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抵达大陆次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拜谒南京中山陵——这也是其首次大陆之行的首个公开行程。
据新华社报道,3月28日上午9时许,马英九一行抵达中山陵博爱广场,一路拾级而上,进入祭堂。面对孙中山先生石刻坐像,马英九一行静默肃立。司仪宣布祭祀典礼开始,马英九向坐像敬献花环。
3月28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这是在中山陵祭堂,马英九向孙中山坐像敬献花环。新华社 图
随后,司仪宣读祭文。祭文歌颂了孙中山先生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并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祭文宣读后,马英九一行集体默哀一分钟。随后,马英九与随行主要成员进入墓室,凭吊孙中山先生棺椁。
在马英九此次大陆之行中,祭祖是一项重要的行程。据广东媒体“直新闻”报道,马英九在3月31日搭乘高铁从武汉赴长沙后,就将参访周南中学,这是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的母校;4月1日当天,马英九将到湖南老家湘潭市湘潭县白石镇祭祖,并参访父亲马鹤凌的母校岳云中学。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马英九多年前撰写的一篇3000余字的祭母文近日再度在网络平台流传开来,文中感情真挚的回忆片段打动了不少网友。
马英九母亲秦厚修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2014年5月2日下午6点16分,秦厚修因慢性肺部肿瘤并发呼吸衰竭病逝于台北万芳医院,享年93岁。据岛内媒体报道,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陪伴母亲度过其人生的最后十余分钟。
“妈妈走了,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们怎么来过生平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啊?”2014年5月10日,母亲秦厚修去世8天后,当时仍请丧假在家的马英九在社交平台Facebook(脸书)上发表了悼文“慈母良师一甲子,永世难报养育恩”。
在这篇悼文中,马英九回顾了母亲的一生、全家人相处点滴以及她与父亲马鹤凌相识相恋的故事。
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妈妈晚餐后,母亲教他读《古文观止》的一幕。就在秦厚修患病初期,马英九还背《桃花源记》给母亲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没有母亲的母亲节,马英九说他“不敢再碰‘桃花源记’,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妈妈一直有一个梦,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联考的状元,那时记者就会来访问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这一天。”
悼文中,马英九提到母亲弥留之际时,他紧握着母亲微温的手,吻着她的脸颊,轻声对她说“我们结缘64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新时代雷锋以及事迹
雷锋式的好干部——马英九的先进事迹在两岸传扬
三月的大陆,春风吹拂; 三月的台湾,樱花盛开。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的日子里,在全国各族人民即将掀起新一轮学雷锋高潮的时刻,台湾省马英九的先进事迹在两岸传扬。他,被誉为新时代的雷锋式的好干部!
马英九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善待他人、奉献社会。做干部这几十年来,除了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还一直不间断地热衷于于慈善活动,多年来一共捐款7200万新台币。积极参加献血,一共献血180袋(45000CC,可装满75瓶600CC的水瓶)。
马英九具有“钉子”精神。他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他为了做好领导的英文秘书,努力提高英语水平。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为了更好地与群众沟通,打成一片,他苦苦学习客家话与闽南语。马英九的客家话老师彭钦清、闽南语老师方南强分别在一部影片里讲述马英九语言学习过程的花絮:彭钦清透露,马英九学“牛肉韧韧”这句话时,学到脸抽筋;方南强则说,马会用注拼音的方式学闽南语。不管是做领导的秘书,还是做“法务部”部长、“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北市市长,他都尽心尽力,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特别是在他做了中国国民党主席与台湾省以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台湾人民,短短几年,就让国民党这家百年老店换了新颜,带领台湾人民沿着和平、民主、均富的道路奋勇前进。
马英九具有“螺丝钉”精神。他多年来担任人民公仆,谦虚待人,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偶们曾经看到,他与他的妻子出现在赈灾募捐的晚会并亲自担任电话热线的接线员。在上个月,台湾媒体还报道了这样一个新闻:马英九亲自打电话给拾金不昧的桃园机场免税店店员陈淑惠,称赞陈的行为,让陈淑惠吓了一跳,以为是在做梦……
