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5日,瑞士信贷银行(下称“瑞信”)开盘跌近30%,股价再创历史新低,后股价震荡回升,跌幅收窄,截至当天收盘,瑞信报收每股2.16美元,跌幅为13.94%,市值85.13亿元。瑞信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克尔纳1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瑞信的“资本和流动性基础非常牢固”。

自曝财报存在“重大缺陷”

最大股东表态不会更多的救援

令瑞信雪上加霜的是,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董事长阿玛尔·库德利表示,对瑞信的恐慌是“没有依据的”。瑞信可以依靠自己的战略渡过难关,他对这一点很乐观。此前库德利也曾表示,出于监管规定方面考虑,“绝对”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

这些言论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几个月来,瑞信的股东一直担心该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担心它可能再次向股东寻求资金。如果该银行的最大股东表示不会参与进一步的筹资,盈利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瑞士信贷银行

当地时间16日,瑞信宣布,将从瑞士央行借款500亿瑞士法郎(约合537亿美元),以加强该集团的实力。

瑞信称这为“决定性行动”,旨在“提前加强流动性”,支持核心业务和客户,把瑞信打造成“围绕客户需求、更简单、更专一的银行”。据报道,瑞信将由此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个接受央行救助的大型全球性银行。

股价暴跌的前一天(14日),瑞信在发布的年度报告中称,在2022财年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就本集团对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财务报告程序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普华永道发表了否定意见。”瑞信称。管理层也据此得出结论,集团的披露控制和程序无效。这一缺陷涉及未能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以查明和分析财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风险。同时,这一重大缺陷还造成了另一个重大缺陷,即管理层没有设计和维护对现金流量表的分类和列报的有效控制。

“不仅仅是瑞士的问题

而是全球问题”

近日,美国区域性银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关闭,市场震动,欧洲银行业也被恐慌情绪笼罩。欧洲各国政府和央行忙于安抚人心之时,瑞信出现的情况令欧洲银行业雪上加霜。

欧洲股市银行业指数15日整体下跌7%,自本月8日以来市值蒸发超过1200亿欧元(1270亿美元)。大型银行中,法国巴黎银行股价下跌超过10%,法国兴业银行股价跌幅一度达到12%,这两家银行股票一度暂停交易;德意志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股价下跌大约8%。

瑞信资产约为5730亿美元,体量远超美国的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融合程度也更高。它出现问题之际,人们越来越担心全球金融业的稳定性。

据悉,瑞信成立于1856年,有167年历史,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2022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位列第494位。据报道,瑞信仍被认为是全球30家“大到不能倒的银行”之一。


瑞信的一家办事处

对此,荷兰银行的银行研究主管约斯特·博蒙特表示,“如果监管机构不能很好地处理瑞信的情况,这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冲击波,”他说。“更糟糕的是,大西洋两岸都存在银行业问题。”

英国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首席欧洲经济师安德鲁·肯宁哈姆认为,相比美国中型银行,瑞信资产庞大且在全球业务广泛,它的情况“对全球经济而言受关注度大得多”,“瑞信不仅仅是瑞士的问题,而是全球问题”。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正在密切关注瑞信的事态发展,并一直在与外国同行保持联系。据悉,瑞信稳定性带来的新问题,可能会成为欧洲央行定于周四决定是否加息的一个因素。瑞信表示,它正在努力解决其问题,这可能需要它“耗费大量资源”。它警告说,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影响该银行进入资本市场,并使其受到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制裁。

“如果瑞信进入一个真正无序的阶段,那将是一个大事件,”法国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维龙说。“话虽如此,但瑞信的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市场参与者在制定战略时应该已经考虑了这一因素,所以我认为,如果机构监管良好,这次不会承担较大风险。”

延伸阅读:

瑞信爆雷 恐慌蔓延华尔街

在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宣布不再增持后,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股价周三下跌约24%,创历史新低。爆雷效应一路从欧洲银行股蔓延至美国股指期货,导致道琼斯工业指数周三早盘下跌超过500点。

