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英九一行参访湖南大学 两岸青年亲切对话)

新华社长沙4月2日电(记者王承昊、谢樱、陈键兴)麓山巍巍,湘水泱泱。2日上午,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参访湖南大学,并与该校学生交流座谈。

马英九

校园内,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环境清幽、古意盎然。这座创建于北宋年间的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朱熹、魏源、左宗棠等曾在此讲学授徒或求学论道。马英九一行参观了赫曦台、讲堂、御书楼、历史陈列馆、文庙等,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书院的绵延文脉。

随后,马英九一行来到原湖南大学科学馆,1945年这里曾举行抗日战争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马英九一行在旧址内回顾抗战历史,追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时刻。台湾青年学生在展板前驻足阅读,相互交流并用手机记录。

穿越历史风云,马英九和台湾青年学生随后来到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两岸约60名学子相向而坐,准备开启一场“头脑风暴”。

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致欢迎辞表示,近年来,湖南大学与台湾各界交流广泛,与台湾高校联合举办“湖湘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合作开展“儒家文明与中国书院”主题研究。湖南大学将努力为两岸学生互学互鉴提供更多平台,推动两岸青年携手并进。

随后约40分钟交流中,两岸学子就传承中华文化、升学就业创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习生活体验,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

马英九回答学生提问并作总结时表示,希望湖南大学学生和台湾学生的见面可以成为“家常便饭”。两岸同文同种,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这非常重要。希望在这样的前提下,努力减少隔阂,真诚交流。要让年轻人在青年阶段就知道要往这个方向走,让生力军将这项工作继续推动下去。

“在交流中,我看到两岸青年共同的美好特质:自信、乐观,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接受挑战。”湖南大学2020级博士生王弘毅在交流结束后对记者说,期待有更多台湾青年朋友来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希望有更多机会与他们交流合作,同心同行,为民族复兴携手打拼。

湖南大学2022级硕士生李子怡说,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通过交流,能感受到台湾同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两岸青年朋友在一起,交流无碍,分外亲切,相互对话能够增进友谊,并且碰撞出思想火花,大家收获都会很大。两岸年轻一代并肩同行,一道担当历史责任,定能共同创造崭新的未来。

延伸阅读:

马英九对湖南老乡热情招手 隔马路大喊"谢谢大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派记者 王杰 杜春娜 夏侯凤超 发自湖南长沙

到访大陆第五天,3月31日下午,祖籍湖南湘潭的马英九回家了。作为湖南的游子,马英九回到家乡首站选择母亲的母校周南中学,并与老乡们热情互动,挥手致意大喊“谢谢大家”。

四姐妹与马英九会合

共同参观母亲母校

3月31日下午,马英九一行来到长沙市黄兴北路周南实验中学,这是他母亲秦厚修的母校。据悉,周南中学建校于1905年,现名为周南实验中学。秦厚修于1933年至1936年在此就读。


周南实验中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现场看到,周南中学校内建筑多是仿古建筑,建筑色彩以灰、白色调为主。学校面积不大,外面看起来建筑仅几栋,中间便是体育场,还有学生正在打羽毛球。学校的白色围墙内,茂密的翠竹若隐若现,一个亭子立于体育场边,在旁边小喷泉的衬托下,尽显校园幽静。校园内,一座石碑将进门路与体育场隔开,上面写着校训“诚朴、健美、笃学、奋进”。


周南实验中学

学校正门的圆拱设计的石牌坊更显古韵,拱门最上面雕刻“周南”二字标识。“周南”二字,出自《诗经·周南》,大门两侧写着“周礼尽在 南化流行”。学校的旧址名“蜕园”,因湖南第一位进士唐朝刘蜕筑园于此而得名。“周南”二字标识下写着“周南实验中学”,大门两侧为“周礼尽在 南化流行”。


周南实验中学

资料显示,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将祖传宅第“蜕园”捐献出来,创办了这所女子学校。向警予、杨开慧、帅孟奇、蔡畅、丁玲等一大批先进革命女性也都在学校学习。

下午3时40分左右,马英九一行车队来到周南实验中学正门口。“欢迎来台湾!”随行的台湾学生们一下车,便与湖南市民挥手示意。

“马英九一行进学校之后去了致知馆,里面有他母亲的影像资料。”一位相关人士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里面待了得半个多小时。”他说,马英九走到门口时,还与一位学生握了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和老师们合了影。

值得一提的是,同行之中,还有马英九的三位姐姐与一位妹妹。据报道,四姐妹已分别从厦门、上海来到长沙,与马英九会合,并计划于4月1日,共同回湖南湘潭老家祭祖。

特意驻足回应湖南老乡

喊了两遍“谢谢大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现场看到,对母亲的母校参访结束后,马英九即将上车离开时,面对学校周边围观市民的热烈欢呼,也非常开心。

“马先生好!”“欢迎回家!”听到马路对面家乡人的热情呼喊,马英九由原本要坐的车处特意拐到大家正对面,并挥动双臂大喊着回应“谢谢大家”。担心家乡人听不清,马英九再次双手合拢成喇叭状,隔着马路大喊着“谢谢大家”。



马英九隔马路大喊“谢谢大家”

“我们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是为了看马英九。”一对六十多岁的长沙夫妻说,“我们向马英九招手了,并和他说了欢迎回家。看到马英九向我们招手,感觉他人很和蔼。”

