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大镜 用50倍放大镜观察工艺痕迹,古玉的加工工艺有剖片,细加工和抛光
2、腐蚀 从腐蚀来鉴定,这也是要在50倍放大镜和强光手电来观察其特征,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特别是酸性土壤都会有腐蚀的现象
3、气味 通过气味来鉴定,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品特有的气味
4、沁色 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所产生的颜色物理变化,我们叫“沁色”
5、包浆 凝结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浆,就是古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
有没有玩高古玉的老师,帮我鉴定下
高古玉鉴别方法:
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盤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後,玉器会很润泽。假货则绝对不变。
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後,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盤玩通透。
6:盤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後会有一曾灰皮出现。(出灰现象)
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於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高古玉,在国外艺术品市场上是常青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高古玉得到了欧美一些大收藏家的追捧。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视频参考古玉鉴别: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高古玉怎么辨别真伪简单识别 搜狐
对于高古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玉制品,那么在收藏的时候该怎么鉴别好高古玉的沁色特征呢究竟都有哪些沁色的种类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
一、 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 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 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 绺[liǔ]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 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 薄膜沁
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 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 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九、 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 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者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的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需要700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敛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镂空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敛葬的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温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荧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蚀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以使玉器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形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蕉的或烤炙的,非常美丽。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的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鉴定高古玉的痕迹1、加工痕迹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连续性。从河姆渡文化、斐李岗文化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间有数千年的空缺至今无法加以充实。加工工艺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连续性,现在尚未在考古中有所体现的:许许多多已经明确的古代玉器,其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2、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再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并体现在器物的痕迹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制造业的使用工具水平差不同样也形成了工艺水平的不同。
3、选材的不同,加工力度甚至包括碾玉者个体体能、嗜好、加工时心理差异的不同都会在加工痕迹上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
但这些不同不可能摆脱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却包括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和特
定性。好玉用好工,上层建筑在享用之极的奢侈中必定会集中国力选用一流的玉材。一流的玉工,制作一流的玉器。故,当我们确定一件器物是一流玉质时,必定要看其工和形,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那就是真品中的极品。
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注意的问题1、现代同样可以制作出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并用于加工器件。
2、碾琢痕迹的表现有其不可定的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4、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5、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与生俱来的加工痕迹告诉我们高古玉的成器年代_平和的旋磨纹_新浪博客 >
高古玉上生成的沁因环境不同而异,不能形成比对标准。
玉器的外形可以仿制。
唯有工具加工的痕迹是成器时留下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印记。不同时代的加工工具会留下不同的加工痕迹,玉器上的加工痕迹会告诉我们成器的年代。
高古玉指公元前的玉器。高古玉材质以和田玉居多,也有密度略低,手感滑润的石英岩玉。
人类的手得闲时喜欢把握和揣摩感觉润的吉祥的器物,这是一种生理和精神的需要。造形独特有象征意义的的玉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从古到今,爱玉者众。古人随身佩戴着玉器闲时揣摩。
古人随身携带的玉器有两个孔用于穿绳,每件重量在二百多克以内,大的玉器用于供奉。
玉器上的孔是成器时的先天印记,辨识高古玉就要看孔。
古时候打孔用头尖尾大的锥形硬物旋转碾磨,旋转的速度很慢,旋转的方向不断地在改变,往复旋转摩擦的结果在孔壁上留下细细密密的旋磨加工痕迹。这种痕迹的间隔无序,像绕着一圈圈交错的头发丝。
高古玉器就是薄片,也能看到所开出来的孔口大里小,同样有旋磨纹。
现代在玉器上打孔使用以电为动力源的圆柱形钻孔工具。电动机械的旋转速度快,在和田玉这类密度高的玉器上打孔,如果钻头不锋利时会比较吃力,孔壁上有时会留下较稀疏的螺纹状痕迹。
现代打孔钻头是朝一个方向旋转,钻头从孔里退出时偶尔会反方向旋转,孔壁上留下的钻孔痕迹即使是时有时无,也都是螺纹一样间隙有序的痕迹。
高古时代以后打孔工具不同,成孔无旋磨纹
能看到玉器的孔壁,立刻可以明断真伪高古玉。
高古玉在玉器上对着开孔,形成孔型像一个漏斗,口大里小,没有台阶。呈斜坡面的孔口可以看到旋磨纹。
远古时所用的前尖的锥形工具的尖角锥度约为72°锥底直径约为75mm。因此,就是在薄至34mm的玉片上打一个单孔也需要两边对开,才能获得直径5mm的孔。
高古玉器的平面上一般是打两个对开的孔,孔型如漏斗,也有人称为象鼻孔,孔壁有旋磨纹。
仔细看对开的两个孔有时可以看到孔的深处有锥尖在孔壁上留下的尖锥型小坑。
厚至9mm的玉器上的单孔,可以看到从玉器两边向里打孔的尖形锥在孔内的椎体汇合处留下一圈小于孔口的坎。
高古玉的槽的表面也有旋磨纹。槽边缘无直线段。现代玉器的槽边缘平直,槽面光滑。
加工痕迹会开口说话,我们仔细观察就是在聆听来自远古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