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赵友平】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按计划于4月8日至10日在台湾海峡和台岛北部、南部、台岛以东海空域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台湾地区前外事官员介文汲在中天新闻“麦玉洁辣晚报”9日的节目中表示,这次大陆环台岛军演,美国的军机军舰又避得很远,跟上次一样,都没出现。介文汲表示,只有台湾有一些人认为,美国人会为台湾流血,“我想这都是做梦……是白日梦”。


台湾地区前外事官员介文汲

介文汲说,去年8月解放军军演,美军很快退出了敏感地区,跟它们这次不进敏感地区一样,中国大陆当时公布了美国两艘航母的位置图,“这对美国来讲是非常大的威胁,就是说,你在哪里,我非常清楚,而且对你的经纬度,算得非常清楚,因为在导弹打击之前,它一定要对你定位清楚,你没有办法隐藏”。

介文汲提到,现在中国大陆的卫星监测系统对水面上军舰等的一举一动全都掌握,“所以就有一个说法,当时为什么美军一直往后撤,而且尽量避免‘我可能要干涉’的嫌疑,因为中国大陆公布了美国两艘航母编队的整个精确位置图,也就是说,你在哪里,我很清楚,美国一看,发现‘没错,我就在这里’。也就是说,导弹系统可能随时来攻击,你拦截不住的话,你整个舰队可能就被摧毁了。所以,这就是美国如果干预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视频截图

介文汲分析道,“台湾不是美国的土地,美国根本就没有必要帮你打这场战争,而且这场战争它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介文汲说,只有台湾有一些人认为,美国会为台湾来防卫,美国人会为台湾流血,“我想这都是做梦……是白日梦”。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迈克尔•麦考尔4月6日至9日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窜访期间,台湾“中央社”称,麦考尔接受福斯新闻频道采访时宣称,如果中国大陆进攻台湾,美国可能派兵“保台”。

介文汲9日在节目中也提到窜访台湾地区的麦考尔。他表示,麦考尔讲出这种话让人觉得他是不是判断能力都有问题,“美国是不会介入台海战争的”。

解放军东部战区按计划于4月8日至10日在台湾海峡和台岛北部、南部、台岛以东海空域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表示,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重警告,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行动。

9日,东部战区继续位台岛周边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当天中午,央视新闻报道画面显示,多军兵种部队在战区统一指挥下对台岛及周边海域关键目标,实施模拟联合精确打击,持续保持围岛进逼态势。

相关新闻

美就中方演习敦促"克制" 妄称已准备好履行"安全承诺"



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现场画面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晓雅】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按计划于4月8日至10日在台湾海峡和台岛北部、南部、台岛以东海空域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法新社声称,演习开展之际,美国国务院当地时间8日“敦促”中国“保持克制”,并称华盛顿已准备好履行美国在亚洲的安全承诺。美方这番表态引发网友讽刺,有人表示,“真是太有意思了。美国战争机器不懂得克制,却要求别的国家克制。”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8日声称,“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沟通渠道仍然是开放的,我们一直敦促保持克制,不要改变现状。”

对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敦促克制”的说法,有人@法新社说,“真是太有意思了。美国战争机器不懂得克制,却要求其他国家克制。” ↓



社交媒体截图

“既然要说克制……”一名网友在推特上这样留言,然后配图中列举了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干预、炸弹袭击、破坏以及试图改变政权等一长串清单。↓



社交媒体截图

“美国敦促克制?你在开玩笑吧”。↓



社交媒体截图

“‘敦促’,‘严重关切’ ,这届政府就是个笑话。” ↓



社交媒体截图

对于众议长麦卡锡等人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会见“过境”窜美的蔡英文,中方已对此表达严正立场,此举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还采取反制措施,外交部发布关于对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里根图书馆及其负责人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对上述两家机构和相关四名负责人采取限制我国境内机构与其交易交流、冻结其在我国境内财产、禁止入境等。

有关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重警告,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行动。

