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国集团外长会反对中国试图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中方驳斥)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17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日本记者提问称,七国集团外长会反对中国试图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并确定了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

汪文斌回应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要义,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所在。有关国家应当认识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两岸虽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这是台海的真实现状。

汪文斌表示,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就是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如果真的关心台海局势,首先就应当弄清台海紧张的根源在何处。事实一再说明,岛内“台独”分子在外部势力的纵容和支持下,不择手段推行分裂活动,这才是在破坏台海现状,才是造成台海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

汪文斌强调,要维护台海局势稳定和地区和平安宁,就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口头上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行动上却对“台独”分裂活动睁一眼闭一眼,明里暗里纵容支持,甚至把反对“台独”分裂说成是改变台海现状,这是在背离、而不是在践行一个中国政策,是在破坏、而不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相关报道:

中德外长会晤 德外长: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不可接受"


中德外长会晤

直新闻:今天中德外长在北京会晤后共同见记者,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称,德国坚持“一中”政策,但也关注台海局势,而秦刚则强调,尊重“一中”原则的正确做法,就是坚定反“台独”,你对此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管姚:在回答有关德国外长涉华表态的提问时,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今天特别讲到一个关键细节:周五一早,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结束出访行程后赶赴天津,与德外长共同参观当地德企,之后两人同乘高铁抵京。外交部官网也显示,秦刚最新出访行程,是在撒马尔罕参加第四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及第二次中俄巴伊四国外长阿富汗问题非正式会议。所以这是大国外长格外忙碌的一天,转场两国三地,足见对首次访华的德国外长的重视,对中德关系的重视。

应该说,今天两位外长共同见记者,在涉台问题上是有交锋的。贝尔伯克虽称,德国坚持“一中”政策,但她也强调,单方面、武力改变现状,对欧洲人来说不可接受。我个人认为,后半段是她更想说的话,是在强调反对武统的所谓欧洲立场,这也是在变相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涉台表述及其所谓“欧洲争议”。当然了,在关乎中国国家利益核心之核心的台湾问题上,中方不会有任何含糊空间,外部世界对此也不应抱任何幻想,所以秦刚当场反击回呛,各国尊重“一中”原则的正确做法,就是要坚决反“台独”,这是在重申“一中”政策“一中”原则的真正核心。顺着贝尔伯克的逻辑与话头,既然她强调反对改变台海现状,她应该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对台海现状的最大威胁与冲击,恰恰是岛内蔡当局的“倚洋谋独”挑衅行径,是外部势力“以台制华”的干预操弄。

贝尔伯克今天也谈到“我们欧洲人”,俨然在表述欧洲立场,但有必要追问,在台湾问题上有没有所谓欧洲立场,如果有,底线在哪?红线在哪?马克龙不是强调,在台湾问题上,欧洲不应沦为美国附庸吗?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的忠告式追问言犹在耳,欧盟自称是一个大中心,一个世界权力中心,一个独立的世界权力中心,就和美国、中国一样,那么,欧盟为什么必须一直听命于美国呢?


波兰总理

直新闻:波兰总理在访美期间更抛出所谓乌克兰战败将触发中方武统台湾的荒唐提法,你对此有何评论?

特约评论员 管姚:我个人认为,且不论乌克兰危机与台湾问题毫无关联性,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有联系,那么惟一关联性,就是作为首要原则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问题,乌克兰要捍卫领土完整,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常成员,作为全球性大国,就更应捍卫自身主权与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必须要指出,波兰总理大放厥辞是在美国智库,其实就是要向白宫 递“投名状”,是要在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谓涉台议题言说风波中,毫无底线站队美国。所以你看莫拉维茨基多用力,连“目光短浅”说都抛出来了,这就是在捅刀马克龙,所谓“希望能在中国销售更多欧盟产品,不惜付出巨大地缘政治代价”的发难指控,就是为法国总统量身订做。

马克龙接受媒体专访,强调欧洲不应在台湾问题上做美国附庸,这番瞄准欧洲战略自主的肺腑之言,竟然在大西洋两岸引发同步围攻,一些欧洲小国纷纷站队,这很耐人寻味。周三,法国财长勒梅尔在美出席IMF与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也被迫为马克龙辩护,强调“作为美国盟友,不代表就应反华”。但至少在波兰总理这样的选边站欧洲政客眼中,或者说美式霸权思维就已判定,美国盟友的标准就是反华。必须要指出,甚至就德国外长的首次访华行程,美西方舆论据此鼓噪炒作的一些提法,同样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德外长贝尔伯克

直新闻:那么在你看来,美西方舆论的哪些提法是值得警惕的?

