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信办在3月最后一天发布的一则声明,震动了美国的芯片业和华盛顿的地缘政治分析家。声明宣布,对美国存储芯片大厂美光公司(Micron)的产品进行安全审查。

香港《南华早报》强调“首次”: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针对一家美国半导体公司采取行动。


官网截图

“关于对美光公司在华销售产品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中国网信办的声明明确写道,对美光公司实施的网络安全审查,目的是“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防范产品问题隐患造成网络安全风险”以及“维护国家安全”。

美光公司约11%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大陆。声明一出,美光在纽约的股价应声下跌4.4%,是3个多月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媒体报道

美国舆论界首先表达了紧张的心情。彭博社说,这说明,北京方面“在美中之间不断升级的芯片战中开辟了一条新战线”。

网络安全审查,这是中国网信办拥有的一项日常工作权限,但架不住美国媒体自己先心虚了,有的在标题上就直接猜测:“审查美光科技或是报复美国制裁”。

美媒这么心虚也不难理解,美国政府这些年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干了些啥?无非是赤裸裸的商业保护和政治打压!所以这次都不用我们说什么,美国人自己就展开了充分的联想和解释。比如,彭博社在中国审查美光的新闻里就列出以下几段文字,认为是此次事件的“背景”:

“美国已将不少中国科技公司列入黑名单,试图切断复杂处理器芯片流入中国,并禁止其公民向中国芯片行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华盛顿还拉拢了盟友,日本周五早些时候表示,将扩大对尖端芯片制造技术出口的限制,加入芯片三方协议的另一个主要供应商荷兰,也唯美国马首是瞻,决定实施类似限制……”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经济项目高级研究员杰拉德·迪皮波表示:‘对美光的调查可能是中方为了向美国及其盟友施压,警告他们在出口管制方面要谨慎行事。’‘更有可能的是,北京方面有理由担心中国对美光芯片或其他美国技术的依赖。预计今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行动。’”

“中国的审查也正值美国议员考虑对总部位于北京的字节跳动有限公司旗下的社交媒体平台TikTok实施禁令之际……”


美光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这家总部位于爱达荷州博伊西的美光公司,近年来在美国对华科技战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彭博社4月1日的报道中,有一句对美光公司的介绍是这样的:“美国政府认为,美光科技是中国芯片制造商福建晋华‘经济间谍活动’的受害者,该公司4年前被华盛顿列入黑名单,涉嫌合谋窃取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

《南华早报》同一天的报道则说,美光之所以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相当积极地参加了游说美国政府制裁中国企业的活动”。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当年美光诬陷中国台湾的联电公司“盗窃”美光技术,并交给福建晋华,致使美国政府将这家福建公司列入制裁名单,导致其生产中断。

这几年曾遭美光打压的中国企业还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美光被公认是擅长利用政治手段打压对手的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日半导体激烈竞争时期,美光也曾通过向美国商务部投诉日本富士通、日立、东芝、松下等公司“倾销”,给自己的产品扫清障碍。

现在还不知道中国政府的审查如何进行,但对美光的打击恐怕不会太小。用彭博社的话说,在美光熬过了过去一年全球消费者需求急剧下降的艰难时刻后,网信办的审查会令美光在中国优化防疫措施之后燃起的希望之火再度被扑灭。

2022年,美光营业额在全球芯片公司中排名第六,但业绩不算理想,美光去年12月底曾宣布计划裁员10%,今年2月又更正为“预计裁员将接近15%”。还有报道介绍说,美光将获得美国政府《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补贴,他们将扩建博伊西总部,并在那里建造一家新工厂,还要在纽约州的锡拉丘兹附近建造另一家新工厂,但上述工厂“预计要到这个10年的末期(2030年前)才能全面投产”。

中国内地证券机构乐观评估,美光此次遭受审查,“将极大利好国产存储芯片公司”。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则在紧张评估,谁会是下一家遭受中国政府审查的美国芯片大厂?