马英九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虽然出身于干部家庭,但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在台湾,流传着许多他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他的鞋子,总是要补好几次,直到不能再补的时候才扔掉;甚至连他的游泳裤烂了,也要修补一下再穿。他的工作餐多少年基本不变,就是吃便当(盒饭),一年要吃掉700多个,差不多平均每天两个,在他的影响下,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开全体代表大会时全体代表也一起吃盒饭。他在担任台湾省以后,每年参加“国庆”典礼都是穿的同一套西服,为的是“节省公帑”……马英九在个人生活上面的“小气”“吝啬”,与他的热心公益慈善慷慨解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英九的先进事迹,让大陆的普通百姓非常感动。有人说:看到有马英九这样的好干部,就觉得中国大有希望。他们决心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发扬雷锋精神,做好人,做好事,为社会多作贡献。有人表示:哪怕是像彭宇那样被冤枉,也要救倒地的老人。有人表示,哪怕是被人用刀威胁,也要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有的菜馆老板表示以后拒绝使用地沟油,有的养猪专业户表示以后绝不使用“瘦肉精”……
马英九的先进事迹,也让千千万万的大陆干部深受启发与感染。有人当即把自己巨额存款的一半捐献给了慈善机构,有人准备把自己闲置的几十套房子的一半捐献给无家可归的人栖息,有人在公款吃喝的时候放弃了点茅台酒、XO,有人准备把自己单位的公车采购计划调整一下,有单位取消了公款出国“考察”的计划……特别感人的是,有一位“人大代表”写出了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提案:建议以后开各类代表大会一律吃盒饭。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雷锋式的好干部马英九的带领之下,全国人民必将奋发精神,干劲十足地建设“和谐社会”,“怨妇社会”很快就要成为过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笑死人”独家
马英祭母文
马英九祖籍的真正出处
凤凰卫视7月17日消息 据香港大公报记者刘巧雄报道 许多记载都说新任国民党主席、台北市市长马英九的祖籍是湖南衡东,亦有人说马的祖籍系湖南湘潭。记者近日特为此前往湘潭探知究竟,从马英九嫡亲表兄、湘潭县原政协副主席刘肇礼先生(刘肇礼的母亲马元英与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系同胞兄妹)口中得知真相:马英九的祖籍地系湖南省湘潭县马家堰自门前村。同时,记者还获知马家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
刘肇礼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母亲前往台湾呆了两个月,受到舅舅(马鹤凌)全家的热情款待,转眼就是十五年。十五年,对于历史来说,是一瞬间,但对于亲情的分离,则是一段倍受煎熬的长时间。”接着刘肇礼跟记者谈起了马英九家的家世。
祖父创业成名门望族
刘肇礼告诉记者,马家世代都很贫穷,到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时,马家才开始发迹。
刘肇礼说,马立安并没有读多少书,但勤奋聪明、胆识过人。他先在湘潭县自门前开了一家比较大的“自门前铸锅厂”,之后又开了一家大米加工厂,马家由此才殷实起来,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富贵没有使马立安忘记祖辈们的贫苦,他开始在当地广施善举,修路架桥、扶贫助学……几乎把一半的家当都用在公益事业上。
同时,为勉励马家后代,马立安还题写了一副后来成为了马家祖训的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现在,在马英九台北市的办公室,就挂着这副对联。照马英九的意思,就是“时刻不忘祖训”。
马立安英年早逝(在马鹤凌八岁时去世),留下马英九的祖母带着一群没有成人的儿女,苦苦地支撑着马家。那些年,相互勾结的土匪官宦经常来到马家索取钱财,欺凌马家孤儿寡母。在万般无奈下,祖母带着一群儿女逃难到衡东(马英九祖籍湖南衡东之说由此而来)。六年后,刘肇礼的母亲马元英出落得亭亭玉立,经人介绍,嫁到时任湖南省财政厅长的刘岳峙(刘肇礼的祖父,蒋介石爱将)家。有了靠山,马家才再次搬回湘潭继续发展事业。
父亲思乡常热泪流淌
马鹤凌一九五一年从香港到台湾后,时刻没有忘记亲人和祖国大陆。在与家人阔别四十年后,马鹤凌给已年届七十的妹妹寄了一首七言绝句:“割别家乡四十年,乍看绿影七情煎。独儿卓立谁呵护,节妇余生谁爱怜。庐墨已为衰草蚀,江乡抒共生槐眠。临安末许款归去,老泪纵横感万千。”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
马英九于一九五○年出生在香港,一年后随父马鹤凌到台湾。
马英九深受父亲的影响,对大陆同样有着深厚感情。刘肇礼告诉记者,在马英九很小的时候,马鹤凌就用一首诗形容自己的家乡,以训示马英九兄妹不要遗忘祖宗:“自门前在湘江边,湘水涟漪,碧波荡漾,下望朱亭,上望石湾,空间辽阔。我家在这湘江岸畔,就像一只匍匐的大鹏,展翅欲飞。”每次马鹤凌给马英九讲起在祖国大陆的故事时,就忍不住热泪纵横。
刘肇礼说,在祖训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马英九从小对家乡充满向往,对祖国大陆怀着深厚的感情,并一直想回大陆,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亲人们的生活。但马是台湾政界人士,照目前台湾当局的规定,台湾政界和军界的人士不能直接和大陆联系,因此,每次马鹤凌给刘肇礼家写信时,马英九总会间接地表达自己对亲人的问候和关心。
你说的马英九祭母文吧?
