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长星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

3月28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

信长星说,早春三月、春暖花开,马英九先生首访大陆,第一站就来到江苏南京,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对马英九先生和参访团各位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多年来,马英九先生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对此高度赞赏。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心灵归属、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我们共同的根脉。清明节前夕,马英九先生回大陆祭祖,表达对先辈的追思和怀念,我们愿尽可能提供便利。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经济大省、开放大省、科教人文大省,也是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许多台湾青年在此创新创业。我们致力为台资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致力于推进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千方百计帮助台企克服疫情影响,实现更好发展。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马英九感谢江苏省对此次参访的热情周到安排,对在苏台商台企多年来的照顾。他说,海峡两岸分享、传承了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台湾与江苏有着紧密的经贸文化交流。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青少年交流,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为增进同胞福祉共同努力。

中央台办副主任陈元丰,江苏省领导惠建林、储永宏,台湾方面参访团成员参加会见。

相关报道:

马英九终于拜谒到中山陵 趣事“大迷航”里看未来

今天(3月28日)上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终于在南京拜谒到中山陵。

按照昨天他自台北临行前所说,自己自37岁开始承担一些两岸事务的工作,直至如今已经73岁了,等了36年才有机会到大陆访问,“的确久了点,但我很高兴能去”。


马英九3月28日上午9时30分许抵达南京中山陵,向孙中山像献花

1

马英九拜谒中山陵,主要有几个看点——

一是在向中山先生像献花之后,马英九进入中山陵墓室,向孙中山棺椁行三鞠躬礼。据现场媒体报道,献花期间,马英九数次哽咽,差点落泪。

二是在致辞时提出“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并在中山陵书法室将这段话写下来。之所以会有这段话,在海叔看来,与其致辞开篇提到孙中山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有关。孙中山留下遗言98年后的今天,马英九带着一些台湾的年轻人,终于能到中山陵前致祭,并发表这样的感悟,有媒体分析认为旨在“追求和平,避免战争,致力振兴中华”。


马英九一行向孙中山棺椁三鞠躬,被台媒“中时新闻网”评价为“历史性一刻”

在中山陵接受两岸记者采访的时候,马英九提到“振兴中华”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希望努力实现。

在海叔看来,振兴中华,一定包含中国统一!也希望马英九再回味一下其父马鹤凌的遗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2

在昨日马英九抵达上海,从浦东机场赶往虹桥高铁站期间,出了一则趣事。台媒“中时新闻网”将这件趣事称作“大迷航”。什么意思呢?原来,来自台湾地区的媒体跟着马英九车队前往虹桥高铁站,却给跟丢了。


马英九于3月27日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抵达上海浦东机场

台媒称,可能的原因是司机路况不熟,而浦东机场前往虹桥高铁站,等于要穿越整个上海市区,“虽走高速公路,但遇下班尖峰时刻,司机紧踩油门飙速”也没能赶上。

在海叔看来,这一段情节,在岛内得以披露,倒也有助于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更多了解。大上海的周一下班高峰,或者按照台湾地区人们的惯常说法“尖峰时刻”,是怎样一种体验感?大上海的城市规模与大台北有哪些不同,能从这次“大迷航”中有所体悟。

而既然能从“大迷航”中修正航向,没有耽误在中山陵的采访,也或可以想到,目前整个台湾地区如果有人处于“大迷航”状态,是不是也该尽快修正航向,跟上正确的发展之路呢?

马英九此次回大陆,如果说拜谒中山陵是一种国之思,那下一步的行程前往湖南祭祖,则是一种家之念。中国人讲家国情怀。在仲春时节,慎终追远,国思家念汇集起来,台湾的未来路径难道不该清晰起来吗?

