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

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泥鳅样子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怎么养泥鳅啊?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泥鳅怎么分公母

  1、人工养殖泥鳅,应选择长势好,抗病能力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泥鳅品种。养泥鳅首先应认识品种,并能分辨泥鳅的性别。

  2、特别是繁殖泥苗,需要先分别挑选出雌鳅(母鳅)和雄鳅(公鳅),然后按一定比例配合,进行人工繁殖操作。

  3、泥鳅的雌雄主要从其胸鳍形态来识别,一般体长达到6厘米以上的泥鳅个体,我们都可以依据胸鳍来判定其性别。

  4、雌鳅的胸鳍一般比雄鳅短、宽,其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成熟的雌鳅腹部膨大、饱满、有透明感,生殖孔呈紫红色、圆形并呈外翻状。

  5、雄鳅的胸鳍较长窄,其末端尖而上翘,当鱼体静止不动时呈镰刀形,成熟的雄鳅生殖孔外突微红而膨大,用手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在同批青鳅、大鳞副等泥鳅中,雄鳅的个体较小,一般是雌鳅的一半大小。

  6、而台湾泥鳅雌雄鳅个体差异不大,甚至雄鳅的个体还比雌鳅大一些,识别雌雄一是看其胸鳍,雌鳅的胸鳍一般比雄鳅短、宽,其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雄鳅的胸鳍较长、窄,其末端尖而上翘,当鱼体静止不动时呈镰刀形。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雄鳅尾部背两侧分别有一条肉质突起。

泥鳅能放生在什么地方?

要找有水和泥巴的地方才好放泥鳅,不要放到深水河里去。泥鳅的体形属于底层杂食性鱼类,平时喜欢趴在水底,其个体较小,无法长途剧烈运动,?且深水中泥鳅的卵无法孵化,故而决定了泥鳅不会选择深水生存。

若是个人随缘放生,有时打气的设备不够,加上装鱼的的空间不大,往往是一堆鱼挤在狭小的空间中。氧气不足,便会增加运送途中的死伤。此时,可以在水中放一些冰块,水温降低,鱼的活动力及需氧量都会下降。

另外当水中氧气不够时,鱼会游到水面呼吸,若是水太深,会增加鱼的体力负担,所以若无足够的打气设备时,水就不要放太深,差不多比鱼高一点即可。



生活习性

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泥鳅的分布是怎样的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