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重庆气温维持在40摄氏度左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却接诊了不少在炎炎夏日里因太凉而“冻”出病的小孩。
该院门诊部主任熊菀教授介绍,小孩在夏季里吃过多生冷食物,非常容易引发腹泻。她日前坐诊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5岁男孩因为在小区玩耍后太热,回家一口气吃了5个冰淇淋,结果导致腹泻到虚脱。
熊菀教授提醒,天气炎热,特别要注意饮食清洁,切勿食用生冷食品,特别是街边小摊卖的食物,因为酷暑里街边小摊没有降温措施,食物极易变质,小孩吃下后,容易引发腹泻。小孩在食用生冷变质食物后,一旦感到不适,要及时就诊。
使劲吹空调则容易引发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熊菀教授介绍,4岁的患者东东就因为吹空调而导致上呼吸感染。原来,东东的父母特别怕热,家里门窗紧闭空调整天开着,并且一般都保持在20摄氏度,冷风有时甚至直接对着他吹。
熊菀教授提醒,现在很多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大多跟空调有关,小孩抵抗力本来就低,加上自控能力差,不是直接对着空调吹就是频繁出入空调房间,这样很容易出现发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咳嗽、流鼻涕、鼻窦炎等病症。
她建议,夏季空调最佳温度在27至28摄氏度,睡觉时最好放盆水,以保持室内湿润,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另外,一些老年人发现孩子有轻微的发热等症状后,就吓得空调、电扇都不敢用,殊不知周围环境温度过高,反而会导致孩子体温不退,抵抗力下降,病情加重。
开学在即,家长要当心孩子染上这些秋季流行病
处暑以来,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干燥,季节交替之际,一些细菌病毒也开始蠢蠢欲动。8月末9月初又正值开学季,在人群密集的校园里,疾病流行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更要多加防范。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肠炎, 好发于秋冬季,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该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是秋冬季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因。
秋季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非常强的传染性,起病急,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受损的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的能力减弱。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怀疑是否感染了轮状病毒,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1.A组轮状病毒
主要侵袭婴幼儿,潜伏期2~3日。起病较急,一般先有呕吐,继而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有酸臭味。
患者低或中度发热,高热者少,常有轻度腹痛、肌痛及头痛等。部分患病儿童出现流涕、轻咳等症状。
发热及呕吐多在2~3日后消失,但腹泻可持续3~5日或1周,少数可达2周。轻症患病儿童多见,偶有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并可导致死亡。
2.B组轮状病毒
感染者多为成人,潜伏期约为1~4日,突然出现腹泻,大量水样便,伴有呕吐、腹痛恶心、腹胀、肠鸣、乏力等,发热者很少。多数病程5~6日后缓解,少数持续到2周左右。
3.C组病毒
主要侵袭儿童,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潜伏期24小时左右,病程2~3日。
对秋季腹泻的治疗以 对症处理 为主。吐泻严重者先禁食,再逐步恢复饮食;症状较轻的患者选择口服补液即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通过母乳补充营养和水分;
脱水严重者可通过静脉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补钾、补锌。可以选择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止吐药缓解患者症状。
在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对消化道产生刺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机体所致, 其中主要以萨克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最为常见。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
密切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洗漱用品、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此外, 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患者常有发热、乏力,手、足、口、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表现, 多数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极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手、足、口、臀部位皮疹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 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但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可放松警惕,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玩具家具常消毒等。
水痘
