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谢佳宁 环球时报记者 颜欢 于文】4名美国公民日前在墨西哥被贩毒集团绑架、其中两人被杀害一案在两国之间引发激烈争吵。一些美国议员扬言要“释放美国的愤怒和力量”,授权美国军队直接打击墨西哥贩毒集团,还指责墨西哥生产并输出芬太尼“毒害”美国人。墨西哥总统洛佩斯9日怒斥这些言论“不负责任”,严重侵犯墨西哥主权。他同时表示,墨西哥“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而不是墨西哥的。而上述绑架案的最新进展也让媒体直呼“离奇”。9日,5名被蒙着面、绑着双手、赤裸上身的男子出现在事发地街头,还附带一封来自涉事贩毒集团的“道歉信”。他们是真的肇事者吗?截至本报10日晚截稿,墨西哥和美国官方都没有给出确定答案。
“我们不是美国的殖民地”
路透社9日报道称,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的政府“不会允许任何外国政府干预我们领土(发生的事),更不用说外国的武装部队”。“我们不是美国的受保护国,也不是美国的殖民地,”洛佩斯说,“墨西哥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主权国家。”
墨西哥总统洛佩斯
据美国《国会山》网站9日报道,4名美国人上周为进行整容手术前往墨西哥,在边境被武装人员绑架,其中两人丧生,一人受伤。还有一名墨西哥公民也在最初的枪战中丧生。墨西哥贩毒组织海湾集团的分支“蝎子集团”声称对该事件负责。这在美国引发愤怒。一些美国议员要求美国军方介入打击墨西哥的贩毒集团。
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8日召开记者会,称他希望“释放美国的愤怒和力量”,“我们将授权美国军方在这些(墨西哥)贩毒集团存在的任何地方追捕它们。不是要入侵墨西哥,不是要击落墨西哥飞机,而是要摧毁毒害美国人的毒品实验室”。他近日表示,准备通过立法将某些墨西哥贩毒集团指定为外国恐怖组织,并“为必要时使用武力做好准备”。“我会告诉墨西哥政府,如果你不清理你的问题,我们将为你清理它。”这名共和党议员对媒体称。
“除了不负责任之外,这也是对墨西哥人民的冒犯,”洛佩斯9日说,墨西哥不会接受此类威胁。他反问道:美国议员从制药公司、武器制造商那里获得竞选资金,现在却口口声声说关心美国人的生命安全?美国为何不打击本国境内出售芬太尼的贩毒组织?为什么不照看好自己的青年人?
报道截图(图源:BBC)
墨西哥《宇宙报》9日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美国议员对墨西哥的抨击与2024年的选举有关,这符合美国政客恶意对待墨西哥的卑劣习惯。而洛佩斯总统的应对方案是:如果你用选举政策来威胁我,我会以同样的方式回答你。洛佩斯9日表示,“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墨西哥人以及所有西班牙裔美国人开展宣传活动”,“如果他们(美国共和党人)不改变态度,利用墨西哥进行宣传、选举和政治目的,我们将呼吁不要投票给那个政党”。
美国长期以来将其国内的芬太尼滥用问题归咎于外国,包括墨西哥和中国。9日,白宫国土安全顾问兰德尔访问墨西哥,讨论芬太尼危机问题。美联社称,洛佩斯9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合成阿片类药物的流行是美国的问题,而不是墨西哥的。“我们这里不生产芬太尼,也不使用芬太尼,他们(美国)为什么不解决他们的社会腐朽问题?”他说。
墨西哥外交部长埃布拉德9日在推特发文说,像格雷厄姆这样的提议将“对双边禁毒合作造成灾难性影响”。“他们(共和党人)知道芬太尼流行病并非起源于墨西哥,而是起源于美国,他们知道(墨西哥政府)现在针对芬太尼所做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共和党人想轰炸墨西哥,这是个糟糕的主意”,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9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共和党人在应对墨西哥贩毒集团问题上的好战言论以惊人的方式愈演愈烈:一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上周称,若他成为总统,他将使用军事力量摧毁墨西哥贩毒集团,“就像对本·拉登那样”;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詹姆斯·科默在福克斯节目中表示,特朗普在担任总统期间没有轰炸墨西哥的芬太尼实验室是一个“错误”。文章称:“让我们明确一点:向墨西哥发射导弹或派遣军队来处理芬太尼问题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它可能会引发与拥有超过1亿人口的邻国和盟友的战争。”
贩毒组织交出“肇事者”,附带“道歉信”
“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爆发外交风暴的同时,绑架杀人案迎来离奇进展。”英国《卫报》10日称。
当地时间9日凌晨,在绑架案发生的墨西哥马塔莫罗斯市,5名男子被发现被丢弃在一条街道上,他们双手被绑,衬衫套在头上,胸部赤裸,附近有一张用黑笔书写、包含错字的纸条:“我们决定交出那些在任何时候都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的参与者和直接责任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网上发布的照片显示,5名男子脸朝下躺在人行道上,旁边站着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道歉信”还说,蝎子集团向马塔莫罗斯社会、在上周枪战中遇害的一名墨西哥公民家属以及受影响的美国人民和家庭道歉,“我们强烈谴责上周五发生的事件,决定移交那些直接参与这次行动的人,他们违反了本集团一贯的运作规则”。
5名被蒙着面、绑着双手、赤裸上身的男子出现在事发地街头
美联社等媒体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5名男子是否与绑架案有任何实质联系,墨西哥当局将对这5人进行审问,以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参与了绑架和杀戮。分析人士称,这可能是贩毒集团的“公关行动”,意在防止事件扩大化。该集团还在信中要求当地社区“保持冷静”,“我们承诺不再重犯因缺乏纪律而导致的错误,并让肇事者付出代价,无论他们是谁!”CNN称,调查绑架事件的墨西哥和美国执法官员强烈怀疑该组织道歉的诚意。
《华盛顿邮报》9日称,目前的主流观点仍然认为,这4名美国公民是被贩毒集团当成竞争对手“误抓”的,但墨西哥官员表示,他们已经开始调查该案是否与这4名美国人之前参与毒品活动有关。路透社消息称,一份墨西哥政府文件指出,该案中至少有3名美国人曾在美国吸毒,死亡的一人曾被判犯有制造违禁毒品并试图分销的罪名。上述墨西哥文件称,鉴于这一定罪,“不能排除对这些美国人的袭击与贩毒活动直接相关”。
墨西哥人不满:美国人的命更值钱
根据媒体整理的时间线,这4名美国人3月3日在墨西哥被绑架,墨西哥当局7日即找到了他们。《卫报》称,墨西哥军方、国民警卫队和州警察组成的特别工作组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找到了这4人,在墨西哥引起了反对派和人权活动家的愤慨。他们认为,墨西哥国内有超过10万人失踪,却很少得到解决。
“我们生活的国家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失踪,当局很少采取任何行动试图找到他们或确定责任人,”“人权观察”组织的墨西哥研究员泰勒·马蒂亚斯讽刺说,“当局如此迅速地解决了这起涉及4名美国人的案件,真是了不起。”
