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施压洪都拉斯让其收回与中国建交决定,外交部:美应摒弃门罗主义)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盼盼】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0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说,据报道,消息人士称,美国在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希望同中方建交后,就开始对洪都拉斯进行外交施压,试图劝说洪方在同中方正式签署建交协议前收回决定。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 资料图

汪文斌表示,世界上181个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中国建交的事实充分证明,同中国建交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的正确选择。中方欢迎洪都拉斯政府关于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表态,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同洪都拉斯建立和发展双边关系。

汪文斌说,近年来,中国相继同巴拿马、萨尔瓦多、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双边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为有关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发展同别国的外交关系,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如果美国对洪都拉斯外交施压的报道属实,这恰恰说明美方有关各国基于主权自行决定外交政策的表态纯属空话。

美国自己40多年前就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中国建交,有什么资格来剥夺阻挠其他国家同中国建交发展关系的权利?美国应当摒弃过时的门罗主义思维,切实尊重各国自主决定外交政策的权利,停止干涉有关国家主权事务。

相关新闻

得知洪都拉斯想与中国正式建交 拜登急派密友访问该国

据路透社16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当天表示,拜登总统的美洲事务特别顾问多德将于本月17日到21日前往巴拿马和洪都拉斯。此前两天,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已指示该国外长处理与中国建交事宜。值此洪都拉斯政府正酝酿与台当局“断交”的敏感时刻,被称为“拜登密友”的多德急访中美洲的消息引发岛内高度关注。民进党当局寄希望于美国向可能与其“断交”的国家施压以稳住“邦交国”数量,却被嘲讽为“只剩下‘唯美马首是瞻’的外交选择,只能被迫随美笛音起舞”。

拜登派出“密友”

美国国务院在声明中称,多德在巴拿马将出席美洲开发银行年会,并同与会的拉美国家政府官员、金融界领袖会面。在洪都拉斯,他将会晤洪方官员和民营部门代表。路透社称,就在几天前,作为台湾多年“盟友”的洪都拉斯刚宣布寻求与北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洪外长雷纳表示,“转向中国的部分原因是,洪将在应对金融挑战和债务方面如虎添翼”。如果洪都拉斯与台湾“断交”,台湾将仅余13个“邦交国”。


美洲事务特别顾问多德

据岛内媒体报道,在回复记者询问多德此时出访洪都拉斯是否意在努力稳住台洪“邦交”时,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表示,“目前没有要进一步说明之处”。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洪都拉斯靠近中国大陆。美国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尼科尔斯曾在2021年洪都拉斯大选前最后一刻前去与卡斯特罗见面,就是为了阻止该国倒向中国大陆。

17日,蔡英文到基隆大武仑工业区被问及会不会担心台洪“断交”,她仅挥挥手,没有回应。民进党“立委”郭国文17日称,拜登政府派出多德出来游说,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程度上巩固“外交邦谊”的效果。他还称,美国作为世界强权,自己的“后花园”跟台湾有些实质关系变化,相信美国也不希望看到。民进党“立委”赵天麟称,对台湾“邦交国”,美国也相当重视,相信美国会积极协助台湾“友邦”。

《华盛顿邮报》称,多德出生于1944年,比拜登小两岁。他是拜登长期和信赖的朋友,两人曾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并肩而坐,拜登担任主席,多德领导西半球小组委员会。多德精通西班牙语,曾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担任和平队志愿者。去年美洲峰会筹办期间,拜登邀请多德当他的美洲峰会“特别顾问”。拜登给他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让美洲国家领导人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峰会。据美联社报道,2021年4月,在台海关系紧张之际,多德曾伙同两名前美国政府高官窜访台湾。

