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寒食节其实就是个禁火节,是沿袭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古人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以冷食度日,所以称为“寒食”节。

2、到了后世,寒食节又成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节日。因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将要饿死,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活了晋文公;晋文公执掌国柄时,想封赏隐居的介子推,放火烧山想让他出来,结果却烧死了介子推。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并不见正史记录,但因为古代儒家社会道德说教的需要,就被流传了下来。

3、清明扫墓,来自于寒食节的“墓祭”。汉代之后,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人们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认为坟墓是祖先魂魄托寄之处,于是上墓祭扫之风转盛,并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寒食墓祭”的习俗。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节扫墓,在唐代才被确立为国家认可的礼仪。

4、其实在上古之时,并无什么扫墓或上坟之说。春秋《含文嘉》:“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普通老百姓死了,连个坟头都没有,只许你在边上种一棵杨柳。

5、那时的老百姓只能“墓而不坟”,死后穿上寿衣,葬于苍梧之野,不起坟头,回归黄土。子孙也很少去墓地,以至到最后都忘了先人葬在哪里。就像孔子长到十七岁时,找了好久才找到父亲的墓地,将母亲的遗骨与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鉴于寻找父亲墓地的艰难,也为了记住父母的墓地,孔子后来对殡葬习俗进行了一个改革,即在墓处堆起了四尺高的坟头,以便识别、祭拜。据说,墓上开始垒起坟头,是从孔子开始的。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来历

  导读:清明节习俗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习俗,比如扫墓祭祖,上坟烧纸等等,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大多数人都不是很清楚,那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来历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对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1、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逃难中没有东西吃快饿死了,大臣介之推割了自己的肉给公子重耳煮了一锅汤,重耳这才死里逃生,后来重耳成为了君王,封赏的时候却忘了介之推,后来介之推隐退,重耳带人去请他出山,放火烧山的时候不慎将介之推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改为清明节。时间久了,就变成大家祭祖扫墓的日子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根据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这种传统来推断,清明节为了纪念介之推也是有可能的。

  2、思念故人,告慰祖先的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告慰思念故人的仪式,也是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理念的传承,祭祖扫墓不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生者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3、为了定期检修墓穴,祈求祖先庇佑

  墓穴长期不打理,容易出现破损或者长草的现象,清明节扫墓也是为了及时清理修缮墓穴,防止因为下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另外此传统在农耕文化中也有尽孝道,祈求祖先庇佑之意,祈求风调雨顺、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来历

  尊祖、敬祖,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逢清明节,汉族民间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除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理一番,藉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思。

  扫墓祭祖习俗,据说早在西周时就得到重视,《周礼·春官·冢人》记载: “凡祭墓。为尸。”“尸”就是神主,到了战国时期,扫墓之风便开始流行。不过,秦以前祭墓之事,不一定在清明节。清明节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了唐代以后便十分盛行,成为祭祀纪念祖先的节日。唐宋时还规定寒食到清明节,祭扫坟墓三日,当时的 “太学”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以便让师生扫墓和郊游。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清明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时节,炎黄子孙不光祭祀自己的家祖,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对人民做过好事的人,对本民族的始祖都要祭拜。每逢清明节,数以万计的龙的传人捧着供品,涌向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与往年不同的是,1988年清明节,有成批来自祖国宝岛的台湾籍同胞、久居台湾的大陆籍乡亲,纷纷跨海北上,到陕西黄帝陵拜祭,一偿几十年的夙愿,表达了炎黄子孙对民族祖先的缅怀与崇敬,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为什么清明节要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清明节扫墓是为什么?

中国人扫墓主要是缅怀先人,祭奠祖先,激励后世,传承和发扬祖先优良传统。
中国人慎终追远,对祖先敬奉崇拜的。孔子弟子曾参在《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认真对待祭祀之礼,追思敬重已经逝去的先人。扫墓就是祭祀之礼。
中国人信奉神鬼,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的,而逝去的先人,灵魂在大寒节阴气最盛的时候归来。
《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先秦屈原著的《楚辞·招魂》:“ 吴 歈 蔡 讴,奏大吕些。”
黄钟大吕属于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后世演绎成音乐,但律吕最初是通过十二编钟,颁布历法,敬授民时的,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告诉农民什么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时候应该插种。象学生的响铃上课,响铃下课,响铃休息,响铃起床。而大吕就是祭祀祖先扫墓的时候。
因为十二律吕是有规律地遵循四季时令顺序的,即十二律吕配二十四节气的。
《周易》介绍,冬至一阳生,十二律吕为黄钟,六十四卦为地雷复。而腊月大寒二阳生,律吕为大吕,六十四卦为地泽临。正月雨水三阳生,律吕为太簇,六十四卦为地天泰。所以春天来了说三阳开泰。
只有皇帝或国王才能颁布这命令,现代考古,坟墓挖出十二编钟的一定是皇帝或国王。其他人拥有十二编钟是诛九族的。
冬至一阳生,律吕为黄钟。腊月大寒二阳生,律吕为大吕。冬月的冬至敲黄钟,这时是祭祀天地的,腊月的大寒敲大吕是祭祀祖先的。
十二律吕遵循阴阳来分布的,阴阳各六个,阴阳相生。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为阳,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为阴,大吕是阴气最盛的时候,灵魂归来。
《汉书·律历志》:“大吕:吕,旅也,言阴大。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阴气最盛,灵魂归来。
祭祀祖先有在家里宗祠拜祭,和上坟扫墓祭祀两个主要程式。
所以在大寒节当天扫墓。
但随着天文历法的推衍变化和历史朝代的变更,大寒扫墓的习俗衍化成清明扫墓,但还有极少的一些地方保留了这一习俗。客家人有春秋两拜的,即一年扫墓两次,在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重阳节(这是道家节日,不是二十四节气)拜祭。我故乡有个文姓的万人大村,他们是除夕节扫墓的。
有的地方修坟墓,不用择吉日,而选择在大寒节这日来修坟墓,认为有祖先灵魂归来守护着,怎么修都可以,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清明祭祖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词条推荐
一分钟了解清明祭祖
1.9万 52"
清明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中文名
清明祭祖
外文名
Qingming worship
性质
生命交流仪式
方式
一年年轮回
意义
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
快速
导航
对比区分

意义
历史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清明节为什么祭祖

在我们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祈福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史记.礼书》中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祈福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文化习俗。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很多地方,清明节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春节。不管是迁居他乡的族人,还是千里之外的游子,都会赶在清明之前回到家乡祭扫。为逝去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让家族的血统和信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清明祭祖的意义还远不止此。
清明,是教会每一个中国人不忘本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十分重视,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且独特的风俗文化。据《汉书》中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便是远在京城千里之外,也不忘定期返乡扫墓祭祖。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