,在《华尔街日报》6日的报道中也成了阻滞巴赫穆特局势升级的因素。

随着春季转暖,乌东部农村地区土地解冻,包括武装装甲车辆在内的交通工具容易陷在难以通行的田地之中,“这使双方的军事计划都变复杂了”。

有关巴赫穆特前线的信息和倾向性解读如此复杂,但这改变不了一个现实:

基辅刚刚明确表态不会放弃这个乌军在东部的重要补给交通枢纽,莫斯科则在强攻数月后更接近拿下这个战略要地以进一步推进特别军事行动,这确实让巴赫穆特之战成为俄乌冲突当下的最新焦点。

一位俄罗斯问题学者认为,有关这座乌东小城的攻防引起强烈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乌冲突持续一年多后已让国际舆论倍感疲劳。而美俄防长突然都对这个问题表态,乌总统也接连就此发声,就连瓦格纳集团这个雇佣军组织也在这个过程中能见度变得更高,顿时又激起一些人的“兴趣”。

尤其是对“巴赫穆特一旦落入俄军手中将意味着什么”,美欧媒体上还泛起一丝恐慌,于是它们就更忍不住加大关注和“解读”了。

但这位学者指出,巴赫穆特之战无论结果如何,更大一种可能是不会带来俄乌冲突的什么“重大转折”。

在美欧继续加大对乌军援而莫斯科坚称要将特别军事行动继续下去的时候,国际媒体更应关注这样一些细节:

冲突爆发至今,巴赫穆特原来人口中只有不到1%还留在城内,他们生活条件很差;持续数月的巴赫穆特之战已经成为一些人口中的“绞肉机”,俄乌双方都损失惨重……

别再怂恿,多劝和促谈,才是国际社会包括舆论真正该去做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战神轰6抵达珠海,神秘导弹首次曝光

战神轰6抵达珠海,神秘导弹首次曝光

为迎接珠海航展,中国空军也派出了多款参展飞机,除了万众瞩目的歼20和歼16外,战神轰6K也抵达珠海,一枚神秘的导弹也抵达珠海。这次轰6K的锥体导弹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航导弹中国匕首?因为它与俄罗斯装备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非常相似。中国此后增加了攻击第二岛链的新手段,但这次我们将分析新型H-6K导弹的威力。

可能,轰6K会在航展上没什么好看的,但是轰6作为已经服役了几十年的轰炸机,越来越难适应环境了。当前视角下的现代战场环境。而且,轰6的原型机是苏联时代研制的轰炸机,现在已经完全退役,只有中国的轰6系列还在服役。但轰6K不再只是翻版。

从外观的角度来看,这两款轰炸机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H-6K抛弃了导航室,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和雷达,并配备了与原型机完全不同的发动机,从而实现了更快的飞行速度和更远的航程。现在的轰6K已经脱胎换骨了。

如果说H-6K已经过时,是因为它没有超音速飞行的能力并且是隐形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相比之下,美国的B52 轰炸机和俄罗斯的Tu-95都是比H-6更老的型号,并且仍在各自的空军服役。允许这些国家继续使用其旧轰炸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更新其武器系统。

这些轰炸机不具备隐身或超音速飞行能力,但使用起来相对便宜,并且可以同时携带多种弹药。早期的空空轰炸在现代战争中难度较大,而轰炸机的作用是携带远程巡航导弹,在敌方防空范围外发动攻击,完全撤离。这种防区外攻击模式对轰炸机的性能要求不高,只需要飞得远、携带弹药多,而对导弹的性能要求更高。

现代导弹命中目标,但除了强调射程精度外,还应提及其突破防御的能力。比如美国的战斧导弹,虽然有很多成就,但是飞行速度慢,只能超低空突防飞行,很有潜力。这时候高超音速导弹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高超音速导弹不仅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而且弹道极其特殊,无法被有效拦截。

因此,此次轰6K搭载的神秘弹极有可能是中国尚未公布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此次轰6K能够亮相,意味着它至少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而中国的轰6K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突破第二岛链。美国的岛链战略更加无效。

俄已开始批量生产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属于什么水平?

俄已开始批量生产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属于绝对的领先水平。

一、在超音速巡航导弹方面俄罗斯强于美国

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期间,为了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两国对军事实力的重视程度都很高,美国的航空母舰在世界上是所向披靡的,苏联则是以导弹为主导,想要以导弹取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联的导弹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让美国都为之胆寒的地步,不想与苏联正面对抗。

苏联为了应对美国的航空母舰,研制出了很多先进的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导弹可以从不同的平台发射,最大射程可以超过500公里,最快的攻击速度可以达到3马赫。

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拦截,美国花费巨大的资金,研制出了一套名为?宙斯盾?的武器,但即便是这样,面对苏联的导弹,他们也没有信心能够处理多枚导弹的袭击。

二、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是世界最快的导弹

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是世界最快的导弹,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属于绝对的领先水平。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既具有俄系列导弹强大、速度快、突防能力等优点,更是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速度可达6~8马赫。

在现代战争中,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核武器,美国的宙斯盾系统经过数十年的升级,也不可能对这种导弹束手无策,要知道,锆石导弹也是一种可以同时多种平台发射的导弹,有空射,有舰载,甚至还有潜射。

如果俄罗斯的海军能够在未来完全推广开来,那么俄罗斯的海军实力将会更上一层楼。美国的航空母舰,可以控制方圆七百多公里的区域,而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1000公里。

这意味着,可以在美国航母的视野外从容发射导弹,之后安全离去。

美成功试射此款武器

美成功试射此款武器

据路透社2020年9月27日报道,五角大楼于华盛顿时间周一(27日)宣布,美国成功测试了一种速度超过五倍声速的高超声速武器。高超声速武器响应速度快、打击精度高、毁伤能力强,是突破防空体系的新一代导弹武器。