美国对拉美控制力减弱

民进党当局把“不断交”的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身上。针对“美国总统特使近期将访洪都拉斯,是否是协助我方信号”的提问,台“外交部长”吴钊燮17日称,没办法替美国说明,但美国政府的确是在协助台方,“希望稳固邦交关系,还有其他国家也都在帮忙”。他还称,台当局与巴拉圭的“邦交”,目前还是相当稳固的,接下来4月的巴拉圭大选,台方也在密切观察中。岛内不少评论员都猜测,在洪都拉斯之后,下一个最有可能与台“断交”的就是巴拉圭。


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

英国《泰晤士报》16日刊文称,在冷战初期,中美洲部分右翼政府主导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台湾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试图与中国大陆保持距离。但不断崛起的中国正通过援助、贸易和投资影响与改变着拉美国家。哥伦比亚走读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根说,洪都拉斯传递出与中国建交的声音,本身也表明美国政府正在“失去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对洪都拉斯这样的国家来说,不承认北京就意味着错过机会。他认为:“美国无疑在各个方面都失去了影响力,尤其是经济方面,但在外交、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是如此。”

台湾资深媒体人彭蕙仙17日以“洪都拉斯弃台的真实原因”为题撰文称,这“不只是台湾外交无力的问题,更是美国的失败”。连美国都知道自己“hold不住”了,因为洪都拉斯知道跟着美国好处有限,而能够带给该国更多实质且长远利益的还是中国。文章称,美国2022年举行美洲峰会时,有多个受邀国没有参加,其中就包括洪都拉斯。

岛内的《中国时报》16日分析称,美国原本在拉美可以说是“只手遮天”,但近年却接连遭遇大陆的挑战。种种迹象表明,美方在拉美的控制力已不如以前。

“金钱外交”和“靠美施压”都将无用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17日撰文称,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先后丢掉了8个“邦交国”。台湾现有14个“邦交国”,大都集中于“美国后院”。大陆两会后,已确定反“台独”和接受“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台湾政治人物如果刻意视而不见,两岸在国际舞台势必处于“零和游戏”状态,“民进党严斥疑美论,使台湾剩下‘唯美马首是瞻’的外交选择,只能被迫随美笛音起舞”。


蔡英文

关于洪都拉斯要“断交”的原因,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分析称,台湾没有从洪都拉斯进口咖啡、虾、成衣,也没有实质帮洪都拉斯提高国民所得,而大陆一省就能进口大量洪都拉斯咖啡,同时大陆还要跟中南美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联合报》17日发表社论称,多年来台当局靠“金钱外交”,勉强维持着基本的“邦交国”数字。但在蔡当局手中,迅速丢掉“8+1”个“邦交国”,使这一数字来到史上新低。尤其,中美洲一直是台“外交重镇”,但在民进党手中已流失巴拿马等多国,“唯一个‘惨’字足以形容”。想想这样下去,在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其他“邦交国”又能维持多久?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告诉《环球时报》,如果洪都拉斯等中南美洲从自己国家的利益、从本国经济发展需要考虑与中国建交,那么,美国是很难施压改变其决定的。这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台湾当局想通过“金钱外交”,想靠美国向相关国家施压来稳住自己的“邦交国”是不现实的。

一战和二战的时候,美国是如何参战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是随着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偶然性,但从本质上讲,从后起的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看,美国卷入这场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大战是必然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大战初期宣布“中立”,而迟迟至1917年春天才参战呢?美国决定其“中立”和参战的“利益线”是什么?什么原因促成美国正式参战、军事卷入?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

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些问题。

 

大战初期美国为何“中立”

 

美国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它本身的利益。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尔逊总统当天就声明中立。8月19日他又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其实威尔逊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同年10月11日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立”给美国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利。

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的军需和消费品主要供应国,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的情况:

/klh/5/51046/text/Image11126.gif
美国不仅输出额逐年增加,而且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大量增加。外贸的增长,刺激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二百四十九亿二千万美元,1919年为六百三十九亿七千一百万美元,增长156.7%。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一万七千人。