瑞信的一声雷响,似乎也标志着硅谷银行爆雷后“市场短暂的喘息期结束”。一场风暴再次席卷欧美银行,重新引爆了投资者对该体系稳定性的担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更大的事情还在后头”。他指出,硅谷银行爆雷只是一个开始,这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恐慌蔓延华尔街:

“瑞士遭大国政府施压,要求进行干预

作为有着167年历史的全球第五大财团,瑞信银行资产规模是硅谷银行的两倍多,且业务遍布全球,涉及面比硅谷银行更为广泛。这意味着一旦破产,其带来的影响比硅谷银行更大。

在距离瑞士数千英里的美国华尔街,一轮新的恐慌正在投资者之间蔓延,在硅谷银行倒闭风波尚未平息之际,瑞信的爆雷无疑令全球银行业危机进一步发酵。

报道称,瑞信是全球30家被认为“大到不能倒”的银行之一。市场分析师尼尔·威尔逊称:“如果瑞信遭遇严重生存问题,我们将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痛苦世界。它真的太大了,不能倒闭。”

因此,在瑞信爆雷后,美国财政部一位发言人表示,财政部正在“密切关注”围绕瑞信的问题,并“与全球相关部门保持联系”。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消息传出后,“瑞士至少遭一个大国政府施压,要求其进行干预”。



瑞士信贷银行

分析指出,一旦瑞信银行倒闭,无疑预示着“一场全球银行业危机降临”,“他们无法再说这是一家小众美国地区性银行的‘特殊失败案例’。”而在接下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市场将不断“寻找下一个可能的雷”。

“饮鸩止渴”15年

滥发货币、暴力加息,加剧美国债务危机

此前,硅谷银行爆雷倒闭,美国签名银行紧随其后被关闭,逼迫美国政府紧急出手,推出一系列措施,稳定人心,防止“多米诺效应”冲垮金融业乃至波及整个经济。

然而,丁一凡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对银行业斥资最高的干预措施,但这“继续爆雷”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他指出,当2007年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出现危险迹象时,“他们也一直说没事”,直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

丁一凡认为,硅谷银行倒闭仅仅是个开始,“更大的事情还在后头”,因为眼下的问题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路累积至今的。

2007年底至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美联储七次降息,累计下调超过3个百分点,但仍不足以应对严峻的金融和经济形势。雷曼兄弟倒闭引发一场全球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2月16日,为化解危机,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降至0%-0.25%的超低水平,正式步入零利率时代。

随后,美联储又采取了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以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开启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底至2014年10月,美联储先后出台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资产负债表扩张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而到了2015年12月,美联储再次启动加息周期,截至2018年底共加息9次。同时在2017年10月启动缩表计划,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

2019年7月31日,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同时宣布于当年8月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计划。此后,美联储在2019年9月18日和10月30日分别降息25个基点后“步入政策观望期”。

随后,新冠疫情的爆发让美联储在2020年3月3日宣布非常规紧急降息50个基点,以应对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12天后,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1个百分点到0%-0.25%的超低水平,同时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丁一凡指出,过去15年间,美联储不断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通过量化宽松滥发货币引发恶性通胀,然后又为转移经济危机暴力加息“收割”其他国家。然而,这样的操作也让美国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2020年初,美国国债为23.2万亿美元,而截至2023年2月2日,美国国债总额已爆表达到31.528万亿美元,突破了法定债务上限31.4万亿美元,联邦债务占GDP的比例突破120%。在硅谷银行爆雷前,已有多家华尔街投行警告称,美国政府正走向2011年以来风险最高的债务危机。

仅仅一个多月后,硅谷银行在48小时内迅速倒闭,其“罪魁祸首”正是美联储加息和债务市场的资产错配。

“隐性的雷太多了”

美国正为几十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付出代价

虽然硅谷银行爆雷风波看似平息,但在市场一片“暗潮涌动”之下,仍可能向更广泛的金融体系蔓延并对其构成威胁。14日,穆迪下调美国银行系统评级展望至负面,无疑也表达出对美国银行系统风险的担忧。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这场危机的风险仍然很大。因为这场危机涉及面很大,“隐性的雷太多了,你不知道哪颗雷就爆”。他解释道,硅谷银行事件最大的影响是整个金融业开始恐慌,“因为这些银行的情况都差不多,比硅谷银行治理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很多”。



