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牛弹琴

巴以问题是中东老大难问题

这是很不寻常的举动,反正看到这条新闻,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家伙,中东最老大难的问题,中国有所行动了。

因为秦刚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外长各打了一个电话。

当年我曾在耶路撒冷工作过两年,正是巴以局势最混乱的时刻,三天两头自杀式爆炸,有时候屋里听到“轰”的一声,走出去一看,一片血肉模糊。当时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巴以问题夹杂着历史问题、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几乎是无解。

反正,这个世界最难的难题,美国调停了很多次,诺贝尔和平奖也发了真不少。但年年调停年年开打,一代又一代人倒在血泊中。

最近巴以局势又骤然紧张,但中国外长的电话,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看外交部网站,在与以色列外长科恩通电话时,秦刚告诉科恩,中方对当前以巴紧张局势感到担忧,当务之急是管控局势,防止冲突加剧甚至失控。

他提到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说:我们认为解决以巴问题的关键在于秉持共同安全理念。根本出路是恢复和谈,落实“两国方案”。做正确的事情永远都不晚。

最关键是这句话:中方鼓励以巴双方拿出政治勇气,迈出恢复和谈的步伐,中方愿为此提供便利。

中方愿为此提供便利!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们谈,我们支持;你们来中国谈,我们欢迎。

在与巴勒斯坦外长马立基通电话时,秦刚说,中国在努力推动局势降温,中方强烈谴责违反联合国有关决议的言行,支持巴以双方以“两国方案”为基础尽快恢复和谈,并愿为此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显然与提供便利,内涵是类似的。

关键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怎么看?

巴勒斯坦很积极。

看新闻,马立基当即表态,欢迎中方所做的一切努力,赞赏中方推动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方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沙特和伊朗,也一度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但在中国斡旋推动下,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巴勒斯坦自然看在眼里,羡慕在心头。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以问题;巴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色列。毕竟,以色列是强势的一方。

以色列怎么表态?

外交部新闻稿有这样一段话:秦刚强调,沙特和伊朗前不久通过对话恢复外交关系,树立了对话化解分歧的典范。希望各方抓住有利时机,推动对话和解,落实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维护中东和平安宁。


秦刚资料图

我们看到,沙特和伊朗和解后,中东格局正在迅速变化,也门战争渐近尾声,伊朗和巴林等国关系改善,叙利亚和海湾国家走向和解,土耳其和埃及也在走近……

所以,以色列啊以色列,要抓住历史性机遇啊,向沙特和伊朗学习,有什么问题不能谈判解决呢。别看你现在强势,但有哪一个国家,能永远强势呢?100年?200年?1000年?

没看到以色列就这个问题的具体答复,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以色列肯定也会考虑。

最后,怎么看?

完全我个人的感觉,三点吧。

第一,世界最难的问题,中国人来了。

我倒不是说,中国人就能解决这个难题。但至少中国人提出了一种解决的思路。我们领导人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确实有深刻的内涵。做正确的事情永远都不晚,关键是要谈。我相信,不排除,未来的巴以谈判,会像沙特和伊朗一样,在中国举行。

毕竟,中国人是更超脱的第三方。我们除了劝和,真没有任何私利。美国人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中国未必就不能做到。

第二,我们一定要理性,也要清醒。

理性是我们要知道,巴以问题,是世界最难的难题。我在耶路撒冷工作过,在这座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别说一条街道的归属,哪怕一栋房屋的归属,都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因为这里面有宗教的原因,有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谈判肯定是异常艰难的。

清醒是我们可以介入,可以努力去劝和促谈,但坦率地说,介入太深,有时也会失望太多。而且,你觉得美国会满意靠边站吗?各种绊脚的事情都会发生的。

2023年4月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集体会见来华举行沙伊外长会晤的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

第三,中东确实到了大变局的时刻。

沙特和伊朗,宿敌终于和解。这又迅速推动也门、叙利亚等国战乱平息,中东格局为之一变。已经100岁高龄的基辛格就感叹,沙伊在北京和解,堪比当年他和尼克松对中国“改变世界”的访问,而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和平缔造者的出现,“改变了国际外交的职权范围”。

我看到西班牙报纸还有过一个比喻,“中国的这次调解无疑是对美国施压式外交的一记耳光,美国在中东向来是用导弹和制裁来为其大使及和平特使开路。”

什么是外交艺术?

这就是中国的外交艺术。

坦率地说,这种重大外交成果,已经远远超过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分量。秦刚就感叹,沙伊握手言和的一小步,也是人类跨越冲突、实现和解的一大步。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总不能永远打下去吧,你们要不要认真学学呢?

动作描写不寻常的举动正确吗

可以这么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等待”是诸葛亮的人格特质,也是他的人生策略》

等待既是诸葛亮的人格特质,也是他的人生策略。他在等待中失败,也在等待中成功。

首先,从孔明出道的过程来看,诸葛亮长期在南阳等待,直到刘备来请他。若是刘备不来请他,很可能他就要在隆中抱着一腔理想耕田终老了。与他相比,同样作为谋士,比诸葛亮的水平只高不低的荀彧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人家很主动,袁绍强的时候,先去投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事儿,马上扭头去投靠曹操,不等不靠不卖关子,终究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大功,自己也扬名天下,成为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别忘了,荀彧也是大族出身,人家也不差钱,出道也不是为了五斗米。“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但诸葛亮是等客上门,而荀彧这样的人是主动寻找客户。

其二,错失进取中原的战略机遇,也是缘于这种被动等待型人格。他从226年起,与驻守上庸的魏将孟达合谋,准备里应外合拿下上庸。本来关羽死后,荆州(实为南郡)已失。此事若成,则蜀汉进取中原就有了东出口。但是直到228年,他都在与孟达煲“电话粥”,就是不行动,直到最后走漏了风声,孟达被司马懿火速剿灭。至此,进取中原实际上已经没戏了。

其三,东出无望,只能北伐。孟达被灭之后,诸葛亮只能北出汉中。结果第一次北伐,他的等待式人格又一次发作,本来陇西三郡亲蜀国的势力已经起兵响应,这时诸葛亮已经向陇西出兵了,但他却偏偏裹足不前,一直等啊等,直到魏国把三郡的起义都镇压下去。摆平了陇西三郡,魏国又火速堵上了各处防务漏洞,构筑了牢固的陈仓城工事。此后的北伐实际上已经大势去矣。

其四,在等待中实现”立德“与”不朽“。北伐越到后来越徒具形式意义。诸葛亮是在234年秋天病逝于五丈原。而就在这年春天,已经病入膏肓的他在筹备这最后一次北伐时,就做出了很不寻常的举动;给几乎所有的至亲、好友、同事、上级领导都一一写了诀别信,对所有身后的公务、私事做了交代。就连远在东吴的侄子的工作安排,都要作交代。可见他已经做好了“成仁”而非“成功”的准备。北伐走到这个地步,已经成了一种等待,不是等待军事上的胜利,而是等待人格上的“不朽”,说白了就是兑现白帝城托孤时做出的死而后已的承诺。面对刘禅的扶不起,以及蜀魏两国的实力对比,北伐对诸葛亮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军事行动,不如说是一个“立德”的举动,这是儒家鼓吹人生不朽的三种途径之一,说白了就是人倒下去的同时,人格立起来。孔子一生“知不可为而为”,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也是在效仿“圣人”,不是谋成功,而是谋立德。在这方面,他成功了。

总之,诸葛亮的一生贯穿了“等待”这一主题,等来了“主公”,等丢了战机,等不到北伐的成功,却等到了人生的“不朽”。

以上,回答不易,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