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与人交谈方面

性格内向的人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那种欲说还休的姿态,或者是说一半藏一半,亦或是用沉默或小代替语言。而性格外向的人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叽叽喳喳有话就说。

第二、 人际关系方面

性格内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几乎不会很活跃很主动,你和我交流,我变和你交流,你问什么我根据情况考虑回答你或者沉默。而性格外向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绝对属于主动型,走到哪儿都会很快融入其中。

第三、 交朋友方面

性格内向的人不会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但是她们只要有朋友,便是很贴心的那种。而性格外向的人会有很多朋友,天南海北什么样的都有,但想要找一个能说贴心话的,可能很难。

第四、 言行举止方面

性格内向的人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很谨慎,或者说很小心翼翼,他们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语言与行为,几乎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但做了就不会回头。性格外向的人言行举止有些疯癫,很容易做决定,但也会很经常后悔。

怎么区分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

多人认为,性格外向的人善于交际,而性格内向的人则讷口拙言,不善交际,甚至把内向性格视为不良性格,视为不善交际的同义词。其实,内向性格并不是不良性格,性格内向的人只要把握好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可以成功地交际,同样可以拥有更多的朋友。○性格内向者要想成功地交际,必须明确这样的观念:内向性格不等于不良性格,更不是成功交际的障碍。全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性格特征。尽管人们的性格表现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是,归纳起来无非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内向性格或比较倾向于内向性格、外向性格或比较倾向于外向性格。全国专家们通过长期研究指出:不同的性格类型是在不同的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任何气质类型都同时存在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都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只有性格类型中的优点才是所谓的“优良性格”,反之,就是“不良性格”。有的人就可能表现得意志坚定、精神旺盛、热诚坦率、敏捷果断、坚韧不拔、刚强不屈。有的人则可能表现得意志薄弱、性情暴躁、主观任性、自制力差、知难而退、容易动摇。两者的反差显而易见。这样两个同为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各自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前者善于交际,朋友众多,后者不善交际,和者寥寥。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外交家,如新中国首任外长周恩来、前外长钱其琛、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现任秘书长安南等人,都不是那种性格外向、咄咄逼人之人。但是,这一点不仅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对交际能力有着极高要求的职业外交家,而且,他们那深沉的气度、高雅的谈吐、敏锐的思想、一针见血的精辟论断,反倒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个性魅力。而一向以性格外向、气势逼人著称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捡起皮鞋敲打讲台的拙劣行径却给世人留下了粗俗、鄙陋的印象,成了世界级的笑柄。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确这样的信念:外向型性格并不一定就是优良性格,内向型性格也并不一定就是不良性格。那种认为只有性格外向、口若悬河的人才会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而“性格内向”与“不善交际”之间应该划等号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与客观事实也是不相符的。尽管性格类型对交际状况会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它对善不善于交际以及对交际能力的强弱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性格内向者要想成功地交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性格优势。由于性格内向者总是按照自己在特定心态下附加的联想意义来解释外界事物,因此,他们比较习惯于沉浸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日久天长,便逐渐养成了沉稳踏实、喜欢思考、耐心谨慎、自制力强、平易近人、坚韧文静,但有时也有敏感多疑、心绪消沉、胆小软弱、固执拘谨、因循守旧、精神怠惰、行动迟缓的特性。某单位的保安员小俞是个比较典型的性格内向者,无权无钱也无任何背景,每天只是默默无语、兢兢业业地做着他的分内以及许多分外之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朋友却很多,甚至不乏大款。而且他们与小俞的友情相当深厚。为什么呢?小俞的朋友们解释说:自己成年累月都在生意场上东征西杀,板着面孔说话,端着架子做人,常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而和小俞交往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他虽然话少,却自然朴实,他虽然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却十分坚韧踏实。小俞谨慎沉稳的性格还使朋友们在与他相处时感到十分放松,以至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里话讲给他听,小俞听得非常专心,但从不会胡乱表态,更不会东传西播,令朋友没面子。从小俞身上不难看出,性格内向者少言寡语,不喜欢锋芒毕露,“嘴巴严”,是个很好的倾听者,绝少出现言多语失的情形,因而,他们往往比那些快嘴快舌的所谓性格外向者更容易博得其他人的信任,大伙有什么话也更愿意对他们讲。所以,性格内向者的口碑大多较好,所交的朋友也往往都是知心朋友。除此而外,性格内向者一般也不如性格外向者那样不住脚地东跑西颠,玩伴相对少一些,因而,他们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更冷静、更客观、更深刻地观察与思考问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要比性格外向者更独到,想像能力也更强。如果性格内向者能充分发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势,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成为一个涵养好、有魅力的人的同时,拥有众多的朋友。○性格内向者要想成功地交际,应努力将性格弱点转化为性格优势。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由于性格类型是在一定的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气质类型又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性格类型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地说,它不会出现如某些朋友所期望的那样,由内向性格转变为外向性格,或者由外向性格转变为内向性格(当然,由于外伤等造成脑部出现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特殊病态改变不在此列)。人们平常所说的性格发生变化,其实仅是指特定性格类型中的“优良性格”与“不良性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而已。例如,在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中,便充满了爽朗与抑郁、坦率与孤僻、果断与徘徊等矛盾重重的表现。其他许多伟人的一生,也往往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但他们最终都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性格不足,成为顽强不屈、斗志旺盛的人。其次,性格内向者的某些性格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它的两面性。比如,性格内向者的一个明显弱点就是胆小和软弱。但是,对许多性格内向者而言,胆小与软弱又是以遵纪守法、与人为善和没有粗鲁性的攻击言行表现出来的。人们在与这些性格内向者相处时,会更有安全感,没有心理负担。不仅如此,对于性格内向者而言,善良与温柔等性格特征更可以向坚韧的方向发展,这是另一种刚强、另一种勇敢,即不求在场面声势上压人,而是以委婉迂回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使印度人民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圣雄甘地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和平抗争,并最终使国家获得了独立。在他身上不是同样洋溢着令人折服的性格魅力吗?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树立信心、坚持信念。勇敢顽强不独性格外向者专有,内向而坚忍的人同样令人敬佩。其实,许多性格内向者的问题也往往出在这里。他们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己先在思想上否定了内向,否定了自我,自己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思想的枷锁。试想,一个对自己如此缺乏信心的人,我们又能指望他办成什么大事呢!总之,让性格内向者变得热情奔放、激情荡漾、口若悬河、高朋满座是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的。但是,不热情奔放却见解精辟,不激情荡漾却韧性十足,不口若悬河却一语中的,不高朋满座却左右逢源,则是性格内向者应当追求的目标。如此,性格内向者不同样也是交际的成功者吗!