国际观察丨苏伊士运河停运一周刺痛全球经济,谁担责仍无定论

3月23日,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货轮、台湾长荣海运运营的“长赐号”,在经过苏伊士运河时意外搁浅,并拦住了整个河道,动弹不得,造成多年来最严重的航运拥堵。

为何让世界经济这么“痛”?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苏伊士运河提供了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海上运输是最便宜的运输手段,世界贸易量的80%以上都是通过水路运输,12%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

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苏伊士运河这一次堵塞,让全球供应链“如鲠在喉”。

全球贸易每小时损失4亿美元

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据CNBC报道,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数据,仅2020年一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舶接近1.9万艘,平均每天51.5艘。

据航运数据和新闻公司劳埃德船级社(Lloyds)的清单,货轮堵塞苏伊士运河造成的全球贸易损失约为每小时4亿美元(约合24亿元人民币)。

苏伊士运河不仅支撑着欧洲和亚洲的物流,它更是埃及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官员表示,苏伊士运河因为此次堵塞每天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万美元至1400万美元。

有分析称,如果堵塞持续下去,物品供应量会持续短缺,货物不够了,日常用品的成本就会上升,而相应的物价也就会提高。

航运市场价格或将大幅上涨

市场人士认为,目前全球集装箱航运业正处于严重瓶颈期,本次事故或将给航运业供应链带来“多米诺骨牌”式影响,航运市场价格或将大幅上涨。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海运价格已大幅上涨,新发生的苏伊士运河航道中断事件,有可能令全球海运市场变得更不稳定。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6日援引彭博社的报道,堵塞致使近100亿美元的货物通行受阻,从而导致海上货运价格飞涨。例如,由于货轮搁浅事件,从中国向欧洲运输一个40英尺集装箱的价格涨到近8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2328元),较一年前增加了近三倍。

导致全球原油价格出现波动

截至3月24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2021年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42美元,收于每桶61.18美元,涨幅为5.92%。2021年5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上涨3.62美元,收于每桶64.41美元,涨幅为5.95%。

埃及石油总公司前董事长、国际能源专家迈扎特·优素福表示,苏伊士运河对于全球石油供应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迅速重新开放能阻止油价波动。

美国价格期货集团高级市场分析师菲尔·弗林24日表示,苏伊士运河交通遇阻将抑制全球石油出口的关键咽喉。

五角大楼称美军舰活动受影响

五角大楼官员28日表示,苏伊士运河货船搁浅造成的持续交通中断将影响美国军舰的活动,但强调国防部有其他支持该地区行动的手段。

美海军公共事务官员丽贝卡·里巴里希表示,“我们不会谈论具体的运营影响。苏伊士运河是必不可少的海上交通枢纽,通道停运的时间越长,对民用和军用船只的影响就越大。不过,我们还有其他能力来减轻影响并扩大对美国中央司令部负责区域的行动的支持。”

一些专家警告说,苏伊士运河两岸越来越多的船只积压将带来新的挑战,包括一些企业无法负担额外的海上航行时间以及海盗带来的风险。而目前该运河已经有超过300艘船无法正常通行。

美专家表示,“如果因这一事件有越来越多的船只沿着非洲海岸航行,那么在海盗经常出没的地区,特别是索马里和也门周围的水域,将需要加强安全保障。”

拓宽、改道、赔偿……运河“堵船”问题还没完

>>为何不拓宽?