CNN称,美国遇难者的遗体已被交还,幸存者正在接受治疗,但墨西哥更广泛的失踪问题基本上仍未解决。墨西哥国防部9日表示,数百名安全部队人员正前往边境地区城市加强安全检查,以维护“公民的福祉”,但当局对美国人绑架事件的迅速反应已经引起了墨西哥人的不满。“在墨西哥,外国人的命比墨西哥人自己的命更值钱。”一位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墨西哥总统洛佩斯2018年底上任,他主张大力发展社会项目,“用拥抱、而不是子弹”来解决墨国内的毒品暴力问题。CNN称,专家表示,洛佩斯政府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来确认墨西哥失踪人员的身份,但在其领导下,该国的失踪人数仍在继续上升。
二战的时候为什么美国一开始不参战?
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这种政策是由华盛顿在其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提出来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推行一种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利,也不敢轻易向美国挑衅。”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孤立主义”深入人心,美国领导人也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政策。
1823年,美国门罗总统更一步表明了观点,即欧州列强不得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主权相关的事务,而美国对欧洲各国之间的冲突,或各国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这就是说,只要战争不延伸到美洲,各个国家打来打去,美国不管,只有把战争波及到了美洲,美国才会参与战争。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同德、奥、意的同盟国打的热火朝天,但美国始终没有参战,一直以调停人的身份调解于各国之间,直到1917年1月7月,德国通过海底通信光缆,发密报给墨西哥,支持墨西哥与美国开战,收回19世纪中期失去的土地,结果这份密报被英国情报部门截获,当呈送给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将它公之于众后,才引起美国公众的一片哗然,这时的“孤立主义”思潮才有所退却,当德国击沉美国船只,致使大批美国人民死亡后,美国才在1917年4月6日参战。
一战结束后,美国重回“孤立主义”状态,再说1929年经济危机蔓延,国内大萧条,美国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上,而国内民众对大量年轻人死于战场还记忆犹新,大部分美国人不愿参加和自己无关的战争,但对战争中的受害国还是愿意帮助的。
假如日本不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什么时候加入二战还真很难说,起码要退后很长时间,因为美国是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尽管罗斯福总统己看到了战争的危害,但没有权力发动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日本的愚蠢作法,导致了美国参战。
现今的美国,早己摈弃了“孤立主义”政策,积极参与外部事务,其结果就是霸权主义盛行。
谢谢阅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原因相当复杂。
主要是美国民众不支持参加。
美国是民主国家,三权分立,不是独裁者一人说了算的国家。
根据美国的国家制度,总统是无法向别国宣战的,也不能擅自使用军队,必须通过国会的批准。
而美国国会,是选举出来的,基本上是反应国内民众的意志。
而美国民众不愿意参加二战,主要原因是之前的一战。
在一战中,本来英法协约国一度顶不住。法军伤亡惨重,德军几乎打到巴黎。英军被德国潜艇封锁,国内物资供应几乎崩溃。俄军损失几百万大军,尤其是遇到德军百战百败,沙皇政府摇摇欲坠。
这种情况下,美国果断参战,介入协约国一方,从此彻底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而美国除了提供大量物资援助以外,战死11万人,20万重伤致残,损失相当大。
然而,美国民众认为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美国并没有从德奥手中接手什么利益,也放弃了德奥的主要赔款。
相反,英法则搞垮了宿敌德奥,奥匈帝国由此瓦解,德国所有殖民地都被其他国家瓜分。
根据巴黎和会定下的条约,日本得到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法国得到多哥和喀麦隆;比利时得到部分德属东非;而英国则得到德属新几内亚、纳米比亚、部分德属东非和萨摩亚。
而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一部分被日本继承,一部分则废除还给了中国。
连中国都得到了一些好处,但美国并没有得到什么殖民地。
这种情况下,美国民众认为不应该让自己的小伙子们,为别国人去送死,普遍反对参加欧洲的战争。
所以,以罗斯福的睿智,早在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就知道未来不久会有世界大战,对手是德意日轴心国。
然而,1939年波兰被德国闪电占领,甚至德国随后3周内占领法国,都没有让美国民众支持参战。
罗斯福虽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帮助了英国、法国流亡政府等等各种反轴心国实力,也给中国《桐油借款》等大量贷款。
但是,只要国会不批准开战,罗斯福就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罗斯福属于干着急而已,直到日本人在珍珠港投下了炸弹。
一种说法是,罗斯福直到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必然导致日本对美国发动攻击,借此引起美国民众的愤怒支持参战。
但即便是罗斯福,也没想到日本人竟然冒险长驱6000公里,空袭太平洋舰队大本营珍珠港。
罗斯福认为日本最多袭击菲律宾或者关岛的美军基地,结果差点太平洋舰队就被歼灭了。
其实,这个问题没必要回答,大家有兴趣玩玩战棋 游戏 《钢铁雄心》就知道了。
游戏 中,民主国家是无法主动宣战的。
二战对美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来美国军火商向作战双方大量出售武器装备大发战争财,所以他们巴不得作战双方大打出手。二来战争刚开始美国与作战双方没有多少利害冲突,美国也巴不得作战多方互相残杀和消耗国力,好最后从中坐收渔翁之利。三来美国确实也没有能够参战的理由。主要是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发生,作战多方也没有严重危害美国的利益。四来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此起彼伏,即是国会和政府愿意出兵,也得不到更多民众的支持。五来美国在找参战的机会和理由。理由不充分,机会不成熟,急于和盲目出兵,不符合美国国家的战略利益,还只能让美国更早和更多遭受战争创伤。
