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李阿姨自2007年起就老感觉不舒服,早晨醒来就得睁开眼,闭眼即感觉有气闷在胸口喘不过来,耳鸣,不能听响声,左胸部疼,肋骨下胃部像岔气疼。
曾经查心电图、彩超,结果都显示正常,血压也正常,开始以为只是更年期症状没在意。但近几个月症状加重,吃药以后未见好转,到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一查才知道是心肌缺血惹的祸,检查结果显示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还需要经过64排螺旋CT检查才能确定。
为何更年期女性会经常有心脏病发作症状?有些甚至在更年期罹患心脏病?研究表明,在更年期前,女性体内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使血管不易发生硬化阻塞。更年期以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大幅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随之急剧增加。女性患上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追上男性了。
很多更年期女性心脏病症状不典型,调查发现,不仅女性不了解自己的心,医生有时也摸不透女性的“心”。女性比男性较会抱怨胸闷,但一些是心理因素所致,并不是真正的心脏问题。也有相反的情况,这些女性很会忍,常常拖到病情严重才来看医生。还有女性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不像医学教科书上的典型。
另一方面,没有心脏病的女性,心电图出现异常的比例也比较高。还有部分女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退化,对痛觉较不敏感。这些都增加了医生诊断的难度。另外,有研究发现,东方女性还常被不明原因的冠状动脉发炎,即高安氏症所困扰,这也是造成女性在更年期前就心脏病发的原因。
此外,也有调查认为,女性由于体内内分泌水平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心烦、多汗等症状,以为是更年期综合征,不加重视,导致延误诊治。因此,早期预防更年期心血管病的发生就尤为重要了。
◇注意食物的酸碱平衡。如果食物酸碱失衡,会导致高血糖、血脂异常等,有可能诱发心脏病、脑血栓、脑溢血等。含磷、硫、氮多的食物可称酸性食物,如肉、鱼、禽、面制品等;含钾、钠、镁、钙的食物可称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薯类等。两类食物需合理搭配,适当多吃些碱性食物,少食些酸性食物。
◇定时定量,小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糖类和动物脂肪多了会使身体过胖,加重心脏负担并发生动脉硬化。
◇饮食品种要多样化,人体的运转依靠6种基本营养素的维持,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缺少任何一种都要发生问题。
◇戒烟限酒,远离“垃圾”食品。
◇注意饮食要清淡,每天摄盐量不超过5克。
小贴士有益血管的食物山楂能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防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每日可取生山楂15~30克,水煎代茶饮。
燕麦所含的油酸、亚油酸、皂苷、卵磷脂及钙、镁、硒等矿物质,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板栗含有大量降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每日早晚可各吃风干的生板栗5~7个。
更年期症状有哪些?更年期综合症的表现
更年期无论是对于男性来说,还是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为很多男性和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都会慢慢步入更年期,更年期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表现症状。那么更年期症状有哪些?更年期综合症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1、月经紊乱
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常见的症状,其表现症状多取决于卵巢功能状态的波动性变化。由于稀发排卵或者无排卵,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者减少。月经渐渐停止,生殖能力丧失,生殖器官萎缩。
2、潮热
由于雌激素降低,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而引起的以潮热为主要表现的血管舒缩症状。其特点是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及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烘热,继而汗出。症状轻者每日发作数次,严重者十余次甚至更多,于夜间或应激状态易发促发。
3、精神、神经症状
更年期妇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如容易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者情绪低落、抑郁、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症状等。严重者呈躁狂、思维错乱和精神分裂症。
4、自主神经失调症状
常出现如心悸、眩晕、头痛、失眠、耳鸣等自主神经失调的症状。
5、泌尿生殖道症状
泌尿及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道萎缩,出现女性私处干燥、同房困难及反复女性私处感染,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张力性或尿急性尿失禁,易尿潴留及感染。
6、骨质疏松
绝经后女性由于妇女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而出现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骼肌肉系统骨关节(腕、肘、肩、髋和腰)、韧带、肌肉萎缩、酸痛、功能障碍和易发生骨折。
7、免疫系统症状
更年期综合症可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出现紊乱,进而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容易出现各种顽固性疾病。
8、怎样预防更年期提前
1、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仅要把生活安排得有节奏,适当增加业余爱好。如养鱼、养花、绘画、下棋、听音乐等等,同时可以增加生活的风趣,还能保持良好的大脑功能,增进身心健康,对预防本症大有裨益。
2、在生活上有规律地安排起居生活,坚持适当体育锻炼和劳动,以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3、提前认识本病,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识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转归,了解其临床表现,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打下良好基础,即使提前出现早期临床症状,也不会因此而紧张不安。反之则不然。
4、正视“负性生活事件”: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如丧偶、亲人离别、患病等,对闭经妇女来说甚为重要,遇事要注意保持镇静,以自身健康为重,切不可忧心如焚、不思后果,从而诱发或加重本症。
5、处理好家庭、社会关系:有些女性情绪易于激动,容易与家人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家相互体谅,遇事要镇静,不要为一点小事,一句不顺耳的话而大动肝火。家庭和睦是全家人的幸福,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因素。女性不但要适应家庭,更要适应社会,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理解的要多与他人交流看法,不要闷在心里,自寻烦恼,要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这对预防抑郁症十分有利。
女性更年期保健什么时候开始?怎样进行更年期保健?
