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这句俗语可能被许多人视作陈词滥调,但据芬兰研究人员最新发现,这句话却能够有助于所有的男性延长自己的寿命。

在这项研究中,芬兰研究人员对二万二千多名芬兰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对生活满足感较高的男性更容易拥有较长的寿命,但这一研究发现就女性而言,满足感与她们的寿命没有直接的关系。

负责这项研究的芬兰杜库大学的霍卡纳博士说:“女性对压力和不满承受的能力要强于男性,例如那些对生活不满意的男性极有可能借酒消愁或是通过吸烟缓解压力,而女性更会通过体育锻炼或是向他人诉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研究人员认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指人们整体而言对生活和事业的满足程度,包括具体的个人爱好或兴趣能否全部得到满足或是人们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产生幸福感或失意感。

研究显示,对生活满意程度不高的男性与知足男性相比,他们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几率要高两倍,而且前者较之后者由于患病而死的几率高三倍,另外那些有酗酒恶习的男性死亡的几率更高。

研究还发现,和谐的婚姻生活、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频繁的社交活动、不吸烟以及适度喝一些酒可以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男性“英年早逝”的几率,与此同时,对生活的知足感与男性的寿命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霍卡纳博士说:“那些不能与配偶或朋友建立亲密关系的男性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较弱。”

他说:“这一研究证实,“知足常乐”对于男性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维生,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只有尽可能地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林桂宏)

?知足常乐,方为长寿之道

人的情绪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该领域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让人们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并为老年抑郁症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人的身体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情绪也是一样。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如忧虑和压力等)要比年轻人少得多。

老年人已学会将自己从负面情绪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更关注那些能带来当下乐趣的东西,而非虚无缥缈的未来。他们在处理负面信息时,往往也不那么钻牛角尖。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从青年时期直到老年,人们对于愉悦和享受等正面情绪的态度几乎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疗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的研究人员斯特芬妮·布拉森(Stefanie Brassen)在电邮中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要纠缠于过去不愉快的事,而更多关注积极正面的东西,这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人员表示,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似乎缺乏该人群普遍具有的情绪控制能力。据非盈利组织“老年心理健康基金会”(Geriatric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600万人左右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占比约为15%;抑郁症也被视为老年人自杀率最高的很大一个原因。

布拉森博士及其同事正在研究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通过一个培训项目来锻炼老年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布拉森博士说,目的是让病人“关注自己在生活中已经达成的目标、拥有的资源、依然具备的能力以及积极正面的生活经历,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

不过,凡事往好处想或追求令人愉悦的东西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决策能力的降低和导致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等。加州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及斯坦福大学长寿研究中心(Center on Longevity)主任罗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说,有时候,人们需要思考一些负面的东西,仔细考虑别人对你说的话,而不是根据对别人的喜恶程度来简单行事。

有一项研究对18到85岁的34万人进行了电话采访,询问他们在前一天是否经历了喜悦、压力和愤怒情绪。领导该项研究的纽约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精神病学及行为学教授阿瑟·斯通(Arthur Stone)说,在20岁左右到60岁左右的区间,随着年龄增长,受访者体会到的正面情绪比负面情绪逐步增多。

虽然各年龄段在喜悦情绪上的占比相差无几,但斯通博士说,“我们发现,年纪越大,人们的压力和忧虑情绪就越少。”该研究报告2010年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斯坦福的卡斯滕森博士说, 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绪受到人生目标改变的影响。年轻人追求长远的生活目标,往往需要不断摸索或承担风险,此过程中会有压力和挫败感。老年人则认为人生苦短,更关注能够激发正面情绪的短期目标,比如陪自己的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等。

卡斯滕森博士说,“当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短期)目标上,活得就会更好。”在一项研究中,她和同事发现,正面情绪比负面情绪多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长寿。该研究在十年中跟踪了近200名成年人,研究报告于2011年发表在《心理学与衰老》杂志(Psychology and Aging)上。

布拉森博士表示, 健康的老年人会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她和同事进行了一项试验,观察年轻人和老年人是如何应对悔恨情绪的。有意思的是,由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构成的第三组在对待悔恨情绪时与年轻人的那组更相似,而与年龄相仿的另一个老年组不同。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012年5月的《科学》杂志(Science)上。

在试验中,布拉森博士让21名健康的年轻人、20名健康的老年人和20名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参加一个博彩游戏。参与者必须决定是否在游戏中继续下去,以赢得更高的奖项,如果下一轮输掉,就会失去之前所有的积分。

布拉森博士说, 每一个参与者输掉游戏时,都会在生理上出现激动生气的迹象,处理悔恨情绪的脑部区域血流量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年轻人组和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组都呈现出后悔的情绪,在下一轮游戏中甘愿冒更大的风险,而这是不理智的行为,会做出糟糕的决策,因为这个游戏完全靠的是运气,而非谋略。

布拉森博士说,与此相反的是, 健康的老年人组能做出理智的判断,把自己从悔恨中解脱出来。

举例而言,有些健康的老年人做出结论,认为在这种全凭运气的游戏中输掉没什么大不了,不必自怨自艾。布拉森博士说,“这组老年人其实知道,冒险的话可能会得到更多积分,但还是抵抗住了这种想法和情绪。”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不断练习,老年人可以学会少去想那些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从而使情绪更为健康。布拉森博士说,“也许永葆青春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做一个乐天知命的老人也不错。”

情绪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研究人员正在试图了解人的情绪是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从而提供一些线索,帮助人们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对大多数人来说,20出头时是压力最大的年龄段,而且女性比男性更突出,然后压力随着年龄增长而稳步下降。

年轻人的欢乐情绪最多,迈入中年后逐步减少,到老年又开始回升。

中年人的忧虑情绪最多,从40岁左右一直到50岁出头,然后开始减少。

成年早期的愤怒情绪最多,然后开始一个漫长的下降过程。

哀伤情绪贯穿于生命的整个阶段,女性的哀伤情绪比男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