马立安的马氏族谱

2005年清明节,湖南湘潭县湖田马氏,决定重修马氏族谱,经多方努力,寻访到了祖居地的江西永新马氏,并在永新迁安福的柘田马氏处找到了修于清干乾隆三十七年(1772)《永新溪冈马氏重修宦谱》,经与湘潭 1933 年所修的《湖田马氏五修族谱》核对,确定湖南湘潭湖田马氏出于江西永新县无误。江西安福发现修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永新溪冈马氏重修宦谱》,确定江西永新县象形乡马家村系马英九先生的马氏始祖马子仪故里。2005年5月,湖南、江西马氏代表数百人在湖南株洲召开《溪冈湖田马氏重修族谱》会议,研究重修族谱事宜。当初远在台湾的马英九之父马鹤凌先生得知此事,欢喜异常,来电热烈祝贺,表达了将台、港、澳及在海外的马氏后裔入谱的希望,并请将会议情况录像光盘寄台湾一睹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马英九的前辈中有多人在民国政府中担任要职,与国民党首要人物关系密切,因此 1933 年的《湖田马氏五修族谱》修成后,国民党总栽蒋介石写下“化家族为国族”、胡汉民写下“世世守之”、汪兆铭写下“世德长留”、何键写下“敬宗收族”的题词。

台湾公布的有关马英九个人简历资料,说明马英九于民国 39 年(1950年)7 月 13 日出生于香港。后来,更有人准确地说出他的出生地是位于香港九龙的广华医院。实际上,在台湾的马英九一直都没有出生证,直到几十年后,马英九从政坛暂退,进入台湾政治大学当教授,才第一次来到香港,终于在广华医院找到了自己的出生证明,这才清楚自己的准确出生日期和地点。相较于一些官夫人,马英九夫人周美青宛如“隐形人”。马英九的家庭生活一直保持低调,非常不希望政治入侵,也不让家人涉入他的工作。马英九三十出头就在蒋经国身边历练,见识过宫廷的险恶,深谙洁身自爱的重要性。历史经验告诉他,把家人扯入政治,不仅永无宁日,且常无好下场。周美青除了选举时期帮他拉票,一直都谨守分际,闭口不谈马英九工作上的是与非。她很珍惜自己在财经专业的成就,不让自己的专业形象减分。周美青是位标准的职业女性。她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饭做菜。做事干练、快人快语的她强调不愿做“政治花瓶”,不愿像附属品一样跟着丈夫到处拜访或参加社交活动。1998年 7月,周美青第一次公开露面,就给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话简洁、率真,毫不客套修饰,甚至冲着马英九频频开炮,与一般官夫人以夫为尊的态度截然不同。

马英九出生于香港,这一点勿庸置疑,问题是,他何以出生在香港而不是大陆或者台湾?有关的介绍文字,出了多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之一:1949年,马鹤凌带着妻子秦厚修从大陆来到台湾。可是,他们的三个女儿还留在大陆。为了接女儿来台,马鹤凌只身潜回大陆。他前往大陆前,因为将怀孕的妻子留在台湾不太放心,便将其安置在香港,以便自己从大陆返回时,一家人能立即团聚。就在马鹤凌在大陆找女儿的时候,秦厚修在香港生下了马英九。直到 1951 年,马鹤凌带着三个女儿从大陆来港,家人团聚,然后才一起来到台湾。

版本之二: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马鹤凌因为在蒋介石和蒋经国身边,知道国民党下一步将经营台湾,所以,他将妻女等送到台湾,安顿之后,又重返大陆。他返回大陆,据说是为了参加西南的会战。岂知,他离开不久,秦厚修因为送朋友到香港治病,来到香港,并且在香港生下马英九。因为孩子太小,一时无法离去,兼且丈夫身在大陆,她便决定在此等丈夫回来。

版本之三:1949年初,国民党在大陆败局已定,马鹤凌带着妻子秦厚修去了台湾。不久,马鹤凌奉蒋介石之命,返回大陆,参与组织国民党的残余军力,准备参加在西南地区的会战。当时,秦厚修已有身孕,马鹤凌不放心让她只身留在台湾。于是,他把妻子安置到了香港。1950年7月13日,马英九在香港的广华医院出生。第二年,台湾的局势初步稳定,马鹤凌这才带着妻子和儿子离开香港,到台湾安家立业。

由此可见,马英九在香港出生,本身就是在国共两党激烈斗争背景下的“产物”。只不过,幼时的马英九,对此不可能有什么体会。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是个热心的乡绅,修桥、铺路、兴学、办团练……为乡里做过不少善事。抗战胜利后,马鹤凌回到湖南老家,继承了这种家风。他一把火烧了佃农们历年积欠的粮租契约、各种账册,并表示,马家佃农的债务从此一笔勾销。此举颇得人心。1949年湖南解放后,马家在土改运动中也遭到批斗,但连续4次公审,当地政府都是以“地主善霸”的名义对待马家。后来,一位马家佃农的儿子,为了报恩,趁着黑夜,放走了被拘押的向敦老太太。她离开家乡,转道香港,与儿子马鹤凌团聚,然后辗转来到台湾……

1、蔡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

2、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3、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是一位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今望城区雷锋街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士及共产主义战士。他于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复于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4、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