英法等国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美国借机还收回了外国握有的证券二十亿美元以上。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迄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一百亿美元,成了二十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美国趁大战之机巩固了自己在拉美和远东的市场,攫取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七亿九千八百万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三十三亿九千三百万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地位。美国的私人资本输出从1914年的三十五亿美元增长为1919年的七十亿美元。在政治上,它占领了海地和多米尼加,两次武装干涉墨西哥,控制了古巴、尼加拉瓜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国家。

美国统治集团对“中立”,带来的好处颇为得意。豪斯顾问曾说,同一个时期里,美国越来越强,交战国越来越弱,就等于美国力量在成倍增长。1916年7月10日,威尔逊总统在底特律工商实业家大会的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在财政上大量支援世界,但谁支援它,就应该认识它,了解它,并应善于依照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来管理它。”

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很强烈,人民反战。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欧洲政策。华盛顿总统早在1783年的“告别演说”中就提出卷入欧洲冲突是“不明智的”。告诫美国人。“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虽然真正的孤立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欧洲每有战事,美国总要宣布中立。

一次大战刚爆发,美国国内就展开了反战运动。在各种色彩的和平组织中,有限制军备同盟、反对军国主义同盟、和平协会、中立同盟、妇女和平会等等。在送到国会的请愿书中,有一份“长达半哩,并附有百万以上的妇女和男子的签名”。参加和平团体的有知识分子、工农和教会人士等各阶层代表人物。中西部各州主要利益在拉美和亚太地区,竭力反对卷入欧战。同外贸有关的制造商和出口商要在中立贸易中获利,普遍反对参战。不少大资本家资助了和平团体。德国担心美国参加协约国,也在幕后资助了美国一些和平组织及其报纸。种种复杂因素造成了美国和平主义、反战思想占上风。

威尔逊要在1916年的选举中争取连任总统,也是取“中立”政策的一个原因。大战爆发后,威尔逊即考虑了美国“中立”和参战的各种可能性。“投一石以试水之深浅”,威尔逊在1916年春同国会领袖举行了试探性的“黎明会谈”(Sunrise Conference),研究参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他们是否会支持美国参战和加入协约国一方……这些人士尖锐地拒绝支持任何这种政策。”考虑到年内将进行的大选,威尔逊也“不敢冒在大选胜利结束以前即由子参战问题在民主党内产生分裂的危险”。“在黎明会谈失败以后,威尔逊确信,在大选结束以前没有希望使美国参战”。“威尔逊把共和党称作‘战争党’,这样,他又赢得了扣人心弦的胜利,于是他得以进行了第二次就职宣誓”民主党以“他使我们免于战争”的口号取胜,这也是美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占优势的又一明证。

美国尚无足够的军事力量,无法参战。大战爆发时,美国陆军仅二十五万人,且大多为国民警卫队。美国主力当时还驻扎在菲律宾、关岛、夏威夷地,可能迅速地调往欧洲战场。在军备上羽毛未丰的美国乐得先打出“中立”的漂亮旗号。

大战初期美国同交战国虽然有一些麻烦事拖着解决,但尚未发展到足以宣战的尖锐程度。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使美国能隔岸观火。

 

美国为何走向战争

 

(1)美国要获取战时贸易的实惠,不可能真正中立。

美国著名史学家W·米利斯认为,“公正地说,在某种意义上美国是在1915年年中卷入欧战的。在本质上我们是战争复杂机器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力量是整个地支持其中一方的,并且我们在思想感情上和政策上都不再是中立的了。”

1915年1月,美国垄断资本家摩根被任命为英国驻美商务代表。同年夏天,摩根已代表协约国列强在美采购军需品。“1915年8月12日,财政部长麦卡杜给威尔逊写了一封长信,指出作为向协约国出售工业品的结果,一个大繁荣正在到来。但是除了向协约国公开贷款之外,这个繁荣是不能持久的。”12月8日,威尔逊批准了贷款。“向协约国的贷款总数达二十五亿美元,可维持他们一年多的购买力。”下列表明美国在参战之间同协约国贸易增长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中欧列强贸易的下降:

/klh/5/51046/text/Image11127.gif
从美国的本意来讲,如能同交战双方保持和扩大贸易关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由于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美国不顾德国的一再抗议,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到1915年2月底,当英国极力加强其海上控制体系时,英国海军布雷北海,对德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设下很长的海军封锁线,并截获美国运载某些非禁运品、特别是粮食到意大利、荷兰和其它欧洲中立国以便转运德国的船只。美国是承认英国的这种体系呢,还是即使要引起战争也要坚持与德国在所有非禁运物质方面自由贸易呢?这是战争初期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制海权在英国人手里,协约国的市场比中欧强大得多,同中欧列强发展贸易的美国商人不仅要冒货物被英国军舰借故没收的风险,而且有被协约国开入黑名单而拒绝做生意的危险。因此,大多数美国商人转向了协约国。威尔逊实际上也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接受英国的海洋政策并听任美国逐渐成为协约国的兵工厂。“大多数美国工业家自然具有和银行家同样的态度。因为英国控制了海洋,我们的销路主要是在协约国,我们愿意看到协约国继续这场战争并赢得战争。”由于对协约国的“中立贸易”的发展和战时贷款的不断增加,美国当然无法“不偏不倚”了。

(2)美国担心协约国万一战败,它将收不回战时贷款。

大战爆发时,德国发起突然袭击,一时占了不少地盘。但经过1914年底的马恩河之战,德军速决战略破产了。从此德军不得不两线作战,陷入了长期消耗战的泥潭。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恢复和扩大无限制潜艇战,对驶近英伦三岛附近海域和东部地中海的商船,不论是交战国的或中立国的,一律不加警告即予击沉。英国海上运输很快瘫痪。英国战争物资日见不足,粮食供应也成了问题。英国有些地方把花园改成了菜畦,甚至草地网球场上也种了马铃薯。

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后三个月,英国被击沉的总吨位,几乎与1916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相等。潜艇战的威胁不断扩大,协约国一时还拿不出有效的对付手段,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协约国可能战败,威尔逊对此很担心,他对豪斯上校说,德国是一个疯子,必须被遏制。”万一协约国战败,美国非但不能继续进行“中立贸易”,连给协约国的战争货款也将收不回。“1917年初,随着协约国的安全开始受到威胁,一个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抬头。”从保护债务国的角度出发,美国也应尽快参战。“今后,美国再不能默认德国潜艇封锁而不损害美国与协约国的友好关系,而且这种默认或许会使德国获胜。换言之,美国在这些新形势下再不能绝对公平;不管怎么样,都会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

美国史学家米利斯写道:“实际的宣布是另一种方式的加速;并且所有这些因素产生影响使我们直接卷入纠缠,美国在严格伪法律意义上还保持和平是不可思议的。”美国与协约国在战争中发展了共同利益,协约国失败的可能性使美国不得不及早参战。

(3)美德关系恶化是美国参战的导火线。

美国直接参战的导火线是德国恢复和扩大无限制潜艇战以及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致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密电披露,从而引起的美德关系迅速恶化。

大战的头两个月,美国关系并无严重纠葛。可美国与英法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量军需品运往协约国,使美德关系的阴影迅速扩大了。1915年2月,德国开始实施潜艇战,在十周之内,未经警告即予击沉的商船有六十三艘,中立国人员死亡二百多人。1915年5月7日,英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死亡一千一百九十八人,其中有美国一百二十八人。8月19日英轮“阿拉伯人”号被击沉,又死了美国人。在美方一再抗议和交涉之下,德国潜艇战有所收敛,德美关系一度有所缓和。

交战国之间的和平攻势破产后,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更加严密,德奥处境异常困难。德国统帅部为了挽救败局,1917年1月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以迫使英国“六个月以内投降”。“德国人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现在他们已拥有一百多艘潜艇,海军将领说服了她们的政府:一种无限制潜艇战将赢得战争。” 他们认定德国不能迅速装备一支强大的军队,更不能迅速跨越潜艇出没的大西洋。“德国人相信,美军在欧洲战场发生积极作用之前,他们即能获得胜利。” 德国的潜艇战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成了美国参战的一根导火线。