苏伊士运河全长193.30公里,深24米,平均宽205米,其中最宽处345米,航道浮标间平均宽度135米,分为22公里长的北段、162.25公里长的主段和9公里长的南段。

2015年8月,埃及当局开通了“新苏伊士运河”,完成的工程包括新开凿一条35公里的河道以及拓宽和加深一条37公里的旧河道。“新苏伊士运河”可以供吨位更大的船只通行。

这两条平行的航道位于苏伊士运河的北段,而此次“长赐”号搁浅的位置在运河的南段,因此没有替代通道可供选择,这造成从红海进入运河的通路被完全堵死。

既然这条航道如此重要,又这么怕堵塞,为什么不去拓宽、挖深呢?其实,苏伊士运河通航以来一直在拓宽、挖深、改造。最新的一次改造就是2015年完工的这次,其主要内容是令运河中拥有“旁道”的区间增加。

但现实是,每次改造的结果,反倒增加了发生堵塞的危险。分析称,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当运河每次改造并因此提高“放行”尺度,船东、承运商就会相应量身定制新款放大号的“顶格船”。

另外,一次次的拓宽工程无疑增加了海路运输的成本,有可能失去原本的价格优势。

>>巨大损失谁来赔偿?

从救援费用到货物的延误成本,苏伊士运河“堵船”导致的巨大损失由谁来埋单,目前还是各说各有理的地步。

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乌萨马·拉比耶27日表示,在事故调查结果出炉之前,苏伊士运河当局暂不会提出相关索赔事宜,但会保留索赔权对责任方追究赔款。

不过,拉比耶强调,恶劣天气可能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技术或人为失误造成。

承租“长赐号”的台湾长荣此前则表示,该船所有者日本船东正荣汽船株式会社应对所有损失负责。据悉,这艘船本身的保险金额可能高达2亿美元。

>>全球航路无其他捷径?

苏伊士运河管理方表示,货船可以自行选择等待还是绕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不过,目前没有船只选择绕行。等待,不确定何时能通行,每天都要付出额外成本;但绕行则意味着要付出数周的额外航程及连带成本。

此外,借此机会,俄罗斯方面也开始推销北极航道。

北极理事会俄罗斯特使科乔诺夫称,各国需要考虑除苏伊士运河以外的航路,北极航路就是明显的新选项。

科乔诺夫甚至认为,即使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行,全球贸易伙伴也该考虑下北极航路。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北极航路能将欧亚之间的航行时间缩短15天。特别是夏天,按照目前的地球气候状况,大约每年有三四十天北极航路将是无冰的。

但这对各方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北极航道每年7-9月是黄金时间。此外,北极航道对船只本身也有要求,必须带有破冰功能,对船只安全管控的要求也更高。

急!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或朝鲜对华政策及其启示?

