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文宏:我们离走出“新冠”已为期不远)
张文宏
3月25日上午,在广州南沙举办的亚洲青年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为中方青年嘉宾代表致辞。他表示,三年多来,我们的卫生体系接受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最终走了出来。今天无数的亚洲青年精英相聚在此,恰逢人类已经全面建立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免疫屏障。“世卫组织也宣称如今死于新冠的病人数每天都是历史低点。我们离走出‘新冠’这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时间节点已为期不远。”张文宏说,他相信,通过这次疫情可以认识到,面临不确定事件的挑战,只有通过交流与沟通,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构建一个有韧性的全球性社会体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广州日报)
延伸阅读:
张文宏今天上午的最新演讲,关于新冠和新冠之后的世界
今天上午,在广州南沙举办的亚洲青年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为中方青年嘉宾代表致辞。
他表示,三年多来,我们的卫生体系接受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最终走了出来。今天无数的亚洲青年精英相聚在此,恰逢人类已经全面建立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免疫屏障。“世卫组织也宣称如今死于新冠的病人数每天都是历史低点。我们离走出‘新冠’这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时间节点已为期不远。”张文宏说,他相信,通过这次疫情可以认识到,面临不确定事件的挑战,只有通过交流与沟通,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构建一个有韧性的全球性社会体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张文宏表示,2021年全球处于疫情死亡率比较高的时期,当时全球性的药物储备、疫苗都不够充分,中国通过公共卫生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比较多的人员感染、死亡。随着时间进入2022年,世界各个国家逐渐实施开放,但开放交流还是不够充分。2022年年底,中国优化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但优化调整以后,中国的医疗体系也遭受了比较大的压力。
“我所在的城市是上海,和广州一样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但是在面临这么大的冲击的时候,我们仍然觉得捉襟见肘。”张文宏说。
当时社区、郊区、乡村的卫生院都被发动起来,青年医生被全面地动员起来,张文宏每天都到基层、乡村去,跟青年医生在一起,政府夜以继日给各个基层的卫生院输送药物。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渡过了疫情难关,展现了整个医疗体系的韧性。
新闻多看点:
张文宏:感染新冠6个月后抗体水平会达到很低
无法避免感染但免疫记忆的克隆仍然存在发生重症的比例大幅降低
3月21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进行了一场线上演讲。
张文宏团队对感染新冠后人体是否会持续性存在免疫记忆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免疫记忆的克隆在6个月后仍然存在。
“这些记忆性的克隆如果受到攻击,会以最快速度募集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月后,抗体水平会达到很低的水平,无法避免感染。但是感染以后,因为免疫记忆克隆的存在,(抗体)又会迅速被召唤,出现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的提高,这时候发生重症的比例大幅降低。”
新冠未来将向地方性流行转化不再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
张文宏认为,新冠未来将向地方性流行转化。
“地方性流行”是指,一种病毒经过大流行后,进入较低水平的流行,不再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
张文宏解释,就流行的波度而言,新冠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已经被我们熟悉的冠状病毒,比如OC43和HKU1(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的两种冠状病毒,来自啮齿动物)。如果进入常态化流行,它会阶段性地出现波峰,在流感样人群中检测出的比例大约处于1‰-2‰的水平。虽然中国目前在流感样人群中检测出新冠的比例大约为5‰-10‰,但可以判断,中国目前处于新冠低流行的状态。
根据新加坡和美国的疫情监测情况,第一波疫情结束后都有第二波,第二波的峰值会低于第一波,但两个波峰之间间隔时间多久,中国和国际都在同步进行评价。
张文宏在演讲中表示,未来应对大流行的科技平台需要包括疫苗、治疗、检测、公共卫生措施几个方面。
近期流行的甲流菌株不会引起恐怖的大流行
张文宏表示,关于近期流行的甲流,团队检测到其分型是H3N2和H1N1,这两个菌株都是大流行以后不断发生变异的常态化流行株,并不会引起恐怖的大流行。麻疹、水痘等疾病,也都是在大流行之后遗留在人类社会的常态化感染疾病。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提醒,考虑到目前新冠叠加流感的形势,建议公众继续保持密闭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和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显示,截至3月18日,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降至4917;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为0.8%。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3月16日下降至7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5例),较峰值下降了99.9%。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橙柿互动综合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澎湃新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日核酸阳性4000人以上 专家:新冠没有消失
3月22日,#每日核酸阳性4000人以上#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友热议。
每日核酸阳性4000人以上登上热搜
据健康时报3月22日报道,近期,来自上海、北京、山东、安徽等多地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于近日感染新冠,“以为自己终于挺进‘决赛圈’了,结果在3月份还是中招了。”一位北京居民告诉记者。“新冠没有消失,只是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告诉记者。
每日核酸阳性4000人以上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自3月3日以来,我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每日报告核酸检测阳性数仍保持在4000人以上。
据健康时报报道,“感染过程基本和第一次感染一样,最开始是咽喉不适,当天下午开始发热,第二天退烧后开始嗓子疼、咳嗽,一周后转阴。”家住河南郑州的陈雪(化名)向记者表示,一月份已感染过一次新冠。“此次感染是因为家人首次感染了,在家人感染后的六七天才出现了症状,说明还是有一些抵抗力的,可能还是因为接触病毒太多了。”
在首次感染两个月后,家住郑州的陈雪(化名)再次感染新冠,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受访者供图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群体水平看,大暴发后6个月内一般不会再次暴发,但也有例外,如新冠病毒发生大的变异,从个体看,不能完全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免疫力较弱或免疫反应不持久的人群,包括有免疫缺陷、基础病等,另外还与进入体内的病毒量有关,如果一次性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大,也会更容易发生二次感染。”
赵卫提醒,考虑到目前叠加流感的形势,建议公众继续保持密闭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和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听从防疫部门的提示和指引,是正确应对的好方法。
中疾控通报:首次发现!