特约评论员 管姚:贝尔伯克这趟中国行,被不少欧美媒体判定为所谓damage control之旅,即所谓“损害管控”,所以德国外长要重申欧盟对北京的共同立场,这就是鬼扯。更有不少媒体大肆炒作所谓“马克龙访华失败论”。《纽约时报》周三就在标题中鼓吹,马克龙中国行引发批评,回国后遭冷遇。这些颠倒黑白的奇谈怪论,当然是基于选边站队的潜规则,类似波兰总理的奇葩言论,更是对选边站队美方的无底线跪舔。距马克龙一心倡导追求的欧洲战略自主与自身战略利益,隔了十万八千里。

贝尔伯克在来华前,德方传出所谓重审中远入股汉堡港的风声,当初中远投资,美方也曾极力阻挠,有美国官员毫不讳言曾施压该收购案,最终令中远获批的投资比例削减10个百分点,但这明明是德国政府去年就已审批通过的投资案啊。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纽约时报》鼓噪炒作马克龙“访华失败论”之际,这家美国大报昨天特别刊出长文,用了一个扎眼标题:As U.S. Tries to Isolate China, German Companies Move Closer ,当美国寻求与中国“脱钩”,德企扩大在华投资。美报称,在华盛顿寻求限制甚至斩断与北京经济联系之际,德国经济的两个强大引擎——大众汽车和化工巨头巴斯夫正全面扩大对华巨额投资。整个德国的高管们都明白,这种投资与美国经济孤立中国的努力背道而驰,但他们的理由是,来自中国的营收对他们的企业在欧洲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我期待,贝尔伯克能通过这次访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尤其是与中国同事的深度沟通与战略对话,能够对德国企业的选择逻辑与利益考量,有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与判断,也期待这位女外长在对华关系尤其是在最核心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能够修正认知,真正辨识红线所在。

杨洁箎在美国哪开会

华盛顿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6日电(记者严锋)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2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见了美国国务卿赖斯。
杨洁篪说,目前,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的积极势头。双边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协调富有成效。下阶段,第18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第3次战略经济对话、第5次战略对话等将相继举行。中方愿与美方共同筹备好这些活动,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台湾问题,杨洁篪说,当前台海形势高度复杂敏感。陈水扁无视国际社会的反对,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推动“入联公投”分裂活动,谋求“台湾法理独立”,严重威胁台海和平稳定。中方赞赏布什总统和美国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入联公投”和“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杨洁篪表示,反对和阻止“入联公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中方敦促美方以实际行动履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恪守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郑重承诺,停止售台先进武器,不向陈水扁当局发出错误信号,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关系大局。
赖斯赞同杨洁篪对双边关系的看法。她表示,美方重视美中各领域的对话,希望对话取得实质性成果。赖斯重申美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湾当局搞“入联公投”,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双方还就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下一步工作、伊朗核问题等交换了意见。

世界七国集团会议为什么没有中国参加呢?

因为中国不在七国集团里。七国集团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5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
七国集团(Group of Seven;G7),是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机重创西方国家经济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业国成立了六国集团。

俄罗斯在中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上会采取什么态度?

目前来说俄罗斯的态度也比较暧昧。
一方面,俄罗斯声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声称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举动,赞成台海和平和维持现状。其中后面这点和美国的表述是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经向苏联提出过提供海空军支援以解放台湾的建议,苏联当时也持肯定态度。但因为鹰厦铁路迟迟未开通,中央无法在福建沿海集结足够的兵力,加上当时解放军缺乏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因此苏联的援助仅局限于派两个空军中队驻防上海;等鹰厦铁路建成后,当时的局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最主要是美国改变了原来的脱身策略而全面支持台湾国民党集团,苏联自然不愿意冒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再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就更谈不上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