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罽。”(《汉书·高祖纪》)规定商人不能穿带有图案花纹的细绫细葛料子制作的衣服,换句话说只能穿没有花纹的低质量的服装。汉朝政府在作出这项决定时,并没有对农民或其他平民的穿着作出规划,这时对商人的“特殊”待遇是限制他们服用华丽衣裳。这是我们看到的有关商人的早期服制资料。
2、隋朝关于人们的袍服,着重从料子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政府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色的袍子,六品以下官兼用赤色的、绿色的,没有品级的胥吏着青色的,庶人用白色的,屠户、商人用黑色的,士卒用黄色的(《旧唐书·舆服志》)。品官、胥吏、农民、商人、士卒不同颜色的服装分得清清楚楚。
3、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定制,一、二、三品官,四、五品官,六、七品官,八、九品官各有其服饰,无品级的官吏、庶人、部曲、奴婢许穿绸、、布料的服装,颜色是黄的或白的,还可以用铜、铁制的带子和饰物,不得用金银玉带(《新唐书·车服》)。工商的服色也就在庶人的范围里了。唐太宗又规定,袍子加襕,庶民用白色。
4、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以服制多废坏,规定吃官粮的吏役“只得衣紫皂,庶人商旅只著白衣,此后不得参杂”(《旧五代史·明宗纪》)。商人与农民穿同样的衣服。
5、北宋太宗下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庶人、商贾、伎艺、不系官伶人,只许穿黑、白二色的衣服,用铁、角带钩,不得用紫色。富商大贾可以骑马,但马鞍不能带彩绘,工商庶人不能乘坐檐子,可以乘车,或二人抬的兜子(《宋代·舆服志》)。
6、金朝服色制度,把工商包括在内的庶人,许用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做衣料,头巾、腰带、领帕准用芝麻罗制作。
7、明太祖朱元璋对商人的服饰有严格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纱之服,如果农民家里有一个人做买卖,全家的衣着就跌入商人的行列,不能再用绸纱做料子了。农民戴斗笠、蒲笠,可以出入市井,包括商人在内的不事农业的人不许戴。到明武宗时,增加一条禁令,商人与贱民仆役、倡优不许穿用貂皮大衣。
8、各个朝代服饰制度表明,各种身份的人,百官、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士卒、隶役、倡优都有特定的衣服及其装饰品。工商不同于贵族官僚,也不同于有功名的读书人;有的朝代中工商虽在庶人范畴内,似乎与农民相同,但多数情况下又不能服农民之服,所以就总的情形讲,有异于农民,不及农民;它与士兵、奴隶、贱民等类人也不一样。商人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三条。一是只能用低质量的衣料和其他原料,如只能穿粗绸的,生丝制品的绢,棉布,铜或铁的衣带钩,不能穿绫罗绸缎等高级衣料制品,也不能用金银玉石做衣服装饰物。二是衣服上不能有花纹图案,必须是素的,而不能像皇帝、贵族、官员那样有日月山川及动物的图像。三是衣服颜色必须是白色、黑色两种,其他颜色不能用。总起来讲衣服质量是低的。 商人不乏有钱者,有财力制作各种高质量的服装,但政府规定的服制使他们不能凭金钱穿着豪华的衣装。
唐朝商人穿衣服和其他人有区别吗?
唐朝初建,天子的常服,沿袭隋朝的习惯,穿黄色的袍子,但渐渐穿赤黄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赤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士庶不能用,商人、工匠更不必说了。唐高祖武德四年定制,一、二、三品官,四、五品官,六、七品官,八、九品官各有其服饰,无品级的官吏、庶人、部曲、奴婢许穿绸、、布料的服装,颜色是黄的或白的,还可以用铜、铁制的带子和饰物,不得用金银玉带。工商的服色也就在庶人的范围里了。唐太宗又规定,袍子加襴,庶民用白色。唐文宗重申其先人定制,没有官身的人,只能穿粗葛布料子的衣服,用绿色的铜带和铁带。又规定商贾、庶人、僧道不能骑马,商人的老妻才许坐苇篷车,或二人抬的兜笼。
唐朝的服色
在古代,什么身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是有规定的。
军人,穿黄色的军服,那年头是冷兵器时代,不用考虑士兵的隐蔽效果。
普通老百姓,穿白色的衣服,这里说的白,不是雪白的意思,而是指织布没有染过的原色。人们口里常说的白丁,就是指一般老百姓。
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下等的行业,所以规定,商人只能穿黑色的服装。
还是那句话,规定归规定,执行归执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唐朝的纺织业,那么的发达,谁愿意一年到头只穿一种颜色呀?尤其是女子们,穿出来的服装,也是各种各样、各种精美图案的都有。
以前,黄色的服装什么人都能穿,因为“黄”和“皇”谐音,所以到了唐朝,黄色就被李唐皇室垄断了,这里说的黄色,是赭黄色。
唐朝军人的铠甲分为十三种,上等的是明光甲,耀光甲,就是光彩照人、色泽耀眼的铠甲。穿这种铠甲的人都是将官和武艺高强的勇士。
唐朝官服的颜色和品级也有关系,一品亲王,二品郡王,宰相是三品。三品穿紫色官服,四品、五品是绯红色,六品到九品穿绿色的官服。
唐朝人吃粽子,用一种竹叶子包裹,那种竹叶本来是绿色的,裹上粽子蒸熟后就变成了绯红色,象征着吉祥,你比如说七品,变成绯红色,就升五品官、四品官了嘛!所以粽子又被称为赐绯粽子。
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他刚刚进仕途的时候,有一天郊游,碰到一个很有名气的卜者,就买了酒菜,请那个卜者。
那时候没有高桌子,何况是野外。就在地上铺一块布,把酒菜摆在布上,二人席地而坐。
酒过三巡,颜真卿问:“先生,您给我看看,我此生能不能穿上绯红色的官服?”在当时,做到五品官是很多读书人毕生奋斗的目标。颜真卿想,如果能做到五品高官,就能得个封妻荫子,也就知足了。
卜者认真地看了看颜真卿的相貌,指着地上紫色的布,笑道:“君将来可以穿上这样的服饰。”
后来,颜真卿果真的做了三品的高官。
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等级划分?
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
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孔子曾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不能用红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
扩展资料:
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当时5匹生绢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
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十分担心,于是管仲劝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然而,齐桓公始创的这个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代如何从颜色上分贵贱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