虽然水痘的发病高峰在冬春季,但其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 水痘传染性极强,易感儿童接触水痘患者后90%可以发病 。时值开学季,校园人群聚集,对于水痘的预防也要提高警惕。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原发感染,潜伏期10~21天,通常2周左右,从出疹前1 2 天直至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
因病毒存在于上呼吸道黏膜和疱疹液中,所以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和新生儿也可被感染而发病。
典型水痘的症状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两部分,在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有低热、烦躁或拒乳,同时出现皮疹。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持续1 ~2天后才出现皮疹。
在出疹期,皮疹多出现在头皮、面部、躯干和四肢,最初皮疹由瘙痒性红斑斑疹组成,可快速发展成透明、充满液体的小疱,并在1 2 天内开始结痂,一般出疹持续1 6天, 具有自限性,病死率很低,但偶尔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肺炎、细菌继发性感染,其病死率较高。
通常成人水痘发生率较低,但水痘发生时多为重症型,病毒入侵内脏器官会引起脑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产前数天内患水痘,可发生新生儿水痘,病情常较危重。
水痘的病程有自限性,多数可自行好转,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日常注意适当进行自我隔离,保持皮肤清洁,以避免疾病传播或继发皮肤感染。
接种VZV疫苗可预防水痘感染,有效率达80%,没有水痘史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均建议及时进行疫苗接种。
流行性感冒
虽然目前对于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重点在新冠肺炎,但对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防控同样需要重视。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酸痛、咳嗽咳痰,严重者可出现感染中毒性表现。
流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对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的危害尤为严重。
急性期的流感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通过接触及飞沫在人际间传播 。疾病初期2—3天传染性最强,病后7天仍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流感潜伏期短,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重,有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但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其典型症状有如下几方面:
1、轻症患者只有相当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而无发热。
2、可逐渐出现或突然暴发,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有明显衰竭的症状,而呼吸系统症状相对较少。
3、患者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 ~41 。起病后第一天可出现体温的急骤上升,2日后体温逐渐下降。偶尔体温可延续一周以上,有时患者伴有寒战、畏寒。
4、头痛较为普遍,全身肌痛常见,常累及下肢和腰背部,也可发生关节痛。
5、随着全身症状的消退,患者可有咽痛或持续性的咳嗽,可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伴有胸骨后不适。
6、可有眼球运动时疼痛、畏光和眼部烧灼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当前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 如果出现流感症状,特别是伴随嗅觉味觉障碍、结膜充血、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检测 。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老人、儿童、免疫受抑制者等易感人群和易出现并发症的人群,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预防新冠肺炎的日常防护方法,同样适用于预防流感,因此生活中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根据天气变化适当添减衣物,尽量少聚集,家中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除了以上这些,秋冬开学季可能流行的疾病还包括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对于肠道传染病,防护要点为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则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多喝水,减少不必要的聚集。
参考文献:
[1]屈富玲,陈红敏,葛清莲.小儿秋季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03):78-79.
[2]蒋荣猛, 张育才, 王荃, 等.手足口病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46 (7) :763-767.
[3]郝宝云.水痘-带状疱疹疫苗的应用现状研究[J].医学信息,2021,34(15):22-24.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9(06):1-10.
孩子老睡不好 当心过敏性疾病
你的孩子总是睡不好吗?或许可以做做过敏检测,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小儿科医师张咏森提醒,根据调查显示,有过敏性疾病孩童容易发生睡眠问题......
来源:欣传媒网站
