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家二阳了!多地网友晒抗原,张文宏发声:要做好药物储备)
近日,不少人在网上晒出阳性的抗原,声称“二阳”了。距离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峰马上5个月了,很多人担心的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已在路上?感染过了,如今还需要疫苗接种吗?
多地网友晒图
4月20日下午,在由上海市免疫学会与Frontiers期刊中国区共同承办的“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年度)”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
他介绍,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他表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张文宏呼吁,建议脆弱人群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疫苗),二价苗和一价苗都可以。
新冠的变化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均出现了两波新冠疫情。张文宏解释,二次感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过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据监测数据,目前中国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董晨教授在张文宏演讲后提问,为何不同国家二次感染的峰值有高有低?张文宏引用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的话称,“新冠病毒会找到每一个人。当群体免疫的屏障建立起来后,新冠病毒会去寻找尚未建立起免疫屏障的人。所以第一波感染控制较好的国家,第二波感染的峰值就会比较高。”
“目前,中国存在的几个新冠变异株主要是BA.5、BF.7、XBB。XBB在美国流行的毒株中占90%,在中国香港占50%,接下来在中国大陆的占比也会逐渐上升。它会把有效的中和抗体的保护时间缩短,从6个月缩短至4-5个月。但中和抗体仍然具有保护作用,在感染后6个月时,中和抗体的保护率仍然有50%。”张文宏说。
张文宏还表示,“如果在XBB以后,没有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那么这一波的感染可能从此就慢慢远去,我们一直会看到低水平的、反复存在的epidemic(流行病),如果在XBB以后,又不断有新的变异株出现,那么又会有一波新的感染。但毒力最强的毒株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因此,中国正在积极监测。“一方面监测有没有新的变异株进入,另一方面监测新的变异株造成的重症程度是否更高。”
对于新冠病毒未来的趋势,董晨院士抛出另一个问题,新冠病毒是否会流感化?张文宏表示,流感每年都会出现很多亚型,会基因重组,变异株更多,波动性更大;而新冠病毒的亚型是取代式的,后一种取代前一种,不会基因重组。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它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但存在感没那么强。它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取决于它后期变异的特征。
面对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
面对二次感染,仍然需要关注重点人群。丹麦的一项纳入了7000人的研究对二次感染进行了分析,发现奥密克戎(Omicron)非常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其它毒株则不太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更加容易二次感染。
张文宏提醒,国际和国内的数据均显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来临时感染的风险较高。而对于二次感染,大约60岁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风险较高。
张文宏 资料图
当地时间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修订了优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线图,6个月至17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为低优先级人群,SAGE建议各国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为他们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为高优先级群体,应在最后一次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6个月后如果再打疫苗,抗体水平就又开始变高,从而防止感染;抗体水平调高以后,免疫系统更加容易recall(重新被唤醒),从而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张文宏说。
此外,张文宏表示,仍需进行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的储备。同时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时内及早治疗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测抗体或抗原,给予相应的药物。
“我相信,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而且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我们一定可以跑到下一波疫情的前面。”张文宏说。
此前,多位专家也就新冠疫情发表了看法。
4月1日,钟南山院士在2023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强调了预防新冠再感染疫苗是关键,面对可能到来的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疫苗接种是“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4月1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演讲时表示,回顾刚经历三年的新冠疫情,还是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冠流行不仅对普通老百姓,对专业人员一些原本的认知也造成了冲击,混淆了已经理解“很全面”的基本概念,比如“死亡”。如果疫情感染的人数很多,虽然病死率很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数规模也可能很大。所以,疫情规模对于死亡的数量和对判断疫情是否严重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全球疫情数据来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吴尊友说。
来源:橙柿互动综合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久违发声的张文宏突然发声,令网友震惊,他说了什么?
张文宏说:奥密克戎出现偏移。其实他这观点没有什么新颖的,基本都是照抄国外的,把国外一些专家的话翻译到国内来而已。在他说这话之前,我就知道“奥密克戎出现偏移”了。
我知道这句话,但不是我发明发现的,我是看外国的报道说的。其实他这不是新观点,是国外的观点。同时他说这个就是在隐晦的强调,奥密克戎的传染性特别特别的大,这个社会很难防住了,需要慢慢接受共存。
就是在讲这次上海费了很大力气把奥密克戎病毒控制住了,如果下次来了,也要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控制他吗?