“以下是受中美紧张局势升级影响最大的美国芯片制造商”,彭博社在另一篇文章中列出了最依赖中国业务的美国芯片制造商,其中高通公司(Qualcomm)以64%销售额来自中国大陆市场而名列榜首。


最依赖中国业务的美国芯片制造商排名

彭博社资深半导体分析师保拉·彭卡尔表示,美光在中国大陆的直接销售额毕竟仅占其总销售额的11%,“如果中国真的想要打击(美国芯片业),可能会涉及更广泛的领域”。

来源:枢密院十号/燕燕侠

中国当年之所以要扛住97金融危机,其实是为了香港

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大萧条之后对于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又一事件。

在这场几乎席卷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还尚未发展成熟的金融国家,成功抵御住了这次金融危机。

但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才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对于金融整个国家不仅还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体系,甚至对于金融相关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

那为何几乎没有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动的中国,反而积极地参与到稳定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来呢?

相关专家分析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大爆发发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在许多资料中香港特区政府是拯救香港战场的主力军, 而中国当年之所以要扛住97金融危机,其实是为了香港。

1997年6月,香港正式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由于双方经济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采取的是两种经济并行的制度。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程度上来说,香港由于长期在应该的殖民统治之下,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大陆,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时在国际舆论中也出现了许多唱衰香港经济发展的声音,尤其是对于中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能否保障香港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的质疑。

在20世纪末,东南亚地区的四个国家,即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被称为仅次于“亚洲四小龙”的“亚洲四小虎”,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蕴藏着危机。

同年,在亚洲地区爆发了一场起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同年,在亚洲地区爆发了一场首次爆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随机交叉影响到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蔓延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波及到了周边的俄罗斯和巴西,香港也正在这些受到冲击的国家之列。

实际上,对于当时在国际 社会 中发展的中国,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尚未发展到“全球化”程度的时候,1997年的金融危机无疑应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

金融危机的根源大都是外资在作祟,简单来说就是欧美资本做空各国货币,各国则通过汇率下降,货币接连贬值以此应对金融危机。

当时的中国由于自身落后的金融资本和手段暂时无法应对欧美资本的全面攻击,中国根本不敢开放金融市场,因此一个封闭的金融市场,根本没有外资融入,国外资本无法做空中国市场。

然而当时的香港以93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列全球第五,发达的经济和开放的金融市场,政府只负责对利率负责。

金融体量不是十分强大的香港符合欧美资本抄家狙击的目标,因此当此次金融危机的波动涉及到香港的时候,中国就无法被排除在外了。

在金融危机风暴的冲击之下,首先是泰铢在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机攻击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贬值压力。

泰铢大幅度贬值之后,货币贬值风暴迅速蔓延至亚洲许多国家,引发了一连串连带效应,各国货币接连贬值。

当时随着新台币的币值浮动,对港元的狙击加剧,从1997年10月23日开始,银行拆息利率暴涨,股票市场的恒生指数也在4天内暴跌了将近23%。

对于国外资本炒家对香港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香港特区政府背水一战, 从第一天起就宣告香港绝不屈服,不惜倾尽全力稳住香港的汇率和股票市场。

先是香港金融管理局进入市场进行了有利干预,守住了索罗斯的第一次抛售港币的进攻。

到1998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资本炒家们卷土重来,大规模向中国香港进攻,香港股市十分低迷,排在门外兑换美元的人越来越多。

香港政府为了维护港元价格,联合三家券商,不问价格疯狂吸收大蓝筹和期货,恒生指数接连上升,稳住了港币价格。

香港政府虽然成功抵抗住了索罗斯的第二次疯狂侵袭,但损失巨大。 第三次攻击也是欧美资本抄家和香港的最后博弈阶段,其中中央政府的支持对于香港能够抵抗住最后阶段的冲击起到了关键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早在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年,中央政府将当时净值为1971亿港元的土地基金交给香港特区政府经营。

因此比起其他国家,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除了本国或地区面上可查的数额之外,还有尚未公开的部分。