慈母良师一甲子,永世难报养育恩。---悼亡母厚修女士
妈妈走了,走得平静安详。
她弥留之际,我赶到万芳医院加护病房,紧握着她微温的手,这一双把我养大的手,吻着她的脸颊,在她耳边低声的说:妈妈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妇、女婿、外孙都在您身边送您,爸爸会在那边迎接您,你好好走,不要怕喔!我们结缘64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我们接着用“生日快乐歌”的调子含泪轻声合唱:“谢谢妈妈生我,谢谢妈妈养我,谢谢妈妈教育我,谢谢妈妈爱我”。妈妈阖上眼,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94岁。
时间,是2014年5月2日下午6点16分。
妈妈生长在湖南宁乡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知书达礼,她幼受庭训,从小聪慧善良,进小学前念过私塾,国学底子不错,又写得一笔娟秀洒脱的好字,有大家风范。妈妈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念的都是长沙着名的周南女中与省立长沙女中。高中毕业前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她亲身经历这一场艰苦惨烈的民族御侮圣战,自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影响她的一生。
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与金陵大学,她选择前者。抗战时期,政校从南京迁到风光明媚的重庆南温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乡马鹤凌——我的父亲。妈妈年轻时美丽而有气质,会念书、字写得好、又喜欢运动,在学生领袖兼运动健将的父亲积极追求下,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父亲当时称赞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1944年秋,抗战进入尾声,日军准备反扑,重庆震动。蒋委员长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父亲带头响应。当时妈妈至为不舍,但以国难当前,义无反顾,她在送别会上说了一句鼓励父亲参军的话,令人动容,也让我至今引以为荣:“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
父亲加入青年军不久,抗战就胜利了。父母带着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继在长沙出生。1948、1949年父母两度来台湾,妈妈当时曾在台北一家餐厅当过会计。1949年大陆局势逆转,父亲应长辈与同学之邀,再回大陆西南作最后一搏,此行凶险不小,当时妈妈已怀了我,她忧心忡忡,仍然含泪送行。49年底大陆变色,父亲幸免于难,并设法救出在湘潭老家已遭公审清算的奶奶,安排她与二姊、三姊在1950年春来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妈妈也带着大姊从台湾赶到香港与他们团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于九龙。
当时父母都在九龙“荔园”游乐场打工,妈妈当收费员,爸爸白天在家做馒头,晚上到“荔园”去当茶房,奶奶在家照顾四个小孙子女,一家7口,每天只吃两顿饭。6岁的大姊每天走路送饭给上班的妈妈,妈妈不时典当外婆送她的首饰来贴补家用,全家生活相当拮据辛苦,但在乱世中全家人能够团聚,已经相当幸运。等了一年多,全家总算在1951年10月来到台湾,先借住在桃园,半年后搬到台北市万华,在一个拼凑的大杂院住了11年,我的童年在此度过,小妹也在此出生。
妈妈天性善良勤俭,伺候奶奶相当体贴,两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妈意见不和,奶奶还常站在媳妇这一边。
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较亲近妈妈。当妈妈调到石门水库工作的时候,就把读小二的我和小妹带去。白天我们到龙潭的三坑国校借读,下午回宿舍跟妈妈共进晚餐。民国47年的台湾,既无电视、电脑,**院也少,妈妈就利用晚间,教我读《古文观止》。数十年来,每次回忆当时妈妈灯下课子的温馨画面,就感动不已。这次妈妈在加护病房的初期,意识清楚。探病时,我背《桃花源记》给她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我们重温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乐时光。现在妈妈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记》,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妈妈贤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个幼儿。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还要兼课、做饭,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妈妈因此烧得一手好菜,很受欢迎。还有不少人专程来吃她拿手的红烧辣羊肉。妈妈也会织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缝纫机,就是她贴补家用的利器。我们姊弟妹念小学、中学的制服,很多是妈妈亲手做的。当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妈妈能烧菜、做衣服、织毛衣,节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级暑假,参加童子军露营,学会了做红烧茄子。回家后做给妈妈吃,她看到13岁的儿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妈妈,开心极了!也因为妈妈会做菜,我的四个姊妹不但能做菜,还会做整桌酒席。