一)利用日本崛起向西冲击中国和俄国 第一个时期是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从侵略日本到承认并支持日本西太平洋崛起,抵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鼓励和支持将日本扩张力量向西北俄国和南洋释放,以达到借日本冲击西太平洋俄国和英国力量的同时,也牵制英国在东太平洋形成对美国的海上压力的目的。这时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与日本的矛盾,而是美国与包括俄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矛盾。美日矛盾是附属性矛盾。 19世纪下半叶的东亚政治呈现如下基本特征:1. 中华大清帝国、俄罗斯沙皇帝国在内乱中衰落;2. 俄国与英国在欧洲争霸而导致英日结盟,日本崛起;3. 美国为与英国、荷兰等争霸太平洋,支持日本在东亚崛起并向南冲击英荷势力范围;4. 美国为减少日本崛起对太平洋东岸的冲击,怂恿并限制日本向太平洋西岸扩张。 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政治已是风雨飘摇,世界运势正在西半球上升。在欧洲是俾斯麦统一德国、俄国农奴制改革,在北美洲是美国林肯统一美国;亚洲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刺激下,印度被英国全面占领,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规模造反并被镇压,日本则在西方炮舰冲击下出现明治维新。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中国战败,对东亚政治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它一方面将西方对东方的主要压力吸引到中国,这相对减轻了其他像日本这样的国家通过改革实现国家转型 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又燃起东亚国家,尤其是一直视中国为至尊的日本看到挑战中国东亚中心地位的可能性,以及欧洲列强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殖民瓜分完毕后,进一步向东亚扩张的冲动。这同时又导致欧洲列强与日本、美国、俄国在东亚地区的冲突。其间,美国东亚外交政策的总目标是承认日本崛起并尽可能将日本扩张势头向西北大陆和南方台湾牵引,以冲击英国、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避免日本东进与美国冲突的策略考虑。 19世纪40、50年代,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成了吸引西方列强的东方“磁场”,就在欧洲列强将目光集中在轰然倒地的东方巨龙——中国时,美国则开始将目光停在次一级的猎物——日本。除了美国力量不足以与西方列强争食的原因外,美国关注日本更有地缘政治的原因。关于此,刘世龙同志在《美日关系(1791-2001)》中说得比较深刻: 进入1848年后,日本在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已升至这种程度,开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的扩张欲望不及英、俄等国,却要抢先迫使日本开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的战略地位对美国最重要。此时,太平洋两岸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在太平洋东岸,加利福尼亚于1848年发现金矿,加速了美洲西海岸的开发。加利福尼亚于1850年成为美国的第31个州,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大岛,从单纯的大陆国家变为兼具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双重性质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使美国更加重视太平洋和海外扩张。在太平洋西岸,上海于1843年开埠,使日本成为中美航线上的必经之地。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日本之于美国的重要性逐步上升。1850年加利福尼亚的飞剪快船开辟一条新航线,把纽约、旧金山、上海(或广州)、伦敦联系起来,使日本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1849年,美国太平洋邮船开辟纽约至旧金山的轮船航线,使建立横跨太平洋的轮船航线成为指日可待的事。轮船时代的来临,使横亘在中美航线上的日本列岛成为美国的必经之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横渡太平洋,加煤站必不可少,日本于是与夏威夷一起成为美国觊觎的对象。不仅如此,当时还认为日本可大量供应煤炭,这为不产煤的夏威夷所不可企及。 当然,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这时美国之所以关注日本,是由于太平洋,尤其是现在被美国视为生命线的通往印度洋必经的马六甲海峡的中太平洋洋区当时已被西班牙、英国、德国等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由于中国的吸引,日本连同东北亚地区,仍是这些欧洲列强没顾得上的“羔羊”,这样日本便成了当时只有资格吃“剩食”的美国扩张的最佳方向。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不求独占,只求分羹;而对待日本,一旦时机成熟,美国则会独吞。正因此,美国后来采取“黄雀在后”的政策,在鼓励日本向中国、俄国、英国发难完毕后,再联合这些国家击败并独占了日本。当然这只是后话。 19世纪中叶,与中国锁不住国才被迫开放的经历一样,1633年至1639年,幕府五次发布“锁国令”,只允许同中国、荷兰、朝鲜三国有限制地贸易。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4艘舰船驶抵江户湾浦贺附近,强求日本开港通商。1854年2月佩里又率7艘舰船重抵江户湾,3月胁迫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规定对美国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佩里叩关迫使日本从锁国到开国。