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有1人确诊 几种预警要留心

本报记者 戴虹红

通讯员 鲁青 朱俊俊

大肠癌是人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大肠癌目前发病率排名前三,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这相当于每1分钟就有1人确诊肠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家指出,在大肠癌早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因此,需要主动加强对大肠癌的检查,而不是等到出现相关症状再被动到医院就诊。

最常见的几种预警症状包括大便性状改变,如便血、粘液便、大便变细;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胀等。

大肠癌高危人群有哪些?医生介绍,50-75岁是发病高峰期;既往有慢性便秘、慢性肠道炎症患者;慢性阑尾炎、慢性胆道疾病史患者;超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吸烟、饮酒、不运动者;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钙、维生素D缺乏等人群。

如何能早期发现大肠息肉和大肠癌?医生表示,“金标准”是肠镜。肠镜下,能直接观察到肠道内病变。一般来说,除了明确有大肠癌家族遗传病史、以前发现过息肉或大肠癌的群体,一般人群通常可10年做一次肠镜。对于肠镜不耐受者,大便潜血是一个替代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取大便化验是否有出血。这个方法虽然容易做,但敏感性较低,有时容易漏诊,因此需要每年都做一次。

此外,还要重视肛门指诊,能帮助发现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内异常。如果在直肠癌早期阶段或息肉阶段能发现,既能保留肛门,也能实现肿瘤的根治。

浙大二院专家介绍,大肠癌是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种疾病。抽烟、喝酒、肥胖是公认的致癌“三驾马车”。实际上,不仅是大肠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还可能导致其他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所以建议戒烟、戒酒、减重。同时,日常还要注意调整饮食。

减少红肉、加工肉类摄入。猪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动物肉类都为红肉,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2A类主要导致大肠癌的致癌物。加工肉类致癌等级更高,是一类致癌物,比如腌制肉、熏肉、酱肉、油炸加工的肉类。

增加水果、粗纤维摄入。据相关数据统计,如果每日摄入纤维量低于6克,其直结肠癌发病率比摄入高于6克者至少高85%。高纤维食物中,芹菜、苹果、胡萝卜、白菜、笋等都是日常易取得的果蔬。

增加运动和日照。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形成良好排便习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良好体重等。日照则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而维生素D能保护结肠健康。增加日晒不仅可促进钙、磷等元素的吸收,促进骨骼健康,还能起到防癌作用。

作者:戴虹红

来源: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