你真的明白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吗?

前几日,有位年轻的朋友告诉我,自己很苦恼自己比较内向的性格,不知道该如何变得更为合群更受欢迎。在和他简单的交流之后,笔者萌生了一个想法,来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从科学的角度,力求深入浅出的给大家解读一下内向和外向的性格特质,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

1、性格的基石是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性格的基石。这里所说的气质,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气质。气质是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些自然的行为倾向,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感知事情的方式,体验情感的方式等。气质的不同在婴儿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有的婴儿安静少哭闹易满足,而有的婴儿却焦躁不安爱吵闹。这些先天的行为倾向,都和气质的不同有关联。

气质大致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比较容易兴奋,活泼而好动,但是注意力难以持久;粘液质的人沉静安稳,耐力持久,但是缺乏灵活机变能力;胆汁质的人,情感浓烈有力,精力旺盛,但是急躁冲动;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强度弱稳定度高,小心谨慎,但遇事瞻前顾后。

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气质类型,每种都有其生理和遗传基础,难以改变而且本身也并无好坏之分。不过这些先天的特质,的确影响了人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而这些特殊的互动,日积月累的最终塑造了性格的很多侧面,包括了内向和外向这两个重要维度。

2、内向和外向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吗?

需要说明的是,用内向和外向把人分门别类,其实过于简单。作为一门学科来讲,这样的分类无可厚非,它有利于把理论简单化,易于操作和理解。可现实生活中的人,远比这样两个类别所能概括的要复杂的多。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Carl G.Jung所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内向或者完全外向的人。

内向和外向,其实就像是一个连续区间的两个终端,它们代表了高度内向和高度外向的人。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这个区间的内部,同时拥有内向和外向的一些行为特点,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展露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不过有些人更偏向内向的一端,而有些人更偏向外向的一端。当然也有些人是这个区间的正中心,内向和外向的倾向达到了非常好的平衡。

3、内向和外向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

很关键的一点是去看他们是如何给大脑充电,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不断地获得心理能量。内向的人从独处中获得心理能量,如果让他们和一大群人去欢聚,他们的心理能量反而会不断降低,变得对社交提不起兴趣。外向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倾向于从和别人的相处当中,从外部的世界里不断获得动力。如果让外向的人长时间独处,他们的心理能量则会降低,会觉得无聊萎靡。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著名人格心理学家Hans Eysenck对这个观点给了很好的诠释:内向和外向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这两类人大脑和身体被“唤醒”的速度不同阈限也不同。外向的人反应阈限高,他们需要通过大量富有刺激性的事物来唤醒他们的大脑和身体,而且唤醒水平达到顶峰所需要的时间长。然而内向的人,他们对外界信号极其敏感,少量的刺激就可以迅速唤醒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并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对外向的人来说正常的刺激量,对内向的人来说,实在太过丰富太过强烈,超过了他们大脑的承载负荷。因此,长时间接触丰富的刺激,会让内向的人消耗掉很多的心理能量。独处、一对一的交流、或者和三五好友的互动,对内向的人反而更为合适。

4、内向和外向对生活的影响?