1858年又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开放神奈川(今横滨)、长崎、新潟、兵库等港及江户、大板两市,美国享有治外法权。此后,日本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签订了类似条约。日本逐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出现的原因大体相同,日本开放后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此起彼伏,但社会危机却导致日本走了与中国不同的维新道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1869年宣布版籍奉还,1873年改革地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帝国会议。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通过维新运动废除了封建幕藩体制,建立了民族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继而为争霸走上帝国主义扩张道路。 面对日本的崛起,美国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当时日本与美国在东太平洋夏威夷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矛盾,美国要想化解并利用这种矛盾,就要考虑用其他利益与日本进行交换。为此,美国采取鼓励日本向南和向西扩张的政策,试图以牺牲英国和中国、俄国的利益来减轻日本在夏威夷问题上对美国的压力。1871年7月6日,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写道:“一旦我们和中国发生纠纷,或是和朝鲜的纠纷增加扩大,则(日本)乃是一个为友固可欢迎,为敌深可惧怕的国家。” 因此,与其与日本发生冲突,不如让日本与美国的主要对手相争,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更加明白: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华盛顿未来的远东政策),美国官员抛开其欧洲同伴,单独向日本提供帮助,后者自1868年开始政治转型并取得惊人成就,它决心仿造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实现本国的现代化。70年代中期的美国驻日公使约翰·A.宾厄姆对日本要求关税自治表示同情,他还意识到,美日合作可以削弱英国在日本市场的强大地位。这便是美国政策转变的开端。 1854年7月11日,美国在日本开国仅3个多月后便迫使琉球王国与之缔结不平等条约,在琉球取得通商权和治外法权。琉球接近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南中国海的势力范围,并与中国有更近的藩属关系。美国知道自己无力与欧洲列强抗衡,就鼓励并为日本向南方扩张铺路。1872年10月15日,日本对琉球采取单方面行动:以设琉球藩的方式开始吞并琉球。美国在日本承诺保证美国在琉球的利益的条件下,对日本的行为“未提出异议” 。 如果说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琉球问题上先放任后偏袒日本,那么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问题上,它更是乐观其成。 1871年11月发生琉球居民因船只遇难而漂流到台湾东部后船上人员被杀事件。1872年2月,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为此乘美国船到台湾问罪。10月12日,李仙得返美途经日本横滨。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将参加过美国1867年侵台活动的李仙得介绍给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 10月24日德朗会见副岛种臣,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表示日本如拟扩张疆域,占领他国控制不到的地方,美国当乐观其成。10月25日李仙得在横滨会见副岛种臣,在美国公使德朗及其秘书在场的情况下,就日本侵台事宜为日本出谋划策。10月27日,李仙得向副岛种臣表示愿为日本占领台湾效力,称只需2000兵力即可攻台。美国国务卿菲什得知德朗把李仙得得到的关于台湾情报提供给日本后并未表示反对。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决定侵略台湾并于4月4日命令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出兵。5月8日,在美军舰“蒙那肯”号的声援下,日本侵略军在台湾登陆,中国随后出兵,日本因准备不足,在10月31日与中国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后退回。日本对美国人参与侵略台湾特别表示“感谢”,李仙得于1875年7月在日本退职,作为外国人首次被授予旭日大绶章。 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又马不停蹄地于1875年侵略朝鲜,此前,美国驻日公使宾厄姆特意将佩里1853-1854年如何叩开日本的《美国舰队远征中国诸海和日本实录》一书赠给井上馨副全权大臣,以壮其行。在日本的胁迫下,1876年日朝缔结《日朝修好条规》。1882年7月,朝鲜爆发反日壬午事变。朝鲜士兵民众联合烧毁日本在京城(汉城)的公使馆。中国和日本派军,就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John Russell Young)却会同海军上将,出动军舰对日本进行表面为“礼节性”实则为日本助威的“访问”。 迫使朝鲜政府于同年8月30日再次缔结不平等《济物条约》,日本获得保护使馆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日本利用朝鲜亲日势力策划宫廷政变,由于中国清府出兵,日本侵略意图没有完全实现,但还是迫使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明白: 1876得,日本与朝鲜直接签署了一项条约,这进一步证实了宾厄姆的判断,即日本正在崛起。 