根据当时的数据资料显示, 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外汇储备加起来高达2000多亿美元 ,这也是为何索罗斯会在香港战场上吃了暗亏的部分原因所在。

此外,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和灵活多变的政策,市场对于汇率等因素的变化反应十分迅速和灵敏。

加上作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香港,香港政府为了稳定港币没有丝毫犹豫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这些也是其他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的。

而对于中国大陆在此次危机中所承担的角色,有资料显示,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在某一场会议中曾发表一些言论:

“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一项最重要的基本优势,就是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助推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金融风暴发生之前,有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香港和大陆之间的“一国两制”政策弊端多于利处,甚至预计中央政府会进行多方干预,香港会因此丧失主动权和发展的动力。

然而事实表明,香港经济运作十分理想,尤其是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之间存在的这种特殊的关系显得更加可贵。

在香港主权移交给中国大陆之后,香港享有的自主权不仅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并且中央政府明确表示, “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所做的事情,并且对于香港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充满信心,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央政府更愿意施予援手”。

在索罗斯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攻击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表明了自己“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放手去搏”的态度。

中央政府永远会站在香港特区政府身后,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避免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以此来支持和保障香港的汇率制度。

到最后博弈的关键阶段,中央政府派出了当时的央行副行长到香港特区政府,商议中国人民银行向香港进行注资,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护盘行动,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强有力的后盾。

至此,此次金融危机中香港宣告成功,索罗斯在香港战场上亏损了大量资本。

其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并不是轻易作出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向受到冲击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及时的外汇援助。

当时对于仅存的中国,国际舆论并不看好,认为人民币也应当贬值,否则中国经济无法存续。

1997年,中国经济原本就处于“试探性”的开放发展阶段,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出口增长下降、国内需求不振、失业率增多。

尤其是国内出现了重大灾难,实际上经济发展并不向好,因此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中央政府实际上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的。

而人民币不贬值,不仅是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货币贬值危机进一步扩大化。

在香港特区政府奋力一搏的时候,中央政府坚守住人民币不贬值,也是为了保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这为香港特区政府抵抗索罗斯做空港元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度过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对于香港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守住了香港在长达半个世纪内经济发展的有效成果,有力的保障了此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关键节点上,波及到香港,甚至可以说以香港为做空目标的金融危机是中央政府面临的第一个艰难的挑战。

中央政府需要以实际努力证实“一国两制”制度发展的可行性和优势,以实际作为向香港特区政府证明,中央政府做出的承诺必然会得到实施,中国有能力带领和保护香港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战场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了1998年,其中不能忽略香港特区政府为了保护和守住香港金融市场做出的努力和背负的重担。

在许多国家无法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接连贬值的时候,香港特区政府决定背水一战,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

有人认为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的香港战场中实际上是没有“出手”的,一方面考虑到当时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在金融市场发展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在一个层级,许多香港特区政府采取的策略,中国大陆是插不了手的。

另一方面香港在金融市场的制度层面都是远远由于其他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的。

也就是说, 香港金融市场本身就具有多于其他国家的一层保障 ,因此这也是香港特区政府在与国际资本炒家的对抗中,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最终也成功了的原因。

但对于将中央政府在香港此次成功度过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全数抹杀的说法也绝不可取。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可以背水一战,放手一搏,是因为中央政府提供了兜盘的底气。

尤其是中央政府是在国际 社会 中表明必要时会向香港特区政府提供帮助,当时中国金融市场虽然发展还不够成熟。

但一方面中国大陆方面由于封闭金融市场,较少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甚至于即便中国大陆加入战场,一些国际资本炒家也无法通过操控货币来将人民币做空,当时的中国大陆还尚未实行资本层面的人民币和美元的自由兑换。

因此“中国之所以要抗住1997年金融危机,其实是为了香港的发展”此类说法存在合理之处。

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金融危机对于香港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中国大陆,在香港回归祖国大陆之际,稳住香港的经济发展,帮助香港特区政府度过此次金融危机,是中央政府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香港虽然在1997年才回归祖国大陆,但双方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一直都存在,中国大陆在香港的中资机构、银行以及一些股票不仅是此次危机中中国大陆方面援助香港的重要渠道。如此大体量的筹码也是震慑国际资本炒家的重要资源。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何时,中央政府都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底气所在。