“齐默尔曼密电”的披露也推动了美国迅速走向参战。“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情报处在所有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上安装了窃听器。1月19日,窃听员截获了一份看来象是一件外交通讯的德国密码电报。”这就是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致德驻墨西哥大使的密电,电文指示大使向墨总统建议在针对美国的基础上结成德墨同盟,允诺向墨提供全面的财政援助,并将帮助墨恢复在新墨西哥、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的领土。齐默尔曼还建议墨总统在德日之间调停,结成针对美国的德日墨同盟。2月23日,英国把密电转给了华盛顿。许多美国官员最初怀疑这是一个骗局,是英国为挑拨美德关系、激怒美国早日参战而伪造的电文,但仔细研究了原来的密码电报以后,美国断定电文是真实的。据威尔逊私人秘书图马尔蒂回忆,早在1916年6月威尔逊就看出德国收买墨西哥以拖住美国手脚的可能性,“看来同德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1917年2月3日,德国潜艇由沉美舰“豪萨顿尼克号”,同一日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美国同交战双方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不管美国领导人的主观意图如何,不管美国在名义上是否还保持“中立”,美国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那么,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呢?

(1)美德两国均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是美国潜在的最古的争夺对手。

在帝国主义列强中,美德两国对于瓜分殖民地都是迟到者,都梦想着重新分割世界,都醉心于“扩张”这同一目标。美德在上一世纪即有较大的冲突。德国是美国争夺萨摩亚群岛的主要对手,因菲律宾和其它西班牙殖民遗产而发生的矛盾也几乎引起美德直接的战争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时,美德矛盾更趋尖锐。

首先,德国在经济上的迅速成长,便得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0.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对美国的潜在威胁极大,美国必须击败德国。

其次,协约国内部英法意俄日之间仍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可利用这些矛盾从中渔利。即使协约国取胜,战后欧洲也远不会无隙可乘。美国宁可看到协约国中几个互相竟争的国家取得优势而不愿让德国取胜。总统顾问豪斯上校曾假定,“一个协约国的胜利,将很少有可能退回到沙皇俄国在欧洲的优势,但是一个德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几代人的无法形容的军事暴政。”豪斯在致威尔逊总统的信中继续写道:归根到底,德国的成功;将是我们的更大顾虑。”

再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经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剧烈竞争者。1913年时,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但德国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德国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其它拉丁美洲国家内都建立了居留地,几乎在所有的中南美洲国家中,都有德国人控制的贸易公司在活动。美国对德国在靠近巴拿马运河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海军根据地的企图,更是忐忑不安。“齐默尔曼密电”恰恰刺到了美国的痛处。

一旦德国在大战中取胜,不可避免要进一步向拉美扩张,向“门罗主义”挑战,一向把拉美视为后院的美国对此当然不能容忍。“如果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占了优势,那么它将毫不费力地在拉美的一个弱国得到立足点,于是它就可以由此为基地,向其他拉美国家或者美国发起进攻。于是,在这个国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绪,即一种有远见的自卫政策需要我们介入这场战争。”

(2)在对美宣传中,协约国比德国占着明显的优势。

“在宣传方面,协约国拥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控制了海洋,电报和其他通讯工具,德国同美国只有原始的和临时的无线电联系。况且,协约国的宣传机器具有更好的组织和更慷慨的资助。他们也比德国人机敏得多、作为结果,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德国人侵略比利时、潜艇战的残酷等等。”