据报道,这是美国自2013年以来首次成功试射此类武器。美国高层不断提高对高超声速武器研发的重视,相关经费投入也大幅上涨,然而取得的成果却屈指可数。此次成功试射,对美国高超武器研制而言可谓“里程碑”式的突破。

那么,这次测试究竟有何意义,又体现了美国何种战略考量?取得空前突破据报道,经受测试的是一种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该导弹隶属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导的“吸气式高超声速武器概念(HAWC)”项目。

导弹弹体由雷神公司制造,而导弹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则由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制造。测试中,“导弹从一架飞机上脱离,几秒钟后,超燃冲压发动机开始工作,导弹以大约6200公里的时速在高层大气中飞行。”

据统计,自2013年X-51A高超飞行器计划开始后,美国已进行了几十次高超音速武器发射试验,而这些试验都以失败告终。

2021年4月15日,美国进行了AGM-183A“空射快速响应武器”的首次试射,却因分离机构故障而最终失败,美高官之后痛批美国高超声速武器计划是“多年来多余的举措”,“严重影响了其他先进武器项目的研制。”本次试射成功,结束了美国长达八年的高超导弹试射失败史,令美国取得了高超声速武器领域“零”的突破。

“吸气式高超声速武器概念(HAWC)”,2014年由DARPA与空军共同合作的一项高超研制计划,旨在发展出一种射程超过900km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是一种全程依靠自身动力飞行的高超声速武器,不同于传统的高超声速滑翔武器——依靠火箭助推和重力加速,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由液体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动,能够实现飞行全程的推力可控,而其动力技术也被喻为“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使用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只有俄罗斯的“锆石”导弹。此前,美国一直在积极发展“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并希望其成为诸多高超项目中最先服役的。

然而此次试射的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一举接过ARRW的旗舰位置成为美空军以及美国第一款高超声速武器,这也标志着美国拥有了基于空中平台的高超声速打击能力。雷神技术公司副总裁表示,“这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时刻,飞行测试的成功为近期推出负担得起的远程高超音速系统来强化国家安全铺平了道路。

此次飞行测试证明了我们可以提供首台实战用高超音速超燃冲压发动机,这将显著提高作战能力。”

美军主要的高超声速武器项目,美国主要在研的高超声速武器项目有三个,分别来自空、陆、海三军种,并具有各自的特点。空军:空射快速响应武器。“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代号AGM-183A,2018年由五角大楼与洛马公司联合启动研制,是目前美空军除吸气式高超声速武器(HAWC)外主要在研、并有望最先列装的高超声速武器项目。

AGM-183A采用了“战术助推滑翔器(TBG)”弹头,最大速度高达20马赫,射程超过800公里。

五角大楼共对AGM-183A进行了两次动力飞行试验,但均以失败告终。空军仍计划在2022年生产首批该导弹并完成交付。陆军: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远程高超声速武器(LRHW)”是一种采用陆基机动发射的中程高超声速弹道导弹,隶属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射程超过2775公里。

据悉,LRHW使用了DARPA与陆、海军联合研制的C-HGB通用双锥体滑翔弹头作为战斗部,能够对时敏的高价值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在2020年3月的一次战斗部测试中,C-HGB被证明命中精度小于15厘米(6英寸)。

海军:中程常规快速打击武器系统。2018年11月21日,美国海军对“中程常规快速打击武器系统(IRCPS)”进行了公开招标并确定洛马公司成为其合作对象。IRCPS沿用了C-HGB弹头并配合洛马公司开发的助推火箭,使其装备于“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中,可对陆地任意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据悉,IRCPS正处于测试改进阶段,预计将于2028年形成战斗力。

美国发展高超声速武器的战略考量据报道,在五角大楼宣布成功试射高超声速武器的第二天,朝中社就宣布朝鲜成功试射了一款高超音速滑翔导弹。面对国际社会激烈的高超竞争格局,美军研发高超声速武器,展现出美国的战略考量。

寻求突破防空体系的能力。高超声速武器因其“唯快不破”的战略优势,战时将被首先用于打击敌方防空反导系统,被广泛认为其是防空反导体系的“破军者”。世界上除俄S-500导弹系统外,几乎没有一款防空反导系统有希望拦截高超声速武器。美国急于发展高超声速武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这种战略破击能力。

抵消俄罗斯的战略优势。自2020年10月俄“锆石”导弹首次完全体成功试射以来,俄军先后试射了“先锋”“匕首”等高超武器,并陆续建成了高超声速陆-空-水面-水下多域一体、“三位一体”的打击体系,形成了对美国的“非对称”战略优势。

为了消解俄军对美的这种优势,美国必须同样开发高超声速武器并希望其在未来战场上能够发挥体系化的联合作战效能,实现真正的瞬时杀伤。重塑“帝国主义”核霸权。美军事专家认为:当前世界大国的核威慑平衡主要由战略核导弹和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组成。而高超声速武器能突破任何防空反导系统。

如此一旦发生核战争,美军第一波次核突袭面临的防空反导系统的拦截风险便化为乌有,而对手的“核王牌”也失去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功能,美国使用核武器将不再有任何忌惮。其实自冷战以来,美国始终没有摆脱“零和博弈”思维。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帝国主义核讹诈”,到21世纪对世界大国的战略围堵,美国一直企图打造对整个世界的绝对霸权。殊不知,全球战略形势早已今非昔比,“零和博弈”思维注定要被历史淘汰。一意孤行,美国将只有自食恶果。高超声速领域的大国博弈仍在继续,且看未来的全球战略格局,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