你的孩子总是睡不好吗?或许可以做做过敏检测,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小儿科医师张咏森提醒,根据调查显示,有过敏性疾病孩童容易发生睡眠问题,尤其是有异位性皮肤炎的孩童有47%至60%睡得不好,尤其当异位性皮肤炎搔痒发作时,睡不好的比例更高达86%。
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睡眠问题,包括睡眠效率差、夜间容易醒来、醒来之后不易再入睡等,不但影响孩童,连家人们的睡眠及生活品质也都遭受影响,张咏森表示,德国在2011年也发表过一个追踪1,578位在婴幼儿期确诊有异位性皮肤炎的小朋友的大型研究,发现这些孩童10岁时,除了易有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合并睡眠不佳者的机率是同龄儿童2.63倍,出现品性疾患的机会更高达同龄儿3.03倍。
而在北市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与台大医院合作的研究显示,60.9%的异位性皮肤炎病童有睡不好的问题,不仅需要更久的时间入睡,清醒所需的时间也较长、睡眠品质也较差,皮肤炎越严重的孩子,睡眠状况越差。除了异位性皮肤炎,气喘会夜咳,或过敏性鼻炎的鼻塞等症状,也会造成夜间睡眠品质不佳。
张咏森提醒,若孩子有睡眠不佳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控制过敏症状,过敏病控制好,睡眠状况也会改善,也要避免睡眠环境中的过敏原,包括要常换洗床单被套、避免和绒毛娃娃同睡、固定生活作息、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红茶、奶茶、可乐、咖啡等,及保持安静幽暗的睡眠环境,也都有帮助。
小孩脸颊两侧长小颗粒是怎么回事 当心这种皮肤病来袭
1 小孩脸颊两侧长小颗粒是怎么回事1、脂肪粒孩子脸颊两侧长小颗粒可能是脂肪粒,建议每天晚上洗完脸用维生素E油在脂肪粒上涂抹均匀,大约两周时间脂肪粒就会干掉,这时很容易就可以剥落了。
症状:
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芝麻,一般在脸上。
2、过敏孩子脸颊两侧长小颗粒可能是过敏引起的症状,建议口服维生素C,息斯敏,赛庚啶,甲氰米胍,外涂派瑞松软膏治疗。积极查找过敏原,做脱敏治疗。
症状:
出现皮肤过敏,如:红斑、红疹、丘疹、水泡,甚至脱皮等。
3、皮炎孩子脸颊两侧长小颗粒考虑是皮炎,建议局部应用过氧化苯酰凝胶或者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日常应合理饮食,多饮水,忌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不良刺激,多补充维生素C,B2。
症状:
轻度过敏性皮炎有皮肤局部充血、红肿、淡血斑、灼烧感。
2 皮炎的注意事项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宜用温水和不含碱性的沐浴剂来清洁孩子的身体。特别注意清洗皮肤的皱褶间。
2、避免外界刺激患接触性小儿皮炎的小孩,尤其要避免皮肤暴露在冷风或强烈日晒下,修短指甲,若患上剧痒的异位性皮炎或接触性小儿皮炎,家长需要常修短孩子的指甲,以免孩子自己抓伤自己。
3、忌刺激性食物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4、切忌勿搔抓切忌勿搔抓,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
5、忌盲目用药皮炎、湿疹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有的人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诊治在皮损处涂高浓度的止痒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药。
6、洗澡禁忌忌热水烫洗,用热水烫洗或浸泡,红肿加重,渗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忌肥皂洗,特别是碱性大的肥皂,对皮肤是一种化学性刺激,可使皮炎、湿疹加重。
经常吃得过饱会有什么危害?
1、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而且,如果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极易发生胃穿孔、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2、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3、造成营养过剩,并且增加体内各脏器的负担与畸形发展,使体内能量囤积过多,引起心脑血管病。
4、造成抑制细胞癌化的遗传因子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而且临床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肥胖能够增加患癌的危险性。
5、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负担。
6、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7、会引发肥胖症。我们在吃过早餐和午餐后,由于工作、学习等有大量的时间活动,可以消耗能量。若晚餐吃的太饱,活动量大大减少,能量消耗也因之降低了很多。多余的热量会合成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扩展资料:
如何做到吃饭7分饱:
1、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长寿,而且有助于减少食欲,因为汤到胃里后,食欲中枢兴奋性会下降,饭量就会自动减少三分之一,使饱腹感提前出现。
2、细嚼慢咽,即吃饭一定要慢。胃向大脑传达饱胀信息需要二三十分钟时间,因此,吃得慢些意味着大脑意识到吃饱时,你所摄入的食物将比平时少。
3、应该离桌时马上离开桌。有的人吃得差不多了,坐在那里还不走,看着桌子上的好东西控制不住就又吃了,这样肯定就会多了。
4、不要怕剩菜剩饭浪费。有的人已经吃七八分饱了,可看到那么好的饭菜剩下太浪费了,就又拿起筷子想把它打扫干净。岂不知,这一打扫肯定就吃得太饱了。
5、多选择含纤维和水分较多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食物和汤,这些食物可让人填饱肚子,因为它们占用了更多的胃部空间。避免食用大量低纤维干食,如椒盐卷饼或饼干,这些食物容易吃得过多,而你却不会感觉到饱。
6、适当食用坚果类食物。坚果虽是高脂肪食物,但是坚果中的脂肪、纤维和蛋白质有助于降低食欲,从而可以帮助你摄入更少的热量。
人民网-当心过饱“撑”出病?饮食七分饱最佳
人民网-吃得过饱危害健康如何做到7分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