随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美国政府终于找到了向德意日轴心国宣战的理由和借口,这个时候也正是轴心国和同盟国打得难分难解之时,美国此时参战,既可以以逸待劳,又能在军事和政治上起到四两拔千斤与收拾残局的作用,这应该说正是美国正想要的结果,最后以美国、苏联为首的同盟国彻底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战后,美国不但超越英国,和苏联一起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还以战胜国身份重新给世界各国立规矩,定条款,迫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成为二战最大的利益受益国,也为美国现在能够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和外交基础。
研究二战,我们会发现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战争爆发于1939年,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有美国的身影,一会儿和这个国家谈,一会儿和那个国家谈,参与的态度很明显。但是,虽然表现得十分积极,美军却并没有立刻参战。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算是直接打到美国头上了,美军才开辟太平洋战场,在这里正式和日本交战。最终日本战败投降,成了美国与苏联冷战的亚洲根据地。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既然很想插手世界事务,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参战呢?是想作为大BOSS最后出场吗?
倒也不是,而是为了利益。
由于 历史 的原因,美国是个多种族的联邦国家,政府对各个州的控制力度不像其它国家那么强。换言之,其它国家如果想打仗,中央政府决定就行了,但美国不是这样,中央决定了不一定有用,得各州都同意才行。
说白了,任部分美国政客上窜下跳,各州不表态,总统也没办法。而二战时的美国各州,并不想参战,原因何在?主要因为经济大萧条。
1929年至1933年之间,美国出现了一场史无全例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其它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据说期间约有200至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 社会 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则是失业,美国的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
保守估计,当时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7%,记录美国 历史 的《光荣与梦想》中写到这一事件时,说“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这就是让整个世界为之动荡的经济大萧条,造成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那个时候的美国各州政客包括总统,几乎快要疯了,挖空心思想解决的办法。其中一条就是增加出口,创造就业岗位,不管是什么,只要有订单,美国就出口,小到棉花土豆等民用资源,达到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只要有人敢买,美军就敢卖。
二战爆发后,美国高兴了,大发战争财。初期以中立国身份搞出口,增加了巨额订单,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迅速缓解经济压力,非常的高明。中立国的身份特别好用,把武器物资卖给谁,别人也没话说,因为美国是中立国,美国靠中立国身份赚全世界的钱,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能迅速崛起,靠的就是谁都欠它的钱。
美国在二战中期其实已经比较偏向同盟国,毕竟纳粹那一套实在太反人类了,许多美国人以类似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战争,比如电影《珍珠港》里的男主角就已经直接到英国参加空战。但就算如此,美国依然和德国、日本有贸易来往。
比如,1940年7月26日至1941年1月15日之间,美国向日本签署了700万桶的石油输出许可证,其中有300万桶石油已经输入日本。同时,美国的废钢铁输出,也是日本获取炼钢原来的重要途径。
随着日本的侵略意图日渐明显,侵占了中国东三省,接着又把手伸向华北,甚至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国不愿目睹日本逐渐坐大,才在1941年8月1日宣布对日实行石油禁运,到9月份才停止了与日本的所有贸易。
同年,大受刺激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如果不是有这么一出,美国各州政府及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压根不会同意参战。这一参战,肯定会损失轴心国那一边的订单,对美国没有好处。而他们的意愿,会反映在选票上,政客们不能逆民意,否则会被下台。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美国人怎么只顾订单不顾大局?那是因为,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周边只有加拿大一个强国,其它都是发展中国家。
也就是说,世界大战的战火,基本不会烧到美国本土,民众也就不会有紧迫感,认为非得打败纳粹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因而,美国在那个时代一直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公开发表的《告别词》中说“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推行一种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利,也不敢轻易向美国挑衅。”
言下之意是咱们过咱们自己的,不惹事不怕事,也不树敌人,和各国都交上“朋友”,好从中获取所需。
之后的一百多年,美国各届领导团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政策,美国民众也早已习惯了。但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认识到独善其身是不行的,加入同盟国的行列中。再往后,在二战中狠狠发了一笔大财的美国就跳出来了,以霸主自居。
无利不起早
一战时
美国 隔岸观火
欧洲列强互殴
美国 大肆出卖军火
列强打得半残
美国才出手
参与最后一击
功劳与利益
大都被美国捞去
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英法还有实力
二战开打
按照上次大战的丰富经验
老美先坐壁上观
与交战双方做买卖
财源滚滚
英国一下子拿不出大笔现金
购入急用的军事装备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
让英国 用殖民地换军火
英国打断牙往肚子里吞
只能交出众多战略要岛
换取军火
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
美军全面卷入二战
二战胜利后
美国在参战国的废墟上
真正雄起
成为世界首霸
故,美一肚子坏水
不见兔子不撒鹰
用最小的代价
成功坐稳世界头把交椅
#凌远长著#