这项条约首次改变朝鲜与中国的纳贡关系,预示着该地区的权力关系将出现显著的重新调整,而日本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1878年的一项条约中,美国允许东京享有很大程度的关税自主权,这引起了欧洲人的不满。……华盛顿的态度表明,美国在亚洲看好的是日本的未来,而不是中国或朝鲜的前途。 为了彻底拿下台湾与朝鲜,日本认识到必须向中国作最终摊牌,并将占领台湾与解决“中国问题”总体考虑。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草拟《征划清国策》,把战争时间定在5年后,即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洲各国获得远征东方实力之前。 1893年山县有朋提出为期十年的战略设想,山县在1893年提出的军备意见书中认为,西方列强计划侵略东方,但侵略成为现实问题的时候“是今后10年内开通西伯利亚大铁路”之日。为了应付这种局势,“应是今后八九年内充分准备兵力,以便一朝有事免遭祸害,并在有机可乘之时进而准备获取权益……到那个时候,可以成为我国敌手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朝鲜,而是英法俄等国”。他认为“如今后不出10年关系破裂”而发生对俄战争,则为了事前确保战略要地朝鲜,就必须早点寻找机会对清战争。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大藏大臣松方正义产提出“我邦必须长期占领台湾”主张,认为:“台湾之于我邦,犹如南门之锁钥,无需申论,欲向南方扩张大日本帝国之版图,必须先经此门户”;“由此而达海峡诸半岛及南洋群岛”,“我邦占领该地之利益既然如此之大,则如被他国占领,必对我邦损害极大”,“其他各国今后决不会袖手旁观”,故 “今日若不能占领,则终将永无占领之时机”。占领台湾的第四任“总督”玉源太郎主张:“若在厦门……占据优势,则我帝国恰如彼英国之于苏伊士地峡,在东洋独有同等权力,变决非难事。” 1899年美国占领菲律宾之前,美国在亚洲还没有夺得一个像样的基地。它需要日本为其东亚政策前趟“雷区”。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基本政策就是纵容日本“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 。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纵容和利用日本为美国充当东亚战略“清道夫”是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因此,在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美国不仅拒绝干涉日本,还有意向日本派出军事顾问。甚至利用驻华使馆的外交特权,窝藏包庇日本间谋,提供军事情报等。1894年6月,日本借口朝鲜内乱出兵朝鲜。同月初,美国将停在长崎的军舰“巴尔的摩”号派往朝鲜。7月23日,即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两天,近5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日本军人的带领下开赴汉城。 9月,日本驻美公使建野乡三与美国国务卿格雷沙姆会谈,双方针对中国达成默契。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将尊重朝鲜独立主权,建野答日本在朝鲜没有领土野心。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关注中国甚于朝鲜,日本是否更希望与中国而非与朝鲜作战?建野回答:此言极是。日本国内形势危急,与中国交战将……使此得到改善。 1894年7月8日和10月6日,英国两次要求美国与欧洲列强联合干涉中日战争时,美国予以拒绝。美国驻华公使查尔斯·田贝于10月23日向国务院的报告中说“中国失败,在达到其王朝受到威胁之前,都是有益的经历。这种事情来临之日,就是外国干涉之时。” 田贝之子美国公使馆一等参赞田夏礼在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推测日本打败中国并将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改革”,这对西方列强是有利的;他在报告中写道“日本宣称,这次战争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如果它坚持这种说法,超脱其一已的私利,成为文明的战士,它自己的面前将有一个广阔的行动领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虽然鼓励日本向中国发难,但其对华政策还是与日本有区别的。从日本方面说,中国的解体对日本是绝对有利,这会使它在一劳永逸地解除西面中国所独有的洲际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压力的同时,还使自己处于英国一样的利用大陆分裂形势推行均势外交的有利地位。但美国只希望中国主体地位削弱而不希望中国大面积解体。19世纪末中国面临即将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思想库中国问题权威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看出中国的解体会成为一场灾难。当时还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某些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对大清帝国的瓦解即使不兴高采烈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柔克义却认为一个有能力在其国境内维持秩序的独立自主的中国对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 在八国联军开进中国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仍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中国,美国在谈判中反对一切可能削弱中国的建议”。他认为“一旦中国崩溃并被瓜分,美国就要面临一个不愉快的任务:在中国各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它的对手则远比中国人难对付。此外,这场角逐的不可知的后果很可能就从毁灭中国所造成的真空中开始,这将比现存的不稳定具有更大的威胁性。” 