硅谷银行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认为,在过去一年主要央行为遏制通胀而加息后,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新时代。债务和信贷市场收缩的影响将开始加剧。硅谷银行倒闭是“煤矿里的金丝雀”,它将在风投领域产生连锁反应,甚至远远超出风投的范围。

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贝莱德CEO芬克也在15日表示,硅谷银行倒闭是“我们在为几十年的宽松货币付出代价”的范例。美联储迅速加息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硅谷银行是第二块,如今“市场仍然紧张不安”。

丁一凡表示,尽管美国政府出手“兜底”,但美联储已经没有更多的工具可以去解决这一问题。激进加息已撼动相对稳定的金融机构,继续加息会引爆一大片“地雷”。然而,如今美国的通胀水平仍在高位,美联储如果就此开始降息,通胀问题就会继续发酵,从而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困境,重演1970年代的滞胀,进而可能导致美国社会出现动荡。

人民币为什么会升值贬值,这样给国民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简单的说,人民币升值受益的只是外国而已,中国国并没有受什么益,因为,人民币升值了,外国的东西能更容易的卖给中国人了,因为会便宜了,外国的相应公司就会赚钱了(外国的东西还是比国内大部同类产品质量要好),然后,我们出口的东西相应得是涨价,我们的出口将会受阻,进而很多靠出口为生的公司的利润将会缩减,还有,以前外国的公司在中国开的工厂将会减少,因为人民币升值,人工也会加多,虽然发的钱还那么多,但是因为升值的原因外国公司要支付的钱会变多,所以外国很多工厂将迁到人工更便宜的国家,进而下岗人数增加,造成社会混乱,最后就是通货膨胀了,就如现在的房价,物价各个都涨疯了一样!
所以,最后就是人们的生活负担将会加重,但是收入没怎么改变,如果国家不能好好调控,最后破灭时,国家经济将会受到重创,就如以前的日本一样,经济会萧条一段时间!

急求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起因经过挽救措施的叙述,谢谢大家

1.次贷危机的概念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次贷危机的产生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2.1.产生原理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2.通俗解答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贷款者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3.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而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
美联储前货币事务局局长文森特·莱因哈特认为,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许多(美国)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例外:大量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忽视风险的结果,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5年8月份,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愈演愈烈:滥用创新工具导致金融风暴"火"速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
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在美国住房市场繁荣时期,上述过程运转流畅,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这场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中形成的投机盛宴注定不能长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
但当此时,华尔街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似乎毫不知情。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
以上事件只是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境遇的一个简单写照。在此期间,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
2007年9月17日,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
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采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贷款的贴现率,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贷款等方式,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
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了0.2%,为2001年三季度以来最糟糕表现。 双"高危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惨遭"历史巨变
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迎来了2008年,这注定又将是华尔街的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危期。
在第一个高危期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即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对于这起并购案,许多媒体均以"枪口下的婚姻"来形容,意指贝尔斯登虽万般无奈,但饱受资金短缺之苦最后只能委身于摩根大通。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事后说,之所以对贝尔斯登采取断然措施,并提供政府担保,主要当时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任何精神准备,而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一旦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预料的打击。
尽管从救助贝尔斯登开始,美国舆论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投行提出了质疑。但从效果来看,美联储的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忧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4月份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4.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9%。当月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均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不过,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外界的预料,也证明西方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当时金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进入2008年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
"两房"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政府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政府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
在过去一年中,"两房"亏损达到了140亿美元。"两房"股价也暴跌了约90%。9月7日,美国政府再度出手,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
保尔森的解释是,考虑到"两房"的庞大规模和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两房"中任何一家企业垮台,"都会使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因此,接管两公司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但"两房"问题只是第二个高危期的一个序曲,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7日,美国政府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