因为英国控制了通过大西洋的电报电缆,来源于协约国的消息报道可以大量地、自由地到达美国。但美国并非只从协约国单方面得到消息。在大战初期,“预见到这种不平衡,美国政府批准两家德国电台在美国继续营业。并且,一些报纸的记者留下继续对战事作德国方面的解释。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没有被剥夺从德国方面获得消息的可能。如果说美国官方完全从单方面获得关于战争的消息,那是不确实的。”尽管如此,在对美宣传中,协约国还是占了优势。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工业家和银行家在同协约国的贸易中获得暴利,他们的赌注是压在协约国方面的,他们控制的大量美国报纸倾向于刊登对协约国有利的消息。“报纸自然是同银行家和工业家有联系的,他们是报纸广告的主顾。报纸的不可知的巨大发行收益将随着我们进入大国而增加”。第二,英国在美国的宣传工作比德国高明得多。英国对美宣传是由著名作家吉·派克领导的。他们依靠美国亲协约国的团体和活动家举行了各种报告会、辩论会,印制了大批小册子和传单,运用了电影、幻灯等形式。英国的宣传家善于利用下述材料来煽起反德情绪。如德国潜艇击沉商船、德军屠杀无辜的中立国人民、焚毁图书馆、虐 待战俘和处死协约国医护人员,以及德军在比利时的暴行,破坏法兰德曼文化的古老中心卢汶等等。有的宜传是夸大事实的,但效果是明显的。第三,美国人口的大多数是英法移民及其后裔,在思想、文化、宗教、经济上同母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血浓于水”,英国宣传家往往利用这个事实唤起美国人对协约国的同情。美国内阁成员和外交官中同情协约国的也占多数,如国务卿兰辛,驻英大使佩奇、总统特使豪斯等均为重要的亲英派。“因为大多数驻在欧洲的使节是同情协约国一方的,他们的报告加深了对协约国的谅解。”第四,德国间谍在美国的活动,从反面帮助了协约国的宣传工作。“阻止军需品从美国流向协约国的外交努力失败以后,中欧列强依靠阴谋和破坏活动作为阻止美国供应协约国军需品伪手段。利用德国间谍和亲德的美国代理人,策划阴谋阻止有利于英国的活动,炸沉以协约国港口为目的地的轮船,收买或者伪造美国护照以供潜伏在美国的德国人或奥地利人使用,破坏生产和运送战争物资到协约国,以及煽动拉丁美洲国家同美国不和。”所有这些活动,都被英国宣传家有效地用作反德宣传。

协约国的宣传使得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假如德国赢得战争,那将是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世界的一场灾难。

一战全部过程/D/D1045.HTM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的旨在粉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1940年以后,日本为摆脱侵华战争僵局,改善战略态势,决定乘欧洲战事正酣之机,夺取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东南亚战略物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战果,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遂后,日军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亚,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开始后,日本调用11个陆军师团,舰船205艘,飞机2300架,共约40万人。在半年多时间里,日军先后侵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缅甸、所罗门群岛及阿留申群岛部分地区。美国由于缺乏战争准备,初期遭受严重损失。在对德、日两面作战的情况下,美国执行先欧后亚的作战方针,在太平洋地区进行防御和牵制性作战,然后视欧战结局,再行反攻。1942年3月,美国建立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战区司令部(总司令分别为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开始局部反攻。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中。首挫日军,迫使日军停止向莫尔斯比港推进。不久,又在中途岛海战中给予日本联合舰队沉重打击,一举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同年8月至次年2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群岛登陆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重创日本陆海军,战略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此后,日美双方在太平洋中部岛屿展开激烈海空战。不久,美军收复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1943年11月,美军转入全面进攻。麦克阿瑟一路由新几内亚西进尔后北上,尼米兹一路经中太平洋特鲁克群岛西进,向菲律宾方向分进合击,切断日本往南洋的海上交通线。日本虽竭力增兵,但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终无法挽回败局。1944年,美军控制中太平洋,占领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登陆菲律宾。1945年初次占冲绳,取得进攻日本本土前进基地,美英海空军加强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5月8日,德国投降,日本彻底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数十万平民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进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中国抗日军民发起全面反攻。在各国军民共同打击下,日本侵略军迅速崩溃。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太平洋战争伊始,日军偷袭珍珠港。对掩护和保障其前进战略计划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但却因此把美国拖入了战争,是战略上的失策。太平洋战争中,双方海军舰队核心已由战列舰让位于航空母舰。战争结果表明:舰载航空兵对确保海上交通线和掌握制空权、制海权有重大意义,用快速航空母舰编队消灭日军海空部认、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实施越岛作战,是美军取得太平洋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与中国建交的外交国家数