3月18日晚,中疾控官网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中疾控通报显示,2023年3月10日至3月16日,新发现38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其中1例BQ.1.2,2例XBB.1.11.1,13例XBB.1.5,2例XBB.1.5.7,16例XBB.1.9.1,3例XBB.1.9.2,1例XBB.2.3。其中XBB.1.11.1、XBB.1.9和XBB.2.3属于首次发现。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降至4917;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为0.8%(图1-1)。
图1-1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3月16日的4.9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阳性数降至194(阳性率为0.4%)(图1-2)。
图1-2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新冠病毒重组风险仍在
据第一财经3月18日报道,近期多项研究显示,冠状病毒的流行并未间断、不同奥密克戎亚型仍在同时传播,病毒依然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基因重组风险。基于此,要持续开展病毒监测工作、加快推动广谱疫苗研发并重点保护免疫脆弱人群。
世卫组织官网显示,在3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世界现在的情况肯定比大流行期间的任何时候都要好得多。
“我有信心,我们可以在今年内宣布,新冠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式结束。”谭德塞称,不过,目前还没到那一步。目前仍有超过5000人死亡报告。
近期,国内外的权威医学研究都显示,对于新冠病毒的关注度并未因流行度减弱而衰退。新冠不同变异株之间,乃至不同冠状病毒之间,仍存在合并感染的风险,并可能因为合并感染,出现新的毒株。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健康时报、中疾控官网、第一财经
张文宏说这一波疫情是一次倒春寒,本轮疫情预计何时会结束?
张文宏表示,国内这波疫情目前处于指数级上升初期。我们和病毒的争斗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但是防控的节奏不能乱,大家对于下阶段防控的信心不能丢失。由于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可以说疫情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利,同时也阻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那样,春天总是会到来的,我们目前要做到的就是遵守疫情的防控政策,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一、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利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可以说非常的自由,而这三年的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的色彩,但是竟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去面对,我相信会有春天的那一天,同时疫情让我的大学生活失去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东西。
二、我相信在本轮疫情会很快过去的张文宏说这一波疫情是一次倒春寒,本轮疫情会很快结束的,因为我们的人民在面对每一次困难的时候,总是可以团结一致每一个人在在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遵守疫情的防控政策,每一位群众都非常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这次疫情波及到很多的省份,而且传播速度很快,很多学校的学生也波及到了,但是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所以我相信这次的疫情会很快的结束,会有春天到来的那一天。
张文宏:新冠疫情短期内不会结束,目前我国在抗击疫情上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张文宏在主持话题讨论时说,最近随着中国防疫“二十条”的发布,很多人对未来中国走出疫情有更多的期待,“我们内心非常清楚,最终走出疫情看的肯定是科技,但现在生物医药所做的这些贡献是不是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支撑我们相信中国是有能力来支撑我们整个抗疫,走出疫情
张文宏称这可能是疫情最后一个寒冬,疫情的拐点来了吗?
我国基本上已经有效防控住了新冠疫情,因为新冠疫情已经反复发生了多次,很多城市也出现了新冠反弹的情况,但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了社会面的清零。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问题上,因为新冠疫情本身属于全球性质的问题,所以单独一个国家和地区很难从根本上防控新冠疫情,新冠疫情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输入性病例。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冠疫情并不会在短时间内突然结束,所以我们需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新冠疫情问题,我们也需要把防控新冠疫情当成自己的常态化工作。
张文宏表示新冠疫情不会短时间内结束。
在问到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的时候,张文宏表示新冠疫情并不会在短时间内突然结束。与此相反,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防控新冠疫情的方式问题,同时也需要尽可能提高疫苗的接种率,我们需要把接种新冠疫苗和核酸检测当成防控疫情的基本操作。
我国基本上已经防控住了新冠疫情。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很多城市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社会面的全面清零,有些城市虽然会出现部分新冠反弹的情况,但在出现新冠阳性患者之后,相关城市会立即动员全员核酸检测,相关片区也会被封控隔离,所以疫情很难在一个地区大面积传播。
我国需要把社会面的清零当成最终目标。
虽然很多城市已经没有新冠阳性病例,很多城市依然做好了防控新冠疫情的准备,有些城市也会通过提前准备医疗资源和生活物资的方式来综合防控新冠疫情。总的来说,我们不需要担心新冠疫情的防控问题,因为我们的很多城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我们也在疫情的防控问题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张文宏称走出疫情靠的是科技!你赞成他的这一说法吗?