3

看到一则评论的标题——

“一个走大道,一个奔绝路”。指的就是台湾地区,当马英九大陆行之际,蔡英文将窜访危地马拉、伯利兹这两个所谓“友邦”。当然,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借机“过境”美国。

这种伎俩,一些绿营头目把持当局的时候又不是没耍过。只不过如今蔡氏耍来,确实更看得清——路越走越窄。就在她出发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洪都拉斯建交。这等于又拿去了台湾当局的一个中美洲“友邦”。中美洲一些国家,对于蔡氏的重要性,无非是可以借出访这些地方为名,飞机在美国“过境”。你说她给飞机加油也好,顺便会个人也罢,总之,是偷偷摸摸的感觉。

偷偷摸摸的事,当然做不长久。一旦“友邦”归零,这看她还怎么耍。

按说,比起马英九来,蔡氏早年还曾到访过大陆,还曾在天安门前留过影。绿营来说,陈水扁也做过同样的事。还有诸如谢长廷等亦曾回大陆祭祖。也就是说,民进党中一些人,对大陆未必没有了解。只不过,为了其个人与党派的小利益,其就有胆子在岛内胡言乱语骗取选票。海叔感觉,如果一些曾经认祖归宗之人不老实,从“家”的范畴来说,未来大可以将这些人驱逐出家谱、祠堂。

从马英九此次大陆行,其实能看出台湾的未来了!统一,是唯一出路!

马英九祖籍地是?

马英九祖籍的真正出处

凤凰卫视7月17日消息 据香港大公报记者刘巧雄报道 许多记载都说新任国民党主席、台北市市长马英九的祖籍是湖南衡东,亦有人说马的祖籍系湖南湘潭。记者近日特为此前往湘潭探知究竟,从马英九嫡亲表兄、湘潭县原政协副主席刘肇礼先生(刘肇礼的母亲马元英与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系同胞兄妹)口中得知真相:马英九的祖籍地系湖南省湘潭县马家堰自门前村。同时,记者还获知马家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

刘肇礼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母亲前往台湾呆了两个月,受到舅舅(马鹤凌)全家的热情款待,转眼就是十五年。十五年,对于历史来说,是一瞬间,但对于亲情的分离,则是一段倍受煎熬的长时间。”接着刘肇礼跟记者谈起了马英九家的家世。

祖父创业成名门望族

刘肇礼告诉记者,马家世代都很贫穷,到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时,马家才开始发迹。

刘肇礼说,马立安并没有读多少书,但勤奋聪明、胆识过人。他先在湘潭县自门前开了一家比较大的“自门前铸锅厂”,之后又开了一家大米加工厂,马家由此才殷实起来,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富贵没有使马立安忘记祖辈们的贫苦,他开始在当地广施善举,修路架桥、扶贫助学……几乎把一半的家当都用在公益事业上。

同时,为勉励马家后代,马立安还题写了一副后来成为了马家祖训的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现在,在马英九台北市的办公室,就挂着这副对联。照马英九的意思,就是“时刻不忘祖训”。

马立安英年早逝(在马鹤凌八岁时去世),留下马英九的祖母带着一群没有成人的儿女,苦苦地支撑着马家。那些年,相互勾结的土匪官宦经常来到马家索取钱财,欺凌马家孤儿寡母。在万般无奈下,祖母带着一群儿女逃难到衡东(马英九祖籍湖南衡东之说由此而来)。六年后,刘肇礼的母亲马元英出落得亭亭玉立,经人介绍,嫁到时任湖南省财政厅长的刘岳峙(刘肇礼的祖父,蒋介石爱将)家。有了靠山,马家才再次搬回湘潭继续发展事业。

父亲思乡常热泪流淌

马鹤凌一九五一年从香港到台湾后,时刻没有忘记亲人和祖国大陆。在与家人阔别四十年后,马鹤凌给已年届七十的妹妹寄了一首七言绝句:“割别家乡四十年,乍看绿影七情煎。独儿卓立谁呵护,节妇余生谁爱怜。庐墨已为衰草蚀,江乡抒共生槐眠。临安末许款归去,老泪纵横感万千。”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