截止2008年1月1日,世界上196个国家中,共有17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具体情况如下:
亚洲:包括中国共48个国家,目前有4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只有不丹例外,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关系,但是不丹实际上与中国保持了大使级别的外交关系.
阿富汗 1955年1月20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84年11月1日
阿曼 1978年5月25日
阿塞拜疆 1992年4月2日
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
巴勒斯坦 1988年11月20日
巴林 1989年4月18日
朝鲜 1949年10月6日
东帝汶 2002年5月20日
菲律宾 1975年6月9日
格鲁吉亚 1992年6月9日
哈萨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韩国 1992年8月24日
吉尔吉斯斯坦 1992年1月5日
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
卡塔尔 1988年7月9日
科威特 1971年3月22日
老挝 1961年4月25日
黎巴嫩 1971年11月9日
马尔代夫 1972年10月14日
马来西亚 1974年5月31日
蒙古 1949年10月16日
孟加拉国 1975年10月4日
缅甸 1950年6月8日
尼泊尔 1955年8月1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塞浦路斯 1971年12月14日
沙特阿拉伯 1990年7月21日
斯里兰卡 1957年2月7日
塔吉克斯坦 1992年1月4日
泰国 1975年7月1日
土耳其 1971年8月4日
土库曼斯坦 1992年1月6日
文莱 1991年9月30日
乌兹别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新加坡 1990年10月3日
叙利亚 1956年8月1日
亚美尼亚 1992年4月6日
也门 1956年9月24日
伊拉克 1958年8月25日
伊朗 1971年8月16日
以色列 1992年1月24日
印度 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亚 1950年4月13日
约旦 1977年4月7日
越南 1950年1月18日

非 洲:共53个国家,其中49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阿尔及利亚 1958年12月20日
埃及 1956年5月30日
埃塞俄比亚 1970年11月24日
安哥拉 1983年1月12日
贝宁 1964年11月12日
博茨瓦纳 1975年1月6日
布隆迪 1963年12月21日
赤道几内亚 1970年10月15日
多哥 1972年9月19日
厄立特里亚 1993年5月24日
佛得角 1976年4月25日
刚果共和国 1964年2月22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1年2月20日
吉布提 1979年1月8日
几内亚 1959年10月4日
几内亚比绍 1974年3月15日
加纳 1960年7月5日
加蓬 1974年 4月20日
津巴布韦 1980年4月18日
喀麦隆 1971年3月26日
科摩罗 1975年11月13日
科特迪瓦 1983年3月2日
肯尼亚 1963年12月14日
莱索托 1983年4月30日
利比里亚 1977年2月17日
利比亚 1978年8月9日
卢旺达 1971年11月12日
马达加斯加 1972年11月6日
马拉维2007.12.28
马里 1960年10月25日
毛里求斯 1972年4月15日
毛里塔尼亚 1965年7月19日
摩洛哥 1958年11月1日
莫桑比克 1975年6月25日
纳米比亚 1990年3月22日
南非 1998年1月1日
尼日尔 1974年7月20日
尼日利亚 1971年2月10日
塞拉利昂 1971年7月29日
塞内加尔2005.10.25
塞舌尔 1976年6月30日
苏丹 1959年2月4日
索马里 1960年12月14
坦桑尼亚 1964年4月26日
突尼斯 1964年1月10日
乌干达 1962年10月18日
赞比亚 1964年10月29日
乍得2006.8.6
中非 1964年9月29日