香港保卫战的获胜,是香港自身金融发展的积淀和支持以及中央政府“作为后盾”的信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大陆在香港成功度过此次金融危机中作为坚实的后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根本上还是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的积淀以及强有力的应对政策。

中国之所以必须要顺利度过此次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为了香港,也是为了避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化。

这是中央政府对于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即便香港金融市场没有遭受巨大冲击,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大国,也会积极参与到帮助其他国家度过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来,这是中国的担当和责任使然。

联合国第678号决议中国投的是什么票

新中国建立初期,同为 社会 主义国家的苏联,一直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也给予了新中国许多帮助, 但是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苏联并不是无偿帮助我们的,他们也在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利益无法满足时,摩擦便在所难免了。

1958年之后,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1969年,在边境地区,还发生了军事冲突。赫鲁晓夫准备将核武器对准中国,可以说,对于中国而言,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将面临巨大的打击。 然而,毛主席只用了两封信,就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毛主席的这两封信发给了谁?信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第二天,苏联便率先承认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合作, 这样的“蜜月期”,一直持续到1957年。中苏两国曾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使这样良好发展,是基于本国利益的。

苏联一直都有一颗扩张的心,在帝国主义欺压中国时,他们就从中国东北、西北掠走大片土地。后来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斯大林将苏联的利益置于中国利益之上,要求中国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苏联确实给予中国一些帮助,但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担心日本跨越中国战场,与德国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使自己腹背受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首先承认的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般地赢得全国胜利, 而这时候的苏联,担心美国加入战争,设法阻挠解放军跨越长江,更是支持“划江而治”, 对于这样无理的要求,毛主席自然不会答应。

1958年,赫鲁晓夫从苏联的利益出发,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站和联合舰队,面对如此有损中国主权利益的无理要求,毛主席断然拒绝, 自此以后,中苏之间开始了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紧接着,美国企图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为了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毛主席提出“炮击金门”,本意是“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可是这时,苏联有意与美国改善关系,这一政策无疑破坏了美苏会谈的气氛。

次年,苏共第21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进一步明确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对美方针, 这和中国采取强硬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赫鲁晓夫完全不顾中国的利益,蛮横推行自己的国际战略, 并向中国政府施压,还撤走了援助中国的科学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苏关系从恶化到破裂、发展为武装冲突的体现,在3月2日、15日、17日的几场战斗中,中苏双方均有较大的伤亡。 苏联亡58人,伤94人,中国亡29人,伤62人,失踪1人。

早在1968年时,苏联便开始在中国北面的边境线上多次骚扰,公然入侵了珍宝岛,守卫的解放军战士多次警告无果,无奈之下,只能被迫反击,将苏军击退。 面对领土的挑衅,中央军委绝不能容忍,当即做出战略决策,要求沈阳军区有重点、有计划地对敌军予以打击。

苏联方面,对中国的反抗十分生气,他们的国防部长格列契科夫甚至扬言要用核武器,消灭中国的反抗气焰,彻底打掉北京、长春等军事要地。 核武器有多么厉害,1945年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可以说,如果苏联真这么做的话,中国多地将寸草不生,人民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格列契科夫绝不是危言耸听,苏联已经在边境集结军队、飞机、坦克,频繁进行军演,随时对中国发起进攻。但毕竟核武器的毁灭性是极强的,苏联也不敢单方面做主。

1969年8月,苏联驻美国大使向美方阐明即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以探美国的口风,如果他们持中立的态度,那么苏联便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当美国知道苏联的计划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如果苏联真的动用了核武器,受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还将会造成许多未知的后果,因此就美国而言,是不希望发生核战争的。