马英九于一九五○年出生在香港,一年后随父马鹤凌到台湾。

马英九深受父亲的影响,对大陆同样有着深厚感情。刘肇礼告诉记者,在马英九很小的时候,马鹤凌就用一首诗形容自己的家乡,以训示马英九兄妹不要遗忘祖宗:“自门前在湘江边,湘水涟漪,碧波荡漾,下望朱亭,上望石湾,空间辽阔。我家在这湘江岸畔,就像一只匍匐的大鹏,展翅欲飞。”每次马鹤凌给马英九讲起在祖国大陆的故事时,就忍不住热泪纵横。

刘肇礼说,在祖训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马英九从小对家乡充满向往,对祖国大陆怀着深厚的感情,并一直想回大陆,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亲人们的生活。但马是台湾政界人士,照目前台湾当局的规定,台湾政界和军界的人士不能直接和大陆联系,因此,每次马鹤凌给刘肇礼家写信时,马英九总会间接地表达自己对亲人的问候和关心。

农历7月13这一天历史上都发生了什么

1“两航谈判” 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台后,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1986年5月。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一架编号“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飞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22万磅。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与中共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国共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托第三者“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协商解决人机交接事宜。蒋经国还指示“华航”依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这一不合适宜、多此一举的决定自然遭到祖国大陆的反对。祖国大陆方面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台湾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湾。中国民航再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作出答复,并提出如果台湾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到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协商。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交涉后,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

2“金门谈判” 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的开放政策,限制大陆民众与台湾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陆居民私渡去台的现象。台湾军警对大陆私渡入台人员采取不人道的强制“并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湾海峡连续发生数起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遭受人身伤亡的事件。1990年7、8月间,发生了因“并船遣返”导致25人被集体钉在船仓内窒息死亡,以及21人因遣返船被台军舰撞击落水身亡等两起惨剧,台湾军警的残暴行径遭到两岸人民的一致谴责。

1990年8月,为避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切实解决私渡人员的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定遣返作业协议,将私渡人员遣返纳入规范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会组织的见证下进行。背受强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对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建议很快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考虑到签署协议需要实地考察遣返路线,同时也为了照顾台湾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双方决定协商地点定在当时尚未解除“戒严”、仍是国民党“战地”的金门岛。

1990年9月11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等4人乘坐一艘悬挂白底红十字旗的铁壳船,从厦门东渡码头出发,径直朝金门方向航行。在下榻的“仁爱新庄”,韩长林等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陈长文等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并于12日签署了协议。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回避目前尚难以解决的两岸政治分歧的务实精神,就见证遣返的原则、对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3第一次汪辜会谈

新华社电1993年4月27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主持这次会谈。这是两岸授权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首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香港会谈及两会函电磋商,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海基会表述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协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双方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确定了两会事务性协商的议题,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就加强能源、资源之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并同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两岸新闻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则商定了海协与海基会各层级负责人的定时会谈与机制。其他两项协议则由两会付诸实施。

“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谈判进程,也促进了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但这样的大好局面后来遭到了台湾当局李登辉的蓄意破坏。1995年李登辉借私人访美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毒化两岸关系,两会协商被迫停止。

4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8年,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气氛有所缓和。当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北京。汪道涵与辜振甫在上海再度会晤。“汪辜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达成了包括继续进行政治、经济等广泛内容的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

5连战访大陆:

2005年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前台湾行政院院长连战及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结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访问返回台湾。临行前,连战先生在上海浦东机场发表临别感言时表示,待到“杨柳又青了”的时候再相见。现在,伴随着连战先生的话音,台湾海峡两岸已然翻卷起和解的春潮。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很可能因为这股春潮而掀开新的一页。

·台湾问题:“外力”的存在总是将水越搅越混

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分治,是56年前国、共内战的结果,也是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在今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伟大时刻,1943年11月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为国际法律文件,早就庄严宣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国政府对台湾享有主权的神圣地位。美国乔治顿大学法学院院长沃尔曼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主权归属,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专门制定任何一项国际法文件来予以确认。