1929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百废待兴。经过缓慢恢复,直到35年才开始有些气色。当时,美国与欧洲贸易热络,对恢复国内就业信心很有帮助。哪怕德国在欧洲横冲直撞时,美国与德国意大利de贸易也没有中止。在英国受到德国轰炸攻击后,美国才应英国的强烈要求,终止与轴心国贸易关系,开始向反纳粹一方倾斜。而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开始根据租借法案,向被纳粹德国欺侮的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帮助苏联恢复因突然袭击造成的混乱局面。
我不认为二战初期美国不参战,就是为了要发战争财。而是当时欧洲局势十分诡异,战争的正义性与否还表现得不够清晰。即使纳粹已开始虐待欧洲占领国的犹太人,但恶劣行径还不突出。美国没有投入外交力量进行调停,但对欧战的情报工作一直未停,对各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都对后来投入战争起到很大帮助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起了突袭,美国在次日对法西斯集团宣战,正式加入战场之中。
根据一战的情况来看。美国显然是非常想通过战争发财并提升国际地位的。那么,美国为什么在二战进行了两年多以后,才加入战场,在这之前美国又在忙些什么呢?
(闪电袭击波兰)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对战争进行了巨大的投入。然而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却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收益。这样的一个结果,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非常的失望。
因此在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都奉行着孤立政策。尤其在1935年,美国还颁布了一条将孤立政策推向极致的《中立法案》。
《中立法案》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简单来说,这条法案就是美国不能直接或间接向战争中的国家出口物资。
不过在1937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后。美国为了维系其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便破例没有在中日战争中使用该条法案。中国政府因此从美国购入了大量的物资,而日本也购入了大量的石油。
1939年,纳粹德国向波兰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在二战之前,德国就已经先后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发起过进攻。所以这一次德国进攻波兰,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灭掉波兰后,德军兵锋一转,突然开始向西欧发动进攻。在美国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法国已经宣布投降。此时欧洲除了西边的英国和东边的苏联外,其余国家大部分已经尽在德国的掌控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即将出现一个超级强国。而这个超级强国的出现,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看来,1940年是美国加入二战的最佳时机。
首先,美国为了自身在欧洲的利益,必须打击不断壮大的德国。只有欧洲始终保持均势,各大强国间互相制衡,美国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时间与机会。
其次,在德国强势横扫欧洲之后,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眼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此时美国能对德国宣战并将其击败,无疑是一次向全世界秀肌肉的最佳机会。
法西斯集团挑起战争,打破了世界人民渴望的和平。并且由于纳粹军队执行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大量的犹太人遭到了屠杀,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愤。
这就意味着,美国如果对德国发起进攻,就是完全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正义的一方,是得到全世界共同支持的。一旦能够出兵并取得胜利,这对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非常有帮助的。
不过,尽管想象很美好,但罗斯福却不能直接在国会中提出这个主张。因为他十分清楚,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支持者是非常多的。一旦没有处理好,他说不定还会被弹劾下台。
在苦思冥想之后,罗斯福最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在中国战场上,美国的《中立法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这说明出口物资也并不是就完全行不通。那么为了把这道口子彻底撕开,美国干脆把出口物资的形式改成租借。这样一来,相信孤立主义者也没什么话好说了。
于是在1941年3月11日,美国正式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会有偿地向盟国提供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物资。
与此同时,罗斯福还下令减缓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出口。而这一招,其实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入侵菲律宾的日本军)
我们知道,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在失去了美国的石油出口后,是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供给来维持战争的。
对于日本来说,想要得到资源,就只有北上苏联或者南下东南亚两条路。
当时苏联并没有参与任何战争,而日本则深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沼中。如果日本直接北上苏联,是很可能在两线压力中直接被打崩的。并且即使日本打下了苏联的远东地区,也根本无法从贫瘠的土地中寻找到太多的资源。
但如果日本选择南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东南亚不仅资源丰富,足够日本的战争需要,还有助于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但唯一麻烦的一点是,东南亚国家大都是世界强国的殖民地,日本攻击东南亚,显然会招惹到其背后的宗主国。
最终日本在慎重考虑后,选择了对菲律宾等国出兵。而巧合的是,菲律宾的宗主国正是美国。
这样看来,美国为了加入二战,还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二战时美国没有马上参战,主要还是因为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美国建立以后,因为远离欧洲,周边也没有什么强国,因此一直忙着在美洲扩张自己的势力,对于欧洲事务一向敬而远之,并美其名曰“孤立主义”。直到一战后期,美国国力日盛,有意借着一战的机会介入欧洲事务,才参加了一战。
