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关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十分精辟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人必须和自然相适应,保持协调统一,方能获得健康。《黄帝内经》中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年四季,转换不息。由此而派生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被司马迁称之为“天地之大经也”。老人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四时,如果逆四时而动,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使心身健康毁损。

拿最基本的人体着装来讲,老人必须随季节之变化而增减衣着,稍有疏忽,便可外邪入侵,百病滋生。

清代学者曹庭栋所撰《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人起居提出:“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逆之则伤肾。”

谈到老年人饮食要求,《老老恒言》指出:“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成。”具体到动物内脏,则提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此外,曹氏又告诫老人:“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

心理保健亦应顺应四时。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也随四时而变,故必须作出相应的调节。春三月云:“以使志生”;夏三月云:“使志无怒”;秋三月云:“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三月云:“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凡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气调神之道,皆以调节意志为第一要义也。

近年来,温室效应致使地球的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有时候几乎乱了套,失去了正常规律,恶劣反常气候时有袭击,故老人必须随时应对,做好防范,以防不测。

老年自我保健的措施有哪些

游乐增活力通过种花种草,种菜等一系列活动来治疗疾病。春日去踏青,登高宜养老,聊天缓衰老,书画宜常伴,伸纸而书,布阵而弈,集邮益健康,垂钓益养性,养鸟添乐趣,麻将勿入迷。四季顺天时春季多发病,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增添衣物。炎夏宜护心,高温条件下大脑血流减少,要特别注意心脏的保护。秋季防秋燥,饮食应以清润为宜。冬夜莫憋尿,憋尿会引起血压升高及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绞痛。食疗助延年芝麻助延年,含有维生素E等抗衰老物质。花生预防心脏病,以加水炖煮为好。核桃是长寿果,含有锌锰铬等微量元素。大枣是活维生素丸,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栗子被称肾之果,对肾虚病症有良好功效。用蜂蜜通便,久服蜂蜜能延年。
老年人的身体器官虽不及青壮年时健壮,但只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自我保健,完全有可能益寿延年。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脂肪蓄积,血脂上升: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加上活动量较少,需要的热量也较低,此时若摄取过量餐点,体内会因积存过多的热量而肥胖。
老年人体内总血脂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主要是总胆固醇量增加,甘油三酯也明显增加。骨质密度降低40岁以后人体骨密度逐渐降低,老年以后骨胶质减少,钙含量降低,导致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4。6%。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年轻人,容易出现血液中蛋白含量降低,发生水肿和营养性贫血;在受到创伤或感染时,痊愈及恢复得缓慢。
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代谢减慢,各器官随年龄和体内自由基伤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和体内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减低,体力下降。

养生就是在起居、饮食、情志和运动上都顺应四时

关于中医保健 养生 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四时变化的节律同步。《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论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即懂得 养生 之道者,能取法于天地阴阳,遵循 养生 的方法和技术,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操劳有度,所以形体与精神相协调,都能尽享自然寿命。顺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调摄精神,使人体适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就可以达到 养生 保健防病的目的。

起居顺应四时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春三月,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舒畅。夏三月,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日光,要使心中没有郁怒。秋三月,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保持安定,借以舒缓秋天清肃之气。冬三月,这时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等待日光。使志意如伏似藏,像有私意,又像有所获得。以上强调了起居要顺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顺应四时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要注意食物的性味和身体状况的阴阳偏盛来调配食物。

情志顺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志顺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

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运动要顺应四时

中医强调运动健身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进行的。在四季当中,也要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选择相应的运动健身方法进行锻炼。同样要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规律。

春季锻炼:寒冬过后的春天,应加强锻炼,因为此时人体脏腑的阳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动锻炼的地点应为空气新鲜之处,如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地,可进行球类、跑步、打拳、做操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之性,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锻炼: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运动锻炼应根据气候特点,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游泳、 旅游 、垂钓等为好,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秋季锻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例如,野外锻炼可选择 旅游 登高,使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以达到保肺强身之功效。

冬季锻炼:冬天虽冷,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天气温低、气压相对升高,因此,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避免着凉。选择适合的锻炼地点,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大雾中及空气污染的地方运动健身。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室内锻炼,使气血经脉通畅,阴阳平衡,为下一年身体 健康 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我:汽水

顺时养生基本原则

  顺时养生是根据气候时间变化防寒避暑,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从而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春季是我们人体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那么春季顺时养生法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季顺时养生法饮食原则,欢迎大家阅读。

  春季顺时养生法饮食原则

  原则一:早春时节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重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早春时节,气温仍然比较寒冷,人体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御寒功能。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结构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另外,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正好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原则二:适当增加饮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复发,活力加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如春季常见的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大都因为新鲜果蔬吃得少而造成的营养缺乏所致,所以,在饮食上应适当增加饮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可增强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此外,从科学饮食的观点来看,春季还应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摄入量的相对比例,以增强抵抗力,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原则三: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春季应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为清温平淡,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吃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胃寒的人可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

  原则四: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的食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而酸入肝,甘入脾,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酸涩,主要以补益脾气为主,故可多吃一点大枣、山药、锅巴等。

  原则五: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对症食补。

  祖国医学提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必须根据春天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选择其平补、清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以下几种人最适宜在春天进补: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萎靡者;春天气候变化大,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而现在未发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热者。凡属上述情况者,均可利用春天这个季节,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法,防病治病。具体如下:

  ①老年人如有阴虚内热者,可先用清补的方法。这类食物有梨、莲藕、荠菜、百合、甲鱼、螺蛳等。此类食物食性偏凉,食后有清热祛火作用,有助于改善不良体质。

  ②虚寒体质者,可多食核桃、枸杞等偏温食物;

  ③湿气较重者,当食化湿食物,如干荷叶、莲子等。

  ④对于小孩子、老人,平时还可煮些橘子皮、萝卜、梨子或荸荠当茶喝,可理气化痰、清热润肺,保护呼吸道。

  ⑤病中或病后恢复期的老年人的进补,一般应以清凉、素净、味鲜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大米粥、薏米粥、赤豆粥、莲子粥、青菜泥、肉松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损伤胃肠功能。

  原则六:千金难买春来泄,消脂排毒正当时。

  整个冬天,大多数人处于蛰伏状态:深居简出、运动量减少,又偏好膏粱厚味之食物,一冬下来,体内积存了大量的脂肪和毒素。古语有说:?千金难买春来泄?,意思指的就是?春季消脂排毒正当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偏信民间的排毒药物,其实,简单的苹果和鲜奶就有非常好的排毒功效。试试早上起来喝一杯鲜奶,吃一个苹果。温和有益,又有排毒的效果。其他的水果,例如:草莓、樱桃、葡萄也有不错的排毒功效。还有海带绿豆汤,因海带中的胶质成分能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绿豆性寒凉,可清热解毒,所以,饮用此汤,毒素自然会随着大小便排出。汤好饮有益,且不需要泄得那么辛苦,不妨试试吧!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顺时养生法相关文章:

1.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法

2.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

3. 24小时养生法

4.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5. 中医时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