然而,冷战使得台湾变成了美国围堵所谓“中共扩张”的前哨阵地,也使得台湾问题与美国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利益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湾浅浅的海水,带来了数不尽的乡愁。

90年代初冷战结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台湾岛内的政治民主化原本应该为两岸和平与统一创造历史性的契机,但由于李登辉等台独势力作祟,两岸关系悲剧性地日趋紧张。1999年9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妄图借助大国政治中利益竞争的复杂和诡异,“挟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条背叛祖国、实现台独的分离主义路线。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带有鲜明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形形色色的台独势力更加猖狂。泛绿阵营为了拉拢选票,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动“台湾意识”以对抗和瓦解“中国认同”,借由“撕裂族群”疯狂地鼓吹和叫嚣台湾要“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台湾大选将这种人为的“蓝绿对立”以及“中国与台湾”的对立推进到了新的高度。陈水扁虽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重申了“四不一没有”,但由于台湾当局台独主张未变,一切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政策不变,台独势力早就一直在争取的“共投、制宪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国化”行动在台湾岛内也不断发展。

面对两岸局势的浓浓阴霾,2005年3月中国大陆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四点建议”向台湾当局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台独的决心和愿意对话的善意。

两岸局势从90年代初一路走来,可谓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危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台独势力竭力利用各种国际因素对抗中国大陆的主权诉求,坚持走台独冒险主义道路;二是因为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台湾问题事实上成为了大国角逐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台湾当局也频频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民意牌”和“经贸牌”等手段,妄图达到台独目的;即便无法实现实质台独,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与中国“划清界限”。台独势力背后各种“外力”的干预与影响,一直是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动荡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然而,国际关系中实力对比的微妙现实,以及大国政治中私利至上的权力本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厘清台湾问题是“国内”、还是“国际”问题的界限,更让台湾问题总是随着东亚政治的变化而起伏跌宕。

·两岸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连战先生此次率团访问大陆,不仅和胡锦涛总书记进行直接对话,建立起了海峡两岸党对党的沟通与协商机制;最重要的是,两党时隔59年的握手,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两岸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自己解决两岸分歧与冲突;建立台海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架构,不但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岸政治家可以共同开创的美好前景。

随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赴大陆访问和目前正在商讨中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来访,两岸政治人物直接对话的新现实已经出现。台湾的陈水扁“政府”尽管在短期内还不会实质性地跟进,从而借助连先生访问的东风彻底开启两岸当局者之间对话的大门,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然,我们对连战访问能否带来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改变和多大程度上触动民进党政府还不能盲目乐观。然而,台湾岛内真正着眼于人民幸福和华夏子孙共创民族振兴的各种政治势力,事实上已经无法躲避两岸政治对话的大潮。正如连战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所提到的,他的来访是顺应“民意潮流”和“历史潮流 ”的双重结果。连战来访与中国大陆方面所达成的广泛成果,是90年代到现在15年间两岸关系没有出现的历史转变,是开启两岸未来发展历史新进程的“钥匙”,更是国际社会在若干个月之前还很难预期的伟大愿景。

对于东亚的国际关系来说,连战先生的此次访问,是打破台海僵局、转变两岸关系长期紧张的重要时刻。台海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符合东亚各国人民的利益,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合作。两岸政治对话进程的启动,将开始扭转90年代以来台湾政局发展一直不利于中国大陆的消极趋势,给台湾问题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两岸沟通对话的积极因素。在这一历史时刻,在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中,台湾问题难得一见地开始出现向“中国大陆”倾斜的建设性态势。这无疑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赋予中国政府更多的主动性来与其他国家讨论普遍关心的台湾问题。