美国想通知中国,用谈判的方式来化解这场核危机,但是彼时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太过敏感,如果这样做的话,无疑得罪了苏联。 就在进退两难时,美国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们通过美国一家不太出名的报社刊登了这则消息,果然,这则消息很快便传向全世界,一时间,世界各国都屏住了呼吸。

苏联想“控制” 社会 主义国家,他们曾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东欧国家妥协,但他们明显低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毛主席召开紧急会议,中国的将军们主动请缨,愿意上一线战场,只要苏联敢用核武器,他们就敢用原子弹予以回击。

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打了几十年仗了,在浴血奋战中,缔造出了百万雄师,可是此刻正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珍惜和平的中国人民,又怎愿意再来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呢? 毛主席听了各方意见,斟酌利弊,仔细思考,认为以原子弹反制苏联的核威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核武器毁灭的不仅是一条条生命,更毁灭着这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子孙后代都将失去生存的家园,存活下来的人们,又该去哪理繁衍生息、重新生活呢? 这时,毛主席想到了一个办法,仅通过两封信,就轻松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就在众人讨论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对策,如果苏联真把原子弹丢了过来,中国就集结所有的野战部队,突破苏联最薄弱的一环,与苏联开展游击战,同时还要将中国的老百姓转移到苏联,直到将所有人转移完毕。

当毛主席说完,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过了良久,才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

动用核武器之后,中国的土地肯定是废了,老百姓们只能再去寻找一块赖以生存的土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苏联境内搏一把。而解放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十分熟悉巷战、游击战,虽然苏联军事力量强大,但这样的拉锯战和消耗战,他们明显不是中国的对手。

可是中国也有原子弹啊,为什么不能将原子弹对准苏联呢? 毛主席指出,把所有的原子弹都丢到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基地, 大家顿时瞠目结舌,中苏之间的较量,怎么把美国也牵扯进来了呢?

苏联可以将核武器对准任何一个国家,但绝不会对准自己,而且中国炸毁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也会恼羞成怒,将矛头对准中国,可是这时候中国的和士兵和百姓都在苏联的土地上,美国只能将炮火对准苏联。

从出发点看,这是苏联与中国的战争,但美国被牵引进来之后,各方的军事冲突在所难免,苏联不想与美国的矛盾升级,就只能放弃动用核武器的疯狂想法。这就是 “换家战术”

此计一出,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纷纷拍手叫好。

毛主席写了两封一模一样的信,详述“换家”的经过,分别发给苏联和美国。苏联方面,赫鲁晓夫看到来自中国的电文,待在原地一动不动,一时间冷汗直流, 美国白宫获悉中国的应对策略,尼克松感到异常震惊,惊叹:这招真厉害! 此时已经凌晨,他依然召集各方开会商讨研究,应该如何阻止这场危机发生。

美方认为,只有阻止苏联“疯狂”的行动,才能阻止中国“疯狂”的计划。 基辛格紧急召见苏联驻美国大使,表示尼克松已经签署了一份对苏联130多个军事基地和主要城市的核打击命令,只要苏联敢将战火推向中国,他们就对苏联进行核摧毁核打击。

苏联大使急忙向苏联国内汇报此事,苏联的将军们纷纷提议取消对中国的核打击,通过谈判的方式来化解这场危机。 毛主席的智慧令人钦佩,仅通过这样一个“小妙招”,就能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

华夏民族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洗礼,在军民万众一心的努力下,建立了新中国,但是从今天的视角回顾,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依然面临着许多许多困难,前有美国的挑衅爆发抗美援朝战争,后有中苏交恶面临一系列的危机,中国都战胜对手,走出困境,东方巨龙,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由衷钦佩!

在钓鱼岛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实施哪些政策来抗衡?