1900年罗西奥多·罗斯福给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贝格的信中说:“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鲜。它将对牵制俄国起作用,而俄国由于它的作为应该接受这种报应。但是我真诚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国。这样做将对任何人都不好。” 这就是说,美国支持日本在东北亚的行动只是为了牵制俄国,同时,罗斯福心中还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和俄国,而要达此目的,中国就不能解体。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是有限的:其极限是日本要强至能牵制中、俄,但不能破坏中国和俄国对日本的牵制并由此造成日本与美国的直接对峙;其底线是日本弱不至无力牵制中国而使中、美直接对峙。这时“美国所在扮演的正是柔克义为之设计的角色——远东权力均势操纵者” 的角色。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和俄国对日本南向扩张的态度则与美国有相当的不同。19世纪下半叶英国对日政策是希望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牵制俄国以减轻俄国同期在中亚波斯和阿富汗与英国强劲争霸的压力。 为此英国反对日本对台湾的扩张,而沙俄则怂恿日本割占台湾以冲击英国的利益。1874年日本侵台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日本使节大久保利通表示:如果日本不把矛头指向台湾而去侵略朝鲜,将会得到英国的援助。1894年5月正值朝鲜局势告急,日英双方进行谈判,6月中旬英国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武装侵略。7月16日,两国正式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取消在日租界及其行政权,废除在日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率,这对日本战时外交是一重大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雷在签字仪式上承认,“这样的条约对于日本来说,其效果确实不少。说其效力比在击败中国的大军更为远大也不为过”。7月23日英国政府又对日本表示,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英国将采取“中立”。两天后,日本便向中国开战,8月1日中国与日本先后宣战。次年4月17日,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均抱着“渔翁得利”的准备。当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提出对日干涉的请求,德法随即同意并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作为回报,除“赔款”外,中国还复照日本答应“不将福建省内三地让与或租借给别国”。这个复照便成为日本以福建省为其势力范围的依据。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东亚地区影响是结构性的。首先,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岛并将福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这使日本实现后来“大东亚”战略的关键一步,同时这也使日本接触到了英国对日本扩张可以容忍的极限。与此同时,俄、德、法三国对日本干涉成功,又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力量大增,加上1891年5月俄国建设横跨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开工。1896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俄国开始建设符拉迪沃斯克军港,这便加深了太平洋地区美国、英国,尤其日本对俄国的担忧。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俄国在东北亚的崛起,这刺激了美国加速抢滩太平洋的行动。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开战,7月7日,美国趁英国忙于英布战争的空隙,在日本政府抗议中兼并为日本人视为东部安全重要战略屏障的夏威夷。同年,西班牙战败,美国夺取了西班牙的属地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日本进入东太平洋的战略要塞关岛。这也从东南两向切断日本向东、南太平洋扩张的进路。1899年,美国实现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从而拉起了东径180度从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到萨摩亚群岛的东太平洋的防御链条。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南下与美争夺的冲动。 1900年8月20日,山县有朋提出《关于北清事变善后》意见书,主张调头再次南下,提出“经营南方”的看法, 认为“中国……虽可暂免瓜分,但因国家生气久已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所以,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采掘矿山等特权”。“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 1900年8月,日本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中国厦门,因遭到美国在内的列强而被迫中止。12月,美国又向日本非正式地提出美国海军在中国福建三沙湾获得加煤站的建议, 这引起日本的极大警觉。这种从东南两向对日本形成合围包抄的压力又反过来刺激日本加快先解决俄国,再总体与美国摊牌的军事行动。1898年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对康有为首次使用“亚洲门罗主义”一语。 