同时,对于出于牵制中国崛起的各种国际势力来说,两岸中国人自己在台海问题上逐步开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广泛经贸联系、军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层的社会互动基础上的“紧密型”联系,无疑能打击他们与台湾加强军事与战略联系的政治意愿,让那些想要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做手脚以防范所谓“中国威胁”的势力头脑要“清醒”一些,在和台独势力“眉来眼去”时的热情要多少“收敛”一些。虽然不是现在,也很可能还有漫长的时间,但历史终将证明,在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对抗,而在后冷战时代又由于台独势力的挟洋自重而导致的“外力”介入台海事务的过程,从此次连战先生访问开始,将逐步进入一个“衰退期”。

中国政府此次抓住历史机遇,与中国国民党一起开创两岸政党交流新时期的抉择,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扩大了岛内维护现状与稳定的主流民意,为防止台海局势失控、逐步消除台海紧张这一长期的区域热点问题,提供了最为坚实和可靠的路径。在和平、稳定与发展为主题的两岸关系务实开拓的历史潮流带动下,台湾问题的“降温”将会给东亚区域合作带来新的生机,也有可能逐步促成东亚多边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

6胡萧会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实现了“胡萧会”。尽管萧万长是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因此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7吴伯雄访大陆:

2008年5月27日-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了大陆。吴伯雄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胡锦涛高度肯定吴伯雄为促进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和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肯定国民党坚持“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所指引的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胡锦涛指出,事实证明,国民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台湾民众的肯定。

8第二次陈江会

第二次“陈江会”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开的,尽管发生过抗议事件,但还是达成了包括基本实现“大三通”在内的六项协议。

至今台湾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比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现最高的领袖又是谁?

大事记

1881 年 济南教案发生。

1904 年 西伯利亚铁路竣工。

1919 年 英国飞艇往返飞越大西洋成功。

1924 年 反帝运动大联盟成立。

1927 年 中共决定从国民政府中撤出

1936 年 陈济棠下野,两广事变结束。

1944 年 中共对大资产阶级及英美资产阶级的政策。

1946 年 毛 泽 东、朱德致电李、闻家属

1947 年 美国发现一批恐龙化石。

1950 年 东北边防军组成。

1954 年 中央指示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

1956 年 宝成铁路全线接轨。

1956 年 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1973 年 国务院决定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9 年 首钢等8家企业开始扩大自主权试点。

1979 年 全国高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1979 年 《关于对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平反、改正问题的通知》

1981 年 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联合国国际会议召开。

1981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1985 年 百多位著名歌星为非洲灾民进行募捐

1990 年 盛宣怀出卖粤汉铁路权利

1998 年 中国首例电脑黑客事件发生。

1998 年 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

1998 年 承担选举自民党败北责任 桥本决定辞职

2000 年 江 泽 民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国防部长科恩

2001 年 北京申奥成功

出生

前 100 年 古罗马共和国领袖和军事统帅,军事家凯撒大帝出生

1914 年 章文晋,中国外交家,前中国驻美大使。

1942 年 美国影星哈里森·福特出生

1950 年 马英九,前台北市市长,前中国国民党主席,台湾地区。

1974 年 亚诺·特鲁利,意大利F1职业赛车手。

1976 年 汤加丽,中国女模特。

1983 年 陈镛基,台湾旅美棒球选手。

1983 年 刘翔,中国田径运动员。

1984 年 制片人,导演司马瑞东出生

1989 年 早安少女组6期成员之一道重沙由美出生。

逝世

1793 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之一马拉逝世

1954 年 布兰德伯格,玻璃纸发明人

1954 年 知名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逝世

1961 年 作曲家勋伯格逝世

1970 年 国民党将领盛世才逝世

1976 年 德国军人玖辰·派佩尔逝世

1994 年 市委书记张鸣岐夜察灾情以身殉职

884 年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逝世

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三民主义、五权分离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内容,现今世界只有中国,越南。朝鲜,古巴为社会主义制度)最高领袖:马英九。(中华民国总统,2008--2012,他还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