美国算盘虽然打的精,但是论心眼还是玩不过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最后在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基本控制了会议节奏,美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什么都没得到,于是“孤立主义”再次盛行。
在二战爆发以后,普通美国民众对于这场战争也是态度冷淡,大多不愿意介入。罗斯福虽然意识到了德国统一欧洲,垄断欧洲市场以后对美国巨大的威胁,不过受限于国内政治气氛也不可能直接参战。
而且因为因为“孤立主义”的影响,到了1939年,美国军队的总数不过33.5万人,其中陆军只有10万人,坦克还没有波兰多,根本没法和英法德苏等强国比。罗斯福也不可能立即参战。
所以罗斯福选择了一面加强国内的舆论造势,宣传美国参加战争的必要性,一面推动对盟国的援助,间接介入战争。此外罗斯福还开始扩军备战,为未来介入战争做好准备。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正式开始大规模援助和德国、日本等国交战的国家。这个时候美国实际上已经开始放弃孤立主义,剩下的只是战争准备问题了。
到1941年12月,美国陆军扩充到了168.5万人,海军在役军舰343艘。此外还有344艘在建。也正是因为军事力量的加强,因此早在珍珠港以前,美国就开始派遣军舰帮助英国运输船队护航,逐步介入战争。
按照美国政府计划,大约在1042年年中,美国将做好全面战争准备,届时就可以全面参战。当然,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提早了参战时间。
二战爆发开始是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战火离美国本土很远,并且当时的美国国内处于和平快速发展时期,喜欢自己关起门过日子,别处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管。因此,美国在很长时间内,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也就是跟我们家没关的事儿我不管,只要不影响我,那就跟我没关系,这也是一种中立政策。
但是随着战火的蔓延,美国越来越难以置身事外了,异国的杀戮也使得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发生变化,开始要求国家介入二战,但是也仅仅是介入,并不是要求参战。因此处于国内压力,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对正处于战争中的,英国和中国进行援助,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已经不是中立国了,而是明显的站队了。
到了1941年,美国与中国,英国,荷兰,建立了ABCD封锁圈,使日本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希望重创美国海军,让美国继续保持中立,当时的日本人一直判断美国人胆小,怕死,很明显日本人估计错了,这一下就把美国人给打急眼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参战。日本的这下等于把美国这头没睡醒的狮子给打精神了。
之后美日之间的战争我们就知道了,在美军在中途岛海战战胜日本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就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之后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并且美国在二战期间同时对欧洲盟友,苏联,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为什么美国没有一开始就参战,因为美国想要赢家通吃。
二战之前美国曾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支援非常贫瘠的国家,他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其比例最高达到了80%以上。
日本发动战争之后,对这些物资的需求更是翻着番儿的往上涨。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美国不同意日本在东亚发动战争,因为这违反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损失了美国的利益,但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贸往来又让他不得不考虑如果彻底和日本断绝经济来往,对该国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日本在东亚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后,美国表示反对,但对日本的各种物资需求也直接刺激了美国经济,让美国没有拒绝对日贸易。
当时不光是美国,英国、荷兰同样没有终止和日本之间的贸易,石油、铁矿、橡胶等物资从这些国家或者这些国家的殖民地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日本,为该国发动侵略战争添砖加瓦。
一直到1941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几乎消耗殆尽,只剩下了6万马克,没有能力对外进口物资,日本对美国的经济贡献已经宣告消失,美英等国这才逐渐开始了对日本的制裁。
日本只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必要的战略物资,这个途径就是抢。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之一,在太平洋地区更是无敌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海军在东亚战争爆发之后,除了在沿海、沿江地区为陆军提供火力掩护,海上航空兵登上陆地提供空中支援之外绝大多数武装力量处于闲置状态。
于是,当整个国家因为战争资源几乎消耗殆尽,日本付出数10年心血打造的强大无敌舰队就开始行动了,通过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卷了进来!
其实即使这个时候,美国还没有参战的想法,对美国来说,晚一天参战,让各国多拼几天,他就能坐山观虎斗,得到更大的利益!
当然,美国不会坐视盟国战败,法西斯是当时的邪恶轴心,妄图以残酷手段统治世界,要是让法西斯取胜,对美国来说可是重大失误,所以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英国的支援。
只要英国人不投降,美国就能够通过英国影响到欧洲的战局。
事实证明美国在二战中几乎取得了最大的利益,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国家都把美国当做救世主,不仅感恩涕零,还允许美国在当地驻军。
于是,美国正式代替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
美国的相关资料(赏十分)
全称: 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国歌:星条旗之歌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最大城市:纽约市
官方语言:美式英语(非法定)
政治体制:联邦共和制 自由民主制
现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独立
宣布独立 1776年7月4日
承认独立 1783年9月3日
面积
总 计 9,631,420 km?