如同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内向和外向本质上也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当然,人是社会人,必然要考虑到社会的标准,也会适当的去迎合这样的一些标准。我们普遍的认为,外向的人开朗大方、合群好相处,而内向的人沉稳含蓄、不太好沟通。因此,外向的性格似乎在社会生活中更有利,更被大众所接受。

事实上,研究发现,做的非常成功的销售人员不是非常外向的人,因为这些人常常因为“过分”的表达和推销而失去客户。越来越多的工商界人士也在呼吁偏内向的领导者,因为他们更能三思而后行,也更能为长远目标和利益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在2008年出版的《内向人士200个最好工作》一书中,律师被列为第六位。这个传统上被认为需要口才,需要和不同人打交道的职业,事实上大多数从业者是内向的。

5、如何对待内向和外向的孩子?

认识到内向和外向的人在生理基础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对父母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帮助父母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对孩子更好的“因材施教”。

外向的孩子往往精力旺盛。无论是玩耍还是学习,他们都喜欢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他们喜欢忙碌,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竞争,喜欢向同伴展示才艺和能力,愿意去积极探索未知的外在世界。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接受并鼓励他们探索的热情,很多事情上多给他们一些选择,并且可以多加拥抱和亲吻来表示对他们的喜爱和赞赏。

内向的孩子大多时间比较沉静。他们对声音和人群都比较敏感,不喜欢很多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的进行。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独处安静的机会,他们会表现的非常疲惫、急躁不安,更有甚者会发生身体的不适,比如肚子疼和头疼等。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尊重孩子独处的需要,不要在公众场合让他们难堪,允许他们在新环境里首先进行观察,给他们时间思考和适应,不要随意打断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提前告诉他们一些生活中的变化让他们有所准备,鼓励他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朋友而不是逼迫他们交很多朋友。

6、父母和孩子的内外向不一样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父母却有一个外向的孩子,你时常会感到精疲力尽无暇顾及,因为孩子就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而且他们还不断要求你参与到他们的活动或者游戏中。如果你是一个外向的父母却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你或许会疑惑孩子为什么喜欢长时间自己呆着,有时候也许会因此而恼火。反过来,你的孩子也许会因为你的滔滔不绝、逼迫他去交朋友、带他去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而变得疲于应付不开心。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了解孩子的性格,然后学会去欣然的接受自己也宽容的去接受孩子,再有的放矢的去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的环境,去挑选和设计适合孩子的活动。这样不但会减少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必要的冲突,而且会让父母和孩子体会到更多的亲密情感,从而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

文/Juno
很多人对内向的人有个误区,包括我们内向患者自己。内向和外向的区别,不是一个看起来沉默寡言,一个看起来活泼开朗,这只是表面特征,而这些特征是能够后期改变的,事实上,很多出色的演讲家也是内向的人,但是经过后期刻意的训练,最终能够在一大堆人面前侃侃而谈。因此 外表活泼开朗的人未必就是外向的人,也可能是伪装外向的内向者。
01

内向与外向真正的区别是:能量来源不同。内向的人通过独处获得能量,就像是给手机充电一样,而社交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每一次社交性质的活动之后,内向的人会觉得很疲惫,需要一个人独处来恢复精力。而在人群中,内向的人会时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在所有人都玩嗨了的时刻,始终无法融入进去。而外向的人通过社交来获得能量,他们喜欢社交,通过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来获得能量,相反的是,他们讨厌一个人独处,希望身边有人陪伴,因此总会找各种朋友一起出去逛街、聊天、聚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充实。

02

内向和外向的人的区别还在于,他们的关注焦点不同。外向的人喜欢向外探索世界,因此他们喜欢社交,喜欢和人打交道,对他人和外面的世界富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内向的人则是向内探知内心世界,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对自我内心的发现上,与其说内向的人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不如说他们很少对他人产生兴趣,因为缺乏兴趣,所以懒得理你。

03

相较于外向的人,内向的人更擅长深度交流,发展更深的关系。

虽然那些外向的人有很多朋友,但是大多的都是泛泛之交,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朋友有很多种,认识的朋友,普通朋友,好朋友,和死党。而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好朋友,一种是陌生人,没有中间的关系,一旦内向者和人交往后发现对方和自己不适合,便会果断放弃这段关系,懒得维系,对于内向者来说,没有普通朋友,他们也不屑于泛泛之交。

内向者不喜欢和人停留在表面的寒暄,他们喜欢和人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似乎拥有一种天赋,当你与他们交谈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内向者善于倾听,因此能够让你放下防备,一旦你和他们深度交流过后,便会增加对他们的好感,并发展更密切的关系。