引言: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主任张文宏表示。这可能是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说明我们国家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是比较成功的,并且我们已经有了足够能比新冠病毒抗争的武器:新冠疫苗以及新冠病毒的特效药。
一、过去我们对新冠疫情做出的努力成效不知不觉间这已经是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温度降低,为疫情在传播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正值元旦期间,人口流动量大,聚集活动较多,因此全国多个地方又出现了新冠疫情确诊病例。但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主任张文宏在日表示“这可能是新冠大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主任,能够做出这样的猜测,就说明我们的疫情防治效果非常突出。
二、肯能是新冠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从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我们宿舍无测到现在。重症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国内疫苗接种情况乐观,防疫政策严格,民众配合度极高。群体免疫水平以及通过疫苗为我们建立的一些免疫屏障,包括一些新冠疫病毒的特效药都向人们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就是这可能就是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但是我们不能够放松,对新冠疫情的重视。虽然说奥密克戎的毒性有所减小,对人体的伤害不会那么的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低估他的毒性。
因为奥密克戎虽然毒性上有所降低,但是传播力却增强了很多倍。我们已经对新冠病毒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有了能够与他进行抗争的武器,但是因为国外的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的一些国家仍然不能正是新冠疫情的严重性,现代防治,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想要完全的消灭病毒,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国内实现动态清零,甚至是通过各种严格的方法加以限制,完全实现新冠疫情的彻底清除也并非不可能。
张文宏指出能否走出疫情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到底是什么?
我不赞成这一说法,走出疫情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科技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已。张文宏称走出疫情靠的是科技!
日前在上海开幕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张文宏主持话题讨论。他在主持时说在防疫20条发布后,大家对于中国走出疫情有了更多期待。他表示最终走出疫情看的是科技,但现阶段生物医药作出的贡献还未提供足够支撑,相信中国有能力支撑抗疫并走出疫情。
我并不赞成这一说法,我觉得走出疫情还是要靠全体国人共同努力。之所以对这一说法并不赞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科技在现阶段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二是科技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疫情爆发直到现在,科技在疫情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几项,最关键的几项为疫苗、核酸检测以及各种二维码。关于生物科技所起到的作用,应该以疫苗和核酸检测为主,但疫苗是否有用到现在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核酸检测的科技含量并不算高。在这几年抗疫防疫过程当中,生物科技或许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另外,现阶段生物科技水平基本处于瓶颈状态,想要实现突破和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临床制药极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我觉得疫情应该不会持续这么久,而且病毒在不断变异过程当中,生物科技研究始终存在滞后性,能起到多少作用真的很难说。
现阶段对于国人来说,想要真正走出疫情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防控措施。或许伴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未来这会类似流感的疾病。
在现实生活当中,普通人对于科技创新及发展并没有多少认知,只能从自身生活出发来分析。可疫情一步步走到现在,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未来究竟什么才是走出疫情的关键,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项指标指的是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在我们防控新冠疫情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新冠疫苗的接种范围,同时也需要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种率。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来说,因为很多人并没有主动接种新冠疫苗的意识,这才导致新冠疫情出现了一定的重症患者,几乎所有的重症患者本身没有注射新冠疫苗,这才导致很多人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进一步降低。
张文宏指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重要指标。
在谈到关于防控新冠性的问题时,张文宏只出了一项防控新冠疫情的关键指标,这项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相关地区未来能否走出新冠疫情。据张文宏表示,一个地区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将直接决定这个地区防控新冠疫情的难度,对那些新冠疫苗覆盖率比较高的地区来说,相关片区防控新冠疫情的效果会更好。
这项指标是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在研究了大量的新冠患者的数据之后,张文宏发现几乎所有的重症患者都没有打过新冠疫苗,很多新冠肺炎的无症状感染者也注射过三针新冠疫苗。在这样的数据基础之下,我们可以认为尽管疫苗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降低新冠肺炎的重症率,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每个人的安全。
我们需要积极注射新冠疫苗。
我们的新冠疫苗的整体接种率已经达到了88%以上,在部分地区,新冠疫苗的整体节能率更是高达92%。与此同时,老年人群体和偏远地区的新冠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我们需要进一步倡导这些人群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在防控新冠疫情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提高新冠疫苗覆盖率的方式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