水域率 4.87%
人口
2006年估计 300,000,000人(第3名)
密度 32/km?(第140名)
GDP(PPP) 2006年估计
总计 13.05万亿美元(第1名)
每人 43555 美元(第3名)
HDI(2003年) 0.944(第10名) – 高
货币 美元(
时区 UTC-5 至 -10
夏时制 UTC-4 至 -10
国际域名缩写 .us .gov .edu .mil .um
国际电话区号 +1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称美国,旧称花旗国,是一个位于北美洲的联邦共和制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共和立宪制国家。
美国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湾。其首都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源自于1776年从英国统治下脱离而出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们一同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协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土不断拓展,37个州陆续加入联邦旗下,目前有50个州,1个联邦直辖特区,以及若干海外领地。美国国土超过了370万平方英里(9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国土面积的国家,加上领海面积,美国的面积排在世界第三。美国拥有3亿居民,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建国以来200多年的历史里,美国曾经历过内战(1861—65年)和经济大恐慌(1930年代)两次严酷考验,仍坚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为宪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庞大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同盟国一同获得胜利,并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后终于拖垮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今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都是无人能比的。
历史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余年。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接下来二十年里,一些荷兰殖民区也陆续建立,包括位于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殖民区。在17世纪和18世纪里,英国逐渐占领荷兰人和其他欧洲殖民者的地区,并在美国东岸广泛开垦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区。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国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引发了革命战争,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了《美国独立宣言》。在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中,乔治·华盛顿领导13个殖民地组成的大陆军团对抗英军。殖民地在76年的大会中创立了大陆军团,但未授权他们征收税赋和制定联邦法律。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采纳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联邦的主权国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联邦政府,并批准了美国宪法。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英国于1783年签下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从1803年至1848年,新成立的美国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三倍,殖民者们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了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著战争的胜利而继续进行。1848年美国赢得了美墨战争,更增强了殖民者们扩展国土的理想。
随著国家的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掌控的联邦政府与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产生分歧:北方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展;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在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政府。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了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政府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
内战期间的科技发展,加上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前无人开发的区域开创了许多社区和城市,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迈向国际强权的进程。接着,美国在海外进行了许多帝国主义的冒险,包括在美西战争胜利后吞并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列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了美国大众。在战争最后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和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和爱尔兰裔反对介入。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政府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战局随即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国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
战争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却带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
在战争胜利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逐渐浮现,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理人战争,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
由于警觉到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的精英人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在美国国内,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完成,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持续经济扩展。同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方。从1950年代开始,这些歧视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挑战,最后终于废除了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律。
经历19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后,美国经济于1980年代开始茁壮的复苏。苏联在1991年彻底垮台,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依然继续派兵参与海外的战争,例如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数字化革命以及因特网制造的大量工作机会和技术变革之赐,美国经济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成长,新兴的硅谷成为世界资讯产业的龙头重镇。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在21世纪开端发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使美国的外交政策集中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美国政府开始了反恐战争和行动,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又在2003年发动了美伊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伊拉克临时政府的后续发展及其战争合法性的争议至今仍无定论。
政治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在《宪法》授权下,政府通过国会运作代议民主制。政府分为三级架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政府中的官员由选民进行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或者由民选官员任命。行政长官和立法机构官员从单一选区多数制选举产生,司法系统和内阁官员由行政长官任命并经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
联邦政府本身有三个分支,互相监督和制衡:
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组成;
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较低级别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参议院批准。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任期2年。众议院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个州最少都会分配到1个众议院席位:目前有7个州只有1个议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高达53个议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加起来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对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经过宪法授权的领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和财产权。虽然美国所珍视的西方意识形态追求人权,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才立法禁止种族歧视。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了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有重叠。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美国的联邦和州政府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中间偏右的共和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社会保守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偏左的民主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自由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进步主义。美国人一般会倾向支持两党中的其中一个,不过一些人也会支持独立的小政党和候选人,包括了自由党、绿党、改革党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党在参议院暂时占多数外,共和党自从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院的多数优势,目前的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属于共和党籍,而在2006年中期选举后,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民主党取代共和党成为参众两院的多数党。
行政划分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两个州外,其余48个州位于美洲大陆,并彼此相连,这些州又称美国本土。一些人将阿拉斯加也视为“本土”州,因为虽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间被加拿大隔离,地理上她仍是北美大陆的一部分。所有这些用词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个州夏威夷州则位于太平洋的群岛上。
美国也占有其他土地、地区、和占领区,最特别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但本身却没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岛屿领土包括美属萨摩亚、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巴尔米拉环礁是美国唯一的合并领土,但目前并无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则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许多无人居住的岛屿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国在古巴的关塔纳摩湾拥有一个庞大的海军基地。
之前由美国占领的地区包括巴拿马运河区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属于美国领土。另外,菲律宾群岛从1898年至1935年间也属于美国领土,美国在那里建立了菲律宾国协作为转型至完全独立的国家前的过渡形式,最后在1946年菲律宾正式独立。
除了美国的实际州和领土外,有数个国家自愿加入为美国的联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来)、帕劳(1994年以来)、以及马绍尔群岛(1986年以来),这些国家都保有国际法的主权以及对于国土的最高控制权力。不过,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允许美国提供防卫和金融协助,美国也给予这些国家特殊待遇,提供许多加入美国国内政策计划的机会,包括灾害防治、救灾、和重建等计划。这些自由联合邦都依赖美国提供的金融协助以维持政府运作和资金需求。