欧 洲:共44个国家,目前有43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阿尔巴尼亚 1949年11月23日
爱尔兰 1979年6月22日
爱沙尼亚 1991年9月11日
安道尔 1994年6月29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白俄罗斯 1992年1月20日
保加利亚 1949年10月4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波兰 1949年10月7日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5年4月3日
丹麦 1950年5月11日
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俄罗斯* 1949年10月2日
法国 1964年1月27日
芬兰 1950年10月28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捷克 1993年1月1日
克罗地亚 1992年5月13日
拉脱维亚 1991年9月12日
立陶宛 1991年9月14日
列支敦士登 1950年9月14日
卢森堡 1972年11月16日
罗马尼亚 1949年10月5日
马耳他 1972年1月31日
马其顿 1993年10月12日
摩尔多瓦 1992年1月30日
摩纳哥1995.1.16
挪威 1954年10月5日
葡萄牙 1979年2月8日
瑞典 1950年5月9日
瑞士 1950年9月14日
塞尔维亚1955年1月2日
黑山 2006.6.14
圣马力诺 1971年5月6日
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斯洛文尼亚 1992年5月12日
乌克兰 1992年1月4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希腊 1972年6月5日
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南美洲:共12个国家,目前有11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阿根廷 1972年2月19日
巴西 1974年8月15日
秘鲁 1971年11月2日
玻利维亚 1985年7月9日
厄瓜多尔 1980年1月2日
哥伦比亚 1980年2月7日
圭亚那 1972年6月27日
苏里南 1976年5月28日
委内瑞拉 1974年6月28日
乌拉圭 1988年2月3日
智利 1970年12月15日

北美洲:共有23个国家,目前有12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安提瓜和巴布达 1983年1月1日
巴巴多斯 1977年5月30日
巴哈马 1997年5月23日
古巴 1960年9月28日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美国 1979年1月1日
墨西哥 1972年2月14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74年6月20日
牙买加 1972年11月21日
哥斯达黎加2007.6.1
多米尼克2004.3.23
格林纳达2005.1.20

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共16个国家,目前有12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76年10月12日
斐济 1975年11月5日
库克群岛 1997年7月25日
密克罗尼西亚 1989年9月11日
瑙鲁 2002年7月21日
萨摩亚 1975年11月6日
汤加 1998年11月2日
瓦努阿图 1982年3月26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马绍尔群岛1990.11.16
纽埃2007.12.12

目前还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亚洲:1个
不丹

欧洲1个
梵蒂冈

非洲4个
冈比亚
科特迪瓦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斯威士兰

北美洲11个
危地马拉
伯里兹
萨尔瓦多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巴拿马
多米尼加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海地

南美洲1个
巴拉圭

大洋州4个
所罗门群岛
基里巴斯
图瓦卢
帕劳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现与中国不和的国家都有哪些

与中国不和实质就是在国家利益上有冲突的国家,一般分为两类:

一、与中国建交,但存在利益冲突(领土 、贸易纠纷)

日本:中日钓鱼岛问题、对二战认识问题;




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

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

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


二、未与中国建交,存在利益矛盾(主要由于台湾问题)

根据外交部网站消息,这样的一共有25个.

亚洲: 1个 :不丹

美洲有12个国家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它们分别是:巴拿马、巴拉圭、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伯利兹、多米尼加、海地、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

大洋洲有6个国家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分别是:所罗门群岛、瑙鲁、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帕劳、图瓦卢。

非洲有4个国家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马拉维、乍得、斯威士兰、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外交部网站没有将梵蒂冈列举在内,显然是只将梵蒂冈作为一个宗教实体,而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来对待。


补充:

1、资料来源:(中国外交部)/mfa_chn/


2、南海,国际上通称South China Sea,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 U型九段线内外的海域都属于南海,因此,南海(多国主权)与南海里的九段线中国海域(中国主权)是不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