1990年伊拉克入侵继而吞并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爆发,至11月底,安理会连续通过了12项有关决议。中国投票赞成了关于谴责伊侵科、要求伊军立即无条件撤出的11项决议。11月29日,安理会审议第678号决议,中国投了弃权票。这是因为该决议草案采用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措词,实质上是允许采取军事行动,这一内容有悖于中国政府力主和平解决的一贯立场。冲突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在海湾危机中采取了负责而公正的立场,对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伸张国际正义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利比亚撤侨成功说明了什么 、 用政治方面的语言回答

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2012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2014年4月24日,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回应奥巴马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保卫钓鱼岛。

2014年12月30日,钓鱼岛专题网站正式上线开通。该网站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使用域名。

扩展资料:

2012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国有关部门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2013年8月8日,中国海警巡航编队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对日本右翼分子进行了监视驱离执法活动。

2013年2月18日上午,中国3艘海监船第一次驶进钓鱼岛约1公里处。日本共同社称,3艘中国船环绕钓鱼岛航行约5小时。2014年,截止8月份为止,中国公务船巡航钓鱼岛达54次,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海监海上巡航262天,共计50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钓鱼岛争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钓鱼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说中国是战胜国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当35万余名有意愿回国的中国公民全部撤离利比亚之际,短短8天,撤出35万余人,在如此复杂、动荡的局势下,如此迅速、有条不紊的完成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中国速度”令人惊叹;四架伊尔-76型运输机,一艘“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外国邮轮、本国客机、货船、客车……海陆空三路并进,从9000多公里外,接回同胞,“中国力量”令人折服;同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多个国家的帮助,在极短时间内搭建起一整套撤离系统,体现出良好的外交斡旋能力,更体现出中国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次行动标志着一个深远转变:在过去几十年中,美英等西方强国的军舰和军机经常从危险地区将本国公民撤出,如今,中国也加入此行列,甚至于在这次多国暗自“别苗头”的撤离“大竞赛”中,中国成为了“标杆”,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昔日海上霸主英国因“反应迟缓”遭到国内一片质疑;菲律宾总统一句“没有能力(营救)”激起义愤,不得不派外长亲赴利比亚“灭火”;韩国刚撤回国的工人对中国人享受的“待遇”无比艶羡;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站也刊发中东问题专家阿伯拉姆斯的文章,认为中国坚决保护本国侨民、并派出军舰为撤离船只护航的行为,比美国的“含蓄及谨慎”更像一个“超级大国”。 从人口、幅员来说,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大国。但由于百年忧患,中国的影响力局限于周边。如果说不断强盛的中国正走在通往世界大国的复兴之路上,那么这次令世界瞩目的撤离行动就可看作是一次“预演”,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逐渐增强的军事实力,以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国家力量”。尤其是, 这一行动展现的未来的大国走向,将以民本理念为归依。

尽管中国官方长期对解放军远距离执行任务持谨慎态度,但为了保护侨民,这次中国仍然采取了“高调行动”,彰显了中国政府尊重生命、重视人权的“民本”理念,这让在海外中国人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油然而生,更让不断觉醒的国家意识大大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当身陷困境的中国人看到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战舰,当几经波折的同胞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那些极喜而泣的感人场面,那些“感谢祖国”的肺腑之言,无不令人动容。这或许才是一部最吸引目光、震撼人心,也最真实的国家形象宣传片。

经济的影响力是重要的,但更重要是来自于国家形象方面的“软影响力”。以美国为例,战后,由于冷战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许多美国民众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近年来,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最近,一份由上海交大和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完成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好处的同时,并没有把这种经济利益转化为政治态度上的肯定。如在中国是否会变得更民主或更加对人民负责等议题上,否定多于肯定。对于这些思维定势,需要时间来改变。

如果中国在实际的行动上,显示对民众生命与利益的高度关注,那会比任何的宣传更高明。

因此,利比亚撤侨,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一次成功预演,同时也是一个最真实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显示出“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切切实实国家行为。这将大大提升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改变世界的傲慢与偏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确产生了一个回响,推动中国制定如今的外交政策目标。一百年来,中国饱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包括结束一战的《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 )。

但作为一战战胜国,中国一无所获,仅得到一个教训:要自强不息。一战结束后,德国在山东省的租借地并未交还中国,而是由日本接手。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中新网-港媒:中国崛起并非德国1914年的回响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