外交
美国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的外交关系规模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驻大使。以色列、英国、加拿大、和日本被视为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只有少数国家没有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包括古巴、伊朗、北朝鲜、索马里和苏丹。
美国革命期间,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说服了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协助对抗英国。在接下来的开垦年代里,美国一直在亲法或亲英两个选择间摇摆不定。当时美国对欧洲事务不愿插手,专注于北美的疆土开拓。后来以门罗主义削弱欧洲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以确保在美洲地区事务的支配权。美国的扩张政策陆续引发了与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战争,两战均以美国的胜利告终。在南北战争中,美国指责英国和法国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坚联盟国、并试图占领墨西哥,但在内战结束后,美国在北美洲的主导地位就再未受过挑战。
随著国力渐增,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海外,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开拓。为此,美国占领了太平洋的许多领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宾,迫使日本开放贸易,并与欧洲列强竞争在中国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联合国的创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名永久会员之一。
冷战期间,美国最初试图限制苏联于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加拿大和10个西欧国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联合盟国对抗任何向北美和欧洲的军事入侵,后来又有14个欧洲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共同防御联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以及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出于政治上的现实考量,美国也与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国家结盟,例如中苏分裂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美国专注于自身的边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贩毒进入国内—尤其是针对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国家。美国也致力于对抗恐怖主义和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但其主要目标仍为保护在国内外的国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军事
美国军队分为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全都由国防部管理。海岸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由国土安全部管辖,战争期间归海军部。
美军虽然在20世纪到今天这100多年来经历过了一战、二战,韩战,越战,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大小战争,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如在海湾战争中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但美军因为这些战争、维和行动阵亡的士兵人数加起来的总和也不足50万人,而美国本土几乎没几个美国平民在1900年以来因战争原因死亡,可见美军对内的保护和对外的科技军事实力。
在苏联垮台后,美军的军事力量之强大,在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比。美军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迅速将军事力量投射至全球。虽然法国和英国也有一定的军事投射力量,但美军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角落进行大规模区域战争的军队。美国也拥有世界上能够使用的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经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末期在日本的广岛市、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
美军的军事潜力也表现在物流管理上,在这方面的庞大优势使美军能够迅速集结部队应付战争。美国空军有C-5、C-17等巨型空运载具,并且装备世界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美国海军有12艘现役大型航空母舰,配合军事力量投射的原则,使美军能对任何可能的威胁作出迅速反应。美国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区性军事防卫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使美国本土有了一层除美军外的军事保护屏障。
美国军队目前有现役军人140万,另有几十万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兵员。美国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在战时曾实施过义务兵役。美国的军事开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军费超过紧随其后的14个国家的总和。然而,美国的军事预算仅占其GDP的4%。美国在全球有七百多个军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古巴也有军事基地,遍及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
比起冷战期间,由于政治制度内部的军事思想变化,美国对军事上的开支和态度已经改变许多。单纯以物质资源衡量,美军目前的开销小于20年前的规模。然而,美军依然被世界视为训练有素、装备最为先进的部队。与潜在的敌手相比,美军在科技上拥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是经过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资所累积的。与国防相关的研究促成了许多技术突破,包括太空探险、电脑、因特网、超文本系统、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统、低可侦测性、防弹背心、甚至是微波炉,以及近来致力开发的雷射武器。对美军而言,这些在科技研究经费通常高于战斗人员开支。军事技术与民间经济保持了紧密的连结,促成了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经由技术转移,其他国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经济
纵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从成功的殖民地经济于20世纪过渡到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
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虽然美国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财富相对集中,与西欧相比,40%的人口相对更为贫困,而前20%的人则更富裕。自1975年以来,社会流动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流向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这种差距是因为相对而言更高的经济自由所产生的。不过,如同基尼系数显示的,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仍远高于绝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而且在联合国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中的美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美国最穷的20%的人的人类发展指数也与自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产主义国家古巴的人类发展指数相同。
自从1980年代隆纳·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福利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经济大恐慌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派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
科学和科技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了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还包括飞机、电灯泡、电话。美国还在20世纪策画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美国为计算机与因特网发展史上贡献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是网络技术的先驱。
什么是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从T.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美英战争(1812)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 3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1870年以后,始有"门罗主义"的提法。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于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1880年调解哥伦比亚与智利间的纠纷;1881年解决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间,智利与阿根廷、智利与秘鲁间的边界纠纷。1895年美国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迫使英国让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确定两国边界。1904年T.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罗斯福推论",进一步补充了门罗主义。他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在罗斯福、T.W.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内部事务。1933年以后F.D.罗斯福执政时放弃干涉政策,转而推行睦邻政策。(见彩图美国杂志抨击T.罗斯福执行门罗主义政策的漫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拉美地区依然奉行门罗主义。1959年6月,美国操纵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1961年4月,美国组织雇佣军入侵古巴(见吉隆滩战役);在加勒比海危机中,迫使苏联作出让步;1964年1月,美国直接干涉巴拿马;1965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镇压多米尼加人民武装起义;1983年美国与6个加勒比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出兵格林纳达。这些行动都可视为是门罗主义的继续。有些中国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宣布是以投神圣同盟的威胁英国之机,来抵御英国对美国扩张政策的威胁,以保障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因此,门罗主义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美国对俄出兵压境:普京紧急求助中国
美国对俄出兵压境:普京紧急求助中国
最近,北约在东欧进行大规模兵力部署,逼得俄罗斯喘不过气来,不管是军事上,在经济上西方国家也没有放松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赖以生存的石油天然气贸易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经济雪上加霜。
再加之俄罗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国印度也将目光转移到了美国,莫迪和特朗普最近更是眉来眼去,在军火市场受挫后的俄罗斯,其最近的处境也愈发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也只能向中国求助了,今年前 7 个月,俄罗斯对该国石油供应额增长 38.5%。中俄贸易总额增加 1.4 倍至 458 亿美元。这是 2011 年以来中俄贸易增幅最大的一次,这无异于给俄罗斯经济打了一针 " 强心剂 ",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更低廉,运输成本也低于阿拉伯国家,成为了我国优秀的石油贸易伙伴。
而俄中国石油出口增速显着快于欧洲。这无疑是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候送上的救命稻草,俄罗斯在北约的围堵中艰难挣扎,但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什么时候也对俄罗斯敞开,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增长期,中国是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之一。俄罗斯已连续一年半成为其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美国为什么放着中国不动,却铁了心去制裁俄罗斯 ? 近日,俄美关系遭遇了重重一击。7 月 25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接近全票通过了对俄罗斯的制裁议案,议案同时限制了美国总统解除对俄制裁的权力。而迫于无奈的特朗普,也唯有只能签署总统令,将国会议案付诸实施。
这次制裁对俄罗斯,以及总统普京的打击,可以说是非常之大 !