在打击俄国问题上,美国与日本的目的是一样。美国人认识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支线不仅可以开发俄国辽阔的东部地区,而且还会改变世界贸易的方向,取代伦敦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作为通住中国的关键路线,并主宰中国——如果说不是环太平洋地区——的事务” ;时任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向麦金莱总统汇报时警告“俄国对美国的亚洲利益的威胁日甚一日” 。美国这时对日外交的基本政策是遏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作为补偿支持日本战胜中国后再从俄国那里获取利益。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要义,是将日本改造为美国在亚洲的打手,同时又是美国阻挡亚洲强国力量进入东太平洋的“防波堤”。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袭击俄国驻中国旅顺的舰队,日俄战争拉开序幕。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了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的增援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败。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与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对于日本的胜利, 1904年2月10日即在开战的第二天,罗斯福在的日记中写道“对日本人的胜利,我高兴透了。因为日本在做有利于我们的事。”同时他又对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堡表示:“从我们的利益说,我们希望日俄战争延长下去,希望它们两败俱伤,尽可能地耗尽元气,即使在战后两国的边界也还未得到解决,两国在利益范围的界限上也一如战前那样对峙。这样就可使它们保持战争状态,而且抑制它们在别的方面的野心,日本就无法在胶州威胁德国,也无法在菲律宾威胁我国了。”1905年6月16日,罗斯福表示:在亚洲大陆与中国有关的事情解决之前,日本的矛头将不会指向菲律宾。 另一方面,西奥多·罗斯福也意识到日俄战争意味着美日矛盾将提上日程,认为:“俄国作为一个东亚大国之被推翻,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不幸的”,“最好还是让俄国和日本对峙,使一方对另一方发挥抑制作用”。 因此他主张要“防止俄国从整个东亚被赶走”。 1904年3月19日,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表示“如果日本获胜不仅斯拉夫人,而且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考虑东亚的一个巨大的新势力。胜利将使日本自动地成为东方的一个难以对付的强国” 事实上,日本对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与俄国的矛盾开始转向与美国的矛盾。而美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外交政策基本是以西换东,即将日本的扩张需求向中国和苏联推进以减轻日本对东太平洋美国的战略压力。而这正是1894甲午战争、1905日俄战争前,美国将日本扩张需求引向西北面以减轻南面菲律宾压力的政策的翻版。 (二)“可怜的塔夫脱”,美国不知深浅首次触礁东北亚 1909年,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1857-1930)就任美国总统。他认为罗斯福姑息日本,情愿把美国在华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以换取日本的好感的政策“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他一反罗斯福的东亚政策,提出可以利用经济手段,通过“金元外交”来与日本和俄国争夺东北亚的利益。塔夫脱的对华政策得到中国清政府的积极响应,清政府试图在中国东北引入美国以抵消日俄的力量。 1909年,美国开始大力向中国的投资市场渗透。最初塔夫脱想从满清政府修建粤汉铁路而发行债券中为美国银行家争取到份额,但迫于俄日压力,未能成功。后塔夫脱又以个人名义致电醇亲王,敦促他同意给美国资本家同等的一份债券,还是迫于列强的压力,为清政府婉拒。6月美国银行团的代表司戴德先到伦敦拜会欧洲银行界后,才到奉天见到主张引入美国资助开发铁路的任锡良。任锡良筹划了一个方案由美国银行出资修筑一条从锦洲横贯满洲的铁路。10月中美终于签署一项由美国银行团出资兴建锦瑗铁路的协定。同时,为了减轻来自俄日的压力,塔夫脱还提出一项诺克斯“中立化”计划,建议把满洲的铁路全部中立化或国际化。塔夫脱天真地认为,俄国人为减轻在中东铁路的亏损,可能乐于同意美国的这项计划。假如再能获得英、法、德的支持,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控制也就随之告终,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就会扩大。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是它像许多美梦一样,在旭日升起的时候消失了。” 塔夫脱并不知道经济只是政治的继续的道理。他怀着威尔逊或戈尔巴乔夫式的伟大报复,以为他所面临的已经是一个经济扩张可以代替军事扩张的“文明”时代。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来到了一个要与俄日虎口夺食并且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为此地交过手,流过血才划清势力范围的地方。尽管俄日之间有矛盾,但面临第三者介入,尤其是当时力量并不是很强的美国人介入的时候,他们捍卫其势力范围的决心就不是仅凭几堆“金元”就能撼动的。事实上尽管“美国是当时唯一能够在远东同日本抗衡的力量,但它的海军实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跨过太平洋同日本较量的程度”。 而没有海军为后盾的经济扩张,无异于八面威风却不能奔走的泥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