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离异、抑郁症、老年痴呆症,这是65岁的李冬菊曾经的“敌人”。为了战胜这些,她开始骑行,8年间,她靠着打零工以及每月不多的退休金,穷游了14个国家,其中12国都是骑行。
66天骑行欧洲5国,在泰国骑行了44天,坐火车从东到西一个月横穿俄罗斯……李冬菊没有仔细算过,自己究竟走过多远的距离,觉得总里程能绕地球两圈没问题。在路上,她有时感觉到了“地狱”,有时候美丽的风景又让她置身“天堂”。
随着车轮下的路一点点延伸,李冬菊感觉自己身心都发生了改变。眼神不再空洞,过往的种种不顺都已经放下……目前,她打算将身体调养好后,在国内再骑行一次。
65岁的李冬菊与外国友人合影
为锻炼身体而骑行
李冬菊家在河南郑州,早年做过纺织工,后来到汽车厂做仓库保管。在2014年之前,她的生活圈很小,如果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她甚至都很少走出郑州的一环。
“出了门,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3月9日,李冬菊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除了跟着单位出省旅游过一次,再就是骑自行车跟着儿子出过一趟远门,那次母子俩骑了30公里,对于她来说已经很远了。
变故发生在2005年之后,因为家庭原因,李冬菊精神出现波动,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医生说她得了抑郁症,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和人家说着自己的事。
曾婆婆是李冬菊的同事和邻居,她回忆,李冬菊当时精神状况不好,看人的眼神都是直的,状况持续了好几年。
因为记性不好,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骑行的,李冬菊不记得了。她只回忆,当时是本着锻炼身体的想法开始骑车的,在街上看到骑行爱好者的装备很帅,于是她也心动了,就买了骑行帽,之后她觉得自己才一百元的自行车和帽子不配,于是就换了车。当时儿子花了1100元钱,帮她买了辆山地车。
骑行锻炼让李冬菊认识了很多朋友,听到骑友们说想骑行旅行,她也心动,但一天骑行多少公里骑友有要求,她跟不上,只能作罢。
“人家一天能骑100多公里,我骑不了那么远。”李冬菊说,2012年前后,她开始组建自己的骑友群,找合适自己的骑友一起旅行。短短几年,她的群里便加入了三四百名骑行爱好者。通过和群友们聊天,李冬菊也知道了诸如“沙发客”之类的网络流行词。
起初家人担心她的安全,不想让她骑车旅行,但大家看到李冬菊骑行之后,精神状况变好了,心里也高兴。最终2014年,李冬菊开始了自己第一次远途骑行。
李冬菊骑行照片
第一次出国无疾而终
2014年11月,李冬菊和另外两名同伴开始东南亚之旅,预计经过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
这次旅行并不顺利。李冬菊回忆,当时自己没有出国经验,出国后并没有换手机卡。刚到越南不久,便因为骑行速度不一样,同伴们失散了。言语不通,李冬菊也无法顺利向当地人求助。最后无奈之下,她只能通过一位在越南打工的中国小伙,才最终回国,之后的旅途也根本无法继续。虽然只骑行了十来天,但此前攒的几千元钱却花光了。
“家里人本来就担心,要知道我第一次失败了,怕以后都不让我出来了。”李冬菊说,那次的经历她并没跟家里人说,怕家里人怀疑,她甚至到了丽江,打了三个月工。2015年的春节,她还把儿子一家接到丽江过年。家人看见她平安,这才放心。
其后的日子李冬菊并没有放弃骑行,2015年初,她和骑友骑行三亚后,当年五六月之间,开始西藏之行。
“犀利”是只泰迪犬,今年已经11岁,换算成人的年龄,它已年过花甲。2015年,它陪着李冬菊进藏。骑行途中不仅李冬菊有高反,“犀利”也不舒服。
李冬菊说,因为年龄原因,有的路段是骑行,有的路段是坐车,“犀利”腿部肌肉有萎缩的情况,狗狗坐下来就疼,她要经常让“犀利”下车走走。返程时,她本来想将给“犀利”办托运可惜不行,无奈,她只能又从拉萨骑开始骑车出藏,一路下来非常辛苦。
2015年6月骑行新疆、7月骑行青海……李冬菊在环青海湖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残疾人,这给她以后的骑行和生活的观念带来了改变。
李冬菊说,和她同行的伙伴骑行比较快,而她骑得慢落后很多,不过有一天,在湖边她看见一名残疾人,坐着轮椅,轮椅上就放了一瓶水,她于是赶快伸个大拇指,两人还合影,攀谈中她听了这位残疾人的故事,特别受感动。后来她想了一下,觉得如果骑快了,反而没有机会遇上这些人,无法知道别人的故事,所以此后,她再不急着赶路,骑行的时候也很随性,看见哪里风景好,就停下来,慢慢欣赏。
李冬菊与外国友人合影
还想去非洲继续看风景
斯里兰卡、俄罗斯、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法国、克罗地亚、摩纳哥、澳大利亚、新西兰……李冬菊说,到目前为止,她已经走过东南亚、大洋洲、欧洲总共14个国家,其中12国是骑行游览的。在路上,她遇到过危险,也欣赏过最美的风景。她将沿途自己遇到的事,拍成图片和视频,发在短视频平台,还在户外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心得。