议案要求现任总统支持其上台之前美国已经实施的制裁,并填补 " 漏洞 " 以使先前制裁效果最大化 ; 对俄银行和能源企业交易追加限制——鉴于油气出口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而更重要的是,众议院共和民主两党的这种近乎全票通过 ( 419 票赞成、3 票反对 ) ,以及对总统解除对俄制裁权力的限制,已经十分清晰的表明了对俄强硬态度,且几乎难以逆转。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在未来的日子里,几乎不可能再存在改善对俄关系的战略空间——而普京近一年来热切期盼的,希望特朗普放松对俄制裁的期盼,也随之化为泡影。
而俄罗斯也立马做出了回击。普京在接受 Rossiya 1 电视频道专访时表示,755 名美国外交官将不得不离开俄罗斯,因为华盛顿对俄的不友好政策。只不过,相较于美国封死俄罗斯经济命脉的凌厉打击,俄罗斯的这种驱逐外交官,其伤害程度可以说是不值一提。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内,俄罗斯的苦日子还将不得不持续下去。
而抛开俄罗斯不论,单就美国来说,这么执着于跟俄罗斯作对,甚至极端到直接限制总统解除对俄制裁的权力,这种做法多少是有些令人费解的。毕竟俄罗斯虽然就体量而言,依然是一个世界级大国,但其实不过是外强中干罢了。现在的俄罗斯,根本就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挑衅美国。在中国崛起,地缘影响力快速释放的当下,美国不集中精力来遏制中国,反而将大量的资源,继续投入到俄罗斯这支半死不活的病虎身上,这多少有些 " 不分主次 " 的感觉。
可美国国会依然这么做了,而且做的如此齐心,如此坚决,甚至不惜采用制造府院分裂,直接对白宫正面压制,让美国政治内耗严重加剧的极端方式,这就不禁要让人疑惑:美国国会为什么如此执着 ?
美国国会之所以如此,最直接,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原因,就是以俄罗斯为筹码,打压特朗普。
众所周知,特朗普作为一个靠民粹上台的异端总统,一直不受美国传统精英阶层的待见。不仅民主党对特朗普极端排斥,就是特朗普所属的共和党建制派,也对这个打着共和党旗号上台,却实际上操弄民粹,试图借民众力量胁迫精英阶层的本党总统持排斥态度。
自打特朗普当选总统,政治精英便利用国会对白宫的制衡,不遗余力的阻扰特朗普多项政策的施行,通过这种手段,让特朗普深陷政治泥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选择妥协,或者因无所作为,而导致其拥趸的失望乃至背离。
而美俄关系,就是用来狙击特朗普的一个绝佳突破口。众所周知,特朗普一直对俄罗斯持友善立场,甚至当选前后,也曾多次宣称,上台后将改变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的对俄敌对立场,乃至解除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
鉴于特朗普在对俄态度上的这般高调、亲密乃至不加掩饰,那么在狙击特朗普时,美俄关系就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绝佳突破口。
之所以说不可多得,是因为对政治精英来说,虽然他们讨厌特朗普,但也不得不顾忌民众的情绪。特朗普的诸如反全球化、税改、甚至于反穆斯林等政策,虽然同样与政治精英们的传统立场相背离,但却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认可。所以在这些政策领域,就算政治精英们有意发难,也大多只能侧面迂回,不太方便从观点和立场上,针锋相对的相抗。
但惟独在美俄政策上是个例外。这种国际政治,并不直接关系民众切身利益,所以在美俄关系上,建制派政治精英可以毫无忌讳的大展拳脚,而不必担心民众对此此产生基于立场本身的抵触和反弹。只要通过种种手脚,一轮又一轮的在民众那里鼓吹特朗普 " 通俄 ",进而制造出 " 里通外国 " 乃至于 " 卖国 " 的印象。
当然,想坐实特朗普 " 卖国 " 是不可能的。不过这种博弈,争的不是法理,而是人心,所以也压根不需要把证据坐实。只要让大家形成这种印象,甚至仅仅是猜疑,就足以在相当程度上,动摇特朗普的权威,削弱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的合法性。
只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国际政治从来就不是美国普通民众的主要关注点,那为什么对俄关系,会成为建制派政治精英压制特朗普的主要筹码 ? 又或者说,一个云山雾绕,并没有实打实真凭实据的 " 通俄 " 嫌疑,为什么会让特朗普如此被动 ?
这一点其实是媒体一直没有解释清楚的。
要说的话,美国人眼中的对手多了去了,俄罗斯横看竖看,都不应该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重点打击的对象:
就眼下而言,朝鲜、IS 这些小型极端势力,对美国的直接威胁明显更大——至于俄罗斯,从头到尾就压根没想跟美国作对 ; 而从长远来看,中国无论是现实国力,还是可预期将来的发展潜力,都明显在俄罗斯之上,其对美国的长远威胁,也明显要强于俄罗斯。从这个逻辑来看,就算建制派政治精英要从国际关系上做特朗普的文章,最合适的对象,也应该是中国而非俄罗斯——大选时口口声声对华强硬的特朗普,一上台立马就跟中国和解,这同样也可以拿来作为其 " 勾连中国 " 素材嘛——虽说这种论断肯定是瞎扯淡,但说特朗普勾连俄罗斯,这同样也不靠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