04

内向者喜欢独处,因此他们更有时间去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

内向者享受一个人的感觉,喜欢安静的状态,通常他们会选择看书、看电影、画画、弹琴、写作等活动来充实自己,相比于大部分时间用于社交的外向者,内向者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用于自我提升。

05

内向者更忠实内心的想法。

因为外向者的关注焦点在外界,因此他们比较介意别人的看法,以外界的反应来审视并调整自己的言行,会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而做出相应的举动,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真实的想法便会被掩埋和扭曲。而

内向者的关注焦点在自己的内心,因此不大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关心的是内心的风吹草动,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今天想到写内向患者,是因为我也是一名内向者,也经历过讨厌自己的性格并想要改变的漫长的阶段,直到当我意识到原来作为一名内向者拥有外向者不拥有的天赋和优势时,才终于深刻了解自己的性格,不强迫扭曲它,顺应它,并享受内向所带来的机会和成就。
你是一名内向患者吗?恭喜你,你是一名内向患者。
内向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何必要去改变?

内向与外向的本质区别

我看下边的帖子都太教科书化了,或说有些教条化了。
其实内向和外向就是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别的没什么本质差异,比如说内向的人不一定谨慎,外向的人也不一定毛躁,反之亦然。
好奇心方面也是如此,内向的人也有可能强烈好奇,这点和内外向没什么关系,只是对外表达方式不一样。在积极和消极方面也是如此,一个外向的人也有可能是悲观的,哪怕看起来很快乐,说不定已经患了抑郁症,内向的人看起来不活跃,但有可能内心非常乐观。
……
两者的本质差别就是感情的对外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说一个喜欢对外交流,一个喜欢一人独处,别的有差别,但非本质,带从属性质。
还有一点,就是内外向可能带有情境性,即一个外向的人在网络上有可能比较内向,一个内向的人在网络上有可能比较外向。比如说我本人,在网络上还是很喜欢帮助人的,但现实生活中……社恐一枚,你让我帮忙,我很可能见都不见——前些日子有位文字学者想来和我会面,我就千方百计推了,自己也觉对不住人家,但确实应付不来。

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区分

人们用内向和外向来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这两个词变成重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然后又变成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当归功于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在心理分析史上,荣格的影响仅次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丰富我们关于人性的知识方面,比弗洛依德的贡献更大。

荣格认为,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类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而且,许多哲学思想上的分歧均源自这两种倾向的相互冲突。他是一个对东方思想很感兴趣的人,他说,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外向性的,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则刚刚相反。这是把这两个词用于不同的人群的比较之上了。当然,内向和外向的说法,还是在单个的人身上用得更多一些。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个性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也就是说,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说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有一些不一致。弗洛依德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他指出,向内释放心理能量意味着自恋,而向外释放心理能量则表明此人有可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心理宣泄,并且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荣格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内向和外向根本没有优劣之分。另一位著名的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则从大脑的生物学性质上来谈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异。根据他的观点,内向性格的人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因此,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

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也就同时减少了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对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专家们说的相互矛盾,谁是谁非难以分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向者与外向者其实是各有短长。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内向和极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从统计学上说,这两类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处在内外之间的某一处,或者稍偏内,或者稍偏外。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对自己不满意。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点、活跃一点;他们并不知道,有许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也不满意,也找心理医生,希望能变得稳重、成熟一些。所以对自己不满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内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别的更深的原因,如童年经历中所受的一切创伤等等。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一个维度,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内向和外向是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连续体的两侧我们都会用到。就象有的网友问:“为什么我有时候开朗爱说话,而有时候却不喜欢说话呢?”

其实这就是在一个场合用了偏这一侧的东西,另一种场合用了偏另一侧的东西。我们会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于这一侧或是那一侧的偏好。如果我们更倾向于外向的一侧那我们就是外向的人,倾向于内向一侧就是内向的人。有人偏外向一侧的多些,那么他的外向性就明显些;有人偏内向的多些,那么他的内向性就明显些。同样,也会有人正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也就是他的偏向各占50%。[-(@_@)-]

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内向,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场合他同样可以表现的外向,只是大多数时间和场合表现的内向罢了。再打个比方,其实内向和外向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在生活中我们的左手和右手都是必须用到的,只不过我们更习惯于用哪只手罢了。如果你是一个外向的人,那么外向就好比是你的右手,内向就好比是你的左手,就像你有时必须用左手一样,你有时也会内向。同样,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内向就好比是你的右手,外向就好比你的左手,就像你有时必须用左手一样,你有时也会外向。(以上例子是假设我们都是右利手的)

尽管对于世界上到底是外向者多些还是内向者多些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美国人中,内向者与外向者人数持平。

更多“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区别”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排行榜大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