在国外,李冬菊遇到过黑店。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她夜宿一家小旅店,但让她奇怪的是,窗帘有故意被人剪开的口子,隔壁还住着个男子,而且室内的电视机还发出不寻常的红光,她觉得不对劲,赶紧联系大使馆,最后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才从旅馆出来,事后她才知道,这是家黑店。
李冬菊说,还有一次,她在欧洲经过边境时,边检员举手向她示意,可她以为别人是热情地打招呼,于是和边检员击掌后,想径直骑车离开,这时旁边的边检员立马抬起了枪,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吓得赶紧停车。通过翻译软件才知道,边检员不是在同她打招呼,而是要她停车接受检查。
说起这段经历,李冬菊自己都有些后怕。她介绍,8年来,自己骑行了12个国家,在路上她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同样获得过帮助。一次在澳大利亚,一位女司机开车带了她100多公里的路,还有一位小伙子,看到她的车坏了,用木板帮她修车……
李冬菊与外国友人合影
李冬菊说,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她都是靠着打工以及自己的养老金支撑自己的旅行。她属于穷游,为了省钱她住过帐篷,蹭免费网,等超市快关门的时候,才去买打折食品。她虽然不会英语,但通过手机上的翻译软件,也能简单地和外国人交流。
总结8年的旅行,李冬菊表示,此前自己有抑郁症,不得不靠药物来治疗,此外医生还发现她有老年痴呆的前兆,这些病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非常痛苦。但出发骑行以后,虽然身体累,但心情好了,而且她学会了放下过往那些让她不愉快的事,学会了原谅。去年底,她得了肺炎,目前她打算先调养好身体,下一步她筹划一次环中国行,而且她还要去非洲,继续看看异国的风景。此外,她还想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用稿酬去帮助山区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们。
(来源:极目新闻)
外籍华人在国内享受的优惠政策对其他人公平吗?
长久以来,我国对海外华人及其子女在各种升学考试中都给予了优惠政策。政策的初衷本来是想吸引外籍华人的子女回归母国,但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普通考生。
不过,我们首先要问,外籍华人子女加分是为了更公平吗?我觉得初衷是为了更公平,很多外籍华人的子女都在国外上学,没有学习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文水平,尤其是读和写是没有办法和同年龄同年级国内的孩子相比较的,如果他们回国读书,不加分,再优秀的外籍华人子女也很难通过考试。
所以,加分是为了更公平是非常对的。很多人说,能从国外回来考试的,大多数已经是中产阶级的家庭了,他们享受了良好的国外教育,回国参加考试,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分,这使得平时勤奋学习的中国考生,产生了不公平的感觉:“为什么我辛辛苦苦读书考试,还不如他们一个外国国籍?”这个就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中文读写水平,有失偏颇。
不过,这种为了公平的加分项目带来了很多暗箱操作,让更公平的加分成为了某些有权有钱人士上名校的捷径。这是最为国人所不齿的。也是国人最反对的。情感上最无法接受的。也就是这一政策导致一个“假外国人”现象。假外国人是外籍学生的一种,他们其实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不在国外居住,也没国外留学,只是通过一些手段,临时入了外籍,孩子也就成了外籍华人子女,享受加分优待。这样在报考的时候就会占有很大的“优势”。某知名大导演的儿子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令我对这位知名大导演的“德:产生了疑问。
为杭州做法叫好。基于实际、动态调整,及时纠偏。相信会得到绝大多数考生的拥护和支持,也将进一步提升杭州做为创新之城、科技之城、人才之城的魅力。真正的魅力来源于实力,真正的尊重是公平公正。
给外籍华人子女加分,有统战吸引之效。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平等,不公平。这些政策有其当时制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今取消加分体现了杭州市政府在发展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