相信大多数女性朋友对于女性更年期有一定的了解了,女性更年期又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这个阶段的女性朋友会出现内分泌紊乱,慢慢开始月经减少,甚至绝经,这个阶段的女性盆友们自己也常常感到烦躁,失眠等等状况,那么,女性更年期保健什么时候开始?怎样进行更年期保健?。1、女性更年期保健时间
对女人来说,“更年期”等同于失眠、烦躁、潮热、盗汗、健忘、月经淋漓女士们该如何预防这些不适的发生呢?
现代医学将女性四十至六十岁定为更年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护师彭玉红认为,不管更年期有没有到来,女人的更年期保健都应从四十岁开始。女人四十,是生理和心理上比较明显地呈现衰老过程的一个起点,也是女性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
更年期之所以会出现不适,是因为卵巢出现萎缩衰退。及早开始更年期保健能防止卵巢的过早衰退,预防或消除更年期症状,减少未来老年疾病的发生。如果任其发展,则更年期的不适症状会加重,还会产生很多并发症,如代谢疾病、骨质疏松症等,而生理影响心理,造成情绪的波动。所以,女士们别把一切归结于“年纪大了”,而应该好好经营生活,减轻不适。
女人四十的保健法宝
那么,女人四十该如何保健,帮助缓解更年期不适呢?彭玉红认为,除了要保持精神愉快,生活有规律外,“民以食为天”,善于吃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个时期的女人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多用蒸、煮的烹饪方式,少烘、焙、烤、炸食物,具体的饮食原则如下。
控制高脂肪和糖类的摄入
更年期的女性容易发生肥胖,这是因为内分泌在更年期发生变化,使摄食中枢失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活动量减少,体内消耗热能随之减少,这容易造成热量过剩引起肥胖。而肥胖又会促使身体动脉硬化症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所以四十岁的女人一定要控制饮食,特别是要控制高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同时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这能帮助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多吃鱼虾和豆类
鱼虾所含有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而蛋白质关系着我们人体组织的修复以及免疫功能的维持。所以,处于四十岁的女人多摄取这类优质的蛋白质,最好以低脂乳制品类、豆类和鱼虾类为主要蛋白质来源。豆类中含有异黄酮,这种物质能起到类雌激素的所用,能缓解更年期不适。
多吃蔬果和粗粮
许多富含纤维的蔬菜,如豆芽、萝卜、芋头、海藻、叶菜类、土豆、黄瓜、青椒等,有助于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另外,洋葱、大蒜有良好降脂助食作用。木耳、香菇能补气强身,益气助食。此外,主食应粗细粮搭配,保证B族维生素的摄取。
少喝咖啡
研究表明,咖啡因能引起潮热,因为它会扩张血管。此外,长期喝咖啡也是骨质疏松的诱发因素。
降低盐摄入量
更年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可能会出现水肿、高血压,因此更应该严格限盐,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能控制在3~5克。
增加钙铁摄入量
因激素水平低,骨质的钙成分大量丢失,因此更年期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发生率。所以应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鱼、牛奶,它们不仅含优质的蛋白质,还含有有丰富的钙。
此外,若有颜面潮红、心慌失眠等现象,可吃一些桑葚、莲子、红枣等宁心安神的食品。
2、更年期自我调节方法
1、定期体检
绝经期前后的女性是生殖器肿瘤的高发年龄,应定期作防癌检查,特别是子宫与乳房,要做重点检查,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如果出现白带异常、女性私处流血的症状要及时检查。
2、精神调养
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轻松愉快,要知道更年期是必经阶段,每位女性都需要面对,即使出现了身体不适也不要过于担心,即使就医,正确看待,不要思虑过多。
3、饮食调养
少食多动,预防肥胖。已经发胖的女性要注意减肥,不要吃辛辣的是,比如辣椒、胡椒、咖喱等,油炸食物也要少吃,少食是相对的,饭当然是要吃饱,不能因为减肥而导致营养不良。
4、劳逸结合
规律生活。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睡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闲暇是要适当的参加运动,锻炼身体。早上晨练的话可以打太极、练气功,打球、跳绳也都可以,坚持半小时,最好能养成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