妈妈非常孝顺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妈妈那时几乎每个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饭。外公去世后, 妈妈即使膝盖受伤,不良于行,也要上坟祭拜。外婆当年留在湖南没有来台,1980年,政府尚未开放大陆探亲,妈妈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陆探亲,只好要求旅居美国的大姊到长沙,探望30年不见的外婆和阿姨。大姊回台湾,带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外婆在1983年过世, 她们母女从1949年一别, 一生未再见面!外婆送的纪念品,妈妈一看就流泪,一直保存到现在。我们会把这件纪念品放在富德灵骨楼,永远陪伴妈妈。
妈妈做人厚道,乐于助人。小时候我们跟奶奶上西园路天主堂,常常领回面粉、包谷粉等外国救济品。有一次我在大门口发现一位贫穷的老人在馊水桶中找东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诉妈妈,她马上装一包香喷喷的包谷馒头送给那位饿极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开心,也才懂为什么“助人为快乐之本”。
妈妈是一个国家民族观念很强的人。小时候,她讲给我听的床边故事,不是侠盗罗宾汉或白雪公主,而是鉴湖女侠秋瑾与革命党员徐锡麟从容就义的故事,她尤其喜欢讲述高志航烈士在浙江笕桥机场击落日机的英勇事迹。这是最鲜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毕生难忘。妈妈加入中国国民党75年,这是她晚年最津津乐道的事。
妈妈一直有一个梦,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联考的状元,那时记者就会来访问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这一天。等到1970年小妹考上台大外文系,不是状元,以后家中无人再参加联考了,妈妈才断了念头。没想到我大学毕业那年,举办第一次预备军官考试,有不少人落榜。我幸运考上第一志愿海军补给科,还是台大这一科的第一名。有同学打电话来问我考上没有。我不在家,妈妈接的电话,告诉同学我考上了,还开心的加了一句“还是个小状元呢!”她的儿女状元梦,总算勉强实现了!天下父母心,令人莞尔。
妈妈从我们小时,就教我们要勤俭、诚实、清廉、爱国;
要读古文、读英文、练毛笔字。病中跟我们笔谈时,她还写着:“你父亲和我, 一生不贪财”。家中建立勤劳奖金制度,鼓励做家事,养成子女劳动与储蓄习惯。妈妈做事低调、谨言慎行,我从事公职30多年,她从不介入我的公务。她给我的只有支持,没有困扰。父母都鼓励我们实践先祖父立安公“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训,父亲并手书“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对联,挂在客厅时时提醒我们。我们在文山区住了40多年,妈妈留给左邻右舍、市场摊商的印象,就是如此。
两年多前, 当我们知道了妈妈有肺部淋巴瘤的时候, 我很感谢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认同的作法---我们要给妈妈最後的日子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今天,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做到了!
进医院的两个星期前, 大姊还带妈妈到台南後壁乡去看国际兰花展。只有最后的这三星期她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们谈以前的趣事。我们要她做一个兰花手的姿势,她会刻意用两只手来做,还上下摇动,逗得我们大乐,病房常有笑声,完全没有受苦的样子。美青跟唯中探病的时候,安排元中从美国打电话唱歌给妈妈听,妈妈还记得元中小时候的招牌歌“小小羊儿要回家”,指定要她唱。每次美青和我去探病,我一定会亲亲她,陪她聊一阵子,再跟她击掌6次才告别。这段时间,四个姊妹轮流陪伴照顾妈妈,备极辛劳。医生们都赞许妈妈是最合作的病人─亲切而有教养。
妈妈走了,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们怎麽来过生平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啊
妈妈嫁到马家70年,相夫持家,养儿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对马家的贡献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辈有38人,和乐上进,可谓福寿全归。她留给我们两件世上最宝贵的遗产─母爱与家教。所以,我们在她骨灰坛上刻的字是:
“厚德修身,一生忠党爱国;
慈母良师,永世难报亲恩。”
这是我们对妈妈最崇高的敬礼。妈妈,请您好走,永远跟爸爸作伴。我们结缘64年,但愿来生再续缘 。------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