他想说的就是这个病毒现在传播是越来越广,基本是一传十的地步,然后病毒性很弱,我们的疫苗很难阻止感染,但可以防重症。
他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想表达的就是,我们不需要全面的死防,而是要有的放开,让大家自然而然的得,然后过几天就好了,这个病毒毒性很低的,没多大问题。
同时这个病毒传染性超级的广,长期这样样防控下去是要不得的,最后社会经济发展要出大问题。
这是我看了他的讲话之后的一个感受,也许我的理解有失偏颇。
反正他的讲话也是经常前后矛盾的,比如他有段时间,说新冠是大号流感,没什么重要。
然后隔一段时间又说新冠不是大号流感,要小心他咬人。他说话的逻辑不是一致的,他说话经常是前后矛盾的。
这个病毒能不能防住呢,我觉得仍然是可以防住的。上海这次没有防住,产生了很大问题,连续封城超过两个月,那是因为前期没有做好。
在这之前,上海都没有什么大规模做核酸,别的城市随时都有定时测核酸,就是对重点人群一定范围内人员经常测核酸,然后可以随时排查出来。
而上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测核酸,所以其实本身先前多少人被感染都不知道。
其实在这之前,好几次都是外省有疫情,然后通报给上海,然后上海才知道自己这儿有疫情,幸好当时没有流传开,把他扑灭。
还有去年迪士尼的疫情,有确诊者到过迪士尼,仅仅是在门口把核酸做了,就让这些人回去,万一这些人当时是潜伏者,没有暴露出来,后面就惨了。
虽然当时上海没有,然后各种媒体大肆宣传上海处里迪士尼疫情。我就感觉那样是危险的。
到今年三月,大规模爆发了,可以说上海就是每月认真防疫,没有常态化对重点人群做核酸,所以导致很多感染者出现没有发现。
像深圳那样常态化核酸,随时随地测,是可以防住的,做核酸是要花钱,是有很大成本。但比起疫情导致人们不能工作,这个要更好一些,更能让人接受一些。总之针对他这次说的这个观点,如果你们相信,你们支持,如果你们得了,还是支持,我就佩服你们。
反正我还是选择安全更好一些。我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办法的,是可以解决的。不是他那种觉得守不住的,不是他那种觉得这个病毒不重要的。
全国各地疫情反扑,张文宏发声表示新冠已经进入了稳定期,他还说了什么?
全国各地疫情反扑,张文宏发声表示新冠已经进入了稳定期,还说明了病毒对人类的损害在逐渐降低,但改变不了病毒变异带来的极快传播速度。想要走出疫情还得靠科技,我们有能力最终驯服病毒。
一、病毒对人类的损害在逐渐降低,但改变不了病毒变异带来的极快传播速度。
传染病医学专家主任张文宏在第六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上对于新冠疫情发表讲话,他指出新冠病毒在自然界的规律发展下已经逐步进入了稳定期,虽然经历了不断变异,但是危害性却降低了很多。再加上国家有效的防疫政策,人们基本上都注射了新冠疫苗,病毒致死率降低了很多,大多数轻微型患者都能自愈,新冠病毒不再是一种“闻声色变”的病毒。
尽管奥密克戎给人体带来的损害在降低,但却无法改变它极快的传播速度。在防疫工作上全国都不能放松,必须实施科学精准防控,按时做核酸、注射疫苗,佩戴好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严格遵守当地防疫政策。另外大家要试着去了解病毒,消除它带给我们的恐惧。
二、想要走出疫情必须靠科技,我们有能力最终驯服病毒。
张文宏还提出想要最终从疫情中走出来的话,必须完全依靠科技。如今的生物医药一直在研究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比如阿兹夫定片,已经确定了它对治疗变异株有确切效果。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心,而且生物医学是不断在发展的,而病毒的危害性一直在降低,最终肯定会被战胜。
如今的新冠肺炎患者很少出现死亡的病例,即便有后遗症也大多能慢慢恢复。俗话说得好,大疫不过三年,再厉害的病毒我们人类最终都能研究出治疗的方法。对于新冠病毒,我们不仅有信心,还有能力最终能驯服它,让大家恢复以往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